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歷史大觀|陳毅是如何甩掉“不會打仗”帽子的

陳毅軍內資歷夠老,井岡山初期就曾與毛澤東、朱德並列,成為紅四軍三巨頭之一。但是,陳毅在一段時間裡很受冷遇,一直在沒有幾桿槍的地方部隊(江西軍區)“上班”,與冉冉上升的毛澤東、朱德漸漸拉開了距離,但“皖南事變”後,機遇又給了他新四軍代軍長的資歷。儘管他很快就受到華中局代書記、新四軍政委饒漱石的排擠,離開了新四軍,到延安待了兩年多,但有任職履歷就意味著有資歷,而資歷是誰也搶不走的。這種“牛氣”的老資格,軍內可與相比的人不多。


歷史大觀|陳毅是如何甩掉“不會打仗”帽子的


抗戰的槍聲沉靜下來後,陳毅從延安趕到了山東,做了新四軍的正式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還兼了山東野戰軍司令員,可謂“位高權重”,顯赫一方。手下的地盤與人馬,與當年華中地面上的新四軍相比,也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即便如此,這個軍中“元老”級別的人物,在山東地面竟然“指揮不動”,《陳毅傳》說:“有幹部過去對陳毅不熟悉而個性很強,不那麼‘聽招呼’的。”只有葉飛一縱這支老部隊(新四軍一師由一旅發展而來,後來改稱二十軍)還算“聽話”。

“聽話”的就跟著“倒黴”。據《一個老兵心目中的陳毅元帥》一書記載:“一縱到山東已經快一年,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不少。中央三令五申每地要保持和補充一定數量的主力團,每團人數兩千至兩千五百,經常保持滿員,每團兩千五至三千人,給以最好的武器與充足的彈藥,以為突擊力量,勿採取平均主義。第一縱隊碰到的倒不是‘平均主義’,兵員給了地方部隊(指山東的地方部隊),一個也不給一縱!迫不得已,第一、第二旅(師)各縮編為兩個團,全縱只剩七個步兵團,而且都不滿員……”

新四軍老戰士、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陳遼,在《人民日報》發表《陳毅的非常之路》一書的讀後感,回憶說:“解放戰爭初期,他們(指山東的高級軍政人員,包括黎玉、王建安、許世友等人)對陳毅的指揮聽而不從,並不買賬。陳毅指揮不動,集中不起兵力,因此我軍入魯六戰,只有泰安一勝。”


歷史大觀|陳毅是如何甩掉“不會打仗”帽子的


“入魯六戰,只有泰安一勝”,也就是陳毅到山東後,六戰一勝五負。這就造成山東的將領更不大買賬,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惡性循環。

《二十軍史話》記載,這種情形下,葉飛很替老領導著急,關切地說:“你這個大司令比我這個小司令也大不了多少……我建議你,不要受各方牽制,集中三個縱隊兵力在手裡,就有辦法尋求戰機,殲敵一個旅或兩個旅。否則,兵力不集中,什麼仗也打不好!”山東方面如此,受陳毅戰略指揮的華中方面,張鼎丞、鄧子恢、曾山又給毛澤東發密電,說對陳(毅)此部署決不同意,對陳這幾個月在華中指揮亦深表不滿。因此,山東與華中兩地,特別是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傳開了“陳毅不會打仗”的話。


歷史大觀|陳毅是如何甩掉“不會打仗”帽子的


內外交困,莫此為甚。這自然是重新回到華東戰場,意氣風發的陳毅始料不及的。這些情況也影響了毛澤東的看法。毛澤東決定派當年令蔣介石聞風喪膽的紅四方面軍統帥、曾在山東指揮八路軍第一縱隊(轄一一五師及山東縱隊等部)的徐向前前往山東,負責魯南前線的作戰指揮。這幾乎就是臨陣換將了。

陳毅的參謀主任王德後來回憶說:“這一措施的真正含義,誰看了都會心裡明白。”“明白”的內涵,當然是毛澤東準備改弦更轍,走馬換將。


歷史大觀|陳毅是如何甩掉“不會打仗”帽子的


陳毅心裡自然不是滋味,王德說:“有一天夜裡,我在值班,陳毅同志走了進來,他心情沉重地對我說:‘我將來還是搞我的文化工作去好了……我們給中央說話也不靈了,提什麼意見都不靈了。’”

在此情形下,1946年10月4日,陳毅主動給山東野戰軍主力八師寫信,坦率地說:“三月來未打好,不是部隊不好,不是師旅團不行,不是野戰軍參謀處不行,主要是我這個統帥犯兩個錯誤……過去黨內同志曾有公論,認為我這個人最善於打敗仗,這話很對。我願這次從不利轉到有利,再度證實這個評價。”

陳毅的“鹹魚翻身”,重獲盛名是在粟裕負責戰役指揮的宿北戰役之後。

陳毅作為司令員,部隊打了勝仗,當然也十分興奮。

王德回憶說:“宿北戰役後,陳老總的情緒特別好,有人說他高興得甩了頭上的帽子,情不自禁地說:‘誰說陳毅老了,不能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