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歷史上奇醜無比的五位文人,卻一個比一個有才

歷史上那些"醜"文人究竟怎麼了?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教授丹尼爾·哈默梅什在《為什麼美麗的人更成功》一書中,這樣寫道"美是一種可以交易的稀缺商品——人們用更高的工資換得與同事之間愉快和諧的相處。"人類對美貌的嚮往與追求是億萬年生存與發展中刻入基因的"本能"。人類自出生以來就擁有喜愛美好,厭惡醜陋的心理。根據社會學的調查研究顯示,容貌醜的人成功的幾率是會低於"高顏值"的,但也不無反此趨勢砥礪前行的智者。著名的文人中就有很多榜上有名,可見長得醜並不妨礙文藝細胞的培養。

歷史上奇醜無比的五位文人,卻一個比一個有才

1、曹魏名臣王粲

作為"七子之冠冕",王粲文學成就最高。《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但是極富才情的他卻被劉表嫌棄,劉表稱他:"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軀體羸弱,不甚見重",可見王粲容貌醜陋。另外《王粲傳》中也有記載:"粲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座皆驚。" 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粲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雖命途多舛,但才華彰顯,也算不枉此行。

歷史上奇醜無比的五位文人,卻一個比一個有才

西晉的大文學家左思

左思,"貌寢,口訥"但"辭藻壯麗"。他所作《三都賦》深受文學家們推崇,雖然開始時眾人並不看好左思的創作,甚至對左思自居自負的文學素養深感懷疑,但左思花了近十年的精細構思完成這篇賦,其中文字和用意得到眾大家的讚歎,一時名聲大噪。當時為了能一睹《三都賦》,洛陽人民買紙爭相手抄之,故洛陽紙價便迅速上漲,是為"洛陽紙貴",可見這篇賦所帶來的影響之大。同樣,他的妹妹也因自己出眾的文才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青睞,被選入入後宮。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晉武帝封左棻為修儀。後進封為貴嬪,世稱左嬪妃。

2、師鬼李賀

李賀是"三李"(李白、李商隱、李賀)之一。人稱鬼才,其創作的詩文被譽為"鬼仙之辭"。留有"黑雲壓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然而,身為鬼才的他長相卻頗為醜陋。《李長吉小傳》記載: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此外,李賀在《巴童答》詩中也寫道:"巨鼻宜山褐,龐屆人苦吟"。可見其也知道自己容貌著實是醜陋不堪。因父名晉肅,與"進士"的"進"犯諱。此後,他再也不能憑藉這一途徑出人頭地。不過因為父親做過七品縣令,李賀被授予了從九品的太常寺奉禮郎官職。但因自幼體弱多病,升調無望,妻又病逝,他的激憤之情愈加濃重。他告病回家休養了一段時間,南遊尋找發展機會。但這次遊歷並不順心,他辭掉了工作,再次返回昌谷養病。之後他又漂泊了幾年,這次也只做了一個小小的幕僚。公元816年,北方藩鎮割據加劇,平叛無望,他再次失去了工作。走投無路的李賀只好拖著病體返回昌谷,整理詩作。他於次年去世,天妒英才,李賀當時年僅二十七歲。

3、北宋詞人賀鑄

賀鑄其詞"雍容妙麗,極幽閒思怨之情"。著名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出自賀。然而,儘管才氣逼人,賀鑄的長相卻奇醜,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鐵,眉目聳拔,人稱"賀鬼頭"。十七歲遊歷汴京,但因主和派阻撓,壯志未酬不能征戰沙場,後請任閒職,之後幾度任免的變換,加之不得意,出仕隱居,編成《慶湖遺老集》宣和七年卒於常州之僧舍。

4、人醜字美的書法家歐陽詢

歷史上奇醜無比的五位文人,卻一個比一個有才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新唐書·儒學傳》記載歐陽詢"貌寢侻,敏悟絕人",說明歐陽詢的確是一個長得醜陋而非常聰明的男人,更為重要的是,他在中國書法上的地位無人可以替代。歐陽詢自幼聰明好學,少年時就博覽群書,同時瘋狂的愛好書法,幾乎達到了痴迷的程度。據說有一次歐陽詢騎馬外出,見路旁有塊索靖寫的石碑,發現是晉代書法名家索靖所寫,便停下馬來仔細觀看了一陣才離開。但剛走幾步,覺得沒看夠又忍不住再返回到石牌前下馬觀賞,讚歎多次,而不願離去。他先是站著看,累了便坐下來看,後來乾脆鋪上氈子坐下反覆揣摩。最後竟在碑旁一連坐臥了三天三夜後才離去。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的書法方正峻利,又兼風姿秀雅。並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

5、明朝吳中才子徐禎卿

徐禎卿,字昌谷,吳縣人。資穎特,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自為諸生,已工詩歌,與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楊循吉,由是知名。舉弘治十八年進士。孝宗遣中使問禎卿與華亭陸深名,深遂得館選,而禎卿以貌寢不與。但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邊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不同的文人,相似的背景,相惜的經歷,不管相貌如何,他們都未曾失去一份士大夫的責任意識,沒有失去對於人生理想的堅守。形與貌,略相似,為青山獨面,依舊笑春風。

歷史上奇醜無比的五位文人,卻一個比一個有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