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五部分“生活的準則”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六部分內容:統治的理論,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62-67章的內容。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這裡老子重點闡述了道的重要性,他說,道無所不包,是萬物的隱藏之所。善人固然以它為寶,不肯離開它,就連惡人也需要它的保護。善惡原沒有一定的標準,普通人把道之理說出,便可換得尊位,把道之理做出,就可高過他人。惡人只要明白大道,悔過自新,道又怎可能棄他們於不顧?

可見得道人是最高貴不過的,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名位:或立為天子,封為三公,或厚幣在前,駟馬隨後,還不如獲得此道來得可貴。古人之所以重視此道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道以立身,有求就能得到,有罪就能免除嗎?所以說,道才是天下最貴重的。

第六十三章 難易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老子說:以無為的態度去作為,以不攪擾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無味當作味。大生於小,多起於少。(用德來報答怨恨。)處理困難要從容易的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入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終不自以為大,因此能成就大的事情。

輕易允諾的一定會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遭受更多的困難。所以聖人總把事情看得艱難,最終就不會有困難。“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老子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時,須先從細易處著手,面臨細易的事情,更不能輕心,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見小曰明”。莊子也說“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大道及事理,往往“隱”、“晦”而“希聲”,需要知幾見小者才能洞察。

第六十四章 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老子說:當世道安平的時候,是容易持守的;當事情還未見端倪的時候,是容易圖謀的。脆弱的東西,容易分化;微小的東西,容易散失。因此,在事情還未發生時就處理,便容易成功;在天下未亂前開始治理,就容易見效。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思想。

合抱的大木,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築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的舉步開始走出來的。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於無事,消有形於無形,其所作所為,仍是無所作,無所為;否則為者失敗,執者喪失。聖人無為而為,所以不失敗;不事執著,所以沒有喪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時候失敗,便是因為不能始終如一。如果對於一事,自開始就循道而行,一直到最後還是一樣謹慎,是絕不可能失敗的。就像馬雲說過的,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是後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聖人深知此理,所以不與眾人的行事和居心一樣,眾人喜愛的是難得的財貨,聖人偏好的卻是眾人所不喜歡的;眾人喜好追逐知識,賣弄聰明,結果弄得滿身過錯;聖人卻排除後天的妄見,不學眾人所學的妄知。

那麼聖人究竟是怎樣的人呢?他確守無為的道體,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有所作為。

第六十五章 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時善於以道治國的人,不要人民機巧明智,而要人民樸質敦厚。百姓智巧詭詐太多,就難以治理。如果人民多智,治國的人又憑自己的智謀去治理他們,那麼上下鬥智,君臣相欺,國家怎會不亂!

如果治國者不用智謀,不顯露自己的本領,不開啟人民的智謀,只以誠信待民,則全國上下必然相安無事,這豈不是國家的一大福祚?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以智治國”和“不以智治國”是古今治亂興衰的標準界限。若能常懷這種標準在心,不以智治國,必能與道同體,而達玄德的境界。玄德既深又遠,不同於普通的物事。當玄德愈見真樸時,萬物也就回歸了自己的本根,然後才能完全順合自然,與道一體。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常被後人誤解為愚民政策,其實老子這裡所說的“愚”是真樸的意思。老子不僅期望人民真樸,更要求統治者首先應以真樸自礪。二十章所謂“我愚人之心也哉”就是老子所表述的理想人格的修養境界。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本章以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後,同時也以江海象徵人的包容大度,提示居上位者儘量避免帶給人民負擔與累害,更不能見利爭先,損害人民的利益。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乃因它善於低下的緣故。同樣的道理,聖人要想高居民之上,必先心口一致地自以為下;想要居萬民之先,必得迫而後動,感而後應,不得已而後才起。

因此,懷有處下居後心胸的聖人,雖處上位,卻不威迫凌人,所以人民不以他為累。雖居民先卻不多行更張,所以人民也不以他為害。天下人都樂意擁護他,就是因為他有這些處下居後的不爭之德。因為不和任何人相爭,天下也沒有人能爭得過他了。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七章 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老子的智慧》:老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道者,萬物之奧”

意思是:世人說我的道太大,天下沒有可與它比擬的。不錯,就因為道大,所以不像任何物體;如果它像某一樣東西的話,豈不早就變成微不足道、不值一顧的東西了。

我以為,有三種寶貝是應當永遠保持的:一種是慈愛,一種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則視人民如赤子而盡力衛護,所以能產生勇氣;儉嗇則蓄精積德,應用無窮,所以能致寬廣;不敢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擁戴,作為萬物之長。如果捨棄慈愛而求勇敢,捨棄儉嗇而求取寬廣,捨棄退讓而求取爭先,那是走向死亡之路。三寶之中,慈愛最重要,以慈愛之心用於爭戰就會勝利,用來防守就能鞏固。能夠發揮慈愛之心的人,天也會來救助他、衛護他。

簡單來說,三寶的“慈”就是愛心與同情心,這是人類友好相處的基本動力;“儉”意指含藏培蓄,不奢靡,也就是五十九章“嗇”的意思;“不敢為天下先”即是“謙讓”、“不爭”的思想。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