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八旗分上三旗下五旗,它們是怎麼劃分的,又是怎麼來的?

秋雨魯北說歷史


滿洲八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設之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之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正式形成八旗制度。滿洲八旗制度系清朝的基本制度,為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和壯大進而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做出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清順治年間,皇帝親掌的上三旗為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順治皇帝登基後,皇帝親掌的上三旗就變成了了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由此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所以,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下五旗為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因為出征時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別,所以也稱為“八旗”。後來又將被滿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漢人也編入八旗,連同滿洲一共八個旗二十四佐領,但其核心還是八旗滿洲。

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為了壓制和削弱八旗旗主的權力,創設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個制度裡面出了八旗旗主們能夠參政議政,滿洲貴族大臣和八旗內部的管旗大臣也成為參政議政的成員,而且皇太極在努爾哈赤親管兩黃旗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因罪被罰的莽古爾泰所率正藍旗,由此,兩黃旗和正藍旗成為皇帝親管的上三旗。

順治五年,豪格因崇德八年的繼位之爭被攝政王多爾袞陷害下獄暴亡,正藍旗又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胞弟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將至下五旗行列。此後八旗旗色再未變化。多爾袞去世以後,順治皇帝有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收為皇帝親自掌管,由此,皇帝親掌的上三旗變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注意:滿洲八旗之首應為鑲黃旗,而非正黃旗。而正黃旗和正白、正藍、正紅中的“正”字應讀作zhěng。


正說清代十二朝


眾所周知,清朝時期有八旗之說,這是一種制度,也是身份的象徵。所謂八旗,指的是正、鑲黃,正、鑲白,正、鑲紅,正、鑲藍。一般我們都會認為所有的旗人都是指滿洲人,但其實在清朝而言,旗人中也包括蒙古,漢族,高麗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且根據民族的不同,也會成為八旗蒙古或者八旗滿洲等。那麼,八旗是如何劃分的呢?

一、八旗劃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而所謂上三旗就是,正、鑲黃和正藍旗,這些是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也是皇帝的心腹,最為信任的人。在八旗當中,算是身份地位都非常高貴的,他們能夠享受優良的條件,也會有不同的封號。但這是在皇太極時期,隨後到了順治年時,多爾袞將上三旗進行了改制。他當時所統治的是正白旗,所以他用正白旗代替了正藍旗的地位,所以在順治年間,上三旗更改為正、鑲黃旗和正白旗。而且在那時,上三旗的人大多都能夠親近皇帝,也是皇帝最看重的一些人才,大多都是以漢人和滿人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蒙古人。而下五旗當中包括正、鑲紅旗,正、鑲白旗和鑲藍旗,同樣是在清朝剛入關時的制度,順治帝之後進行了更改,下五旗便成為了正、鑲紅旗,鑲白旗,正、鑲藍旗。比起上三旗來說,下五旗的任務主要表現在駐守各地方面,也有一些人會接到命令駐守在京師。

二、八旗的來歷。古時候突厥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打獵時10個人一組,而在這一組當中有一個人是領導者,他需要起到帶頭作用。但因為人太多,努爾哈赤不好打理,所以他便將手下的人進行了擴編,每個人可以管理300個人,而且用不同顏色的旗來代表編制,最早時只有4種旗子顏色,分別為黃,白,紅,藍。大概到了1614年時,才又增加了另外4種顏色,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一個旗的人數能夠達7500多人,也就相當於八旗的總人數可超過6萬。久而久之,便將八旗的習慣保存了下來,到了清朝入關時,也成為了每個人不同身份的象徵。但根據自己的功勞,也會被皇帝隨時抬旗或者降旗。

以上就是關於清朝時期,八旗的劃分和由來了,不得不說,古時候皇帝為了管理好所有的人也真是煞費心思。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我們都知道,清朝賴以崛起和佔領天下的根本就是八旗制度。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率領尚處於奴隸部落時代的女真人崛起於關外東北之後,以女真部落為根基建立的八旗制度,迅速席捲東北地區,建立了強盛一時的後金政權。

八旗旗幟

努爾哈赤死後,其繼任者皇太極更是將八旗制度發揚光大,又增設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進一步擴充了八旗勢力,併為清朝最終入關佔領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那麼,八旗制度究竟是什麼呢?努爾哈赤最先創立的八旗,其實並沒有8個旗,而是4個旗,分別為正紅旗、正白旗、正黃旗和正藍旗。

隨著他的東征西討,不斷征服其他女真部落,實力不斷擴張的努爾哈赤又將新增的女真人編為了新的4個旗,分別為鑲紅旗、鑲白旗、鑲藍旗和鑲黃旗,合計起來一共為8個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

努爾哈赤

但是,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八旗內部依然是有上下等級之分的。而這八旗等級的區分,則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

那麼,這樣的區分又是從何而來呢?

努爾哈赤時期,是八旗的草創階段,根據努爾哈赤的設想,其實八旗就相當於8個大的女真部落,這些八旗的旗主對於統領下的各旗擁有巨大的權力,旗丁之於八旗旗主,更具有人身依附的關係。

而作為總旗主和最大的奴隸主,努爾哈赤統領了實力最為雄厚的正黃旗和鑲黃旗。顯然,雖然十分仇視漢人,但是受漢人文化的影響,女真八旗內部依然視黃色為尊貴顏色。作為汗王的努爾哈赤,因此統領了正黃旗和鑲黃旗。

八旗

努爾哈赤在其人生末年,將其統領的兩黃旗分給了他最受寵的三個小兒子,也就是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三兄弟。皇太極繼位之後,隨即對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黃旗進行了置換。

但是,這種置換並沒有形成多大的波瀾,因為作為汗王的皇太極,統領兩黃旗本身就約定俗成,再加上兩旗置換之時只換旗幟並沒有換人。因此,皇太極繼位之後,他原來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旗色換為了正黃旗和鑲黃旗,其他並沒有什麼變化。

然而,此時的局面對於皇太極卻是極為不利的,努爾哈赤留下的後金政權幾乎內外交困,尤其是四大貝勒南面而坐,其他三大貝勒與皇太極的地位幾乎沒有什麼差別,這自然令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皇太極極為不滿。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開始削弱其他三大貝勒的實力和勢力。

皇太極

他先是廢除了四大貝勒輪值機務之制,使得三大貝勒的權利受到嚴重削弱,其次,他又藉口阿敏的十六大罪,將其削去了旗主和大貝勒之職,禁錮在高牆之內,原由阿敏統領的正藍旗旗主則由其弟濟爾哈朗擔任。

隨後,對於三貝勒莽古爾泰,皇太極藉口其拔刀欲犯上、對大汗大不敬之罪,削去了其大貝勒的名號。遭受重大打擊的莽古爾泰於天聰6年12月“暴卒”。

在莽古爾泰去世後不久,有人告發莽古爾泰生前有不軌之舉,皇太極藉此機會將莽古爾泰和繼任者德格類等人,以謀逆罪削除爵位,並將正藍旗收歸於公。

八旗旗丁

而所謂的公,當然是指擔任大汗的皇太極所有。從此,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由皇帝皇太極直接統領。這三旗也跟皇帝的親兵無異。而其他五旗則仍由相應的旗主統領,也因此,他們被稱為下五旗,很顯然,由皇帝直接統領的上旗級不但待遇更好、地位更高,也更受到皇帝的信任。

不過,在皇太極死後,上三旗再次發生了變化。皇太極去世之後,他的長子豪格並未繼任皇帝之位,反而是由6歲的福臨漁翁得利。不過,真正掌權的確是多爾袞。

掌權之後,為了打壓豪格,多爾袞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了下五旗,而自己所直接統帥的正白旗升入了上三旗。因此,名義上由皇帝統領的上三旗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

八旗正紅旗鎧甲

多爾袞病逝之後,終於掌握大權的順治皇帝並未對這上三旗作為調整,從此之後,清朝皇帝直接統領的上三旗穩定下來。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作為上三旗,兩紅旗、兩藍旗、鑲白旗作為下五旗,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鳶飛九天2018


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並沒有上下旗之分,八旗地位按照旗主的地位分高下。後來到了順治時期,才確立了上下旗制度。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為了統一管理,就將原本鬆散的部落,按照血緣和居住區域劃分,叫作牛錄,也就相當於村的編制。後來歸順的人越來越多,努爾哈赤就將牛錄製改為固山制,也就是旗制。

一開始只有四旗,就是正色旗,分別是黃、白、紅、藍四旗。那時候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不識字,但是分辨顏色誰都可以,這也就是顏色旗的由來。隨著人數增多以後,努爾哈赤就又增添了四旗。就是在四旗的基礎上,分別鑲邊,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這就構成了滿清八旗。在人員設定上,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為一紮攔,設一紮攔額真;五紮攔為一固山,就是一旗,設一固山額真。

努爾哈赤時期,努爾哈赤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兩紅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阿敏掌握鑲藍旗,皇太極掌握正白旗,杜度掌握鑲白旗。努爾哈赤死前,將兩黃旗交給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兄弟三人。

皇太極繼位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提高自己的政治資本。他強行用兩白旗換取了多爾袞兄弟手中的兩黃旗,因為努爾哈赤生前就是掌握兩黃旗,皇太極也要手握兩黃旗,來顯示他的正統。在皇太極手中,鑲黃旗地位最高,下面是正黃旗,接著是正紅旗,然後是鑲白旗、鑲紅旗,兩藍旗排名最後。

後來多爾袞當攝政王,大力打壓其他旗,而對自己的兩白旗大力發展。他將自己手中的正白旗提高到第三的位置,取代了原先正紅旗的位置。接著又對兩黃旗開始打壓,在兩黃旗中安插親信。

多爾袞死後,順治正式掌權。他收回了多爾袞手中的正白旗,這樣皇帝手中就握有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這樣就確立了這三旗為上三旗的局面,其他五旗就都為下五旗。


老蟲


大家看清朝劇,經常會出來一個詞,叫八旗。清朝初年,就是吹八旗多麼厲害。到了晚清,就說八旗子弟多麼腐敗。清朝落後,責任就在八旗子弟身上。

這其中的東西,腦洞老師就不講了。今天主要講一下這個八旗是怎麼來的。

首先我們要追溯到努爾哈赤這個人。

努爾哈赤出生在建州,也就是現在遼寧省撫順市的某個疙瘩地方。家裡是滿族的一個酋長。後來他的外祖父叛亂,就被明朝的萬曆皇帝派名將李成梁一鍋端了。

努爾哈赤也被抓住了,但奇怪的是被李成梁的老婆給放了。理由是努爾哈赤儀表不凡。這裡面的故事著實讓腦洞老師想了很久。

努爾哈赤的一家算是被族滅了。接下來的故事比較老套,什麼努爾哈赤靠祖下傳下來的13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的女真各部並最終建立後金。

好了,該說說旗的事情了。

其實,這個旗跟打獵有關係。

滿清人的主要社會活動就是打獵。一到打獵的時候,各族各寨出兵。怎麼統一指揮呢?當時就有一個方法,就是十個人一組,從中選一個人當統領發一支箭。這個跟突厥的習俗有關。突厥以前分十部落,每個部落由可汗發一根金箭矢,設為十箭設。到時組織活動,比如到中原打個劫什麼的,就拿著箭來調兵。

滿清人的這個十人一組一人為首可以稱為十人長。滿清人稱為牛祿額真。牛錄是滿語箭的意思,額真就是老大的意思。

一開始,努爾哈赤的手下也就是牛錄額真這個級別。翻看一下歷史,可以看到這樣一些記錄。比如萬曆十三年二月,努爾哈赤帶著披甲兵二十五個,士卒五十個攻打哲陳部的界凡城。四月,帶著綿甲兵五十、鐵甲兵三十又去徵哲陳部。

可見,一開始就是小本買賣,很容易一下把本錢打光了。但努爾哈赤這個人確實有點軍事才能,沒事喜歡讀《三國演義》。他知道自己本錢少,所以從來不分兵。是謂:“但管他幾十路來,我就是一路去。”

到了後面,努爾哈赤發大了。兵馬多了起來,努爾哈赤把手下的牛錄額真進行擴編,一個人可以管三百人。又在上面增加旗的編制,根據顏色不用建了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

這是1601年的時候。所以,一開始只有四旗。又過了十三年,到了1614年。再次擴編,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這時努爾哈赤有多少人呢?

當時的編制是這樣的,三百人為一個牛錄,五個牛錄為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為一個固山。這個固山就是旗的意思。可見,一旗是7500人。八旗是六萬人。

最後來點小知識。

1.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這三旗是沒有旗主的,歸皇帝親自統率。

2.旗中不單隻有滿人,後面又加入蒙古人,漢人。所以旗內分為三部分: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

3.下五旗的人是可以換戶口進入上一旗的。比如皇后如果出身下五旗,就有可能換到上三旗裡去。像慈禧本來是鑲藍旗,最後提拔到鑲黃旗。這種情況稱為抬旗。

4.一些有名的旗人:老舍先生是正紅旗,和珅也是正紅旗。曹雪芹是正白旗,侯寶林是鑲藍旗。金庸,王朔祖上都是旗人。

5.八旗在京城駐地比較固定,如下圖,據說是按照五行相剋原理,因為動物們都不許成精 ,所以就不介紹這個原理了。

下面再給大家聊聊,清朝滅亡之後,八旗的大佬,也就是王爺們去了哪裡。


1.禮親王

這是鐵帽子王的第一位,第一代禮親王叫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軍功很大,聲望也很高,正因為這樣,天天被皇太極打壓,沒事拎過去罵兩句。當然,罵歸罵,鐵帽子王還是有的。

他的禮親王傳到清末時已經是十二世,繼承人叫世鐸。這位王爺是最沒有架子的,李蓮英見到他,給他下跪,他竟然還回跪還禮,這就鬧笑話了,王爺還向一個奴才跪禮。

他死之後,兒子誠厚成了新時代的禮親王。住在藍靛廠,據說平時喜歡養一些蟲子、刺蝟、貓頭鷹什麼的,是個動物愛好學家。人家背後稱他瘋王爺。

誠厚在1917也死了,此後傳給了誠堃,1929年傳給了濬銘。濬銘算是正兒八經最後一代禮親王。這個時候,他們的禮親王府已經在二年前賣了,王府當了學校的宿舍。家族算是敗了。

誠厚的另一個兒子毓鋆在1948年去了臺灣,後面在臺灣教國學,在2008年去世,享年103歲。

2.睿親王

這一脈的開山祖師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曾經的攝政王。只是後面被打倒了,到了乾隆年間才算平反,而他的睿親王職稱由另一位王爺多鐸的後人繼承。

到了清亡的時候,睿親王是魁斌,他是1915年去世的,死時不過五十歲,大概也是清亡把他氣壞了。

他死後,兒子中銓接班。以外,他還有一個兒子叫中銘。這兩位可以說是敗家比較努力了。

其父死了之後,花天酒地,家裡每個房間都裝電話,家有汽車兩輛,馬車八輛。沒事還經常到天津去賭一賭。沒數年,錢就花光了,接下來只好賣家產,賣了三四年,家中的古董也賣光了。當時古董可不像現在值錢,滿北京的王公貴族都在賣古董,出貨量大,自然賣不上價。所以賣了數年,又沒錢了,怎麼辦?賣房子,把名下的近千間房子賣掉,這要不賣,放到現在也是首富了。賣了房子後就開始賣地,大甩賣,一畝地塊兒八毛的就賣了。最後怎麼著呢?睿親王中銓做起了摸金校尉,當然,他挖的不是別人的墳,而是自己家的,想把祖宗的陪葬品弄出來花花,結果被發現,坐了七年牢。在1939年去世。也算最悲劇的鐵帽子王爺了。他的侄輩則在街頭擺個小攤過點日子。這一家也算是敗了。


3.豫親王

第一代是多鐸,最後一代是端鎮。這一家也走了賣房子的路子,把當時的王府賣給了美國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去修協和醫院。傳說賣房子時,豫親王一家也不知道祖先在地底下埋了大量的銀子。結果這個銀子被協和醫院挖到了,銀子遠超賣房的價格。協和醫院就用這個銀子購買最先進的設備,使協和醫院成為了中國最先進的綜合大醫院。

此外,這一家也幹過遷移祖墳的事情,對外宣稱給祖宗換個地方,其用意大家懂的。

這一折騰,豫親王這一王族當然也不存在了。


4.慶親王奕劻

這位慶親王在清朝時只有一位,就是奕劻,他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在慈禧六十年大壽時被封為親王。四年後,因在戊戌政變中支持了慈禧,他的慶親王升級為鐵帽子,可以世襲罔替。不必降級。

這位仁兄在清朝時候撈足了錢,又因為大力推薦了袁世凱,被滿清的這些王爺罵為“賊子”,滿清滅亡之後,他帶著鉅額財產到天津當寓公。於1917年去世,他的一生倒是沒吃過什麼苦。兒子有三位,最有名的叫載振,是末代慶親王。載振還算有能力的人,在天津做一些投資,開旅店辦公司還炒股。也算是有收入的。不過,實在是家裡人太多,大小老婆一堆,還集體抽鴉片,又趕上抗戰社會動盪 ,公司也倒閉了,最終還是走上了賣家產度日的路子,最終在1948年病死在天津。

而他的兄弟敗家敗得更早,清朝亡了不到十多年,就賣房賣地破產了。子侄靠撿垃圾跟親戚接濟過日子。

至於慶王府,則在抗戰時,賣給了日偽政府,抗戰勝利,當然就是上交國家了。

5.鄭親王

首任叫濟爾哈朗,其父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弟舒爾哈齊。

最後一任叫昭煦,這一位到了民國沒有別的收入來源,也只好賣起了祖房,先把鄭親王府祠堂給賣了,後面又把鄭親王府作抵押借了洋人十萬塊。最後無力償還,由當時的中國大學出面,替他還錢,鄭親王府改成校舍,而鄭親王昭煦被聘為校董,算是拿上了鐵飯碗。

不過,死工資顯然不夠用。後面有人盜挖鄭親王祖墓,一查這位盜墓賊就是鄭親王的本家。開始挖祖墳了,鄭親王這一脈當然也敗家了。

肅親王

第一代是豪格,最後一代是善耆。善耆這個人可以說是保皇派,復辟,滿矇事件都有他的影子,他也是川島芳子的父親。其後人有留在中國的,也有出國英法的,但最多的是去了日本。

7.出過光緒、宣統兩位皇帝的醇親王府,其王府在解放後出售,但因為花費不似其它家,又比較低調,不參與復辟等事情 ,所以境況較好。最後一任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任辦了一所學校,其後人也多從事教育事業。也算是完成了從皇族到國民的轉型。

(此照片非王爺)

8.末代克勤郡王宴森揮霍完家產後,到街上當車伕,也算自食其力,人稱車王。


9.順承郡王,最後的順承郡王叫文葵。六歲時頂崗成為郡王。長大後,清朝就完了,他還是有點想法的,想從軍。到東北學過軍事,後來在溥儀的偽政府裡當軍官。但去了發現不過是日本人的工具,於是心灰意冷,辭職回家過上隱居的生活,以畫畫寫字為生,一直到1992年去世。而他的王府早在張作霖進京那一年被張作霖半買半搶弄走了。

10.末代怡親王毓麒,父親因為支持義和團,在八國聯軍時家裡被洗劫過。家族財產縮水嚴重。他本人花錢也是大手大腳,吃飯總搶著買單,騎自行車出去,經常丟,丟了也無所謂再買一個,後面就破產了,好在喜歡京劇,是個超級票友,靠這個在戲班跑跑龍套,管管道具,總算不至餓肚子。

11.末代和碩恭親王溥偉,復辟派。原本是光緒的接班人,最終被棄用。日本人用他來誘使溥儀,安排他在東北祭祖,逼溥儀到東北當偽皇帝,也因此受溥儀猜忌受打壓,最終貧病猝死於東北的一個旅店。

末代莊親王溥緒,他們家的莊王府在1914年就由他父親載功賣給了軍閥李純。為了得到傳說中的銀子,李純把這個院子拆了,不過未見任何銀子。而溥緒這個人能唱戲,還能編劇本,後成為著名的京劇劇作家,但晚年比較淒涼,靠朋友接濟過日子。

這就是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的最後背影。這還是家有底的,沒有底的一些清朝貴族就更麻煩了。很多淪為苦力甚至乞丐。

當然,也有一些靠自己努力開創新生活的。比如著名的啟功,他是雍正的九代孫,他不願人家稱他的原姓愛新覺羅,而稱自己為啟動,就是希望跟過去告別,開啟自己的新生活。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腦洞歷史觀,打開腦洞看歷史。


腦洞歷史觀


八旗分為上三旗,下五旗,是在順治年間才正式確立的,分別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有皇帝直接掌控;下五旗分別為: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由諸王和貝勒掌管。

接下來我帶領大家瞭解一下八旗的由來,以及上三旗,下五旗的最終形成。

八旗這個叫法只和滿族有關,在此之前未成出現過。它起源於滿族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朝的國之根本。

八旗起源

最開始滿族人在狩獵的時候,他會把獵人組織起來,編成一對,稱為牛錄,設置一位首領,稱為牛錄額真。隨著人口的增加,又將若干個牛錄編為一個固山,以旗幟為標誌,漢語稱為旗。

八旗的建立

明萬曆十二年,努爾哈赤起兵,建立黑旗,旗這一稱為首次出現在歷史長河中。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努爾哈赤逐漸統一東北,以及部分蒙古,隨著勢力的擴大,軍隊的增多,將原有黑騎擴充為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並且新增加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正黃旗和鑲黃旗旗主為努爾哈赤,正紅旗和鑲紅旗旗主為代善,正白旗旗主為皇太極,鑲白旗旗主為杜度,正藍旗旗主蒙古爾泰,鑲藍旗旗主為阿敏。至此滿洲八旗全部建立完善。

八旗的發展

講到這裡,也許各位就有疑問了,說我上邊寫的這八旗都是滿族人啊,但是在電視裡經常看到,有漢族大臣也是出生八旗了。這是因為在隨後滿族對蒙古和大明朝的戰爭中,逐漸又分別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才臻於完善。

八旗建立時,各旗統領一直在發生調整。在努爾哈赤時候,皇太極繼位,為鞏固權利,皇太極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原本杜度的鑲白旗剝奪,交給自己的兒子豪格,並改色為鑲黃旗,使自己控制的八旗數量由一個加為兩個,又取消了四大貝勒並坐的儀式,改為由自己一人“南面獨坐”,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到了清順治五年,豪格被多爾袞陷害下獄暴亡。多爾袞奪了豪格的正藍旗,並把自己的正白旗進行混編,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胞弟多鐸統領的鑲白旗改為正藍旗。此後八旗顏色再未變化。

上三旗下五旗的形成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帝直接統領,其餘六旗由皇帝的子侄統領。

順治七年,攝政王多爾袞去逝,順治親政,他為了加強對八旗掌控,收回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


大侃聊歷史


八旗制度,我們在看一些清宮戲的時候,經常會提到的清代的一種軍事制度,其首創著是努爾哈赤。
女真一族還沒有入關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固定的軍事制度,而是以一種延續下來的部落制度,分有好幾個分支,而當時的軍事制度,和兩宋時期金國某些制度有些萊斯,採用的是猛安謀剋制度,這種制度曾經幫助大金國順利的打下了一個天下,但隨著努爾哈赤逐漸的統一女真以後,發現了一個問題,猛安謀克這種簡單的制度隨著軍隊人數的逐漸增多,已經不再適宜管轄。
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軍隊,分別設立了三大統領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而一開始設置的時候,僅有四旗,分別是黃、白、紅、藍4色旗,十四年以後,有設置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標誌這從這時候開始,八旗制度正式成為了清朝的一種特別的軍事制度。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全民皆兵,非戰時都是農民負責勞作,戰鬥時候劃為軍隊,而且由於女真一族驍勇善戰,因此八旗軍力強盛,直到滿清入關中原以後,尤其是在順治初期,八旗兵依然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只是隨著大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後,八旗子弟逐漸的便的驕奢淫逸,戰鬥力持續下降,後來逐漸設置了綠營兵,後來綠營兵戰鬥力也不行了,又設置了湘軍、淮軍等,這話有些扯得遠了。
說回八旗制度,這是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尤其是在八旗內一直都有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
這種說法是由大清入關的時候才 出現的,在未入關以前,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一直都是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後來皇太極登位(當時還不是皇帝)以後,正黃旗、鑲黃旗就交給了他統帥,因此作為天子衛率,這兩旗人都擁有比其他六旗更高的地位。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入關以後,由於順治帝年幼,多爾袞輔政,權傾朝野,而多爾袞所率領的正白旗當時也劃歸天子統帥,所以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屬於上三旗,而其他五旗為下五旗。
當然八旗作為滿清貴族,一直擁有很高的地位,後來八旗也呂旭擴充,加入了蒙古旗、漢軍旗,八旗制度也進一步擴大,後來也有陸續的變革,但是大致的制度並沒有完全改變。

漫步史書


1.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正黃旗與正白旗又歸皇帝統屬。

2.入關以後,宗室王公皆分隸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撥入這五旗。再無入正黃與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實際上,上三旗與下五旗只是相對於包衣佐領而言的,而與皇族和普通旗人無關。皇室管家內務府三旗的包衣佐領,主要服務於宮廷。下五旗亦設包衣佐領,皆為王府所屬,各隨其主之旗。

3.清順治七年,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清世祖順治開始親政。他為了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是皇帝的親兵,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守京師及各地。

4.雍正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俗稱外佐領)和府屬佐領(俗稱內佐領)的隸屬關係。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領,實際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諸王及貝勒僅能控制其府屬佐領。又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稱為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稱為右翼。鑲黃旗又稱頭旗。


破乞


我是農村俗人,我來回答。

清朝有著著名的八旗軍,在八旗軍初期的時候,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到了清朝入關之後,八旗軍在朝廷的幫助下,有了大量的資源生存下去,在清朝建立的初期,還沒有多大的問題,等到清朝中期在往後的發展中,這些八旗子弟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精銳,其中很多人都把盔甲變賣掉了,而整個八旗軍已經變成了一個需要救助的弱勢力,後來晚清時期出現了很多的事情,還都是曾國藩等人訓練出來的新軍解決的。
其實清朝的這些八旗本來沒有高低之分,可是為什麼會出現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呢?我們從頭瞭解一下八旗就能夠發現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八旗最初是女真人打獵的時候用的一種組織,因為他們生活的地帶非常的嚴寒,加上有很多的森林,所以打獵是他們獲取生活物品的一種方式,不過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先進的東西去抓捕獵物,而有些獵物又比較危險,不是一個兩個人就能夠解決的,所以女真人就會組團去打獵。但是人數增多了,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調度,就會影響效率,比如說看到一個獵物,這時候都應該保持安靜等待著獵物上鉤,可是如果一個人發出動靜把獵物驚跑了,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他們弄了一個八旗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


後來明朝末年,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隊伍中是一杆黑旗。當時努爾哈赤身邊的人少,一個黑旗足夠用了,可是隨著努爾哈赤的努力發展,人數慢慢的增多,勢力慢慢的壯大,於是努爾哈赤就又弄了一個紅旗,而原本黑旗裡面的人則交給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努爾哈赤帶著新組建的紅旗。不過一個紅旗和一個黑旗沒有發展多久,人數又多了起來,所以努爾哈赤乾脆來了一個大的改動,分別是黃旗、白旗、紅旗、藍旗。最初的那個黑旗被取消了。
四旗有了之後,努爾哈赤就把手下的那些人全部都被編入到了這些旗裡面,如果大家不好理解的話,我們可以把它想成一隊一隊的,努爾哈赤就把手下人安排到這些隊伍裡面。到了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已經在東北一帶打下了除葉赫部所有的女真部落,而且那個時候還有少量的蒙古人來投奔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一律接待了他們,可是人多了就不方便管理,於是努爾哈赤再次決定加旗,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變成正和鑲,八旗到此也正式的誕生。

八旗誕生之後,其實還是不夠用,因為蒙古人和漢人也來了,皇太極期間,八旗蒙古出現了,然後接著是八旗漢軍。我們可以把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想象為三個大隊,而三個大隊下面各自有八個小隊,這樣方便我們理解。清軍入關之後,皇帝手中掌管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雖然皇帝掌管著這三個旗,但是對於旗中的人和皇家成員來說,哪個旗都一樣,後來八旗裡面出現了包衣左領,這些人才是有著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上三旗的人都是皇帝的親兵,正所謂和皇帝有關的東西都比別的東西好,所以慢慢的上三旗就開始尊貴起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皇帝統領的這三個旗中經常出現一些名人,所以後來的皇帝就會把自己看重的大臣給調到上三旗裡面。由此長此以往的下去,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別也越來越明顯,最終也就形成了上三下五的說法。


濤哥觀歷史


大清王朝,可謂成也八旗,敗也八旗!

八旗制度為當時清朝滿族統治者的主要統治工具。

這種制度也是種按旗編戶為兵、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

《中國通史綱要》中說:

“八旗制度,就是把女真人用軍事組織的形式編制起來,在女真貴族的控制下從事生產和戰爭。”

這種社會組織以旗為號,旗分八種顏色。

計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這裡的“鑲”,是鑲邊的意思。

“鑲”有時也寫作“廂”。

清皇家檔案中,兩字混用“正”,這裡讀作“整”,因為在這裡無論是寫作“正”還是“整”,都是整個、整面的意思。

按規範寫法均應寫作“整”,但在清代,這兩字通用。

即使皇家檔案,也是兩字混用。

八族雖然是清滿洲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但旗兵(或曰旗民、旗人)卻並不限於滿洲人,也有其他民族,例如蒙佔、漢、錫伯、高麗、達斡爾等族。

故八旗分又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等。

八旗雖然都是統治者的工具,但旗與旗之間存在著等級差別。

《雍正令典》明令:

“又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

其他則為下五旗,又另有更為下等的由家奴組織的包衣佐領下旗民。

上三旗的來歷

原來,當初努爾哈赤在關外初創八旗制,將自己的兒子、侄子分別封為各旗旗主。

旗主又稱作王,滿語又將此職喚作貝勒。

旗,將滿語音譯成漢語,叫做固山。

所以當時有四大貝勒、八固山王的稱謂。

努爾哈赤滅掉強有力的對,手海西女真的葉赫部以後,他的第八個兒子、四貝勒皇太極繼汗位。

皇太極重新調整八旗,自己親統鑲黃旗、正黃旗,其他各旗由自己兄弟和堂兄弟統領。

清入關後,順治七年(1650年),福臨的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死,他便將其所領的正白旗收歸為自己統領。

這樣屬於皇帝率領的旗就有三個:鑲黃、正黃、正白。

下五旗的地位

上三旗與下五旗在政治待遇上差別很大。

例如,紫禁城內、皇帝身邊的侍衛均由上三旗擔任,下五旗只能在紫禁城外、皇城內擔任警戒、保衛工作。

雖然八旗共同駐守在北京城的內城裡,但根據以北為上以左(東)為尊的定製,上三旗駐防在京城東北部:鑲黃旗駐紮在安定門內,正黃旗在德勝門內,正白旗則在東直門內。

康熙以後,對下五旗旗主的權勢進一步限制,禁止下五旗諸王在屬下人內挑選官至京官學士、侍郎以上,外官州牧、縣令以上人員之子弟,充當包衣佐領下官及隨從、執事人員。

又禁止下五旗旗下官員、兵丁在諸王阿哥門下看守行走,禁止該五旗旗官員勒索外放旗員,並決定每旗派滿洲御史兩員,照稽察部院衙門之例,一應事務令其稽察。

由於上三旗與下五旗之間存在等級差別,便在其間存有抬旗”之制,皇后、皇太后孃家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

慈禧便是在咸豐死後(咸豐十一年)的十二月十八日,借上諭宣佈慈禧皇太后丹闡(孃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自己將自己孃家由鑲藍旗抬入上三旗鑲黃旗滿洲。

抬旗一說

關於歷史上為何有抬旗一說,主要就是後族抬旗。

後族就是皇帝的后妃家族。

關於後族抬旗,據《清史稿》所載,

“後”族“抬旗”始自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於康熙二年二月庚戌,崩。年二十四。原為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

《清史稿》原文如下:

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少保、固山額真佟圖賴女。後初入宮,為世祖妃。 順治十一年春,妃詣太后宮問安,將出,衣裾有光若龍繞,太后問之,知有?,謂近侍曰:“朕妊皇帝實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三月戊申(5月4日、農曆3月18日),聖祖生。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 康熙二年二月庚戌,崩,年二十四。初上徽號曰慈和皇太后。及崩,葬孝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康慈和莊懿恭惠溫穆端靖崇文育聖章皇后。後家佟氏,本漢軍,上命改佟佳氏,入滿洲。後族抬旗自此始。 由此可見,漢軍入滿洲,為“抬旗”。

佟佳是滿洲八大姓之一,純女真人,源於女真夾谷氏。

因為他們比較早進入遼東漢人居住區,所以被編入漢軍,這種純女真人編入漢軍旗的很多,進關後,佟佳氏也早上報自己是純滿洲,要求調入滿洲八旗,但皇帝表示知道歷史來由,但為便於控制漢軍旗,所以讓他們繼續留在漢軍旗。

即使出現康熙生母家抬旗,但同宗的佟佳氏還很多,沒有抬旗,依舊是在漢軍旗。

後族抬旗,漢軍入滿洲八旗,都算抬旗,至於為什麼要抬旗?

道理很簡單,滿洲人每人都要隸屬於一旗,但工作單位可以換,尤其是當官的會在不同旗之間調崗,但一般隸屬的旗是不變。

這後族抬旗,主要是為管理方便,就如當京官,把配偶的戶口也調入北京,這樣是方便生活和管理。

抬旗主要是後族抬旗,抬旗不是給你調一級工資,而就是為了方便國家管理,是國家管理的需要。

既然有抬旗,那麼是否就應有相反的降旗呢?

我專門在各清朝歷史書籍中查降旗一詞,查出的降旗都是把旗子降下,沒有指變更旗屬的降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