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徐立忠

青島太平路,老市政府前的青島路最南端,石砌海岸的一處半圓形突出,現在是一個普通的花壇。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的遊客或行人經過,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卻有著一段滄桑的歷史。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1967年“1.22造反派奪權”後,新成立的“青島市革命委員會”為表達對毛主席的無限忠誠,大興土木,準備在此建一座全國最大的毛主席石雕像。花崗岩整體石料採自浮山,就是當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採石場,巨石計劃經海路搬運至此。在將矗立在青島路頭飽經歷史滄桑的紀念碑拆掉後,海岸也已經修建好了臨時碼頭。在眾多建設者的努力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石料從浮山上開出並運至山下,只待裝至駁船上起航至青島灣前登陸上岸即可就位。就在一切都在緊鑼密鼓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中共中央由於當時的歷史情況審時度勢,通告全國停建大型主席塑像。至此工程停建,再無後續。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關於青島路南端的紀念碑的故事,著名雕塑家徐立忠老師於2007年11月20日在城市檔案論壇引用自己的文章章節簡述了拆毀的原由。

敬雕毛主席像紀事(十七)

石料運輸方案和紀念碑的拆毀

料石採下來了,它是當年採的北京人民英雄記念碑的碑心石料的11倍。經技術人員計算重量約1500多噸。如此重的石料,怎麼運到市革委廣場的雕刻現場?於是集中了青島市所有起重運輸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開會研究運輸方案。會議開了兩天也沒研究出妥善的方案。修一條六股道的輕軌鐵路運石料,成了唯一的可行方案。沿途考察,發現要拆很多民房取直道路。這個可行方案,又成為不可行方案了。辦公室的領導為此急得抓耳撓腮。

我忽然想起,上中學時曾在《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上,看到一篇蘇聯技術人員使用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打撈萬噸沉船的文章:將許多裝滿水的浮筒沉落海底,焊在沉船的船舷上。然後用空壓機將浮筒內的水排出去。當浮筒排出的水的重量超過沉船時,沉船就浮起來了。浮山和雕像安放現場離海都很近。修一條路將石料拉到海里綁上浮筒,用拖船從海上拉到前海。再修一條路,將石料從海里拉到岸上,就到了市革委廣場的雕刻現場了。

我將我的設想告訴了負責起重運輸的技術人員。他們聽了覺得是個很好的可行方案。就開會研究了實施細節。海運局的技術人員提出不用浮筒,他們局有個活動碼頭,可將石料拖上活動碼頭,直接用拖船拉到前海。運輸方案就這樣解決了。

全市的企事業幹部都參加修路的義務勞動。浮山那邊的路主要是修通往海邊的路,長約三華里。前海這邊的路,將矗立在青島路頭飽經歷史滄桑的紀念碑拆掉,集中全市的垃圾墊成坡道鋪上鐵軌。長約五百米。很快這些任務就完成了。

我提的這個方案把青島一個很重要的歷史文物——青島路頭的紀念碑破壞了。這個紀念碑歷經了青島的歷史滄桑。敬雕工程停止後,修的臨時路拆了,紀念碑卻沒有恢復。在那裡建起一堵語錄牆。文革後,語錄牆拆了,種了些冬青球。這座紀念碑什麼時候建的?為什麼建的?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人說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收回青島而建;有的人說是德國人建的;有的人說是日本人建的 ……我查了許多有關青島的出版物都沒有關於它的記載。

2004年9月12日我參加青年畫家周輝的《畫說青島》的研討會,無意中從德國漢堡大學語言教授Ursula Ullmann (中文名:吳淑曼)的一本德文書中,看到一幅青島路紀念碑的老照片。通過翻譯郭穎妮小姐吳淑曼教授告訴我:這本書是1906年德國出版的《青島指南》。書中紀念碑的照片拍攝於1905年。紀念碑建於1901年。摘自“敬雕毛主席像紀事。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紀念碑中間部分原來是八根柱子,抗日戰勝利後,青島市長李先良撰寫了有關青島抗戰的碑文 ,刻了黑花崗岩板鑲嵌在八根柱子之間。其中一塊石板上鐫刻著“山海重光”四個豎排的大字。

文革後,我在水族館的海灘上看到只剩兩個字的“山海重光”的殘碑。後來這段殘碑放在新建的青島市博物館的草坪上。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毛主席的雕像停建後,在拆毀的紀念碑的原址上建了一座古典式的語錄牆。文革後語錄牆拆掉建了花壇。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紀念碑的坎坷命運

200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了陸游徐曉梅編著的《青島老明信片》一書中,有紀念碑的照片。與我們看到的有些不一樣。可能是後來改建時(抗戰勝利後)有所改動。書中說明:“耶什克紀念碑。1901年1月27日,德國第二任膠澳總督耶什克在青島去世,膠澳殖民當局在青島灣海岸(青島路南端)特修此碑以示紀念。”

另據檔案資料查閱,1914年日本擊敗德國佔領青島後,將塔身的銅牌揭去,外觀基本未動,只是將紀念文字改為日本佔領青島的“功績”,並更名為“大日本帝國佔領青島紀念塔”。

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對塔進行改建,將日本人的痕跡抹掉,記錄中國收回青島的過程,碑文長達百餘言,隨之更名為“中國接收膠澳紀念塔”。”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青島市檔案館資料載,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後,於1939年12月11日拆毀膠澳接收紀念碑,在原址舉行改建“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奠基儀式。1940年1月10日,該塔落成。塔中,有侵華日本陸軍中將板垣徵四郎題寫的“東亞建設之礎”石碑,這塊受到輕微損壞的石碑,如今靜靜地橫臥在青島市博物館後門左側的草地上。

青島路南端紀念碑的消失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民國青島市政府對紀念塔進行改建,重新書寫碑文,記錄抗戰功績,石碑的正面是“山海重光”四個金色大字。

1950年代初期,“山海重光”碑面文字被水泥抹封。1967年12月,為修建全國最大的主席像,紅衛兵將石碑以及紀念塔徹底拆除。此碑殘存“重光”二字,幾經輾轉進入青島市博物館收藏。

(轉自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