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黄岩岛上空的A-10(中)

不死的“疣猪”

说起这次的“折腾主角”——A-10攻击机,那可是美国空军第一种专门针对地面部队近接空中支持设计的飞机,汲取了美军战斗机和直升机在越南丛林作战时获得的大量经验教训,特别强调低操作成本、可长时间滞空、拥有低速机动性能、强大火力投送能力等要素。1976年,当首架A-10交付美国空军第355战术训练联队时,所有人都被这架“丑陋”的飞机惊呆了,“战斗机机翼是流线形后掠状,轰炸机也是,可偏偏那家伙的两个机翼是一条呆板的直线;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身两侧,轰炸机的挂在机翼下,可那家伙却背在背上;还有凸出机首的那门30毫米航炮,又大又蠢。整个飞机怎么看都像一头吐着舌头的疣猪!”于是,“疣猪”成为A-10的名字,而官方的名字“雷电”II却不再有人谈及。那些被强制调派至A-10中队的飞行员甚至不好意思谈论自己的新飞机,“当时,只有A-10设计者和制造者们喜欢它”。就这样,被军方和设计者寄予厚望的A-10成了美国空军机队中“不受欢迎的累赘”。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军方甚至一度产生了将这款“鸡肋”产品打入冷宫、代之以A-16(F-16的对地攻击型)的念头。于是,很多A-10被改装为前线控制飞机,机上的穿甲弹换成发烟弹或白磷弹,专门为别的战斗机指示目标。


黄岩岛上空的A-10(中)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拯救了A-10,之前从未有过战斗经验的“疣猪”在中东沙漠中大发神威,成为名噪一时的“坦克杀手”和“掩体破坏者”。据参战飞行员介绍,A-10机群一般以6700米高度沿着波斯湾海岸向伊拉克及其占领下的科威特飞去,由于多国部队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因此这些低速飞机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目标投掷弹药,‘我们下方经常出现大棉花团(高炮炮弹爆炸),如果‘棉花团’是外白内灰的,那估计是口径较大的57毫米炮弹,我们就得适当注意自己的高度,”美国飞行员奥克·哈利中尉说,“多数时候,我们完全处于‘自由猎杀’状态,只要发现合适目标,我们就驾机进入浅俯冲状态,用“小牛”导弹锁定暴露红外特征的地面目标,在5000米外开火,然后潇洒地转弯脱离,让其他空中指挥平台评估打击效果。”战争期间,“疣猪”们经常以双机编队分散猎杀伊军,每次CAS任务的持续时间约45分钟,让地面友军大呼过瘾。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A-10虽经过一些现代化改进,但基本规格并没有大变,真应了那句“丑是一种个性”。事实上,A-10的“丑陋设计”却恰到好处,其机头有较大的下倾角,使得飞行员视野开阔,再加上座舱换上了全水泡形舱盖,使得飞行员拥有大致360度的全向视野,这一点比其他国家设计的攻击机要好多了。该机拥有坚固的驾驶员座舱装甲,呈浴缸状的钛合金装甲包裹住整个座舱的下半部,这使飞行员在地面火力击中后依然能存活,安全系数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军方近乎“航空炮艇”的火力需求,A-10机头下方安装了一门30毫米口径的GAU-8型7管加特林式航炮,射速达每分钟4200发,主要用于攻击地面上的装甲目标。


黄岩岛上空的A-10(中)


A-10拥有11个外挂点,不同任务所需的武器装备可以同时挂载,大大增强了A-10的武力和任务弹性。以驻韩美军为例,标准A-10执行任务的装备如下:AN/ALQ-131电子干扰舱;放置在一个双管发射器内的两发AIM-9M“响尾蛇”红外制导短距空空导弹;一具激光指示舱;机头一挺7管30毫米加特林航炮,配备1150发混装的贫铀穿甲弹和高爆弹;两枚红外成像制导的AGM-65D“幼畜”空地导弹,每枚战斗部重125磅。在执行前进航空管制任务和战地搜救工作时,A-10会配备两具7管白磷火箭巢用于指示目标,以及两枚配备雷达引信的500磅MK82炸弹,在离地5米处自动爆炸。这一炸弹并非精确制导武器,但在A-10飞行员们的刻苦训练下,仍能将这种炸弹精确地投掷在目标上。雷达空爆引信远胜于触发引信,尤其在轰炸地面简易防御工事或软目标上,其杀伤力和目标指示作用极为突出。

夜间行动中,7管火箭巢被换成照明弹发射器,将照明弹发射在目标上空。所有A-10飞行员均装备夜视镜,能够清楚看到照明弹的亮光。照明弹挂在一具小降落伞下缓缓降落,可以提供最长3分钟的指示照明时间。在不需要执行前进航空管制任务时,A-10飞行员通常将两具火箭巢换成两枚CBU-87集束炸弹。这种炸弹任务弹性极强,内含穿甲弹头和人员杀伤弹头,可以很好地杀伤多种目标。由于太重,火箭巢和集束炸弹不能同时挂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