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名胜古迹|排兵布阵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临夏州和政县六大古城香子城

香子城,在和政也叫旧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由吐蕃所建。

名胜古迹|排兵布阵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临夏州和政县六大古城香子城

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前凉在和政县境设置金剑县,县制从此开始。唐宋以来,作为唐蕃古道上的一处重要驿所,成为中原王朝与西部少数民族政权频繁争夺的重要前沿,长期处于战乱变动之中。南北朝时期,鲜卑人乞伏炽磐建立了西秦地方割据政权,迁都枹罕,经营和政这片土地20多年,太子山名的由来证明了历史上西秦统治的印记。唐代中叶及后期,这里是吐蕃人与中央朝廷角逐之区,一段时间,“到处人皆着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唐秦韬玉《塞下》诗)。“德宗以后陷于吐蕃”(康照四十六年《河州志》)。唐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占河州,今和政地为吐蕃所占。863年筑香子城(今旧城)。

香子城,在今城关镇教场村,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40米,总面积约0.04平方公里。所处地势极其险要,东、南、北均依山临崖,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西面是南阳山,翻越山岭过“安远古道”,可直达河州(古枹罕)。为加强防护,西城外约100米处筑有外城,西门外尚建有演武厅(占地达三四亩),设习弓射之教场(古地二十多亩),故有教场之称,其中央筑一高大土台名为“大鼓台”,是为统兵将校击鼓传令之用。该城雄踞山顶,登城远眺,三合、城关、达浪广袤山川尽收眼底,古牙塘、沙马、陡石诸关之通道一览无余,于用兵布阵极为有利。今大部分城墙犹存,人称之为旧城。

名胜古迹|排兵布阵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临夏州和政县六大古城香子城

到了北宋,和政地区由吐蕃政权唃厮啰的孙子本征掌握。他时而归宋,时而自立,拥有自榆中以西、河州以南至四川北部广大地区。如明进士曾棨诗《龙文行》入起:“自从陷没身为虏,五十年来在边土。依栖部落作蕃人,生长儿孙尽胡语。朝看烽火望中原,夜听胡笳忆故园。”宋照宁元年(1068年),王韶献“平戎便宜十二事”于宋神宗,提出安边的方略,并与景思立等出在照河,发动了“熙河之役”。

宋神宗照宁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发兵攻打河州,斩木征部千余人,俘木征妻瞎三牟和儿子续木洛,木征只带少数随员仓皇逃走,宋军顺利占领了河州。木征撤出河州,其部属数千人围攻香子城,王韶派田琼率弓箭手700余人驰援,行至牛精谷,中吐蕃埋伏。田琼及子田永吉等战死。七月二十三日,王韶又遣苗授星夜驰援,击退吐蕃人,解香子城之围。香子城宋军与苗授援兵会一处,进兵牛精谷,击退吐蕃援军。木征乘王韶在河州周围与吐蕃厮杀之机,又率军夺回河州。王韶害怕陷于重围,“乃止解香子城,破积庆寺诸羌而还”,并任命熙河部将景思立知河州,在宁河寨例行州事。八月,王韶命景思立屯宁河寨,自己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领兵穿越露骨山陡石关口,过冶木河谷,南人洮州界,击木征弟巴毡角。木征率部往援,河州空虚。王韶回军与景思立等分道攻取河州,再度占领河州,改香子城为宁河寨,取安宁河湟之意,河州治设于这里,仍由景思立驻扎。至此,陷于吐蕃的香子城为中原王朝所控制。

名胜古迹|排兵布阵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临夏州和政县六大古城香子城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升宁河寨为宁河县,属河州。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仍设宁河县,并与洪武八年筑宁河城(今县城),废香子城。

名胜古迹|排兵布阵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临夏州和政县六大古城香子城

1961年,教场村民潘成林从城内挖出内径为1.4尺的藏用缩口铁锅一口,保存至今;还曾出土过椭圆形古铜币和铁铧,唐玄宗开元年间铸造的铜制独角兽等文物。

20世纪中期,和政师范、和政县委党校等单位曾在此建校办学,一度成为和政文化教育中心。

文字:李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