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副药是不是要煎两次,然后把两次煎的药液合并分两次喝?

余生15207803962


煎中药

煎中药,是指把抓回的中药放入

砂锅

里的一种煮食方式,可加入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砂锅放在炉火上用中火煎煮。

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若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 中文名
    煎中药
  • 煎中药细节
    9个
  • 计算时间
    水开后算起
  • 注意
    注意药效

煎药的正确程序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1)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四季外感风寒、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头煎从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钟左右。
(2)用于治疗一般常见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脏腑功能失调、高血压病、心血管类疾病的调理性药物。头煎从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钟左右。
(3)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如:气虚、血虚、肾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头煎从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第二煎药沸后再煎20~30分钟。
为什么某些饮片在煎煮时要“后下”
芳香类药物,含有容易挥发的成分,煎时间长了损失药效,所以要等其他药煎好之前5分钟放入锅内,后下药一般由药房包好并注有“后下”字样。
含有芳香性及挥发油的药材,如:桂枝、薄荷、佩兰、白蔻仁、砂仁、肉桂、沉香等,皆属轻清发散药,有效成分容易随水蒸气扩散掉。例如薄荷若煮的时间太长,药液中薄荷油及薄荷醇的含量必将减少,直接影响功效。
有些饮片所含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在水中,如:钩藤、大黄、番泻叶、青蒿、徐长卿等,这类药如果久煎,其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如大黄煎久了,所含的

蒽醌类化合物

就会被破坏,而降低了泻下的功效,而

钩藤

如果煎煮的时间超过二十分钟,其降血压的作用明显降低。
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煎药方式颇显费时费力,目前各大医院或者中药房都有代煎药 设备,可以方便快速的为您煎好您的中药,并做成一次性的包装,在饮用时只需加热就可以。简单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煎中药有九个细节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浆前需要浸泡黄豆一样,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小时(除用醋、酒泡的药),要20分钟。
3.用水 煎药用自来水即可,水量要浸过药材表面1—3厘米。药材过多或易吸水的可适当增加。
4.火候 煎煮时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锅盖 通常,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6.操作 煎药时要注意搅拌药料,让药液充分煎透。每剂中药一般煎两次,第二次时间可略短。有些药物需要区别对待,如先煎、后下、冲服等,中药师都会在抓药时讲明。
7.时间 熬药时间长短直接影响药效。中药煎煮时间从药液煮沸之后开始计时,一般治疗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药熬10—15分钟即可,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其余的中药煎煮20—25分钟即可。

8.再热 为节约时间,很多人会一次煎制出几天的药量,药液再加热时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达到饮用温水的温度即可。通常采用文火,药液刚有沸腾即可,放凉些饮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热中药一般不建议用微波炉。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用微波炉加热中药时,产热的过程可能使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坏,失去一部分效能。医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汤剂,最好将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热水加热。
9.存放 保存时要放到密闭容器里,置于阴凉处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后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煎中药要注重药效

煎药方法不同,中药药效不同。中医对中药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个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
不同的药煎法大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对于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这类药物性轻扬发散,气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长时间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挥发殆尽。所以煎药时间要短,宜用武火(大火)急煎。对于滋补调理药,烹煎时间则需延长,并用文火(小火)慢慢熬煎,头煎从汤沸后再熬30-60分钟,滤出药汤;二煎则在沸后再煮20-30分钟。文火慢熬,能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于汤汁之中,可使药效达到最佳。
实际上,煎中药是中药里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会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其次,过分浓缩的药汁又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服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莺莺的小厨


荷兰人在自己的国家种植中草药,制作成胶囊。日本人把汉方制作成冲剂。只有张仲景的国家还在熬中药,从五十年前的小瓦罐,变成今天的庞然大罐,每个中医都在颠覆伤寒论,把十味以内的,扩充到三十味,甚至更绝,这还不算,每个药店都用玻璃罐高温沸腾煮中药…… 难怪中医被黑,有这样炎黄子孙在颠覆,不被黑都天理难容


用户62011041898


不是,一般要煎两三次,甚至更多,药效也是第一次要弱一些,第二次药效要强,有的要煎第三、四次,,,要根据所开药方的用药特性,医生的建议煎几次;以前的理念是用药疗效递进式的,题目把两次药液合并其实是采取了药效平均了,,,


军缘健康管理


现在的书上是这样说的,两次药混合后分两次喝,喝一次后余下的药放冰箱下次喝时加热再喝。因为中药是靠药性(药的偏性)治病的,所以我自己喝中药没有按这个说法做,我本人是喝一次煎一次,煎好了放置温和了就喝。


孤独书生2


中药是非常讲究的。 各地方中医流派不同 喝药的方法也不同。连喝药时间也有讲究 不是只要灌下去两煎就可以了 比如成都一副药可以煎三次 然后混在一起分三次喝完。而上海 解放前就有中药房代煎中药 叫头煎二煎分别装在不同颜色的小暖瓶里 工人师傅用自行车送药上门。现在都改成煎药机 塑料袋密封好快递送上门。传统老中医对中药浸泡的时间非常讲究。感冒药泡的时间短 煎的时间也短。滋补类的药泡的时间长 煎的时间也长。癌症的药分量大。一般有医嘱。而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药上海中医会叫你煎二次 喝了再煎一次。用来泡脚。借以活血散瘀


峨眉山888


现在看中医,医生会嘱咐,一副药熬两次,把两次熬的药汤和在一起,喝两天,每天两次。(不是分两次喝,而是分四次喝。)

现在想想,可能是小时候家里穷,生活困难,想着多熬几次,就能多喝几天。为了省钱,把药渣捡着吃的都有。其实,中药熬两次,药效几乎都释放完了,再熬也没啥意义了。

现在看病有中医,有西医;药有中药,有西药。西药吃法简单,疗效快,但治标不治本。中药药效来得慢,但后劲大,治标又治本,就是药汤难以下咽。良药苦口就是从这来的吧。

熬中药几个要点一定要知道,否则疗效会大打折扣。

(一)器具:熬药最好用砂锅,或不锈钢锅(盆),绝对不能用铁锅,听老人讲,用铁锅熬药会产生毒素。(不知是真是假)

(二)浸泡:把一付中药(切记是一付),全部放入砂锅,加入凉水,水一定要把药淹没。浸泡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



(三)熬制:大火把水烧开后,转小火,熬半个小时后,把药汤倒出,切记,此时药汤不宜倒完,要留少许,再加入开水,还是要把药淹没,再熬半个小时,把两次熬的药汤和在一起。

(四)服药:熬好的药,分两天喝,每天早上和晚上饭后喝。药汤不要太热,温温就行。药汤太热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并且要饭后喝,空腹喝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喝药时,要屏住气,一口气喝下,不要浅尝辄止,一点一点抿。喝的越慢,越难下咽。(经验)

有的中药里含有特殊成分,医生会特别交代,怎样熬制,一定要遵守医嘱。比如,有的药要先熬制,有的药要后放入……


想想1652782534


煎药一般两次就够了,第一次煎好将药汁倒出,再加熟水(即热开水)如果有后下药的就在第二次将要煎好前十分钟下,将两次煎好的药汁混合再分开两次服用,一般后下药都有挥发性,煎久了就失去药效,一般发烧感冒药不建议多次煎熬,熬时间长药会改变药性的。


卢师富78409563



煎中药?咋还活在中世纪?


13399998888


我喝过几回中药,开药的中医告诉我煎药方法。我的方法如下:用钢盆,放入中药,煎三回。每次放三碗半水,熬至一碗,倒出;再倒三碗半熬至一碗,倒出,连续三回,三回熬完约三碗混合,这样药劲儿均匀。分三次服,早晚饭后服。一包药服一天半。中医告诉我这样煎服。我有时忘了,一天半的药,一天喝了,也没事儿!我煎第一回电陶炉定时35分钟,第二回用时40多分钟,第三回40分钟左右,温度都是1600,每次放水三碗半。这样的事儿,你问中医,别让不懂装懂的人误导啦!我刚喝了一碗中药。又熬上明天的啦!祝你健康!


我骄我傲大美中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