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宰相狄仁傑是怎樣一步步變成“中國福爾摩斯”的?

上週,徐克執導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上映,觀眾評價褒貶不一。近些年來,講述狄仁傑探案故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除了徐克的《狄仁傑》系列電影以外,梁冠華主演的《神探狄仁傑》系列也有很大影響力。在這些影視劇中,狄仁傑無一例外都是破案如神、伸張正義的大偵探形象。

宰相狄仁傑是怎樣一步步變成“中國福爾摩斯”的?

作為歷史上的大唐宰相,狄仁傑是如何成為影視劇中的“中國版福爾摩斯”的呢?今天,識潮君(公眾號:shichao_sh)試著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狄仁傑的確有很強的判案能力。

狄仁傑,字懷英,公元630年生於幷州(今太原,幷州也是武則天的家鄉)的一個官宦家庭。

早年時,經過閻立本(就是畫《步輦圖》的那位)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傑工作勤勉,能力突出,特別是有一樣業務能力簡直超強——那就是判案。在地方上判案多年以後,他被上調中央,當上了大理寺丞。大理寺丞負責審理首都的案件,以及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狄仁傑上任之初,積壓的案卷非常多。他馬不停蹄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把積壓的案件全部審理完,涉案人員達一萬七千多人,竟然沒有造成一起冤假錯案。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所以,狄仁傑能成為影視劇中的“神探”,有一個史實基礎,就是他的判案能力很強。

宰相狄仁傑是怎樣一步步變成“中國福爾摩斯”的?

其次,狄仁傑有鮮明的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

歷史上,狄仁傑是一位剛正不阿、鐵面無私、敢於諫言的能臣。

唐高宗時,將軍權善才和範懷義誤砍了昭陵(唐太宗陵)的柏樹。唐高宗大怒,要殺二人。狄仁傑為二人辯護說:“依照法律,他二人罪不至死。陛下堅持要殺,法律如何取信於天下?陛下因為一棵柏樹殺了兩位大臣,千百年後的人們會如何評價陛下呢?”高宗冷靜下來後,饒恕了二人,並且命史官把這件事記錄下來。

武則天稱帝后,推崇佛教,想建一尊浮屠大像。朝廷拿不出那麼多錢。於是,她下令天下僧人捐款。狄仁傑上書力諫,稱鑄造佛教耗費錢財和人力,邊境尚未安寧,這樣做會動搖國本。他還用梁武帝大肆造佛,最後引來亡國之禍的教訓,勸誡武則天應當寬徭免賦,才能創建太平盛世。武則天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

此外,耿直的狄仁傑還留下了很多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故事。他的這些性格特點和“神探”所應有的特質正好有很高契合度。

最後,狄仁傑成為“神探”經歷了一個創作過程。

清朝末年,有一本講述狄仁傑斷案的小說《狄公案》流傳很廣。這是狄仁傑成為“神探”的發端。

後來,有一位荷蘭漢學家在狄仁傑變成“神探”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高羅佩。

宰相狄仁傑是怎樣一步步變成“中國福爾摩斯”的?

高羅佩生於1910年,曾經在重慶、南京等地做過荷蘭駐中國的外交官。他對《狄公案》非常感興趣,並且將這本書翻譯成英文。後來,他乾脆親手創作了包含16個長篇和8個短篇的《大唐狄公案》。這部小說集極大提高了狄仁傑在海外的知名度,狄仁傑逐漸成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福爾摩斯”。

1980年代,高羅佩的作品被翻譯成中文。經過這一“出口轉內銷”的過程,狄仁傑的“神探”形象在國內進一步確立。

隨著探案類影視劇的興起,中國導演和編劇們急需尋找本土大偵探作為故事主角,很自然地,他們找到了狄仁傑、包拯、宋慈……

最後,簡單聊一下狄仁傑和武則天的關係。武則天和狄仁傑既是君臣,也是知己。武則天有愛才惜才之心,對狄仁傑極為賞識,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在政治鬥爭十分激烈的武則天時期,剛正的狄仁傑能始終屹立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武則天對他的充分信任。

但是狄仁傑沒有為了一己私利去刻意逢迎武則天。他從大局出發,向武則天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特別是他說服晚年的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既保證了李唐王朝的延續,也為武則天保全了歷史聲譽。後世對狄仁傑的這一做法普遍有很高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