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在我國的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外族侵擾的情況發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皇帝選擇了賠錢割地,花錢買太平;有的皇帝選擇懷柔政策,採用封王,賜爵,經濟扶助,和親等手段,緩和矛盾;也有的皇帝選擇了血性的回擊,大振國威。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個帝王。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一、秦始皇

在我國的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時常的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但當時的中原各國都在忙於征戰,而無暇顧及。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剛剛騰出手來,便派遣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攻打那些讓他糟心許久的胡人匈奴。這一戰打的匈奴是丟盔卸甲,狼狽不堪。匈奴被迫逃往了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遊牧,以後的十幾年間再也未敢侵犯中原。從此河套地區盡歸大秦。在攻打匈奴的同時,秦始皇還先後派屠雎、趙佗、任囂等人南征百越,最終經過三場大仗,歷時九年,將整個嶺南地區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二、漢武帝

匈奴一直以來都是大漢王朝的心腹大患。漢朝建國初期,漢高祖劉邦曾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但這次戰爭中劉邦中了匈奴誘兵之計,被困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這次的失利讓劉邦意識到了匈奴是塊不好啃的骨頭。於是漢朝開始對內休養生息,對匈奴採取和親、“納貢”的方式緩和矛盾。這種政策在漢朝施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了漢武帝親政,情況發生了改變。漢朝經過了“文景之治”的大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籠絡匈奴的方針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眼中就是恥辱,他決定要痛擊匈奴,一雪前恥。此時的大漢有本錢也有實力這樣做。之後就有了衛青、霍去病北驅匈奴,致使“漠北無王庭”的壯舉。打跑匈奴後漢武帝又徵大宛,降服西域設立西域都護,收復南越,吞併朝鮮設立漢四郡。此時的大漢的疆域向東達日本海、南並交趾、西逾蔥嶺、北到陰山,可謂壯哉!但這一切壯舉的背後也給百姓帶來了困苦。因為常年的征戰,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時間導致“海內凋敝,人口減半”的景象,晚年的漢武帝也不得不恢復休養生息的政策。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三、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做為隋朝的亡國之君,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大多是殘暴和荒淫。但時間已經過去幾千年,楊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我們很難真實的認識到。畢竟連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史料也多有篡改。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廣是一個對外非常強硬的皇帝。他還是太子時就曾帶兵出征過突厥、契丹等國,登基後,更是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也正是他的窮兵黷武,急功近利,讓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於是沒有太平多久的天下,再次陷入戰亂,隋朝也緊隨其後而亡。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四、唐太宗

唐太宗對周邊的民族主要是採取懷柔政策,但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周邊的政權不能對唐朝造成威脅。只要你敢於招惹大唐,那結果肯定是被暴揍。他在位期間攻滅東突厥,滅薛延陀,征服高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有了雷霆的手段,才能展現寬容的胸懷。因為唐朝的強盛和自信,讓唐朝開放包容,當時大唐萬國來朝風光無兩,唐太宗也被周邊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

中國歷史上對外最強硬的五位皇帝,都曾揚我中華國威

五、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雖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但卻沒有徹底的消滅,長城之外的蒙古人,依然對明朝的邊疆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朱棣坐上皇帝后,五次親征蒙古,打的蒙古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表示臣服。在這期間朱棣還因越南的挑釁,一怒之下征服了越南全境,讓當時的越南成為了明朝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因此,朱棣還說下了這樣的豪言壯語:“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其實自秦始皇稱帝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我國出了四百多位皇帝。其中對外強硬的皇帝遠不止上面幾位。那在你的心中還有那些皇帝做到了對外強硬,使得國威大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