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常州是一座善于“无中生有”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出来的常州人,创造性地研究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苏南模式”。

常州的“无中生有”在上世纪曾爆发出闪耀的火花,光耀了常州商业零售业的天空,曾经那个叫做“香港摊”的地方,见证了常州人购物方式的变迁,也为改革开放初期常州商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5年5月,在百废待兴之时,常州百货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常州数一数二的商品经营场所。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大楼是市民购物的首选之地,整齐的柜台,清爽的白布褂,柜台后严肃的营业员,纸包商品,是百货大楼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凭票排队购买,严格限量,用钢丝传递钱钞票据,在商品供应匮乏的年代里,常州人在这里获得生活的小小满足。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时光飞逝,转眼已到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那一时期常州城里也掀起了一股港台热,香港流行音乐融化了青少年们的心,周润发、张国荣、赵雅芝、梅艳芳等港台明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男神、女神。

1982年,市中心出现了一个长630米,宽5米的大棚市场,这个以绿色塑料棚遮顶,钢架支撑的小小市场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它一改过去国营百货店的商业模式,撤去了柜台的累赘,第一个“开架销售”,给龙城市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香港摊”位于天宁的小营前附近,又称为迎春市场,这里本没有香港元素的加入,但生性敢为人先,勇立时代潮头的常州人硬是在这里开辟出一片繁华的个体集贸市场,并结合当时大热的港台风给了它一个接地气的名号——“香港摊”。

“香港摊”商品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在那个还无法海淘网红爆款、明星同款的年代里,“香港摊”成为了青年男女的时尚圣地,蛤蟆镜、喇叭裤、蝙蝠衫等时尚标配在这里应有尽有,折叠洋伞、进口罐头、太平洋牌墨水等舶来“洋玩意”深得人心。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那时的常州女人钟爱在“香港摊”购买时装配件,或是扯点布料为家人制作衣衫,那时的常州男人喜欢在“香港摊”淘点时新物件,或是置办些时髦的电子产品。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那时的孩子们则更在乎吃与玩,“香港摊”头售卖的清汤小馄饨,锅贴,豆腐汤,虾饼等点心小吃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跟着大人出门一趟,若是能在回程时再带上一只小金鱼或是小鸟,也不枉大老远走这一遭,心里自是美滋滋的。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凭借着灵活的头脑和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常州人循着改革的春风一路向前,到1993年,“香港摊”成交额已达到1.65亿,前所未有的商业经营模式和巨大的成就每天都吸引着各地客商前来“香港摊”寻经问宝。

毋庸置疑,当时的“香港摊”是商业零售模式改革的先锋,是改革之初市场商贸流通繁荣的典范

,它见证了常州人在巨大的时代变迁和观念转变面前审美诉求的逐渐苏醒,它打开了一扇扇商品零售的大门,让老百姓看到了计划之外鲜活与灵动的商业世界。

时光冉冉,“香港摊”逐渐被改造成了迎春步行街,在九龙、九洲、路桥等小商品市场发展的背景下“香港摊”风光不再,但它依旧具有划时代的独特意义,是老常州人心中永远的集体回忆。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在常州,曾经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香港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