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英美不可以等到蘇德雙方都打的半死不活了再諾曼底登陸,這樣豈不是美滋滋?你怎麼看?

軍武吐槽君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可不止是單純的盟國只要戰勝德國就可以了。事實遠沒有這麼簡單。盟國之間勾心鬥角也是非常嚴重的。盟國在開闢第二戰場對德作戰這個議題上早就有了定論。但是在什麼位置登陸,什麼時間登陸盟國內部產生過巨大的矛盾。英美從一開始的拖延登陸到最後急切的要登陸作戰一切都是利益使然。

其實早在諾曼底登陸之前,英國就發起過登陸作戰。1942年7月,英美倫敦會議決定,在1942年秋髮起北非登陸作戰,而把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推遲到1943年上半年。但當時蘇德戰場形勢非常嚴峻,蘇聯面臨著德軍的強大壓力下德軍直逼斯大林格勒,蘇聯強烈要求英美迅速在歐洲發動登陸作戰,以牽制德軍減輕蘇軍壓力。而英國方式壓根兒就沒有歐洲登陸作戰計劃,所以英國倉促派出由6018人組成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這次的登陸說白了就是英國為了應付蘇聯的妥協。被派去登陸作戰的士兵基本上就是去當炮灰的。


再之後的美英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又把歐洲登陸作戰計劃推遲到1943年8月。英國的藉口就是目前準備不充分,如果貿然登陸很可能會再次發生第厄普登陸的慘劇。但實際上英國是想讓蘇聯和德國繼續消耗。而英國藉助美國的力量先奪回北非地區英國的利益。但這次蘇聯也聰明瞭。蘇聯極力反對英國的提議。而美國也不願意給英國當槍使。所以後來美國對雙方的要求進行了妥協。決定組建同盟國歐洲遠征軍最高參謀部,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考薩克”。


但這個時候關於具體的歐洲大陸的登陸作戰計劃還沒有定下來。而此時蘇聯戰場開始實現反攻的態勢,英美兩國馬上就慌了起來。開始急不可待的準備歐洲登陸作戰計劃了。因為他們知道,現在德國已經上強弩之末開始展現出頹勢了。如果英國再不快點開闢第二戰場爭奪利益的話,那麼以後歐洲很可能就要聽蘇聯的了。要知道歐洲戰場的主力一直都是蘇聯。如果讓蘇聯大軍一直打到德國,那蘇聯所過之處不全得被蘇聯佔盡了便宜嘛。請神容易送神難。如果真的被蘇聯光明正大的介入到歐洲事務當中,哪還有英美的活路。所以,英美兩國在1943年5月迅速決定並通過了在1944年5月發起歐洲大陸作戰計劃。


登陸時間定了,選擇登陸作戰地點時,蘇聯和英國也發生了矛盾。英國力主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但蘇聯要求在加萊地區登陸。後來經“考薩克”衡量決定在諾曼底實施登陸作戰。而德軍方面由於之前的庫爾斯克會戰導致裝甲部隊急缺,而希特勒從西線調給隆美爾的5個裝甲師由於路途較遠,一路上被轟炸到了地方也不成建制了。根本不足以抵抗盟軍的登陸。後來德國在針對盟國諾曼底登陸作戰中以失敗告終。盟國第二戰場正式開闢。這樣標誌著德國又進一步接近了失敗。


所以說英國不是沒有想過讓蘇德死拼,然後自己撿便宜的想法。實在是戰場情況瞬息萬變由不得英國在拖了,再拖下去整個歐洲將會被蘇聯佔據。而美國也急於結束戰爭瓜分勝利果實,在加上美國也不願意英國實力恢復,這對於美國在戰後影響歐洲是不利的。而蘇聯方面的進展又極其順利。這才導致英美雙方最後迫不及待的要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諾曼底登陸,其實就是為了撈取更多的勝利果實!因為1944年6月份距離蘇德戰爭爆發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蘇聯紅軍在開戰第二年就喪失了500多萬常備軍,將德軍趕回維斯瓦河出發地的都是後入伍的新一代紅軍。烏克蘭戰役期間紅軍主力部隊裡都已經充滿老少兵,在日托米爾戰役期間德國黨衛軍驚奇的發現對手裡都是些老人和小孩,要不是蘇軍裝備和後勤優勢,曼施坦因元帥不會放棄烏克蘭。


德國人此時已經有將近300萬人戰死他鄉,僅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有100多萬士兵喪生了,德國本土僅有不到7000萬人口,因此此時德國已經兵力枯竭,紅軍甚至肆無忌憚的將坦克開到波蘭華沙的對面,隔著維斯瓦河與德軍對峙,可以說此時的蘇德兩國已經是元氣大傷了,正如題主所說它們都是半死不活的狀態。

有人說丘吉爾對諾曼底登陸持消極態度,事實卻是如此,但丘吉爾並不是反對在1944年反攻歐洲大陸,而是不同意反攻的方向。在他看來盟軍在解決非洲以後就應該從意大利或者希臘一路北上,搶在蘇聯之前解放波蘭這個歐洲重要的國家,避免蘇聯乘機擴大勢力範圍。也就是說丘吉爾在1942年強烈主張儘快反攻歐洲,他甚至等不到蘇德兩敗俱傷。



丘吉爾親臨突尼斯前線,不僅為了俘獲一輛他鐘愛的虎式坦克放到自己辦公室的門口,其野心是讓美英聯軍的主力沿著意大利一路北上翻滾阿爾卑斯山,在蘇聯未打完解放烏克蘭的戰役之前佔領柏林,趕在蘇聯之前解放中歐,最好再順手扶植烏克蘭脫離蘇聯。但是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面對凱瑟琳元帥率領的C集團軍23個師和不到500架飛機的阻擋,盟軍南線統帥亞歷山大將軍指揮下將近20個師的兵力,在4000多架飛機掩護下撞的頭破血流。


從1943年的9月到1944年的3月,盟軍在意大利半島上損失數萬人,尤其是安齊奧海灘的戰鬥相當血腥,就像20多年前丘吉爾提議進攻奧斯曼加里波第半島的登陸戰一樣失敗,盟軍對丘吉爾的謀略大失所望,艾森豪威爾將軍從此再也不理會他的建議,專心準備諾曼底登陸。但至少我們可以從整個意大利戰役中看出丘吉爾首相急於搶在蘇軍之前擊敗德國的心情。

艾森豪威爾等人也同樣有這種早日結束戰爭、不讓蘇聯過多染指歐洲的想法,美軍不支持安齊奧登陸,就是為了儘快發起諾曼底戰役,為的也是早日反攻歐洲。美英都明白蘇聯已經被折騰的夠嗆了,它80%的人口集中地區都被德軍佔領摧殘過,全國一半以上的工業企業被德軍破壞,還有上千萬的士兵被俘、戰死或者失蹤,可以確定在戰後的世界秩序中,美英將佔據主導,實在沒有必要再拖著不反攻歐洲了。



(回覆歐洲在二戰前的版圖是丘吉爾的目標)

其實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斯大林就扛不住壓力,強烈要求盟軍開闢第二戰場,英國以非洲戰事吃緊為由拒絕了,美國自然也明白英國表弟的意思,就是拖著不辦同時大力向蘇聯提供援助,他們的目的不用想也能明白,這讓斯大林怒不可遏!當蘇軍在庫爾茨克血戰德軍主力裝甲部隊時盟軍還想抄近道,經過意大利直取德國本土奪取反法西斯勝利的果實。可見西方國家不指望蘇德兩敗俱傷,他們只想著在戰後佔據更大優勢,丘吉爾想控制歐洲的中部因此他積極反對蘇聯拿走波蘭的領土,更想讓流亡英國的波蘭政府在戰後恢復合法地位,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蘇聯已經被教訓的夠慘了,是時候考慮戰後問題了)


兵器世界


關於蘇德戰爭,腐國首相丘吉爾同志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哭地呻吟。用咱們中國人的話來講,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讓德國和蘇聯打個兩敗俱傷,英國乘機再一鍋端。

但是這話也就是說說而已,因為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是傻子。讓蘇德狗咬狗,你撿便宜,咋不上天呢?所以諾曼底登陸會選在1944年,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擔心蘇德媾和

當時的蘇德戰場已經發生逆轉了,蘇軍將德軍打出了蘇聯境內,截止到諾曼底登陸前夕,蘇軍攻到了羅馬尼亞境內,準備將羅馬尼亞油田拿下。如果這樣,德軍就失去了能源供應,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當時丘吉爾和羅斯福並不擔心蘇聯反攻德國這件事,因為只要美國斷絕的援助,蘇聯是沒有能力繼續推進的。但是沒有美國援助,蘇聯可以跟德國談判!也就是雙方都不打了,各自維持既有的佔領區,這個蘇聯憑藉自身的實力,還是可以辦到的。如果讓德國喘息,蘇聯在一旁視若無睹,屆時傻眼的將會是英美。

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最怕的就是蘇聯單方面跟德國媾和,給希特勒一個回血的機會!畢竟這事蘇聯也不是第一次幹,之前就已經幹過一次了。

當時英國首相還是張伯倫,這貨跟法國總理達拉第臭味相投,倆人均奉行綏靖政策,想搞禍水東引,也就是縱容德國擴張,不惜出賣捷克和波蘭兩個小弟,把希特勒養肥,再讓他一路向東跟斯大林撕逼,自己好坐收漁利。然而結果卻是啪啪打臉,漢斯和毛熊又不傻!你們想讓我倆互撕?我呸!直接簽了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漢斯的大軍瞬間西調,一個月就幹掉了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等到法國完蛋之後,達拉第被維希政府關了起來,坐了幾年大牢;張伯倫倒是沒下大獄,但是被英國人一頓狂批,最後是抑鬱而終,當時接替他的人就是丘吉爾。二戰因何爆發,丘吉爾心裡最清楚。如果當年沒有禍水東引,英法不把蘇聯給逼急了,蘇聯也不會跟德國穿一條褲子,自然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二戰了。所以丘吉爾和羅斯福的心裡很明白,諾曼底登陸是一定要搞的,當然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一定要等到蘇聯開始反攻了,盟軍再登陸,這樣從損失上會小很多。

第二、搶地盤

開闢第二戰場,英、美都同意,但是到底在哪裡開闢新戰場,英、美之間有分歧。英國這個攪屎棍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應該把反攻重點放在北非和地中海,以緩解德軍對英屬北非殖民地的壓力。等到美軍在北非登陸後,英國又認為應該發動西西里戰役,打敗意大利。這樣一來就可以鞏固英國的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航線。至於西歐大陸,比如法國能否復國,它並不關心。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英國建議把西歐大陸登陸計劃推遲到八月,這一下美國人不幹了!

為啥不幹了呢?因為美軍參戰的第一目的是給給英國續命,維護美國在英倫三島的投資。現在美國已經基本上幫助英國本土渡過難關,美軍也幫助英軍鞏固了殖民地。那麼從利益的角度來說,就不能再偏向英國了,否則把英國養肥了,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畢竟美國人也有自己的利益,美國人也要把自己的資本輸入到歐洲大陸。從法國沿岸登陸,明顯比意大利要容易。意大利北部都是大山,很難突破。所以羅斯福斷然拒絕了丘吉爾的從意大利反攻的計劃。



丘吉爾擰不過,只得在當年五月的華盛頓會議上,同意了美國的計劃。決定於1944年5月發動歐洲大陸登陸戰。

當時選了三個比較合適的登陸點:加萊、康坦丁半島和諾曼底,最後定在了諾曼底。後來又因為天氣原因拖到了六月,但總的計劃沒有改變,還是要在法國登陸。因此,美國的登陸計劃是一開始就定好的。幫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復國,很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一來可以避免歐洲都被蘇聯佔領,把紅色惡魔擋在東歐;二來可以避免英國在歐洲一家獨大;三來可以把美國的影響力擴大的西歐。說白了,就是英國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美國人幫助英國人鞏固了它的一畝三分地,現在美國也要搶地盤了。




第三、拉攏蘇聯打日本

美國人參加二戰,本來就是因為日本偷襲了珍珠港,才迫不得已參戰的。只不過是美國在英國的投資巨大,所以才會把首攻的重心放在歐洲。但是日本也是美國的死敵,美國人不可能放著不打,也不願意自己單挑日本鬼子。

當時美國人眼裡的日軍,簡直就不是人!美國當時的中學教材裡,日軍士兵的形象各個都是蘭博。為了避免日本登陸,美國西海岸大量工業部門內遷。事實證明,日軍在太平洋的表現也確實不是人。沒吃、沒喝、沒醫療,照樣跟美軍死磕。誰要是當時跟美軍在太平洋的將領說日本會在1945年投降,保證會當成傻子看。

貼幾張日本關於二戰的漫畫作品,美軍對日軍有一種畏懼心理。這種心理不僅影響了普通美國人,也影響了美國高層。


其實英國人在遠東也有利益,但是腐國人民就是如此無恥。總之就是傍上美國的大腿了,躲在美國的後面,讓美國在前面跟日本幹,自己再撿現成的。美國為了儘快幹掉日本,羅斯福沒少跟斯大林打電話,請求蘇軍幫忙滅掉小日本。丘吉爾這廝還動輒指責羅斯福不對,不該如此討好蘇聯,腐國首相簡直沒臉沒皮到了極致。



總結:

英、美不是沒有想過利用德國消耗蘇聯,尤其是英國。但是這種狗咬狗的政策,屬於英國在歷史上秉持的大陸均勢政策,是一種四平八穩的外交手段。但二戰爆發後,已經從事實上證明了英國人這種政策的失敗。美國人採取了更有效率的政策,就是“不破不立”!

如果按照腐國人的想法,歐洲最終還是英國人控制的歐洲,美國只是跟一戰一樣,白白替英國打了一次工。所以美國乾脆打碎了英國人建立的世界體系,自己把自己抬到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歐洲至今都要唯美國馬首是瞻,失敗之處就在於扶持了蘇聯這個死敵。

但是美國最終還是耗死了蘇聯,至今仍然是世界的老大。而英國,小弟一枚罷了。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當小弟。這就是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之處!


Mer86


反向看一下這個問題,看看1944年6月蘇德是不是已經打得半死不活了。

其實諾曼底登陸的決策在1943年5月英美華盛頓會議上就決定了的。當時決定的是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1944年2月最終確定6月在諾曼底登陸。


先看看1943年下半年蘇德戰場態勢。

經過斯大林格勒戰役,東線德軍還有334萬人,包括198個師,佔德國野戰陸軍兵力70%,另有6個黨衛軍師(5個裝甲師,1個騎兵師),坦克和強擊火炮4700輛,飛機3665架,大炮40000門。加上45萬僕從國部隊,合計380萬人。到1943年10月,東線德軍及其盟軍總數增加到467萬人,其中德軍408萬人。同期西歐的德軍只有137萬人,其中陸戰部隊只有63萬人。


到諾曼底登陸前夕的1944年5月,東線德軍兵力已經下降到164個師,275萬人。而西線防守法國荷蘭比利時的德軍只有76萬人。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一是東線德軍被蘇軍大量消耗,其中1943年全年戰損290萬人,1944年上半年斯大林突擊前幾次戰役損失約60萬人,基本上老兵精兵損失殆盡。二是為了抵擋東線蘇軍進攻和南線盟軍北進,西線德軍不得不持續抽調兵力去東線和南線,當然南線德軍只有27個師,實力不強。

按東線一年損失300萬人的速度,就算美英諾曼底不登陸,要不了兩年,希特勒基本上也會在東線把血流乾。

再看下蘇軍。1943年底,蘇軍總兵力635萬人,1945年初,上升到670萬人。在戰爭中蘇軍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了。再不諾曼底登陸,紅旗就要插上埃菲爾鐵塔塔尖了。



每日一段歷史


1944年6月,盟軍發起了諾曼底登陸行動,成功將三百萬士兵運送到了歐洲大陸的主戰場上。通過諾曼底行動,英美聯軍成功開闢了西線戰場。他們不僅讓德國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困境中,還為二戰盟國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諾曼底登陸行動,在二戰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英美等國向來都對蘇聯不太感冒,而蘇德戰爭又正好是一個削弱蘇聯國力的大好機會。那麼,他們為什麼不等蘇德兩國繼續消耗,自己在背後坐享其成呢?

(蘇德戰爭)

其實,也不能不說英美等國沒有想過這個道理。

1942年1月,德國兵敗莫斯科後,蘇德兩國的戰爭就進入了膠著狀態。德國雖然戰敗了,但是進攻勢頭不減。蘇聯雖然勝利了,但是總體上依然處於守勢。

在這個時候,英美等國並沒有發動進攻。之所以不發動進攻,當然與英美兩國還沒有準備好有一定關係,但也可能是他們在等待蘇德兩國兩敗俱傷局面的出現。

當時,英美等國採用著特殊辦法,來維繫蘇德兩國戰爭的平衡,這就是他們在武器和物資上,給予了蘇聯極大的援助。

也就是說,德國雖然氣勢洶洶,但蘇聯因為得到了英美兩國在武器和物資上的極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國耗上很長時間。兩國一耗上,戰爭就會進入消耗狀態,兩敗俱傷的局面,就會出現。

不過,英美等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會那麼頑強,接下來,蘇聯就迅速扭轉了戰爭態勢。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6月,德國打響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他們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還損兵折將,嚴重摧毀了自身的信心。這場戰爭,也成為蘇德兩國戰爭的轉折點。

1943年8月,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坦克大戰之後,蘇聯在庫爾斯克又一次重創了德軍。這場戰役之後,蘇聯紅軍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反攻的號角已然吹響。

從1944年1月開始,蘇聯向德軍發起了“十次斯大林突擊”,截至11月份,他們將戰線向西推進了1100公里,蘇軍大部隊已經逼近了德國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英美等國再不發起行動,將會出現兩種可怕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蘇聯佔領大半個歐洲。

在1944年1月時,蘇聯還在解除列寧格勒的威脅,而到了6月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對白俄羅斯的進攻。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蘇聯很快就會佔領大半個歐洲。

這個時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別說坐收漁翁之利,恐怕他們自身在歐洲的利益,都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不是在削弱蘇聯,這簡直是在喂肥蘇聯。

(諾曼底登陸)

第二種情況,蘇聯與德國和談。

當蘇聯處於攻勢的情況下,英美等國可以通過停止物資供應的辦法,來抑制蘇聯,再一次維繫戰爭平衡。不過,這樣一來,蘇聯很可能就和德國進行和談。

蘇聯與德國和談並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前夕,蘇德兩國就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一旦蘇德兩國達成了何談協議,接下來,蘇聯將以英美等國不提供物資為由,向英美的勢力範圍發起進攻。那樣一來,英美等國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因此,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諾曼底登陸發起的時間,都是恰到好處的,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戰行動。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英美之所以要將“霸王行動”拖到1944年,就是因為蘇德雙方在此時都已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蘇聯在遭受巨大傷亡的同時,也基本上耗盡了德國在東線的軍隊。其實在這時發動對德國的大規模登陸作戰無疑是最符合英美利益的,只有這樣英美才能跟蘇聯達成戰略均衡,

既一勞永逸的消滅了最大的敵人德國、又能在戰後穩固和擴張資本主義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還借德國之手大大消耗了蘇聯的總體實力,避免了蘇聯在戰後對英美的利益產生威脅。對英美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曾多次提出英國應該向德國發起登陸作戰,在另一端開闢西線戰場以緩解蘇軍在東線戰場的壓力;但是由於英國還處在不列顛空戰的後遺症中沒有恢復過來,並且丘吉爾本人對這件事也不怎麼感冒,所以並沒有那個心思和實力去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只能發動一些小規模的偷襲湊數。

雖然美國當時還並未參加戰爭,但是已經開始對蘇聯進行全方面的軍事援助,這也為日後英美的對蘇政策埋下了伏筆。
英美兩國之所以要對蘇聯進行援助,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保住蘇聯,讓蘇聯成為對抗德國的第一線,這樣蘇聯就能夠在東線戰場上牽制大量德軍,英美也就能夠以較小的損失來儘可能的消耗德軍的實力;否則一旦蘇聯被德國擊敗,那麼希特勒在吞併完英國在北非和中東的勢力範圍後,就可以將手腳騰出來對付英國。倘若英國戰敗或是被迫議和(或是英倫三島淪陷),屆時美國將會失去登陸德國的跳板;倘若德國再對美國在大西洋所屬的島嶼發動進攻,那麼美國將會徹底失去反攻歐洲的前沿基地從而被迫再次孤立起來。因此作為對抗德國的第一線,英美是絕對不允許蘇聯倒下。

但是英美兩國也不能過早派兵開闢第二戰場,如果英美在1942~1943年開闢第二戰場,那麼東線戰場上的壓力必然會得到緩解;蘇聯也就可以提前發動戰略反攻,提早結束二戰。但是這並不符合丘吉爾的設想,丘吉爾希望蘇軍能夠在戰場上和德軍互相消耗,將德軍的最後一口氣消失殆盡;但同時要避免出現蘇軍先被德軍耗沒了的情況,因此英美才會給蘇聯源源不斷的軍事援助但遲遲不發起登陸作戰。這樣既能消耗蘇聯的國力,又能夠確保蘇德在互相廝殺時,總是能比德國多一口氣,避免被蘇聯先被德國揍死的情況發生。


但是在這同時,英美也要避免蘇聯在擊敗德國後繼續西擴。在1943年後,蘇聯已經徹底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在1944年已經徹底將德軍趕出了蘇聯境內,並且已經向德佔領區、軸心國盟友和德國本土進軍;如果英美此時依舊無動於衷,那無疑是讓蘇聯撿了一個大便宜——除了英倫三島以外的整個歐洲大陸!蘇軍一旦派兵以“解放歐洲”的名義向歐洲各地區進軍。那麼後果將會比希特勒的納粹化更加嚴重!一旦歐洲變成了一片赤紅,那麼整個歐洲到最終都會像波羅的海三國一樣成為蘇聯領土的一部分

;那麼這樣一來,蘇聯能夠威脅到的可就不僅僅是歐洲了,而是整個世界,包括英美兩國。

因此對於英美來說,在1944年發動諾曼底登陸是最合適的時機;也符合英美兩國原來的設想,那就是讓雙方都半死不活。事實證明英美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納粹進了墳墓,蘇聯在戰爭結束前也基本屬於殘障狀態;但蘇聯憑藉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就將其建設為了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這倒是在英美的意料之外。


二戰吐槽君


看了諸位大咖的回答,忍不住要來說一些,同眾完全不同的言語。諸君觀之,愚是否說得,更有道理?更有邏輯?更符合史實?

不錯,英國強人邱吉爾,是曾說過,“戰爭結束後,我希望德國人躺進墳墓,但我也希望俄國人,躺在手術檯上痛苦地呻吟”。從中可見,似乎英、美二國,一天到晚都在打著如意算盤,要等到德、蘇二國,打得遍體麟傷,二敗俱傷,都淹淹一息之時,再來個諾曼底登陸,進而收拾殘局,然後獨步天下,稱霸世界。事實上,美、英二國,也是不顧蘇俄一而再的要求,遲遲不肯開闢第二戰場,藉以減輕蘇俄巨大的戰場壓力。所有這一些,該是這種論調的印證了?是事實在說話了?邏輯性,確乎很強。也怪不得各位大咖,要眾口一辭,持此高論了,呵呵呵!

但這些高人,似乎不知道,美、英二國的國家體制,是同蘇、德,乃至大天朝,大不相同的!作為一個精明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以邱吉爾的反動立場,及犀利的目光,考量德、蘇,他自然是巴望,德國這種法西斯國家,蘇俄這種激進、誓要消滅一切反動派的極端政府,統統完蛋。但邱吉爾這麼想,英國政府,卻未必這樣考量,大多數的英國人民,更不可能同邱大胖子,同心同德。至於美國佬,就又是另外的一種理念了。更何況,形勢比人強!可想而知,作為標榜“民主”的國家,有哪個強人,可以憑著個人所欲,肆意妄為呢?

事實上,自德國佔據了大半個歐洲,法國投降後,就只剩了英國佬,憑藉英吉利海峽,龜縮在英倫三島,垂死掙扎。若沒有美國佬,有意無意的鼎力相助,它早已完蛋。雖然說,憑著英國皇家空軍的英雄善戰,在海峽上空,英國成功阻住了德軍的進攻,但那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且險象環生。憑它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守為攻,扭轉戰局。自顧尚且不暇,它又有何德何能,去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再說了,如果渡海峽作戰,這麼容易的話,它自己,恐老早便被德國人,納入囊中,成亡國奴了,豈還有打如意算盤的機會?

而美國佬,在世界大戰初期,奉行孤立主義,所有的美國人,除了那些政治陰謀家,無不把這場戰爭,視作是事不關己的、遠離自己的、就如你我,看動物世界獅虎鬥般的戰爭!它除了一如既往地,繼續自己以前的外交策略,“大發戰爭橫財”外,其它,關它屁事!這就是我們所知的,中、日二國,竟同時在美國買槍買炮,且相互各行其事,互不相睬趣事的原因所在。

而美國的那些政治家,依據政客所特有的德性,無不在躍躍欲試,要彰顯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政治能量,這也是之所以羅斯福,在中立之時,就玩什麼租借法案,軍艦換基地,卡日本脖子等等,拉偏架行為的由來。

哪為什麼美國,一定要去同法西斯作對,卻偏偏要同中、英、蘇抱團呢?人們總以為,這是美國佬,一貫的愛佔便宜貪利作怪的結果,說人家,只奉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一廂情願地,只管意淫來大放厥詞!忘記了美國佬的另一面,這就是,美國,還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國家!無論是一戰、二戰,法西斯的暴行,無不激起了滿腦子理想主義的美國人民,舉國的憤怒。事實上,就是讓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盧西塔尼亞號”被炸事件,那船上,便攜帶有美國人民,偷偷援助給協約國的大量武器彈藥!而正是這種拉偏架作為,才逼得德國佬,不顧美國佬一而再的威脅,無奈要進行所謂的“無限制潛艇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剛開始,美國確是只管大發戰爭橫財,但隨著日、德暴行的逐漸顯露,當然也包括了英國人、中國人成功的渲染,使得雙方的正義、反動,在美國人民中,激起了公憤,就此,美日、美德的商業往來,變得日益稀少,而美中,美英的交易,卻逐日擴大!事實就是,早在一九三八年的七月,美國政府,為了日寇的轟炸中國平民,禁止了一百四十八家,美國飛機制造商和出口商,向日本出口飛機、飛機引擎、航空武器、和航空設備。日本的偷襲珍珠港,是在日益感覺危急、屈憋情況下,無奈舉措啊!

而自美國珍珠港遭襲,被拖入戰爭後,美國人民,早把蘇俄,視作同一戰壕的戰友!憑著自己的力量,不遺餘力地援助著蘇俄,及同盟國。而之所以美軍遲遲不進行諾曼底登陸,開闢所謂的第二戰場,這是因為,這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其實就是在真正實施這個計劃時,儘管天空中,有上萬架的美國軍機保護,艾森豪威爾將軍還在擔心,盟軍要遭至重創!而如果美國真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樣,要讓蘇、德打得二敗俱傷後,再來收拾殘局的話,自蘇聯獲得所謂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後,美國,完全可以捏造出諸如此類的理由,藉故減少或停止,對蘇俄的援助,讓二個死磕。彼時蘇、德,早已打得天昏地暗,不認爹孃了,難道還有抱團,轉敵為友以抗衡美英的可能?小孩子過家家?一派胡言!

人們知道,太平洋戰場上,當美軍發起大反攻之時,其作戰方針,當時太平洋上的二巨頭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其實各自都有著完全不同的想法。按麥克阿瑟的作戰方針,那就是採用跳島作戰的形式,不惜傷亡,逐步地攻入日本本地,以而結束戰爭。而按尼米茲的觀點,認為以強大的美軍海、空力量,只要封鎖住日本的所有生命通道,輔於狂轟濫炸,便能在大大減少美軍傷亡情況下,一樣能夠打敗日本,取得勝利。那羅斯福,為什麼不支持尼米茲,反認可老麥的餿主意呢?因為政治家的理念,是施展政治抱負,彰顯偉大,青史留名!而早日“領導”世界人民,打敗法西斯,是羅斯福個人內心,小九九所在,也是美國人民,一致的願望,羅斯福,當然要順應民意,支持麥克阿瑟了!

所以,說美、英二國,在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酣之時,不是想著儘早來結束戰爭,卻還在想方設法,來怎樣削弱蘇聯,以讓它傷痕累累之下,躺在手術檯上呻吟,完全是無稽之談。至多,這只是某些陰謀家的餿主意而已,代表不了什麼國家!

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吧。所有歪曲了史實,憑著臆想,來計較歷史的,都是意淫。

愚雲:個性意味真實,人云亦云只是走肉。愚以一以貫之的一家之言,愚人說道,謬誤、失實難免,歡迎諸君用更可信的事實,更有條理的解讀,來質疑、批判、斧正!


愚人說道


和題主想的一樣,美英一點都不傻,他們就是等蘇德打的兩敗俱傷形勢明朗時,才在諾曼底登陸的。

1941年9月戰爭初始,蘇軍一潰千里,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向丘吉爾緊急提出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兩面夾擊德國,以減輕蘇聯的壓力。

但英國當時也是實力大傷,無力大規模登陸作戰,只能派出小部隊偷襲。

美國奉行門羅主義,還在是否參戰中搖擺。但美國也不願意看到德國改變世界形勢,所以積極援助英國和蘇聯。直到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入二戰。

這期間,蘇聯獨自在東線戰場應對德軍。

1941年12月,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成功守住莫斯科。粉碎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美夢,使德軍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

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德國遭到重創,戰爭進入膠著。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到1943年下半年,蘇軍逐步反攻,7月5日庫爾斯克會戰打響。雙方在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戰,戰鬥持續一整天,以蘇軍勝利告終。

到1943年底,德軍兵力損失400多萬,再也無力進攻,連戰略防禦也變得困難。蘇聯越打越猛,武器、兵員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一線,而德軍卻得不到充分補給。

蘇德戰爭形勢逆轉,勝利的天平倒向蘇聯。戰爭勝負已分,結果只是時間問題了。

此後,蘇聯乘勝追擊,自1944年1月14日到11月1日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所有淪陷國土,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蘇軍已進入德國境內。

這邊美英討論開闢第二戰場也是歷時良久。1942年7月的倫敦會議就決定開闢第二戰場,時間定在1943年上半年。但到了1943年5月,華盛頓會議又將計劃推遲到1944年5月。

到1944年,蘇聯大反攻,並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盟軍若再不登陸,蘇聯完全可以打敗德國橫掃歐洲大陸。為加速納粹德國滅亡,也為了保持勢力均衡,防止蘇聯獨佔歐洲,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

摘果子的事情人人愛做,美英選擇登陸時機恰到好處。但即使沒有諾曼底登陸,蘇聯也能擊敗德國,只是時間會更長一些。


和風漫談


這種想法完全是幼稚的。因為二戰在歐洲不是打敗德國這麼簡單的事。德國在東線和西線都有主力軍隊。並不會因為東線吃力就把西線的軍隊調去東線。打敗德國,那麼很多地盤就要空出來,美英怎麼可能讓蘇聯白佔地盤呢。雖然要付出代價,地盤被蘇聯人佔去了就吐不出來了。蘇聯和英美意識形態對立,因為德國才聯手的,當然各自都有打算。二戰前只有蘇聯一個共產黨國家,二戰以後,東歐都成了共產黨國家。成了蘇聯的勢力範圍。

再從軍事上說,43年蘇聯就已經轉守為攻了,44年,蘇聯已經收復了大量蘇聯的國土。到諾曼底登陸之前,只有很少的蘇聯土地沒有收復。蘇聯馬上要出國作戰了,再不開闢西線戰場,連法國都會被蘇聯佔了。歐洲就萬里河山一片紅了。

看看柏林就知道了,蘇聯不惜一切代價攻下柏林,因為柏林是德國首都,佔領了首都意味著德國是蘇聯的了。當然因為之前有協議,美英法蘇各佔一個柏林區域。蘇聯把佔領的地方讓給美英法。然後美英法的區域合併,成了西柏林,像個孤島一樣在東德的國土裡。


用戶4699809132


題主太高看了英美兩國了!當時英美兩國選擇登陸諾曼底的時候,蘇聯已經收復了本土了。正在向波蘭開進。這時候德軍的供油補給線就已經被切斷了,德軍的燃料已經枯竭了。德軍在西線還有兩千八百架戰機三千五百輛坦克。但是德軍的存油量只夠八百架能飛,而且是隻能飛一次,再多就沒了。坦克只有一千五百輛能動,其他的則全部缺油趴窩。在1944年,德軍坦克燒的已經不是油,而是煤了。也就德國的科學家牛逼,在即將死翹翹的時候還能夠整出這個玩意兒。因此,美英兩國在這個時候選擇登陸已經是撿現成的便宜了!假如這兩國這時候還不動的話,那麼蘇聯就會佔領德國本土。這時候,蘇聯就會吞併德國,並赤化德國,到時候德國的戰爭機器聯合蘇聯轉頭對準美英,那麼美英也架不住。

其次,德國在這個時候開發出來v系列導彈,用來替代德國戰機缺油無法飛的問題。美國情報人員在當時獲悉德國在原子能的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狀態,美英兩國擔心德國首先搞出原子彈,然後用v型導彈發射,核平英國。當時美英兩國在英國本土部署部隊高達兩百多萬,戰機兩萬多架,坦克一萬多輛。只要德國核爆英國,這些軍事力量將全部報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