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康熙王朝》顺治帝福临真是因为董鄂妃病逝,看破红尘出家的吗?史实真相如何?

青灯问史


向敬之

《康熙王朝》安排顺治帝因为董鄂妃病逝,而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出家。这,既显示了顺治帝是一情痴,爱江山更爱美人,也为后来康熙情爱让步政治做了铺垫。

康熙后期,与虚构的容妃情投意合,然而,为了暂时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不惜牺牲容妃所生的爱女蓝齐儿;为了彻底废黜胤礽的储位,不惜以假传孝庄遗旨之名,将力保胤礽、稳定朝局的容妃由皇贵妃降为低级常在,发配到辛者库刷马桶。

在康熙那里,女人是为政治服务、牺牲的。

在历史上,顺治的女人,也逃脱不了为政治服务、牺牲的命运。

顺治帝亲政后,继续多尔衮摄政期间制定的方政大略,改善满汉关系,缓和满汉矛盾,受到了以孝庄太后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充斥的满洲贵族保守势力的集体抵制和反对。顺治为了推行新政,在任用汉官的同时,极力拉拢多尔衮留下的正白旗势力,将其纳入皇帝自将的上三旗,重任苏克萨哈为领侍卫内大臣,迎娶正白旗内大臣鄂硕的大龄女,是为董鄂妃。

顺治帝与董鄂妃之间有真情,宠冠后宫也是当时的事实。顺治为了崇隆董鄂妃的地位,不惜将已为皇后的孝庄侄女降为静妃,打入冷宫,将孝庄极力维护的满蒙政治联姻关系推到破裂的境地。

孝庄太后与两黄旗大臣不容许顺治帝的任意妄为。权利争斗之下,顺治帝独宠董鄂氏,甚至将其生育的皇四子视为“朕第一子”,命人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大有立储的征兆。这是笼络正白旗对抗保守派的一大表现。

顺治情迷董鄂妃是真,但是,他在董鄂妃病逝后,有准备出家的可能(他曾安排亲信太监吴良辅代行出家,并为之举行出家仪式),并非看破红尘,而是在与保守势力矛盾白热化的情势下,一度感到了绝望。在矛盾激化时,他不但对正白旗势力寄予厚望,而且曾对前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多次哭奠,表达自己的无奈和苦闷。

顺治帝的骨子里,主要是一个典型的权力控,充满着复杂的帝王心术,绝非对红尘的看破与舍弃。

当然,顺治出家,纯为野史的杜撰。《康熙王朝》以此为据,《鹿鼎记》更为荒唐。


以礼观书


顺治帝福临到底是为爱心灰意冷而削发为僧?还是真心向往青灯黄卷?亦或是做傀儡累到了极致才放弃皇帝之位?

《康熙王朝》中,作家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被行森催眠了18年,且在爱妾董鄂妃去逝之后,而心灰意冷,对尘世间了无牵挂,选择遁入佛门,以求四大皆空,洗礼内心的怨恨与悲痛。

二月河给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下面由我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来给大家捋一捋详细的脉络关系。

其一,母亲(孝庄太后)对顺治帝的幼年的影响,导致顺治帝从小把佛教看做人间天堂。

为什么说是孝庄太后影响了顺治帝的思想呢?

首先孝庄太后是佛家僧徒,每次丈夫(皇太极)遇到战事或者烦心事孝庄太后都会为跪在佛祖面前为其祈祷,每每多次被顺治帝看到,其年纪虽然尚轻,但是在福临眼中知道佛祖就是万能的,只要你向其祈祷,他就能满足你的心愿。

不仅如此,在皇太极驾崩后,豪格和摄政王多尔衮的政事争夺中,孝庄太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临登基,也是日夜拜佛,这些礼佛参拜的事情都被幼年的福临看在眼中,记在心坎里。

其二,受摄政王多尔衮的傀儡压迫,导致福临更加相信佛祖能够让其从这些苦难中解脱出来。

福临在母亲孝庄的襁褓中艰难登基后,终日看到以泪洗面的母亲,只能以参拜佛祖来自求度日,外加摄政王多尔衮的后台干政,自己仅仅是其台面上的傀儡,无所事事,整日仅仅是上下朝,其军事大权均在皇叔多尔衮手中,其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像母亲一样向佛祖请愿,希望这一切的噩梦早日结束,早日皈依我佛,“早登极乐”。

在多尔衮去逝后,刚从噩梦中惊醒的顺治帝福临,又再一次失去心中挚爱——董鄂妃,其最终形神俱灭,脱掉皇袍穿上袈裟?

顺治帝一生拥有19个老婆,几乎一年有一个儿女出生,也算的上是对得起先祖了,没有背上悖祖忘宗骂名。

董鄂妃在嫁给顺治帝之前已然有过一任丈夫,其夫死后进宫后被顺治帝看中,嫁入宫中,曾为顺治帝生有一子,可惜早年夭折,此子死后董鄂妃一直萎靡不振,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患天花不药而终。

顺治帝在董鄂妃死后,整日郁郁寡欢,对日不理朝政,出家成了其唯一的出路,只有佛祖才能洗刷其内心的怨恨和苦痛。

正史揭秘:

正史上顺治帝并未真正出家,仅仅是让内宫太监替其削发为僧,自己却是在旁观摩出家削发剃度受戒的全过程而已。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历史上的顺治,普遍认为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康熙王朝》中的顺治,却跑去当了和尚。顺治贵为天子,好好的皇帝不当,为何会出家为僧呢?

汉朝之后的朝代,统治者都有比较推崇的宗教。尤其是清朝与元朝,他们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全盘儒化肯定难以做到,因而,他们对佛教也有几分敬意。

统治者推崇佛教的事虽然经常出现,但是除了像梁武帝那种极个别之外,很少有皇帝真的跑去当和尚。任何一位帝王,推崇佛教是为了稳定统治。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藏传佛教已经传入满洲人的统治区。努尔哈赤一边攻城掠地,一边信教,他经常手持佛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又兴建了实胜寺,藏传佛教在满清的影响越来越大。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是蒙古人,从小就受到佛教影响,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苦闷。

由于顺治的爷爷信,生母也信,在宫廷内外就自然形成一种佛法的氛围。再加上太监的怂恿,顺治帝从小就有“佛缘”。

但是,顺治皇帝亲政之初,受到儒家学术影响,想以文教治理天下,对佛教并没有情有独钟。顺治十年,顺治与大学士讨论天下治乱时说过:

“喇嘛竖旗,动言逐鬼,朕想:彼安能逐鬼,不过欲惑人心耳。”

到了顺治十四年,顺治一反常态,先后召见一批高僧进京。这其中,憨璞聪、玉林秀等僧人,对顺治百般诱导,想将其引入佛门。

《康熙王朝》中,也有一位和尚,对顺治影响甚大。他就是行痴,一位政治和尚。行痴为了一己之私,利用顺治的信任,不断地蛊惑他出家。

顺治年纪轻轻,涉世未深,很轻易就被行痴“洗脑”,从此对佛法极为热衷,开始萌生出家的念头。

痛失爱妃

顺治是一位情圣,对董鄂妃情有独钟,这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小两口心中只有彼此,但天不遂人愿,董鄂妃没能逃脱天花的魔爪。即使爱妃身患重病,但顺治不信医生,却迷信佛法,错过了医治董鄂妃的芨芨草。

董鄂妃去世了,顺治的心也死了,他觉得人间已经没有任何留恋,唯有遁入空门才能解脱。

无可奈何

顺治虽为一国之君,但从未有过安稳日子,许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小时候,他稀里糊涂地登上皇位,却总是被多尔衮压制;好不容易长大,又要受到孝庄的干涉,还要和臣子博弈,和妃子周旋。世间种种不如意,只会加重顺治的厌世情绪。

作为儿子,顺治没有体会到母爱,因为他和孝庄一直处于隔离状态。从母子太庙对话可以看出,在孝庄心里,顺治的个人感受比起祖宗江山社稷显然微不足道。尤其是孝庄为了保全江山而牺牲儿子的做法,让顺治对家庭彻底失去眷恋。

以索尼为首的大臣,联合起来逼顺治就范,这让作为帝王的顺治倍感无奈。堂堂帝王,眼看师傅遇难,自己又无能为力,那种歇斯底里的苍茫感,只有他能明白。他只想逃避现实,到佛门去寻求心灵解脱。

此外,常年被现实压制的顺治,必然也会产生逆反情绪,你们越不让我当和尚,我越想当和尚,看你们能将我怎么样?

已经超脱,没有后顾之忧

皇位是天下第一美差,也是天下第一苦差,强人坐上去能够苦中作乐,并大展鸿图;弱者坐上去,简直就是如坐针毡,还会将社稷带入万丈深渊。顺治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他是被皇帝耽搁的情圣,坐在皇位上,害人害己。

最后,顺治自己也看破红尘,在口述完传位诏书后,便只身隐退。剧中,顺治之所以看中玄烨,一来是因为行森对玄烨的高度评价,出于对行森的信任,顺治也高看玄烨一眼;二来是因为玄烨智商、胆识确实出类拔萃,有帝王气象;三是因为玄烨受到孝庄宠爱,在政治上有强大的背景,能够坐稳江山。

秋媚说:帝王的职责庇护世人,佛家的追求普渡众生,虽方式不同,彼岸却是一致。顺治是佛系青年,终生追求的是解脱,当皇位成了禁锢他的牢笼时,他会不惜一切地挣脱,去寻求内心的岁月静好。不爱江山爱美人,不当帝王当和尚,这是顺治的个人选择,无所谓是非对错。只要心忧天下,顺治在野为僧,一样可以济世救民。


秋媚读史


清顺治十八年正月,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身染天花重疾,不治身亡。正值盛年的顺治皇帝,突然驾崩,不免令人怀疑;再联系顺治皇帝亲政期间对佛家的痴迷;最宠爱之董鄂妃的突然病逝,带给顺治皇帝巨大的冲击;于是,顺治皇帝并未崩逝而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的传闻开始在民间传播。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其日记——《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了他在北京西山见到的一首题板诗: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从这首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很明显地指向了顺治皇帝,而且似乎明确了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历史真相。

《满清外史》更是直接给予了顺治皇帝出家为僧的原因说明,成为了清代民间传闻的代表版本之一: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贵妃董鄂氏卒。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然福临之于董贵妃,所谓“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者也。胡乃黄土长埋,红颜短命。西宫南内,秋草垦凉。福临对之,忽忽不乐。未数月,遂弃天下,遁入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

也就是说,在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病逝以后,顺治皇帝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决定放弃江山,皈依净土。当时满堂朝臣“虽百方劝解,卒不能回”,于是就有了“十八年正月,谬谓福临病殁,而以十四罪自责之遗诏下矣”的虚假历史记载传世。

而在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中,对于顺治皇帝的驾崩,同样有着明确的记载:

《清史稿·世祖本纪二》有载: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而且,根据《清史通鉴·清世祖》的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宫内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同时,下令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这是宫中或民间家中有人出天花的习俗。

从上述记载来看,顺治皇帝乃系身染天花,不治身亡,并非因为董鄂妃的病逝而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那么,顺治皇帝到底是驾崩于天花重疾,还是出家为僧了呢?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研读,我们找到了三个证据,或许能够找到历史的真相。

1、《清实录》的记载说明

在《清实录》的记载中,关于顺治皇帝病情发展的记载虽然较为笼统,而且也并未明确说明顺治皇帝是身染天花。但在“上不豫”和“上大渐”之间,也就是顺治皇帝患病和病重不治之间,还有着另外两件事的记载:

一是心郡王多尼薨逝,顺治皇帝下令追封其为“多罗宣和郡王”;

二是大享殿合祀大典举行在即,原本打算“亲往行礼、用展诚敬”的顺治皇帝因为“朕躬偶尔违和”,只能“遣官恭代”,并亲自要求礼部列举“应遣官职名具奏”。

而就在第二天夜里,顺治皇帝便溘然长逝,驾崩于养心殿。

如果,顺治皇帝是出家为僧而非驾崩于天花重疾,《清实录》对于顺治皇帝病情发展过程的记载就只能是后来杜撰。如果是杜撰,《清实录》肯定会特别强调顺治皇帝的病情发展过程,而非诸如王公薨逝、祭祀大典等细枝末节的记载。如此一来,不是徒增后世求证顺治皇帝驾崩真相的破绽吗!

也就是说,《清实录》对于顺治皇帝病逝过程的记载,还是客观、真实的!

2、顺治帝临终近侍之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证明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的顺治皇帝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和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记录遗诏。

而王熙在多年以后自传的年谱中,对此事有过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至养心殿撰遗诏。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

而在顺治皇帝劝阻王熙抑制哀痛,记录遗诏为重的劝导之言中,就能直接说明顺治皇帝的驾崩之因:

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

作为顺治皇帝临终近侍之臣,王熙对于顺治皇帝临终情形的记载,甚至对顺治皇帝临终言辞的记载,可信度较高。

3、吴良辅的已经作为“替身”出家

在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中,顺治皇帝确实在董鄂妃病逝以后,极度悲伤,而且也出现过出家为僧的具体举动。顺治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在董鄂妃病逝两个月以后,顺治皇帝在茆溪森的劝谏下,决定出家为僧。但因为茆溪森的师父——玉林通琇禅师的及时到京,劝阻了顺治皇帝的荒唐之举,此事方才作罢!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因为自己出家为成,顺治皇帝决定让自己的近侍太监——吴良辅在悯忠寺作为替身出家为僧。而且,顺治皇帝亲自到场见证了吴良辅的出家仪式,算是完成了对自己出家夙愿无法完成的弥补。

既然,已经有了替身出家,既然已经弥补了心中的缺憾,顺治皇帝还需要出家为僧吗?再者,顺治皇帝之所以让吴良辅代替自己出家,也正说明了顺治皇帝根本无法出家的无可奈何。

清朝入关之初,刚从东北之天寒地冻环境来到温暖适宜环境的北京城后,清朝皇室乃至满洲八旗都面临着天花病毒的巨大威胁。也就是这次离宫机会,让顺治皇帝身染天花,不治身亡。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祖实录》、《清史稿·世祖本纪二》、《满清外史》、《翁同龢日记》、《清史通鉴》


正说清代十二朝


我是枣儿我来回答。

《康熙王朝》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剧中顺治帝因董鄂妃病逝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出家,顺治帝真的就这么痴情?为了一个女子连皇位都不要了而选择出家当和尚,这是真因吗?历史上在本人看来董鄂妃病逝只不过说一个导火索!


首先来说顺治帝本身对皇位就没有依恋。他的上位也是他人的意愿。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他也深知皇冠的重量。一心中早已向佛,二无雄心壮志。他又何必留恋,他选择出家对他也是一种解脱。而董鄂妃的死不仅让他心无牵挂,换种角度来说更是一种决心!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史实上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史实上,福林是死了还是出家了还是一个谜。

有一种说法说当时董鄂妃病逝以后,出家无望,顺治低谜消沉,最后患上天花,不治身亡!

不过史实资料更加倾向于顺治帝死于天花之说。



顺治曾召见翰林院学士王熙,王熙的《自传年谱》中提到。顺治说“朕患痘,将之不起。”并口述遗照。结果第二天顺治帝就驾崩了。在此期间,朝廷也下令禁止百姓做天花期间禁忌的事。顺治死于天花之说更加让人信服。

你们觉得呢?


枣儿影视观


顺治出家这是清朝四大谜案之一,我们也来简单了解下顺治皇帝。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前夕皇太极突然驾崩于沈阳故宫,由于没有指定继承者,长子豪格和十四子多尔衮争夺皇帝。当时豪格获得四票,而多尔衮只获得两票,但多尔衮却掌握兵权,两方斗的不可开交,为稳定双方多尔衮扶持了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就是顺治帝,而自己做摄政王,掌握一切朝政大权。

福临继位以后可以说就是个傀儡皇帝,一切还都是多尔衮掌控,顺治八年,多尔衮突然摔死,年仅十四岁的顺治亲政。


亲政以后积极学习满汉文化,促进满汉交好,但由于刚建朝不久,天下未定,汉人反满情绪好涨,所以说顺治帝接手的是个烂摊子。

孝庄太后为了巩固江山稳定,为顺治帝满蒙联姻,选了个蒙古公主做皇后,可顺治帝不喜欢这个皇后,不久便把皇后降了一级,后来孝庄又把自己侄子的女儿嫁给了顺治,但也不喜欢。直到后来顺治遇到了董小宛,两人一见钟情,把她纳入后宫,封为董鄂妃。



从此顺治帝与董鄂妃便缠缠绵绵,醉心后宫,这是孝庄不愿意看到的,也不喜欢这个董鄂妃。

顺治十七年,顺治帝和董鄂妃的四阿哥染天花而死,之后由于董鄂妃伤心过度也染上天花不久病死,看到心爱的儿子和妃子相继去世,顺治伤心欲绝,由于他原本信佛,所以请来了一个和尚玉林琇来做法事,玉林琇带着两个徒弟整日在顺治帝面前念经,顺治信佛的心思很重了,决心要出家,于是让玉林琇的一个徒弟给他梯度,孝庄闻听后以烧死玉林琇那个徒弟威胁顺治不出家,顺治不愿连累别人,也就没有出家。所以说历史上顺治要出家但没有出家成功。可能这就是被传顺治出家的原因吧。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染天花而死,三阿哥玄烨继位,是为后来的康熙皇帝。


张土豪


历史上并无记载顺治帝出家,只是正当盛年的顺治帝突然驾崩,才会导致一些野史上记载顺治帝因董鄂妃病逝而出家五台山清凉寺。

顺治帝6岁登基,因为年少,朝政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多尔衮去世后12岁的顺治亲政,后结识了禅宗高僧别山法师。从此热衷佛教,借此解压。只是顺治帝没有出家,而是让自己的贴身太监吴良辅代替他出家的。

自小受到多尔衮的把持朝政,在懵懂的年龄突然掌握天下大全,12岁的顺治帝面对突然而来的这一切自然无所适从。顺治十三年,董鄂妃入宫。顺治帝极其宠爱她,短短的时间变册封为皇贵妃。看过《如懿传》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册封皇贵妃是相当不容易的。顺治帝还因册封董鄂妃而大赦天下,引起了朝堂上大臣和孝庄皇太后的极力反对。后董鄂妃病逝,顺治帝最喜欢的皇四子也不足百日而薨。面对突入而来的打击,年仅24岁的顺治帝也驾崩了。

因其过度宠爱董鄂妃,引起了包括孝庄皇太后的皇族的不满,故而对顺治帝的死因没有在史书上有过多记载,从而是的很多野史认为顺治帝出家为僧了。

宠爱自己的女人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顺治帝出生在了皇家。作为一个统治者,他的首要责任是对整个江山,整个黎民百姓负责,过度的沉迷于董鄂妃的温柔乡,使得历史上对这两位恩爱夫妻有太多的曲解。


后天你好5239


我觉得董鄂妃的病是顺治帝出家的一个推动之因, 是一个导火索,不能说是根本原因。

顺治帝自从出生以来,看透了皇室的冷暖和无情,后来到被迫登基,经过亲情相残的血杀,没有自由,没有自我!有的全是虚伪和冷酷,所以最是无情帝王家。

其实顺治帝内心是一个很单纯的性情中人,坦荡,率真,爱憎分明,却非要过着被安排的生活,每天带着面具处理天下繁重事,皇宫内还是明争暗斗连连,连个普通百姓的日子都不如。

所以他看透了帝王之家的虚伪和血腥,为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私利任意草菅人命,想要真实,洒脱,普通的活,都是奢侈。他深陷于这种苦恼当中已久,董鄂妃的死让他彻底爆发内心的决定。

红尘早已看破,只是需要勇气去放下。


茶入真知



没想到吧,历史上顺治帝堂堂一个大一统王朝皇帝,还真的是因为董鄂妃要死要活的!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历史上的顺治帝,到底是如何的呢,真的因为董鄂妃而要死要活的,甚至舍弃了天下,要剃度出家,不要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吗?

没毛病,是真的!

有这样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历史远比小说精彩多了。这不,顺治帝的历史,真的比小说精彩很多。

顺治帝这一生充满着戏剧性,是既幸运又无奈更悲哀的一生。

这位少年天子,在六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第一个大馅饼,那就是父亲皇太极猝死,没留下传位遗诏,因此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尔衮杠上了,两个人都想当皇帝,还都有实力,偏偏还都是不相上下,当然多尔衮的势力弱点,但多尔衮智商比豪格高,所以两方是僵持不下,后来为了避免两败俱伤的局面,选择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顺治帝由此闪亮登上历史舞台。

本来顺治帝这辈子也就是关外一方政权的小皇帝,但没想到是第二个大馅饼马上来了,1644年李自成灭亡明朝,关内乱成一片,当时还是小屁孩的顺治帝自然做不了什么主,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大手一挥,开始入关,就因为多尔衮这个冒险决定,清朝成为大一统王朝。


顺治帝也幸运的由一方小皇帝,变成大一统王朝的小皇帝。

更幸运的是,第三个馅饼马上就来了,摄政王多尔衮像是上天派给顺治帝的高级打工仔,多尔衮独揽大权七年以后,虽然没有统一天下,但已经奠定了清朝一统天下之势,然后在关外放松想狩狩猎,然后来个大宝剑的时候,摔下马然后猝死,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顺治八年,顺治帝亲政。

顺治帝吃完人生的三个大馅饼以后,其幸运值可谓在皇帝中数一数二的,但上天是幸运的,给了你一扇窗,说不定这扇窗也可以拍的你起不来。

虽然顺治帝很幸运,但多尔衮无疑是顺治帝的童年阴影,这位怪叔叔,出入皇宫如入无人之境,与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太后有着不清不楚的小暧昧,甚至野史传闻孝庄太后下嫁过多尔衮,顺治帝这个儿子的憋屈可想而知,而且多尔衮还不让他读书识字,更是从摄政王成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帝颇有一些儿皇帝的感觉。

虽然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清算了多尔衮,并且拼命学习补习知识,还勤勤恳恳的治国。但顺治帝始终摆脱不了多尔衮的阴影,所以开始信佛,然后又相信爱情,宠爱董鄂妃。

根据一些资料来看,董鄂妃很有可能是顺治帝弟弟的妻子,这位弟弟自然是被顺治帝横刀夺爱了,可见顺治帝是一个弟媳控。


顺治帝有多宠爱董鄂妃呢,董鄂妃入宫当年便被封为贤妃,然后一个月以后,成为皇贵妃,顺治帝因此废了皇后,想升董鄂妃为皇后,不是太后和大臣们反对,顺治帝怕是真的封董鄂妃为皇后了。

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下第四子以后,顺治帝是爱屋及乌为此祭告天地大赦天下,俨然是太子的待遇,并且明目张胆的称之为“朕之第一子也”。当时包括后来的康熙帝玄烨在内的前面三个儿子,估计是宝宝心里苦的不行。

这个孩子生下来几个月以后便夭折了,顺治下令更是不顾祖制,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

由此可见顺治帝对董鄂妃那浓浓的爱,董鄂妃死后,顺治帝更是硬是追封她为皇后。完成了这个心愿以后,顺治帝开始放弃了人生,要出家,可惜当时上下集体反对,顺治帝没办法让心腹太监吴良辅代他剃发。

不久顺治帝因天花而去,前往另一个世界,追寻他心爱的董鄂妃去了。

可见历史真的比小说精彩多了。顺治帝是标准的要美人不要江山,甚至为了董鄂妃是要死要活的,不要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想要剃度出家,不是不久死于天花,恐怕以后掀起的风浪会更大,会留下更多的精彩历史的。


宋安之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很高兴将我对此事的认知分享出来,和大家一同探讨!

据我所知, “顺治是否在五台山出家”这件事被列为满清四大悬案之一,都说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是为了董小宛放弃皇位去出家了,到底是咋回事呢?根据历史的蛛丝马迹,结合我们的常识,我先表明我的观点:顺治是一定不在了,但去向一定不是出家了!下面我就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顺治帝潜心向佛。

顺治这个皇帝做的很不开心,顺治六岁继位,背后是多尔衮和孝庄,完全没有做决定的权利,就是坐在宝座上的一个小摆设,因此就开始信佛。清朝的皇帝都信佛,从努尔哈赤开始就信。(这段有用,后面解释。)



第二点,认识了“董小姐”。

顺治后来认识了董小宛,把他弄到宫里变成了“董鄂妃”。这里要说一下,“董小姐”不是被孝庄杀得,是被儿子传染了天花死的,不过孝庄的确不喜欢她。小董去世后,顺治就废了。



第三点,结识了三个和尚。

这三个和尚是顺治找来给董小姐念佛祈福的,是师傅玉林琇、徒弟茆溪森、木陈忞。结果念经没用,小董还是死了,顺治万念俱灰,就让茆溪森给他剃度,要当和尚。孝庄不乐意了,就要把茆溪森干掉。



第四点,顺治皇帝驾崩。

影视剧里说茆溪森被烧死了,其实没有。顺治得知他妈要杀茆溪森,本着慈悲为怀,不能应为我让别人去死,就放弃了剃度,得以保全和尚一名。所以,历史上的的顺治确实要出家,但是没成功。转年,公元1661年,顺治,24岁,驾崩。

最后,顺治真的死了吗?

顺治的死非常突然,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丁巳夜子刻皇上崩于养心殿”。全文只有12个字,是不说过于简?另外,按照清朝祖制,皇帝死后必须装殓、入棺、入土为安。可是顺治是由玉林琇和茆溪森超度火化,是不是很奇怪?康熙在位期间曾经五上五台山,有人说这就是去看他父亲顺治去了!可是,康熙第一次去五台山是康熙22年,如果真是去看父亲,为什么要等到22年之后才去?



以上是我对此问题的看法,我这些也是不靠谱的推测,可能与朋友们的见地不同,欢迎朋友们批评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