09.28 史上兩度為帝、三讓天下的奇人,從未真正掌權,兒子卻是千古一帝

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皇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父子、兄弟之間因爭位而互殘的事件,在史書當中屢屢出現。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位奇人,視皇位為包袱,曾經三度將其讓出,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此人,便是唐睿宗李旦。

嗣聖元年(684年),因不滿母后的專政,登基才55天的中宗李顯便被廢黜,與韋皇后一起被遠流到房州。中宗下臺後,武則天考慮到稱帝的時機不成熟,便將小兒子李旦扶上臺,是為唐睿宗。李旦雖然登上帝位,但局面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朝政大權仍掌握在母后的手中,他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史上兩度為帝、三讓天下的奇人,從未真正掌權,兒子卻是千古一帝

不僅如此,當上皇帝之後的李旦,人身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不僅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一舉一動全被母親嚴密監控,儼然就是個"至尊囚徒"("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見《資治通鑑·唐紀十九》)。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心理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睿宗上臺後,武則天加緊篡位謀國的步伐,對於反對她的皇室成員、公卿百官,其處理手段都是簡單一個字:殺!在這段時間,武則天對政敵的剷除一刻也沒有停歇過,一大批皇室成員和賢臣名將都成了她的刀下之鬼,直殺得人頭滾滾、天下鉗口,才算是安心。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認為大局已定,便授意佞臣傅遊藝等人上書言符瑞,鼓吹變易國號。此後,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紛紛跟進,乃至天下僧尼、道士們也參與進來,眾口一詞地要求武則天"順天應民"、登基建國。睿宗深知無力迴天,索性順水推舟,也加入勸進隊伍中,請求讓位並改姓武。此即睿宗第一次讓位。

史上兩度為帝、三讓天下的奇人,從未真正掌權,兒子卻是千古一帝

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數,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

武則天稱帝后,感覺兒子很識時務,便封他做皇嗣,預備百年之後依然會把皇位還給他。然而在執政的晚期,武則天卻在輔臣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的勸說下,將廢帝李顯召回京師,有意重新立他為儲君。

李旦很清楚哥哥得到大部分朝臣的擁護,如果自己佔據著儲君之位不肯放手,恐怕將來會遭遇不測。於是在聖曆元年(698年),李旦將儲君之位讓與李顯,就此也讓出了"準"皇帝的位子。此即睿宗第二次讓位("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九月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

史上兩度為帝、三讓天下的奇人,從未真正掌權,兒子卻是千古一帝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使武則天退位,並扶立太子李顯為帝。李顯復辟後,感激於弟弟李旦當年讓位的"義舉",便加封他為安國相王,又想立他為皇太弟。然而李旦深知韋皇后、安樂公主權力慾極重,根本容不得自己佔據高位,於是便婉拒中宗好意,躲在家中靜觀時局。

韋皇后、安樂公主在中宗朝干預朝政,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不僅如此,韋氏大權在握後,竟又做起女皇的美夢來,為此不惜聯合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幼兒李重茂為帝,自己垂簾聽政。正當天下靜待"武則天二號"產生之際,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即"千古一帝"唐玄宗)與姑媽太平公主聯合發難,捕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並扶立李旦重新登基,時在景雲元年(710年)。

史上兩度為帝、三讓天下的奇人,從未真正掌權,兒子卻是千古一帝

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妹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李旦性格柔順、優柔寡斷,本來就不是個做皇帝的料,如今見妹妹與兒子勢若水火,心中憂慮不已,索性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藉口彗星出現,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此即睿宗第三次讓位("壬辰,制傳位於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

然而睿宗此舉非但沒有消弭矛盾,反而更加激化太平公主、唐玄宗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一年後的"先天政變",並以公主及其黨羽覆滅為告終。太平公主死後,睿宗正式歸政於玄宗,並退居百福殿以頤養天年。開元四年(716年)六月,睿宗李旦駕崩,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葬於橋陵。隨著李旦的離世,這位曾三度讓位的傳奇皇帝就此謝幕。

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想知道更多的歷史故事,就多多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