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資治通鑑》殘稿

《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通史鉅著,完全沒有讀過的人很少,因為不少篇目教科書中有選。但是,認真研讀過《資治通鑑》的人也不多,不是吃這碗飯,這麼做沒有太大的必要。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可以認為是,也可以認為不是。對非歷史專業的人來說,“史書”重在記敘歷史事實,記述為主,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治通鑑》就不能算作“史書”。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資治通鑑》刻本

那麼《資治通鑑》是什麼性質的書呢?史著,或者稱史論,關鍵在其“議論”。

“資治通鑑”這四個字,用得特別講究:資,幫助的意思;治,治理的意思;通,從古到今;鑑,本指鏡子,引申為借鑑、教訓。《資治通鑑》的編寫,目的是為執政者提供幫助,提供經驗。至於史實是不是這樣,這不是《資治通鑑》編撰目的,關鍵是要把某種道理講明白,“歷史事實”是用來證明書中道理的。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的開篇即非常講究。我們知道,司馬遷的《史記》是從“五帝”開始的,這麼做很好理解:以當時的客觀條件,最多隻能追溯到這裡,再早的歷史當然有,但沒辦法搞清楚,這就是司馬遷的“實事求是”。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資治通鑑》刻本

《資治通鑑》的開篇則不然,司馬光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開始的。這樣起筆,有什麼意義呢?這一年,發生了魏趙韓“三家分晉”。晉國公室有什麼錯,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包括使用武力。但是,晉國公室是歸周天子管的,作為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沒有權力將晉國給分了。更要命的是,周威烈王居然沒有制止,還封為魏斯、趙籍、韓虔諸侯。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三家分晉

這是一件壞“規矩”的事,根本制度被破壞,最高權威受到挑戰,天下的安危肯定要出大問題。司馬光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資治通鑑》殘稿

《資治通鑑》除了這種“選擇性”地截取史料,有時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甚至直接刪改。

司馬光是位了不起的人物,《資治通鑑》中的刪改,有時只動一個字,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不妨看這處刪改: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後宮

北齊後主高緯,是很昏庸的一個皇帝。皇帝昏庸,國家就要滅亡。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司馬光顯示了極大的智慧。

《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一《陳紀五》:“(壬子),齊主遊南苑,從官賜死者六十人。”

北齊武平四年(570),齊後主高緯巡幸南苑,一下處死了60多名官員。這樣的皇帝,不亡國簡直天理不容!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宮殿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這段文字,通常都被認為是歷史事實。那麼,司馬光這麼寫有什麼依據呢?像是從《北齊書》《北史》中“抄”來的,但又不是“照本宣科”。高緯巡幸南苑的事,《北齊書》《北史》中都有記載,只是與《資治通鑑》有細微的差別。

《北齊書·後主本紀》《北史·齊本紀》:“壬子,(後主)幸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

《資治通鑑》言“從官賜死者六十人”,《北齊書》《北史》言“從官暍死者六十人”,都是8個字,但有一字之差:前者是“賜”,後者是“暍”。

《資治通鑑》成書於後,《北齊書》《北史》成書於前,《北齊書》《北史》肯定是對的。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後宮

司馬光為什麼要改這一個字呢?因為司馬光要讓壞人壞到底,證明壞人沒有好下場。

《北齊書》《北史》中的“暍”,是中暑的意思。跟在高緯後面的那60個人,是被太陽曬死的。古代官員年齡大、身體差的不少,被太陽曬死是一種“意外”事故。

《資治通鑑》中的“賜”,即賜死。也就是說,高緯將這60個人給殺了,是一種“故意”行為。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後宮

“暍”改成“賜”,一字之差,60人死亡事件也就由“意外”變成了“故意”,司馬光的目的也就達到,儘管這不是事件真相,更談不上歷史事實。

司馬光這一改,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以為歷史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不是司馬光眼睛發花看錯,而是他的高明之處。上幼兒園時就知道砸缸,司馬光是個高智商的人,千萬不要與司馬光比智商!

《資治通鑑》是部史書麼?司馬光與司馬遷不是一類人!

西方宮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