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比如金玉滿堂、四季如春、陽春白雪、下里巴人

……

成語在中華文化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為有些成語不單單只是個詞,它的背後更是一串不為人知的歷史,比如冰清玉潤、死灰復燃、盤根錯節、洛下書生……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冰清玉潤:指的是東晉衛玠和其岳父樂廣,稱之‘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死灰復燃:將軍韓安國(漢武帝時期御史大夫)被下獄,獄吏羞辱他,韓安國說‘死灰獨不復然乎?’,結果韓安國被赦免,官拜梁國內史;

盤根錯節:東漢虞詡任朝歌令,朝歌盜匪橫行,親友都不讓他去,虞詡說越是盤根錯節,越能試出刀劍鋒利。虞詡到任平定盜匪,最後官至九卿,位列古今名將之一;

洛下書生:天下讀書人都要學洛陽正音,當時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大儒死得死散得散,就謝安洛陽正音最正。可是謝安有鼻炎,說話聲音跟老太婆一樣,那些學雅音的人就捂著鼻子跟著謝安學習,被稱為‘洛下書生’。)

當然以上的成語都文人雅士的小段子,有的成語卻掀開塵封的往事一鱗半爪。尋著這個線索追去,你會發現其背後有著無盡的血仇。

若敖鬼餒——《左傳》

釋義:祖先沒人祭祀,後代都斷絕了。若敖:就是楚國公族若敖氏,比如子文、成得臣、鬥宜申都是若敖家的人。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若敖鬼餒

歷史:

這段歷史有點長,斗子文(鬥谷於菟,字子文)跟齊桓公是一代的人,所以好多人都不瞭解。

若敖氏起於楚國國君熊儀(羋姓、熊氏),熊儀當時沒有僭越稱王,爵位還是子爵,所以沒有正兒八經的諡號。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春秋

熊儀有一子叫鬥伯比,鬥伯比後任楚國令尹,死在楚國內亂裡。鬥伯比跟表妹私通,生了一個兒子,為了避醜就把他丟在雲夢澤,被老虎餵養大,後迴歸鬥氏,稱之為‘鬥谷於菟’。(於菟,就是老虎的意思)。

(這裡有個問題,若敖熊儀在位前790~前758,而斗子文輔佐的楚成王是前671~626。如果長長一百年,就繁衍兩代人根本不可能,我認為應該三四代人才合理。

斗子文跟楚成王應該差不多大,有一個巫祝做占卜說:子玉(成得臣)、子西(鬥宜申)、楚成王,三個人有一個人死,其他兩人都活不了。事實也是如此,三個人真的差不多一起死。成得臣在城濮之戰後自殺;楚成王被兒子弒殺;鬥宜申在楚成王死後起兵造反,後被殺。)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城濮之戰

斗子文輔佐楚成王,使楚國強盛,成南方一霸。楚成王執政時間很長,齊桓公率領聯軍逼迫他進供苞茅;還與宋襄公在泓水一戰;到晚年楚成王又有晉文公在城濮發生戰爭。在楚成王時期,鬥氏勢力空前猛漲,斗子文、成得臣、鬥宜申、成大心、鬥越椒都在楚國身居要職。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鬥谷於菟

為了遏制鬥氏勢力,楚王引入蒍氏、屈氏分鬥氏之權,其中為蒍氏可以稱為鬥氏世仇。從蒍賈之父蒍呂臣,到蒍賈,再到孫叔敖(孫叔敖是蒍賈之子)三代人都跟斗氏有摩擦。

當然鬥氏的衰落也是有序的,第一步:子文病死、成得臣自殺。子文年老,同族人成得臣正當壯年,可以成為鬥氏的支柱。誰知道城濮之戰失敗後,作為主將的成得臣自殺了,鬥氏人才出現斷層。

第二步:鬥宜申、鬥般被誅殺。楚成王兒子商臣將自己老爹殺了之後,開始有序清理老爹舊部。鬥宜申想為楚成王報仇,失敗後,他那一支的鬥氏子弟得到清洗。而鬥般是斗子文之子,被蒍賈和鬥越椒(斗子文堂弟)誣陷,後被楚王商臣所殺。鬥氏其他支系被清洗後,大部分聚攏在鬥越椒身前。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楚成王

第三步:鬥越椒造反。楚王商臣死後,楚莊王繼位開始用蒍賈進一步限制鬥越椒實力。鬥越椒無法忍耐,趁楚莊王外出征戰時,殺蒍賈和不願依附他的鬥氏子弟,然後造反。毫無疑問鬥越椒是失敗的,幾乎全部鬥氏實力被連根拔起。

從此之後鬥氏在楚國就剩小貓兩三隻,之後也凋零殆盡,以至於故去的祖先少了祭祀,沒了血食,成了孤魂野鬼。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楚莊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左傳》

釋義:不剷除罪魁禍首,國家就無法安定。慶父,人名,魯國大夫。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歷史:

這個歷史也很長,要從頭開始講。

魯桓公有四個兒子: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除了魯莊公,其他三個人就是魯國三桓的祖先。)

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齊襄公妹妹,可惜齊襄公和自己的妹妹不清不楚的,為了怕魯桓公察覺,在趁魯桓公拜訪齊國時候,就將魯桓公殺了。魯桓公死後,魯莊公繼位,按照嫡母文姜的指示只能娶齊國之女為夫人,所以魯莊公比他夫人哀姜大很多歲。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魯定公

哀姜面對年老體弱的魯莊公,實在提不起興趣,就跟風流的慶父勾搭在一起,這是把魯莊公氣個半死。可是當時齊國國君是齊桓公,魯莊公也不敢把哀姜怎麼樣,只能忍下這一頂綠帽子了。

魯莊公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就找兄弟叔牙來,問立誰為國君。叔牙和慶父沆瀣一氣,就推薦慶父。魯莊公又找來弟弟季友,季友為人忠厚,表示要立魯莊公之子公子斑為國君。但是魯莊公又怕哀姜、慶父、叔牙等人聯合一起為亂,季友為了除掉這個隱患,就逼哥哥叔牙自盡。

魯莊公死後,公子斑即位,暫時住在黨氏家。慶父因為沒得到國君,就唆使圉人葷刺殺公子斑。慶父為了去除弒君嫌疑,又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為君,就是魯閔公。此時季友害怕慶父報復自己,逃到其他國家,巧得是慶父也為了避國內的壓力去了齊國。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魯閔公還不足十歲,可是做事很有主意,他先尋找舅爺齊桓公幫助(叔姜應該是齊桓公侄女)然後又把躲到其他國家的季友召回魯國。慶父一看這樣,覺得自己忙活半天不是給魯閔公做嫁衣了嗎?慶父又跟殺死公子斑一樣,與哀姜合謀找人刺死魯閔公。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魯莊公

魯閔公被殺之後,季友和公子申出去避難,魯國大亂,國人對慶父恨之入骨,要除掉慶父。慶父覺得魯國沒法呆了,就跑到莒國。在外地的公子申回來即位,就是魯僖公。

莒國國小,受不了魯國壓力就將慶父逐出。慶父派公子魚面見季友,祈求弟弟季友放自己一馬。季友斷然拒絕,公子魚無臉再見慶父,就在慶父門外痛哭。慶父聽公子魚痛哭,就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最後自縊而死,魯國自此安定。

季友認為自己兩個哥哥都死在自己手裡,心中愧疚,就讓叔牙、慶父的後人繼承他們的爵位。慶父子孫,稱為孟孫氏;叔牙子孫,稱為叔孫氏;季友子孫,稱為季孫氏;史稱三桓。三桓經過世代經營,權勢大國魯君,甚至發生驅逐魯昭公的事件。直到魯穆公時,三桓得以拔出,魯國才稍微強大,可惜後來被楚國所滅。

被掩蓋的血腥,成語背後的歷史:若敖鬼餒、慶父之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