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颱風戰機和蘇35戰機哪個更厲害?

業餘自媒體選手


首先,這兩種戰機並沒有直接交手對抗過,兩者的實戰記錄也都不多,性能展示也多出現在航展和軍火商的宣傳視頻中。到底孰強孰弱,真實的性能參數也無從得知。作為愛好者只能從側面聊聊了,希望有所幫助。

印度蘇30MKI演習狂勝英國”颱風“



15年的時候出過一次不大不小的新聞,當年7月底,印度空軍的蘇30MKI應邀前往英國參加”彩虹4“軍演,在近距離格鬥中蘇30MKI取得了12:0的瘋狂戰績!英國方面則極力予以否認,認為為了照顧印度的雷達關機保密要求,”颱風“在對抗中主動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以便演戲正常進行。一時間眾說紛紜,嘴炮不斷。蘇30MKI其實可以視作最早期版本的蘇35前身,蘇35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強了數據鏈等信息化設備,更換了更大功率的矢量發動機。如果演習結果有效,蘇35當然更有把握”吊打“颱風,玩笑開過了,接著聊。

實戰情況,蘇35經驗更為豐富



颱風戰機唯一的實戰記錄誕生於2011年4月的利比亞戰場,在已經徹底奪取了制空權的情況下用寶石路Ⅱ摧毀了一輛坦克...(不用懷疑北約行動中對制空權的掌控能力)。沒了,就這麼點戰果……

蘇35的實戰記錄更是無處可查,但是在敘利亞戰場,俄軍蘇35是實打實的投入了戰場,4架蘇35甚至出廠後直接奔襲上萬公里前往敘利亞,敘利亞戰場的上空可不簡單,美軍、以色列、土耳其多國戰機盤旋、電子環境極其複雜,俄軍蘇25甚至被數次擊落,可以說蘇35在關鍵時候的出現,替俄軍頂住了壓力!

軍火市場,蘇35小勝,前景光明



颱風戰機外銷的道路一直不順,美國的阻擾或是最大因素

2011年,日本航空自衛隊採購案敗給F35……

2012年,印度空軍採購案敗給“陣風”……

2013年,韓國空軍採購案敗給F35A……

2013年,阿聯酋空軍採購案敗給“F-16”……

蘇35戰機雖然目前只有中國採購進口,但作為“側衛”系列的終極版本,老客戶的升級換代需求旺盛,未來軍火貿易的潛力可觀。


軍武動態圖


颱風是雙中推中型戰鬥機,空重11噸,最大起飛重量23.5噸,使用兩臺EJ200發動機,軍用推力6噸,最大推力9噸;內部油箱容量5噸,在攜帶3個1000升副油箱情況下,最大作戰距離1389公里(750海里);空戰推重比1.15,爬升率達到318m/s,翼載荷312公斤/平方米。

蘇-35屬於雙大推重型戰鬥機,空重17.2噸,最大起飛重量34.5噸,使用兩臺117S發動機,軍用推力8.8噸,最大推力14.5噸,內容油箱容量達到驚人的11.5噸,因而不需要外掛副油箱就可以達到1580公里的作戰半徑(空戰15分鐘);空戰推重比1.13,其爬升率為280米/秒,翼載荷408公斤/平方米(50%燃料情況下)。

颱風戰鬥機最牛逼的還是EJ200發動機,個人相當流口水,要是殲-31能有這樣的神器就完全敢稱四代戰鬥機。該發動機屬於第四代航空發動機技術範疇,基礎非常好,零部件數量比F404少1/3以上,甚至增推30%使推力達到大推水平的12噸早在2011年就實現過,只不過油耗率和成本等因素考慮,未進行實用化,魔改增推潛力很大。

蘇-35使用的117S則是屬於典型的三代半魔改型發動機,在AL31發動機基礎上利用AL41的部分技術進行魔改,但是其TVC矢量系統結合的相當不錯。除了改善機動性能之外,蘇-35使用TVC矢量技術與飛控相融合,解決了蘇-27平臺滾轉性能差、超音速配平壓力大,機動性能下降等固有缺陷,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終極側衛”。

值得一提的是蘇-35飛控、火控、推力控制的“飛火推一體化”飛控系統非常出色,與TVC矢量控制技術的完美融合,依據KnAAPO資料稱,蘇-30MKI等機型上的TVC矢量控制系統,機載計算機下達相關控制指令後,發動機動作筒接收後,動作筒完成相對應轉動,推力進行相對應調整,總共需要1.5秒左右的反應時間。而蘇-35進行一體化飛控之後,機載計算機可以根據飛控系統進行提前判斷,推力控制系統可以進行提前準備,兩者可以進行無縫對接。這也是蘇-35可以進行一系列為所欲為的超機動動作的最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強調要實現“飛火推一體化”設計。

如果兩者進行對比的話,颱風最大優勢實際上是設計理念的優勢。颱風的設計年代要比蘇-27平臺晚了十年,它實際上是蘇聯的米格1.42一個時期。在蘇-27的那個年代,空戰理念是追求能量的保持,注重高亞音速狀態的連續機動能力,所以在蘇-27和F-16氣動設計上可以看到很多相視之處,都是採用中等展弦比梯形翼,都採用機身大邊條和翼身融合技術,低速性能和穩盤性能非常突出。

但是到了80年代,空戰理念轉而向注重跨音速和瞬時機動性能方面傾斜,注重跨音速區間的戰鬥,注重瞬盤性能和高攻角性能。那個時期,鴨翼佈局開始流行(F-22的ATF計劃最初也是全鴨翼佈局,但是美國在80年代後期更改指標書,把隱身指標提高100倍之後,轉而常規方案)。相比較之前空戰,跨音速性能突出在搶佔發射陣位上有較大優勢,加上瞬盤性能和高攻角優勢,在搶佔先手攻擊上優勢明顯。這就是現代空戰理念,搶佔先手攻擊,先射為敬,逼對方進行大機動動作進行規避,即使沒打中也會損失大量能量,而自己在下一輪交手中建立起能量優勢。再加上現代技術發展,熱成像導引頭的第四代格鬥導彈抗干擾能力極強,號稱“鎖定即死”。歐洲三鴨子,實際上美國的F/A-18E/F和F-35也是體現這種趨勢變化

但這是同級別較量,空戰還有句話就是重型為王。超音速機動有利於搶佔超視距導彈發射陣位,瞬時機動和高攻角性能有利於格鬥中先手攻擊,構想很美好。但是重型機尺寸優勢,其在雷達尺寸和功率的優勢,可以一力降十會,進行先鎖定、先攻擊。颱風雷達直徑70cm,對比蘇-35的一米級雷達看似只有30cm直徑差距,但是算面積進行平方的話,就是差一倍。在技術水平相差不大情況下,功率和麵積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最新的颱風T.4批次已經按照AESA的Captor-E雷達,但是要知道殲-11B的1493雷達都可以壓殲-10C的AESA雷達,而殲-10的雷達尺寸和T/R單元數量絲毫不差颱風,這種情況下,蘇-35上的雪豹雷達本身功率極其驚人,颱風在這方面恐怕凶多吉少。

這種情況下,重型戰鬥機可以進行早發現目標,進行調整自身飛行姿態,搶佔有利發射陣位;早鎖定,來幾發超視距彈先射為敬,即使沒打中,也可以比對方進行大機動規避,先壓一壓對方能量;等到雙方進行狗鬥肉搏環節,臥槽,蘇-35是個機動性能不亞於任何輕型戰鬥機的主,即使拼瞬時機動,對方也有TVC矢量這個可以大幅度改善機頭指向性能的玩意。所以在我國去年的金頭盔比武以及天鷹杯對抗上,殲-10系列在於殲-11B進行的空中對抗中,全軍覆沒……颱風可能不是殲-10,但蘇-35也不是殲-11B,空戰還是重型為王,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五嶽掩赤城


你說的更厲害是指空戰對抗誰能打得過誰?還是指多用途能力呢?

如果是指空戰,那Su-35還是有很大優勢的。

EF-2000(Eurofighter Typhoo),是歐洲戰機公司(Eurofighter GmbH)於1979年啟動研發的一款雙發動機、鴨式佈局的中型戰機。

EF-2000戰鬥機

鴨式佈局有個明顯的好處就是抬頭力矩大,增升效果好。所以利於短距起飛,瞬時盤旋能力強。由於鴨翼產生的脫體渦流可以延緩主翼附面層的脫離,所以大迎角機動性顯然比常規佈局好。大三角翼在超音速下減阻效果也比較好。所以歐洲的颱風、陣風、JAS-39、中國的殲-10,殲-20紛紛採用鴨式佈局。

但不管怎麼說,EF-2000的設計代表的是1970年代末的水平,與後面不斷優化成為Su-27完全體的Su-35比,還是有差距的。Su-35裝上了矢量發動機後,瞬時盤旋能力和超音速阻力配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改善,所以EF-2000鴨式佈局帶來的瞬時盤旋優勢也沒了。雖然航展上各種過失速表演並沒有什麼實戰價值,但背後所要表達其實是這款戰機出色的大迎角失速性能和亞音速機動性。

再說說雷達。目前大多數的EF-2000配備的還是老舊的Captor雷達,採用的還是機械掃描的多普勒脈衝體制,與Su-35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還是有不小差距,不論是雷達體制上還是發射功率上,因此戰場的制信息權都會被壓制。所以這種配置的EF-2000對上蘇-35基本沒有獲勝可能。

Captor雷達

雪豹-E雷達

不過如果EF-2000配上最新的Captor-E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流星”遠程空空導彈的話,EF-2000對上Su-35倒是完全有翻盤的機會。憑藉Captor-E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流星超遠的射程和超大的不可逃逸區,完全有機會在遠距離把Su-35幹掉。

Captor-E採用機械旋轉+AESA的體制,將雷達的覆蓋角度從通常的機頭120°提高至180°。相比於雪豹PESA,數字波束形成的Captor在增益和多波束能力更強,因此可以獲得更遠的探測距離和更強的目標處理能力。

Captor-E雷達

PESA和AESA的差別。由於PESA發射機發出的電磁波要經過移相網絡和移相器,而數字波束形成的AESA是直接在各個TR上進行功率發射,因此內部插入損耗上PESA比AESA大得多,即便同等發射功率也是AESA探測距離更遠。

流星空空導彈。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衝壓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空導彈。由於採用衝壓體制,使固體燃料不用自帶氧化劑因此能量密度更高,利用超音速下壓縮後的空氣中的氧做氧化劑,從而大大延長點火時間和動力段飛行距離,使不可逃逸區大大增加。該彈彈徑只有178mm,長3.7m,但卻擁有200km以上的最大射程和100km的不可逃逸區。這個優勢對比Su-35的R-77不是一點半點了。


宣仔


蘇-35勝出一層樓,颱風是一種雙發中型戰鬥機,蘇-35是雙發重型戰鬥機。一般來說,在沒有代差的情況下,重型戰鬥機為王。迄今為止颱風戰機與蘇-35沒有過直接交手,但在2015年,颱風戰鬥機曾經與印度空軍的蘇-30MKI有過一次較量,印度空軍赴英國參加彩虹-4演習,在模擬交戰中,印度的蘇-30MKI對臺風取得12:0的瘋狂戰績。儘管這個戰績存在很多疑點,但可以從一個角度窺探蘇-35和颱風的差別。

“颱風”戰鬥機是繼歐洲“狂風”之後又一次歐洲國家攜手打造的先進戰鬥機。在應用大量先進科技的情況下,“颱風”戰鬥機可已經成為了最優秀的四代半中型戰鬥機。“狂風”戰鬥機的空重被嚴格限制在11噸級別,但是卻使用了兩臺軍推89千牛的EJ200發動機。憑藉優秀的發動機和鴨翼設計,颱風戰鬥機的推重比達到了接近1.2的水平,戰鬥載荷下翼載荷僅有350千克/平方米。

相比之下,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雖然使用了兩臺在AL-31F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117S渦扇發動機,使用TVC矢量技術與飛控相融合,最大推力86千牛,加力推力142千牛,設計使用壽命4000小時。但是最大起飛重量從蘇-27的16.7噸增加到18.8噸。 並且加固結構增加了重量,較重的機體設計使得其推重比只達到了1.1左右,戰鬥載荷下翼載荷接近370千克/平方米,雖然有利於高速截擊,卻不適合低速纏鬥。颱風戰鬥機在不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就具有優異的超機動性能,得益於良好的機身設計,不但維持高速優異操縱性、也具有很好的纏鬥能力,特別是高速高過載纏鬥。相比於同樣都是號稱第四代++的蘇-35戰鬥機,歐洲“颱風”在動力和機動性上佔有不小優勢。

在航電設備方面,歐洲“颱風”擁有大優勢。俄羅斯的航電設備則低人一等,蘇-35的雷達由蘇-27全套重量高達980千克的N001型雷達,升級為雪豹型相控陣雷達系統,俄方宣稱探測距離可達到350公里,能同時處理40批目標,但該雷達是一種無源相控陣雷達,技術水平並不高,只是依靠強大的功率孔徑得以實現看似不俗的紙面性能。

而早期版本的颱風戰鬥機使用的是ECR-90雷達,掃描距離達到了150公里,識別距離為80公里,基本上將平板縫隙陣的潛力壓榨到了極限。颱風T3批次已經裝備“捕手-E”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高速數據網絡,採用1500個主動收發模塊,具備SAR合成孔徑雷達能力,其掃描能力和抗干擾能力超過蘇-35的雪豹型無源電掃描陣列一個時代。

颱風戰鬥機在研發初期的作戰目標,就強調要全面壓倒當時的蘇式戰鬥機,包括蘇-27,米格-29系列等等。等到俄羅斯拿出了蘇-35戰機以後,颱風才找到了對手。這兩款戰鬥機總體水平相當,但考慮到蘇-35是重型戰鬥機,最大航程3600公里,蘇-35的總體作戰能力還是要比颱風高一點點,這也是為啥空軍特別痴迷雙發重型戰鬥機的原因之一。


科羅廖夫


這樣對比當然是沒有可比性,武器不是用來比的,而是實戰對抗出來的。EF-2000颱風戰機和蘇35,兩款戰機擺這裡你能知道誰更強?有數據也不能推出誰更強。

蘇-35重量大,翼載更強,而空戰一個關鍵指標是瞬時機動性能,有鴨翼的颱風戰機在近戰時是很恐怖的,有可能勝過蘇-35。

但也不能說蘇-35就一定是弱勢,高手過招是招招致命,誰第一個漏出破綻,誰就會被擊落,尤其是在兩者差距非常小的情況下。EF-2000在近戰格鬥指向上優於蘇35,但蘇35在持續機動和翼載性能上優於EF-2000,即便這樣也不能判斷孰優孰劣。

空戰態勢瞬息萬變,任何一個細節都會導致被擊落,相反如果沒有抓住機會,就算你駕駛的是F-22也不一定能擊落對手。

海灣戰爭中米格-25差點幹掉F-15就是一個案例,這還是二代直接威脅三代機,如果是EF-2000和蘇-35這樣同級別的戰機對抗,那考驗的是飛行員和整個空防體系。


深空電報


綜合來說,自然是蘇35更強。一個是重型戰鬥機,一個是中型戰鬥機。

一、從雷達來說:

蘇35使用“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雷達尺寸大,探測距離和性能相當可觀。

對RCS 3平方米目標探測距離350-400公里,可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打擊其中的8個。

而颱風現役型號還在使用ECR-90脈衝多普勒機掃雷達,3平方米目標探測距離120-150公里,雷達性能比蘇SU35差。

雖然一直說要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歐洲的效率實在太差,不知何時才能全面換裝。

二、航電系統:

颱風是衍射平視顯示器(HUD)+3個多功能顯示器(MFD),蘇35是反射式平顯+多功能顯示器,略差一些。

但蘇35有光電探測系統(IRST),機頭兩側、座艙後面還有光學孔徑系統(EODAS),綜合態勢感知能力強於颱風。

三、發動機:

颱風有兩個EJ-200中推,雙發加推力180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21噸,推比1:1。

蘇35有兩個117S大推,雙發加推力2912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5噸,推比1:1.2,還帶三維矢量噴管,具備超機動性,據說可以實現超音速巡航。在發動機上蘇35佔優。

四、機載武器:

蘇35載彈量9噸,能發射Kh-29反艦導彈、KH-59巡航導彈、KH-31反輻射導彈與KAB-500、KAB-1500等制導炸彈。

還有射程400公里的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以及R-27增程、R-73、R-77等。

颱風載彈量7.5噸,能攜帶AIM-120、流星中程空空導彈,AIM-9響尾蛇、IRIS-T近程空空導彈等。還有ALARM反輻射導彈、企鵝空地導彈、魚叉反艦導彈等。

武器上來說,蘇35做為重型戰鬥機,顯然更有優勢。

五、航程和速度:

蘇35航程4000公里,作戰半徑1580公里,颱風航程2900公里,作戰半徑1380公里。蘇35最快時速2.35馬赫,颱風最快時速2馬赫,蘇35完勝。

綜合來看,颱風是為了攔截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強調高空截擊性能,蘇35是多用途戰鬥機,攻守更全面,蘇35比颱風更強大。


和風漫談


颱風戰鬥機和蘇35戰鬥機真有可比性。因為它們都是空優戰鬥機,以搶制空權為第一任務,其次才是多用途。

最早看到颱風還叫EFA戰鬥機,當時定位四代戰鬥機,和法國陣風,瑞典鷹獅,都叫四代,除隱身之外的最強戰鬥機,任務就是防止蘇聯進攻,後來自己降到三代半,因為前面有F22。隨著時代發展,三代戰鬥機都在提升,都成了三代半,側衛也不例外,出來了蘇35,三代戰鬥機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颱風是中型機,是為歐洲而生。側衛是重型機,是為進攻歐洲而生。從外形來看,還是蘇35漂亮,弧線優美,麗質天成,很多人包括我,因為喜歡側衛的外形而喜歡戰鬥機。側衛高高大大,仰視天空,俯瞰大地,雄鷹展翅恨天低。颱風看起來有些堆砌,飛機如其名,好像颱風刮來的。尤其是進氣道,方方正正,而且在吊在身下,看著不協調。因為是空優戰鬥機,鴨翼和主翼離得比較遠,好像擋住了下方的視線,看著有點兒堵。雖然樣子感覺不好看,在沒有殲10的年代,我們還是很羨慕的。

再說動力,颱風動力強於蘇35。颱風動力來自於羅羅公司,A200推重比達到9,蘇35只到8,來自土星公司。從材料和工藝上,A200也領先。機體壽命,A200到了8000到1萬,而AL31或者AL41,據說到了4000小時,如果飛機全程用下來,成本是比較高的。因為單價颱風大約在9000萬美元左右,蘇35在7000美元左右,不過因為飛機而異,三哥老是摔機不算。至於機動,靈活性當然是蘇35,因為有矢量噴管支撐。而A200因為動力足,據說颱風能夠超音速巡航,只是不知道多長時間,如果算起來。當今世界能夠超音速巡航的只有F22和颱風了,和可能的殲20小超音速巡航。

至於導彈和電子系統應該颱風更強,因為都和電子技術有很大的關係,歐洲和美國是相通的。而俄羅斯就比較落後了,不過颱風的相控陣雷達雖然是主動的,但開始機械掃描雷達。而蘇35的雷達是無源相控陣,水平都差不多吧。

現在戰鬥都是系統作戰,戰鬥機是個節點,都不是單打獨鬥,不能單獨說誰厲害。這個符合水桶定律。戰鬥系統需要全面發展,如果有短板,必須努力趕上。而這還只是兵器系統,小到人機共享,大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力強才會大發展!但是還必須有答案,判斷哪種飛機更強!我當然要判斷,近距格鬥蘇35厲害,逃跑或追趕颱風厲害,中距格鬥半斤八兩,蘇35看得遠,颱風看得清,綜合能力蘇35更強!因為咱們裝備有35。更因為中國和歐洲不是對手,而是朋友。中國對手只有美國,希望美國也不是我們的對手,因為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


大志遠思想空間


颱風和陣風,鷹獅並稱歐洲三雄,是歐洲航空工業的頂峰之作;而蘇35作為俄羅斯現役最先進的戰機,號稱性能僅次於蘇57。二者皆是三代機中的佼佼者,要是在同一片空域撞見,哪個更強?
圖:歐洲颱風戰機

小兵覺得,蘇35戰鬥力比颱風更強一些。
圖:俄羅斯蘇35戰機

不妨比較一下臺風和蘇35二者的基本性能數據。空重:11000KGvs17500KG;最大起飛重量:23500KGvs34000KG;外掛:11個外掛點,最大掛載7.5噸vs12個外掛點,最大掛載8噸;發動機:2 臺EJ-200加力渦扇發動機vs2臺117S矢力發動機;最大推力:2*60千牛vs2*145千牛;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vs2.2馬赫;航程:2900KMvs4000KM;機載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後期換CAESAR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vs Irbis—E(雪豹)型相控陣雷達系統。
圖:雪豹 -E型無源相控陣雷達系統

圖:117S矢力發動機


從這些基本數據中可以看出,蘇35在載彈量,航程,發動機推力,機載雷達以及最大飛行速度等關鍵指標上都領先於颱風,所以蘇35的戰力應該是要勝過颱風的。
圖:蘇-35機艙內部圖

當然,颱風作為歐洲優秀戰機,也有它的優勢所在。比如,颱風的航電系統是要優於蘇35的。電子技術本身是俄羅斯的短板,蘇35雖然採用了玻璃化座艙,配備兩塊大型顯示屏,但質量不如歐洲的同類產品。
圖:蘇35展示優異機動性能





兵者詭道也


“颱風”戰鬥機與蘇-35戰鬥機,這兩款歐洲與俄羅斯的頂尖四代戰鬥機,有著相似的噸位和體型,但這兩款戰鬥機不管是設計設計還是武器裝備的規格上完全不同,比較起來比較困難,但如果非要拿二者進行比較的話(單單武器武裝部性能)方面來看,還是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更為出色。

那麼我們就使用國際上通用衡量戰鬥機性能標準,從空中機動性,機載雷達設備或航電系統,和掛載的空戰武器系統這三個方面來大概的比較一下。首先,空中機動性,俄製蘇-35面世的時間比較晚,該機最終定型的時間要在21世紀了初期了,所以得益於該機的後發技術優勢,該款戰鬥機在空中機動方面,下足了功夫,雖然仍然採用翼身融合的常規氣動佈局,但由於採用了推重比達到了將近9等級的AL-31F發動機改型版本和矢量噴管的組合,也賦予了蘇-35戰鬥機無與倫比的空中機動能力。

而“颱風”戰鬥機出現的要早一些,加之歐洲航空發動機水平並不比俄羅斯好多少,所以使得“颱風”戰鬥機裝配的RB199-122加力渦扇發動機並不領先俄羅斯,其發動機的推重比也只有8這一等級,在其空中機動上處於下風。

其次就是機載的雷達和航電系統,"颱風戰鬥機主要機載設備是由GEC-馬可尼公司的研發生產的ECRECR-90脈衝多普勒雷達,與蘇-35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科技含量不在其一個等量上,蘇-35機載雷達實力完全碾壓,但雖然“颱風”戰鬥機的機載雷達不行,但憑藉其歐洲航空電子的先進程度,航電系統上也是可以進行一定的彌補的。

最後就是機載的空戰武器系統了,“颱風”與蘇-35戰鬥機能掛載的空空武器類型上基本相同,且武器性能上也基本相同,只是其“颱風”掛載的空空導彈的相關性能相較於蘇-35戰鬥機能掛載的上還有一定的超出。但綜合比較下來,還是蘇-35戰鬥機較為出色。


航空君


蘇聯解體後,美國一支獨大。美國戰鬥機繼續冷戰的餘溫,以隱身技術為核心,以超視距作戰為主導,也注重機動性。

西歐和俄羅斯在空戰理念上略有不同。俄羅斯繼續蘇-27的第三代戰鬥機理念,重視機動性。在航電技術落後西方的情況下,也是無奈之舉。發揮自己在氣動、動力方面的優勢理所當然。

歐洲戰鬥機颱風在設計之初目標就是為了抗衡蘇-27。但是還要兼顧多用途性。

瑞典薩博的鷹獅採用鴨式佈局是因為資金少,本身對於鴨式佈局比較熟悉,滿足瑞典對於短距起落的要求。

法國達索的陣風采用鴨式佈局,是為了克服無尾三角翼的缺陷,提高機動性。特別是在自己的發動機稍微落後的情況下。凸顯了幻影2000的急就章。幻影2000之前想研製一款可變翼戰鬥機,類似狂風的截擊機,但是放棄了。

英國在80年代開始發展未來戰鬥機的時候,注重敏捷性。英國宇航的創新性比較好,颱風戰鬥機主要基於英國EAP技術驗證機。既要滿足超視距作戰能力,也要有近距離格鬥能力。既要有超音速機動性,也要有高升力機翼(低翼載)和高推重比。

德國(當時是西德)和意大利屬於北約前線國家,對剋制蘇聯戰鬥機有迫切需求。1987年的巴倫支海事件和1989年蘇-27亮相巴黎航展,眼鏡蛇機動技驚四座。颱風計劃受到的主要限制就是缺錢。德國因為統一花費太大,差點退出該項目。

歐洲颱風戰鬥機對機動性要求比較高,在航電技術上領先俄羅斯。各方面性能比較均衡,沒有短板。而且性能也在逐步提高,升級潛力大。如果採用推力矢量發動機和相控陣雷達,性能將會進一步提高。

蘇-35在提高性能上沒有多少餘地可供選擇。只能是更換矢量發動機,增加推力。換裝相控陣雷達,提高多用途性能。空戰性能的提高主要還是在機動性上。蘇-35已經基本上達到蘇-27在非隱身戰鬥機的極限。能採用的辦法都用上了。

如果颱風和蘇-35進行空戰,颱風不會輸給蘇-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