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王朝》順治帝福臨真是因為董鄂妃病逝,看破紅塵出家的嗎?史實真相如何?

青燈問史


向敬之

《康熙王朝》安排順治帝因為董鄂妃病逝,而萬念俱灰,看破紅塵出家。這,既顯示了順治帝是一情痴,愛江山更愛美人,也為後來康熙情愛讓步政治做了鋪墊。

康熙後期,與虛構的容妃情投意合,然而,為了暫時穩定準噶爾汗噶爾丹,不惜犧牲容妃所生的愛女藍齊兒;為了徹底廢黜胤礽的儲位,不惜以假傳孝莊遺旨之名,將力保胤礽、穩定朝局的容妃由皇貴妃降為低級常在,發配到辛者庫刷馬桶。

在康熙那裡,女人是為政治服務、犧牲的。

在歷史上,順治的女人,也逃脫不了為政治服務、犧牲的命運。

順治帝親政後,繼續多爾袞攝政期間制定的方政大略,改善滿漢關係,緩和滿漢矛盾,受到了以孝莊太后為首的、兩黃旗大臣充斥的滿洲貴族保守勢力的集體抵制和反對。順治為了推行新政,在任用漢官的同時,極力拉攏多爾袞留下的正白旗勢力,將其納入皇帝自將的上三旗,重任蘇克薩哈為領侍衛內大臣,迎娶正白旗內大臣鄂碩的大齡女,是為董鄂妃。

順治帝與董鄂妃之間有真情,寵冠後宮也是當時的事實。順治為了崇隆董鄂妃的地位,不惜將已為皇后的孝莊侄女降為靜妃,打入冷宮,將孝莊極力維護的滿蒙政治聯姻關係推到破裂的境地。

孝莊太后與兩黃旗大臣不容許順治帝的任意妄為。權利爭鬥之下,順治帝獨寵董鄂氏,甚至將其生育的皇四子視為“朕第一子”,命人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大有立儲的徵兆。這是籠絡正白旗對抗保守派的一大表現。

順治情迷董鄂妃是真,但是,他在董鄂妃病逝後,有準備出家的可能(他曾安排親信太監吳良輔代行出家,併為之舉行出家儀式),並非看破紅塵,而是在與保守勢力矛盾白熱化的情勢下,一度感到了絕望。在矛盾激化時,他不但對正白旗勢力寄予厚望,而且曾對前明的亡國之君崇禎帝多次哭奠,表達自己的無奈和苦悶。

順治帝的骨子裡,主要是一個典型的權力控,充滿著複雜的帝王心術,絕非對紅塵的看破與捨棄。

當然,順治出家,純為野史的杜撰。《康熙王朝》以此為據,《鹿鼎記》更為荒唐。


以禮觀書


順治帝福臨到底是為愛心灰意冷而削髮為僧?還是真心向往青燈黃卷?亦或是做傀儡累到了極致才放棄皇帝之位?

《康熙王朝》中,作家二月河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被行森催眠了18年,且在愛妾董鄂妃去逝之後,而心灰意冷,對塵世間了無牽掛,選擇遁入佛門,以求四大皆空,洗禮內心的怨恨與悲痛。

二月河給我們展示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下面由我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來給大家捋一捋詳細的脈絡關係。

其一,母親(孝莊太后)對順治帝的幼年的影響,導致順治帝從小把佛教看做人間天堂。

為什麼說是孝莊太后影響了順治帝的思想呢?

首先孝莊太后是佛家僧徒,每次丈夫(皇太極)遇到戰事或者煩心事孝莊太后都會為跪在佛祖面前為其祈禱,每每多次被順治帝看到,其年紀雖然尚輕,但是在福臨眼中知道佛祖就是萬能的,只要你向其祈禱,他就能滿足你的心願。

不僅如此,在皇太極駕崩後,豪格和攝政王多爾袞的政事爭奪中,孝莊太后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也是日夜拜佛,這些禮佛參拜的事情都被幼年的福臨看在眼中,記在心坎裡。

其二,受攝政王多爾袞的傀儡壓迫,導致福臨更加相信佛祖能夠讓其從這些苦難中解脫出來。

福臨在母親孝莊的襁褓中艱難登基後,終日看到以淚洗面的母親,只能以參拜佛祖來自求度日,外加攝政王多爾袞的後臺干政,自己僅僅是其檯面上的傀儡,無所事事,整日僅僅是上下朝,其軍事大權均在皇叔多爾袞手中,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像母親一樣向佛祖請願,希望這一切的噩夢早日結束,早日皈依我佛,“早登極樂”。

在多爾袞去逝後,剛從噩夢中驚醒的順治帝福臨,又再一次失去心中摯愛——董鄂妃,其最終形神俱滅,脫掉皇袍穿上袈裟?

順治帝一生擁有19個老婆,幾乎一年有一個兒女出生,也算的上是對得起先祖了,沒有背上悖祖忘宗罵名。

董鄂妃在嫁給順治帝之前已然有過一任丈夫,其夫死後進宮後被順治帝看中,嫁入宮中,曾為順治帝生有一子,可惜早年夭折,此子死後董鄂妃一直萎靡不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後患天花不藥而終。

順治帝在董鄂妃死後,整日鬱鬱寡歡,對日不理朝政,出家成了其唯一的出路,只有佛祖才能洗刷其內心的怨恨和苦痛。

正史揭秘:

正史上順治帝並未真正出家,僅僅是讓內宮太監替其削髮為僧,自己卻是在旁觀摩出家削髮剃度受戒的全過程而已。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歷史上的順治,普遍認為沒有出家,而是死於天花;《康熙王朝》中的順治,卻跑去當了和尚。順治貴為天子,好好的皇帝不當,為何會出家為僧呢?

漢朝之後的朝代,統治者都有比較推崇的宗教。尤其是清朝與元朝,他們是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全盤儒化肯定難以做到,因而,他們對佛教也有幾分敬意。

統治者推崇佛教的事雖然經常出現,但是除了像梁武帝那種極個別之外,很少有皇帝真的跑去當和尚。任何一位帝王,推崇佛教是為了穩定統治。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藏傳佛教已經傳入滿洲人的統治區。努爾哈赤一邊攻城掠地,一邊信教,他經常手持佛珠,並在赫圖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極時,盛京又興建了實勝寺,藏傳佛教在滿清的影響越來越大。順治的生母孝莊太后是蒙古人,從小就受到佛教影響,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心苦悶。

由於順治的爺爺信,生母也信,在宮廷內外就自然形成一種佛法的氛圍。再加上太監的慫恿,順治帝從小就有“佛緣”。

但是,順治皇帝親政之初,受到儒家學術影響,想以文教治理天下,對佛教並沒有情有獨鍾。順治十年,順治與大學士討論天下治亂時說過:

“喇嘛豎旗,動言逐鬼,朕想:彼安能逐鬼,不過欲惑人心耳。”

到了順治十四年,順治一反常態,先後召見一批高僧進京。這其中,憨璞聰、玉林秀等僧人,對順治百般誘導,想將其引入佛門。

《康熙王朝》中,也有一位和尚,對順治影響甚大。他就是行痴,一位政治和尚。行痴為了一己之私,利用順治的信任,不斷地蠱惑他出家。

順治年紀輕輕,涉世未深,很輕易就被行痴“洗腦”,從此對佛法極為熱衷,開始萌生出家的念頭。

痛失愛妃

順治是一位情聖,對董鄂妃情有獨鍾,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小兩口心中只有彼此,但天不遂人願,董鄂妃沒能逃脫天花的魔爪。即使愛妃身患重病,但順治不信醫生,卻迷信佛法,錯過了醫治董鄂妃的芨芨草。

董鄂妃去世了,順治的心也死了,他覺得人間已經沒有任何留戀,唯有遁入空門才能解脫。

無可奈何

順治雖為一國之君,但從未有過安穩日子,許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小時候,他稀裡糊塗地登上皇位,卻總是被多爾袞壓制;好不容易長大,又要受到孝莊的干涉,還要和臣子博弈,和妃子周旋。世間種種不如意,只會加重順治的厭世情緒。

作為兒子,順治沒有體會到母愛,因為他和孝莊一直處於隔離狀態。從母子太廟對話可以看出,在孝莊心裡,順治的個人感受比起祖宗江山社稷顯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孝莊為了保全江山而犧牲兒子的做法,讓順治對家庭徹底失去眷戀。

以索尼為首的大臣,聯合起來逼順治就範,這讓作為帝王的順治倍感無奈。堂堂帝王,眼看師傅遇難,自己又無能為力,那種歇斯底里的蒼茫感,只有他能明白。他只想逃避現實,到佛門去尋求心靈解脫。

此外,常年被現實壓制的順治,必然也會產生逆反情緒,你們越不讓我當和尚,我越想當和尚,看你們能將我怎麼樣?

已經超脫,沒有後顧之憂

皇位是天下第一美差,也是天下第一苦差,強人坐上去能夠苦中作樂,並大展鴻圖;弱者坐上去,簡直就是如坐針氈,還會將社稷帶入萬丈深淵。順治天生就不是那塊料,他是被皇帝耽擱的情聖,坐在皇位上,害人害己。

最後,順治自己也看破紅塵,在口述完傳位詔書後,便隻身隱退。劇中,順治之所以看中玄燁,一來是因為行森對玄燁的高度評價,出於對行森的信任,順治也高看玄燁一眼;二來是因為玄燁智商、膽識確實出類拔萃,有帝王氣象;三是因為玄燁受到孝莊寵愛,在政治上有強大的背景,能夠坐穩江山。

秋媚說:帝王的職責庇護世人,佛家的追求普渡眾生,雖方式不同,彼岸卻是一致。順治是佛系青年,終生追求的是解脫,當皇位成了禁錮他的牢籠時,他會不惜一切地掙脫,去尋求內心的歲月靜好。不愛江山愛美人,不當帝王當和尚,這是順治的個人選擇,無所謂是非對錯。只要心憂天下,順治在野為僧,一樣可以濟世救民。


秋媚讀史


清順治十八年正月,清朝入關後的首位皇帝,年僅24歲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身染天花重疾,不治身亡。正值盛年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不免令人懷疑;再聯繫順治皇帝親政期間對佛家的痴迷;最寵愛之董鄂妃的突然病逝,帶給順治皇帝巨大的衝擊;於是,順治皇帝並未崩逝而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的傳聞開始在民間傳播。

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其日記——《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了他在北京西山見到的一首題板詩: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作者很明顯地指向了順治皇帝,而且似乎明確了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的歷史真相。

《滿清外史》更是直接給予了順治皇帝出家為僧的原因說明,成為了清代民間傳聞的代表版本之一:

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貴妃董鄂氏卒。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然福臨之於董貴妃,所謂“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者也。胡乃黃土長埋,紅顏短命。西宮南內,秋草墾涼。福臨對之,忽忽不樂。未數月,遂棄天下,遁入五臺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

也就是說,在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病逝以後,順治皇帝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決定放棄江山,皈依淨土。當時滿堂朝臣“雖百方勸解,卒不能回”,於是就有了“十八年正月,謬謂福臨病歿,而以十四罪自責之遺詔下矣”的虛假歷史記載傳世。

而在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對於順治皇帝的駕崩,同樣有著明確的記載:

《清史稿·世祖本紀二》有載: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

而且,根據《清史通鑑·清世祖》的記載: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宮內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同時,下令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這是宮中或民間家中有人出天花的習俗。

從上述記載來看,順治皇帝乃系身染天花,不治身亡,並非因為董鄂妃的病逝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

那麼,順治皇帝到底是駕崩於天花重疾,還是出家為僧了呢?

通過對歷史文獻的詳細研讀,我們找到了三個證據,或許能夠找到歷史的真相。

1、《清實錄》的記載說明

在《清實錄》的記載中,關於順治皇帝病情發展的記載雖然較為籠統,而且也並未明確說明順治皇帝是身染天花。但在“上不豫”和“上大漸”之間,也就是順治皇帝患病和病重不治之間,還有著另外兩件事的記載:

一是心郡王多尼薨逝,順治皇帝下令追封其為“多羅宣和郡王”;

二是大享殿合祀大典舉行在即,原本打算“親往行禮、用展誠敬”的順治皇帝因為“朕躬偶爾違和”,只能“遣官恭代”,並親自要求禮部列舉“應遣官職名具奏”。

而就在第二天夜裡,順治皇帝便溘然長逝,駕崩於養心殿。

如果,順治皇帝是出家為僧而非駕崩於天花重疾,《清實錄》對於順治皇帝病情發展過程的記載就只能是後來杜撰。如果是杜撰,《清實錄》肯定會特別強調順治皇帝的病情發展過程,而非諸如王公薨逝、祭祀大典等細枝末節的記載。如此一來,不是徒增後世求證順治皇帝駕崩真相的破綻嗎!

也就是說,《清實錄》對於順治皇帝病逝過程的記載,還是客觀、真實的!

2、順治帝臨終近侍之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的證明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預感病體沉重、勢將不支的順治皇帝急召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內閣學士麻勒吉入養心殿,記錄遺詔。

而王熙在多年以後自傳的年譜中,對此事有過記載:

順治十八年正月,上大漸,召至養心殿撰遺詔。伏地飲泣,筆不能下,上諭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條以進。尋奏移乾清門撰擬,進呈者三,皆報可。是夕上崩。

而在順治皇帝勸阻王熙抑制哀痛,記錄遺詔為重的勸導之言中,就能直接說明順治皇帝的駕崩之因:

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

作為順治皇帝臨終近侍之臣,王熙對於順治皇帝臨終情形的記載,甚至對順治皇帝臨終言辭的記載,可信度較高。

3、吳良輔的已經作為“替身”出家

在清朝官方文獻的記載中,順治皇帝確實在董鄂妃病逝以後,極度悲傷,而且也出現過出家為僧的具體舉動。順治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在董鄂妃病逝兩個月以後,順治皇帝在茆溪森的勸諫下,決定出家為僧。但因為茆溪森的師父——玉林通琇禪師的及時到京,勸阻了順治皇帝的荒唐之舉,此事方才作罷!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因為自己出家為成,順治皇帝決定讓自己的近侍太監——吳良輔在憫忠寺作為替身出家為僧。而且,順治皇帝親自到場見證了吳良輔的出家儀式,算是完成了對自己出家夙願無法完成的彌補。

既然,已經有了替身出家,既然已經彌補了心中的缺憾,順治皇帝還需要出家為僧嗎?再者,順治皇帝之所以讓吳良輔代替自己出家,也正說明了順治皇帝根本無法出家的無可奈何。

清朝入關之初,剛從東北之天寒地凍環境來到溫暖適宜環境的北京城後,清朝皇室乃至滿洲八旗都面臨著天花病毒的巨大威脅。也就是這次離宮機會,讓順治皇帝身染天花,不治身亡。

參考文獻:《清實錄·世祖實錄》、《清史稿·世祖本紀二》、《滿清外史》、《翁同龢日記》、《清史通鑑》


正說清代十二朝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歡的電視劇之一。劇中順治帝因董鄂妃病逝萬念俱灰看破紅塵出家,順治帝真的就這麼痴情?為了一個女子連皇位都不要了而選擇出家當和尚,這是真因嗎?歷史上在本人看來董鄂妃病逝只不過說一個導火索!


首先來說順治帝本身對皇位就沒有依戀。他的上位也是他人的意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也深知皇冠的重量。一心中早已向佛,二無雄心壯志。他又何必留戀,他選擇出家對他也是一種解脫。而董鄂妃的死不僅讓他心無牽掛,換種角度來說更是一種決心!

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史實上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史實上,福林是死了還是出家了還是一個謎。

有一種說法說當時董鄂妃病逝以後,出家無望,順治低謎消沉,最後患上天花,不治身亡!

不過史實資料更加傾向於順治帝死於天花之說。



順治曾召見翰林院學士王熙,王熙的《自傳年譜》中提到。順治說“朕患痘,將之不起。”並口述遺照。結果第二天順治帝就駕崩了。在此期間,朝廷也下令禁止百姓做天花期間禁忌的事。順治死於天花之說更加讓人信服。

你們覺得呢?


棗兒影視觀


順治出家這是清朝四大謎案之一,我們也來簡單瞭解下順治皇帝。

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前夕皇太極突然駕崩於瀋陽故宮,由於沒有指定繼承者,長子豪格和十四子多爾袞爭奪皇帝。當時豪格獲得四票,而多爾袞只獲得兩票,但多爾袞卻掌握兵權,兩方斗的不可開交,為穩定雙方多爾袞扶持了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就是順治帝,而自己做攝政王,掌握一切朝政大權。

福臨繼位以後可以說就是個傀儡皇帝,一切還都是多爾袞掌控,順治八年,多爾袞突然摔死,年僅十四歲的順治親政。


親政以後積極學習滿漢文化,促進滿漢交好,但由於剛建朝不久,天下未定,漢人反滿情緒好漲,所以說順治帝接手的是個爛攤子。

孝莊太后為了鞏固江山穩定,為順治帝滿蒙聯姻,選了個蒙古公主做皇后,可順治帝不喜歡這個皇后,不久便把皇后降了一級,後來孝莊又把自己侄子的女兒嫁給了順治,但也不喜歡。直到後來順治遇到了董小宛,兩人一見鍾情,把她納入後宮,封為董鄂妃。



從此順治帝與董鄂妃便纏纏綿綿,醉心後宮,這是孝莊不願意看到的,也不喜歡這個董鄂妃。

順治十七年,順治帝和董鄂妃的四阿哥染天花而死,之後由於董鄂妃傷心過度也染上天花不久病死,看到心愛的兒子和妃子相繼去世,順治傷心欲絕,由於他原本信佛,所以請來了一個和尚玉林琇來做法事,玉林琇帶著兩個徒弟整日在順治帝面前唸經,順治信佛的心思很重了,決心要出家,於是讓玉林琇的一個徒弟給他梯度,孝莊聞聽後以燒死玉林琇那個徒弟威脅順治不出家,順治不願連累別人,也就沒有出家。所以說歷史上順治要出家但沒有出家成功。可能這就是被傳順治出家的原因吧。



順治十八年,順治帝染天花而死,三阿哥玄燁繼位,是為後來的康熙皇帝。


張土豪


歷史上並無記載順治帝出家,只是正當盛年的順治帝突然駕崩,才會導致一些野史上記載順治帝因董鄂妃病逝而出家五臺山清涼寺。

順治帝6歲登基,因為年少,朝政被攝政王多爾袞把持。多爾袞去世後12歲的順治親政,後結識了禪宗高僧別山法師。從此熱衷佛教,藉此解壓。只是順治帝沒有出家,而是讓自己的貼身太監吳良輔代替他出家的。

自小受到多爾袞的把持朝政,在懵懂的年齡突然掌握天下大全,12歲的順治帝面對突然而來的這一切自然無所適從。順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宮。順治帝極其寵愛她,短短的時間變冊封為皇貴妃。看過《如懿傳》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冊封皇貴妃是相當不容易的。順治帝還因冊封董鄂妃而大赦天下,引起了朝堂上大臣和孝莊皇太后的極力反對。後董鄂妃病逝,順治帝最喜歡的皇四子也不足百日而薨。面對突入而來的打擊,年僅24歲的順治帝也駕崩了。

因其過度寵愛董鄂妃,引起了包括孝莊皇太后的皇族的不滿,故而對順治帝的死因沒有在史書上有過多記載,從而是的很多野史認為順治帝出家為僧了。

寵愛自己的女人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就錯在順治帝出生在了皇家。作為一個統治者,他的首要責任是對整個江山,整個黎民百姓負責,過度的沉迷於董鄂妃的溫柔鄉,使得歷史上對這兩位恩愛夫妻有太多的曲解。


後天你好5239


我覺得董鄂妃的病是順治帝出家的一個推動之因, 是一個導火索,不能說是根本原因。

順治帝自從出生以來,看透了皇室的冷暖和無情,後來到被迫登基,經過親情相殘的血殺,沒有自由,沒有自我!有的全是虛偽和冷酷,所以最是無情帝王家。

其實順治帝內心是一個很單純的性情中人,坦蕩,率真,愛憎分明,卻非要過著被安排的生活,每天帶著面具處理天下繁重事,皇宮內還是明爭暗鬥連連,連個普通百姓的日子都不如。

所以他看透了帝王之家的虛偽和血腥,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私利任意草菅人命,想要真實,灑脫,普通的活,都是奢侈。他深陷於這種苦惱當中已久,董鄂妃的死讓他徹底爆發內心的決定。

紅塵早已看破,只是需要勇氣去放下。


茶入真知



沒想到吧,歷史上順治帝堂堂一個大一統王朝皇帝,還真的是因為董鄂妃要死要活的!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歷史上的順治帝,到底是如何的呢,真的因為董鄂妃而要死要活的,甚至捨棄了天下,要剃度出家,不要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嗎?

沒毛病,是真的!

有這樣一句話怎麼說來著,歷史遠比小說精彩多了。這不,順治帝的歷史,真的比小說精彩很多。

順治帝這一生充滿著戲劇性,是既幸運又無奈更悲哀的一生。

這位少年天子,在六歲的時候,迎來了人生第一個大餡餅,那就是父親皇太極猝死,沒留下傳位遺詔,因此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爾袞槓上了,兩個人都想當皇帝,還都有實力,偏偏還都是不相上下,當然多爾袞的勢力弱點,但多爾袞智商比豪格高,所以兩方是僵持不下,後來為了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選擇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皇帝,順治帝由此閃亮登上歷史舞臺。

本來順治帝這輩子也就是關外一方政權的小皇帝,但沒想到是第二個大餡餅馬上來了,1644年李自成滅亡明朝,關內亂成一片,當時還是小屁孩的順治帝自然做不了什麼主,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大手一揮,開始入關,就因為多爾袞這個冒險決定,清朝成為大一統王朝。


順治帝也幸運的由一方小皇帝,變成大一統王朝的小皇帝。

更幸運的是,第三個餡餅馬上就來了,攝政王多爾袞像是上天派給順治帝的高級打工仔,多爾袞獨攬大權七年以後,雖然沒有統一天下,但已經奠定了清朝一統天下之勢,然後在關外放鬆想狩狩獵,然後來個大寶劍的時候,摔下馬然後猝死,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

順治帝吃完人生的三個大餡餅以後,其幸運值可謂在皇帝中數一數二的,但上天是幸運的,給了你一扇窗,說不定這扇窗也可以拍的你起不來。

雖然順治帝很幸運,但多爾袞無疑是順治帝的童年陰影,這位怪叔叔,出入皇宮如入無人之境,與自己的母親孝莊皇太后有著不清不楚的小曖昧,甚至野史傳聞孝莊太后下嫁過多爾袞,順治帝這個兒子的憋屈可想而知,而且多爾袞還不讓他讀書識字,更是從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順治帝頗有一些兒皇帝的感覺。

雖然多爾袞死後,順治帝清算了多爾袞,並且拼命學習補習知識,還勤勤懇懇的治國。但順治帝始終擺脫不了多爾袞的陰影,所以開始信佛,然後又相信愛情,寵愛董鄂妃。

根據一些資料來看,董鄂妃很有可能是順治帝弟弟的妻子,這位弟弟自然是被順治帝橫刀奪愛了,可見順治帝是一個弟媳控。


順治帝有多寵愛董鄂妃呢,董鄂妃入宮當年便被封為賢妃,然後一個月以後,成為皇貴妃,順治帝因此廢了皇后,想升董鄂妃為皇后,不是太后和大臣們反對,順治帝怕是真的封董鄂妃為皇后了。

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第四子以後,順治帝是愛屋及烏為此祭告天地大赦天下,儼然是太子的待遇,並且明目張膽的稱之為“朕之第一子也”。當時包括後來的康熙帝玄燁在內的前面三個兒子,估計是寶寶心裡苦的不行。

這個孩子生下來幾個月以後便夭折了,順治下令更是不顧祖制,追封其為和碩榮親王。

由此可見順治帝對董鄂妃那濃濃的愛,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更是硬是追封她為皇后。完成了這個心願以後,順治帝開始放棄了人生,要出家,可惜當時上下集體反對,順治帝沒辦法讓心腹太監吳良輔代他剃髮。

不久順治帝因天花而去,前往另一個世界,追尋他心愛的董鄂妃去了。

可見歷史真的比小說精彩多了。順治帝是標準的要美人不要江山,甚至為了董鄂妃是要死要活的,不要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想要剃度出家,不是不久死於天花,恐怕以後掀起的風浪會更大,會留下更多的精彩歷史的。


宋安之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很高興將我對此事的認知分享出來,和大家一同探討!

據我所知, “順治是否在五臺山出家”這件事被列為滿清四大懸案之一,都說這位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是為了董小宛放棄皇位去出家了,到底是咋回事呢?根據歷史的蛛絲馬跡,結合我們的常識,我先表明我的觀點:順治是一定不在了,但去向一定不是出家了!下面我就說說我的觀點。



第一,順治帝潛心向佛。

順治這個皇帝做的很不開心,順治六歲繼位,背後是多爾袞和孝莊,完全沒有做決定的權利,就是坐在寶座上的一個小擺設,因此就開始信佛。清朝的皇帝都信佛,從努爾哈赤開始就信。(這段有用,後面解釋。)



第二點,認識了“董小姐”。

順治後來認識了董小宛,把他弄到宮裡變成了“董鄂妃”。這裡要說一下,“董小姐”不是被孝莊殺得,是被兒子傳染了天花死的,不過孝莊的確不喜歡她。小董去世後,順治就廢了。



第三點,結識了三個和尚。

這三個和尚是順治找來給董小姐唸佛祈福的,是師傅玉林琇、徒弟茆溪森、木陳忞。結果唸經沒用,小董還是死了,順治萬念俱灰,就讓茆溪森給他剃度,要當和尚。孝莊不樂意了,就要把茆溪森幹掉。



第四點,順治皇帝駕崩。

影視劇裡說茆溪森被燒死了,其實沒有。順治得知他媽要殺茆溪森,本著慈悲為懷,不能應為我讓別人去死,就放棄了剃度,得以保全和尚一名。所以,歷史上的的順治確實要出家,但是沒成功。轉年,公元1661年,順治,24歲,駕崩。

最後,順治真的死了嗎?

順治的死非常突然,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丁巳夜子刻皇上崩於養心殿”。全文只有12個字,是不說過於簡?另外,按照清朝祖制,皇帝死後必須裝殮、入棺、入土為安。可是順治是由玉林琇和茆溪森超度火化,是不是很奇怪?康熙在位期間曾經五上五臺山,有人說這就是去看他父親順治去了!可是,康熙第一次去五臺山是康熙22年,如果真是去看父親,為什麼要等到22年之後才去?



以上是我對此問題的看法,我這些也是不靠譜的推測,可能與朋友們的見地不同,歡迎朋友們批評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