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戰國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啟大秦帝國。是中國的思想、學術、科技、軍事以及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史稱“百家爭鳴”。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併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嘗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自此,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

龐涓作為魏國的一員猛將,在戰國時期可是為國家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不管是在北伐邯鄲還是西圍定陽的戰爭中,他都展現出很強的戰鬥力。而且,後世人對他的評論也大都是圍繞神勇、霸氣等詞語展開的。想當初,他親率重兵攻打周圍小國,每一場戰役都能大獲全勝,即便是齊國這樣兵力強生的國家,也在他手下遭了秧。

原本,他可以憑藉其出色的戰功享有盛名,但卻偏偏因為某些事身敗名裂,讓後世人唾棄,這主要跟他的性格是分不開的。龐涓這個人,性格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善妒,而且,為人心胸特別狹窄。如果,誰比自己更有才華或者未來的發展更有前途,那麼,他肯定會變著法給人使絆子,就連同門師兄孫臏也沒能逃脫他的算計。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明明自身也是一員大將,優勢凸顯,那麼,為什麼他的心理會逐漸走上這種極端的變化?

龐涓小時候的家庭條件並不好,因為太過貧窮,他從小就鍛煉出堅強的意志。雖然,出身不好,但其眼界和理想還是相當大的,他一直都想著長大以後憑藉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盡忠。可是,在那個時候,並不像現在這樣,有專門的地方供人學習,很多人想要有出息,就得自己找方法拜師。龐涓應該算是比絕大多數相同經歷的人更幸運的了,因為,他的師父是鬼谷子。

鬼谷子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常之大,他本人就是學術和教育大師的化身,不僅有才華,性格還特別溫和,對待別人沒有一點居高臨下的樣子,非常有親和力。不過,他收徒的地方有點特殊,找起來都費勁,就算運氣好真的找到這個地方順利拜師,能不能堅持到最後還是問題呢,因為,在這期間會受很多苦。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龐涓從小就勤奮刻苦,有這樣的好機會擺在面前更要抓住不放手,所以,不管有多苦,他都打算堅持下來。當時,跟他一起學習的還有孫臏,兩人同為鬼谷子學生,所以,也算是同門師兄弟了,按照輩分來說的話,孫臏還是大師兄。孫臏這個人也是大有來頭,他可是孫武的後人,但是,因為孫臏為人低調,不喜歡聲張自己的家族史,所以,從來不炫耀孫武后人這個身份。

雖然,兩人的出身懸殊非常差,可是,在同門學習的時候朝夕相處,一個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一個是偉大戰略家的後人,這樣兩個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就這樣成了好兄弟,而且,日常相處也是非常融洽。後來,兩人兄弟情深,已經不滿足師兄弟的名義了,乾脆拜了把子,龐涓就這樣成了孫臏的小弟。

每個人在學校的天賦是不同的,孫臏天資聰穎,平時也沒花費太多時間來學習,卻總能達到更好的效果;而龐涓資質稍顯愚鈍,只能靠發憤圖強來趕超對方,每每看到自己在奮發向上的時候,孫臏要麼呼呼大睡,要麼一個人閒玩,心裡總會有些不平衡。後來,魏惠王在民間招攬有志之士,想要為國家出分力的年輕人都可以參加。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可以說,如果真的表現優秀,日後的發展前途絕對不可限量,官職、地位和名聲統統都不在話下。龐涓知曉這個情況後,就想離開學習的地方出去拼搏,想要有更好的前途,至少,也要有個謀生的職位。孫臏的想法跟龐涓有些出入,他自知學業未精,如果半途而廢的話,可能也不會有更好的發展,倒不如留下來潛心學習,等真的掌握了老師教育的精髓再離開也不晚。

畢竟是結拜兄弟,龐涓一個人離開的時候其內心還是有過一絲掙扎的,但是,考慮到自己的未來,還是決定出去闖一闖。並且,在臨走之前承諾:“如果自己可以出人頭地,一定會把孫臏接過去,兄弟兩個一起享福。”還當場發下毒誓,說:“自己違背誓言就被亂箭射死。”萬萬沒想到的是,龐涓在兄弟初分別時候毒誓,居然,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現實。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三年的學習真的沒有白費,龐涓在選拔中也是一路高歌猛進,最終,來到了魏王面前參加最後一次考試,也就是面試。針對魏王的問題,龐涓全部應答如流,每一次回答都讓魏王十分滿意。尤其是最終魏王詢問他過關斬將,最終,獲得大將軍職位時候的感受時,龐涓面色莊重的說:

“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為魏國效力,如果自己拿下了大將軍的職位,那一定會幫助魏國統一天下,任何國家都不敢隨便發動進攻,其它6國在我跟一眾將士的震懾下,也只能聽從魏國的安排。”作為一國君王,最喜歡聽的就是這種話,魏王覺得龐涓確實很有志向也有才華,所以,才讓他坐上了大將軍的位置,從此,龐涓就開始了自己的仕途征程。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不得不說,他的勇猛好戰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每逢大戰,他都可以大獲全勝,自此,魏國的戰鬥力大增,連百姓都開始稱讚龐涓的神勇。在某段時間,龐涓可不僅僅是軍隊指揮身經百戰的大將軍,還是百姓口中傳頌的大英雄,知曉群眾想法的龐涓對於目前的狀態也是相當滿意,受萬人讚揚和追捧的感覺也讓他很是滿足,更開始覺得當初離開學習的地方是正確的選擇。

不過,龐涓在享受自己光芒的同時,也沒忘了孫臏,畢竟,自己出門的時候也曾經承諾要帶他一起發達,可是,還沒等到他想法子接大哥過來呢,孫臏就已經出現在了眼前。孫臏得到魏國使臣的推薦,被魏王請到身邊,想要讓他為國效力。一來到這裡,孫臏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龐涓,倆人一見面,孫臏是滿心歡喜。

孫臏看到小弟能夠取得現在的成績確實為他高興,可是,龐涓就不一樣了,高興了幾秒鐘就開始陷入了無盡的恐慌。畢竟是師出同門,龐涓對於兩個人的差距心知肚明,原本自己在學習方面比不過孫臏,再加上,中途離開,現在應該差距更大了。現在,孫臏來到魏國,肯定是魏王對他的才華也有所瞭解,如果,真的讓孫臏升了職做了自己的領導,那不是很沒面子。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自己好不容易擁有的光芒和人氣都將在頃刻之間消失,曾經的戰功和百姓的追捧也全都會跟著不見,此時,龐涓想想就覺得直冒冷汗。

當時,龐涓就一個信念,一定不能讓孫臏坐上自己的位置,所以,雖然表面對待孫臏依然笑臉相迎,可是,背地裡一直在想應該怎麼制止這種情況的出現。魏王一見到孫臏就表示出自己的惜才之心,稱讚孫臏:“你熟悉兵法,如果魏國能夠得到他的幫忙,一定會如虎添翼,成為最強壯的國家。”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甚至,為了留住孫臏,魏王當時就徵求龐涓的意見,想要孫臏做他的副手,兩個人一起掌握兵權。魏王的這個提議已經讓龐涓如臨大敵,但是,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而且,很激動的說到:

“以我大哥的才華,我給他當副手都可以,但是,因為大哥初來乍到,從來沒給魏國出過力,一下子做到副手這樣的位置,是不是會引起其他人的議論呢?可能很多人會心存疑慮,無法服眾,所以,不如讓其先從客卿做起,等大哥真的為魏國立下功勳可以服眾之後,我甘願退位讓賢。”

不得不說,龐涓雖然內心有些小黑暗,但是,這番話說的確實在理,不僅讓魏王對他相當滿意,讚不絕口,就連孫臏也是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有這樣一個好兄弟。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後來,魏王特意讓著兩個昔日同門來較量一下排兵佈陣的水平,沒想到這一次比試,讓龐涓起了殺心。因為,在比賽現場,孫臏的陣形龐涓根本看不懂,可是,他擺出的陣形卻被孫臏看的透徹。雖然,最終兩個人同樣獲得了魏王的讚許,但是,龐涓心底清楚以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孫臏遲早會取代自己成了大將軍。

於是,龐涓指使手下人給孫臏送來一封偽造的家書,基本內容就是:“孫家現在人丁稀薄,希望孫臏可以早點回歸齊國,為發展家族成員做點貢獻。”不過,考慮到自己是魏國官員,孫臏還是寫了一封回絕的書信。沒想到,龐涓塗改了這封信,以孫臏的口吻寫到:“自己雖然是魏國官員,但時刻都牽掛著齊國。”看到這樣的回信,魏王怒不可遏,最終,砍去了孫臏雙腳。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雖然,孫臏已殘,可是,龐涓依然沒有放棄殺他的想法,打算先從他這裡學到兵法,然後,再餓死他不遲。不過,孫臏中途瞭解真相,裝瘋賣傻才逃出生天,最終,被田忌所救,成了齊國軍師。自從孫臏回到齊國之後,龐涓的屢戰屢勝的記錄從此被打破,圍魏救韓,增兵減灶,孫臏的策略讓龐涓根本無法應對。最終,龐涓死於亂箭之下,當初的毒誓真的應驗了!

如果,龐涓不是善妒之人的話,可能結果會完全不一樣。同門師兄可以一起打拼天下原本是很有前途的事情,孫臏也從來沒想過要取代龐涓,只不過,他小人之心最終才會害人害己,從堂堂大將軍最終淪落到萬箭穿心的結局。

師弟下山前發誓:我若背叛師哥將萬箭穿心,最終,果然句句應驗了

此外,明末清初的吳門嘯客所著歷史小說《孫龐鬥智演義》,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藍本,夾雜以歷代說部、戲曲的演繹,中間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說內容,使孫龐鬥智的故事深入人心。

相傳,孫臏晚年辭官迴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當時,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這位曾一度為齊國建立了卓越功勳的一代兵師,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後來,佛教傳入中國,此處便又建起一座驛城寺。

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億城寺的墓碑一塊,上刻有“臏墓址深邃”,經考證,確定孫臏墓址就在此。

『《東周列國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