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孩子是否優秀,與父母性格關係重大!(建議永久收藏)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那天,與朋友一起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孩子們進場就撒歡了,剛落座,朋友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對我“控訴”孩子的種種不是,其中,最令她憂心的,是孩子對手機的愛不釋手。

“看到有人拿出手機,他就一個勁往裡鑽,恨不得鑽進手機裡。

......

在兒童教育方面,孩子離不開手機的問題,已經僅次於“輸在起跑線上”帶來的恐慌。

朋友的擔憂不難理解,然而,在與我聊天不到20分鐘時間裡,她至少看了手機5、6次,有回信息,有點贊,有刷微博......

突然想起那句話,你討厭的樣子,你的孩子都有。

1

有一次帶兒子去吃火鍋,鄰桌有個孩子,一會兒站在凳子上,大聲喧鬧,一會兒在父母點餐時插嘴,孩子的媽媽倒是有很有耐心,一直用溫和的語言制止孩子,並沒有吼罵。

等服務員離開後,我聽到孩子媽媽說:“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吵鬧,大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這樣很沒禮貌”。

畫面看上去,很美很溫馨,已然與火鍋店裡嘈雜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正當我在心裡為這個媽媽的“三觀”點贊時,忽然聽到孩子媽媽與服務員大吵起來。

他們點的食物連著兩種都賣完了,孩子媽媽便質問服務員,怎麼開店的,要什麼沒什麼,吵著要見經理,言語粗俗,態度蠻橫和剛才那個溫柔的媽媽簡直判若兩人。

幾分鐘前,才教育孩子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幾分鐘後就開始“變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看到類似的場景:

父親拿著手機玩遊戲,卻在惡狠狠的教育孩子:“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有過苦日子”。

一回家便衣服包包到處丟,卻要求孩子東西要歸整清楚;

休息時,不是沙發上“葛優躺”,就是床上和周公約會,卻在提醒孩子,不要每天宅在家,要與社會接觸。

最可怕的父母莫過於此:寬以待已,嚴於律娃。

奢望用不同的標準,養出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還理由充分的告訴孩子,爹媽年紀大了,一切都定形了,千萬不要向爹媽學習,將來做一個比爹媽更有用的人。

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放縱自己、放棄成長的父母面前,是很難養出自律性強、積極向上的孩子。

2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三對年輕人,他們同一天結婚,所以他們同時向上帝祈禱,賜予他們一個孩子,不論男女,只要他們聰明、勇敢、愛心和健康。

第二年,上帝應了這三對夫婦所求。

二十年後,這三對夫妻又來到教堂,向上帝傾訴:

第一對說:“上帝啊,你為什麼這樣懲罰我們,我們的孩子現在完全成了一個暴戾的人。”

第二對說:“上帝啊,求你救救我們的孩子吧,他自私、貪婪,又一無所長,我們不知道他以後靠什麼生活。”

最後一對夫婦說:“上帝啊,感謝您給我們送來了一個好孩子,他熱情,聰明,又有愛心,他簡直成了我們快樂的源泉……”

這時,教堂的穹頂上突然被一道光照亮,一個聲音從這光中傳來:“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應你們的要求,把三個可愛的孩子交給你們,他們都一樣聰明可愛,這是在他們出生時,你們都看到的。

每個孩子在出生時都是一樣的,不過是特點不同罷了,但他們的潛能足以使他們成為社會的驕傲。

可後來呢,你們之中,有的悉心培養,像照料一粒麥種;

有的卻漸漸失去了耐心,不再去尋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反而粗暴、簡單地對待孩子,以致孩子越來越愚鈍,甚至走向歧途。

我的子民啊,難道你們還不明白嗎?

許多人都說,孩子的命運定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也是孩子最大的命運。

所以說,父母是什麼人,孩子就是什麼命。

3

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加說過:“教誨是條漫長的路,榜樣是條捷徑”。

我們在為人父母時,常常習慣了用教誨的方式,去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卻忽略了,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善於修正性格,懂得控制情緒,真誠善良待人的父母,才是孩子成長的最佳助推劑。

上週未回老家看父親,遇到小學同學阿正,多年未見,我想起了那句話:“願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明明該是中年油膩的年紀,阿正卻無論是體形還是氣質,仍然是當年那個少年的模樣。

阿正的父親是村裡的赤腳醫生,卻因為家裡孩子多,老人又長年臥病在床,導致家境困難,一年到頭,飯桌上見不著葷腥,身上的衣服總是補丁加補丁,卻從不給誰添麻煩,一家人想辦法度日。

而讓人不明白的是,自家都揭不開鍋了,阿正的父親還經常免費給人看診,特別是那些沒有照顧的孤寡老人,有時候,沒有錢買藥,阿正的父親就用土方法,採草藥給人治病。

也許正是這樣,與人從善的品質,感染了孩子們,後來,阿正子承父業,考上了醫學院,成了市裡大醫院的醫生,還經常抽時間回鄉,為鄉親們免費義診。

一百條“教誨式”的道理,不如默默無聞的身體力行。

4

面對困難的生活,不怨天尤人,自強自立,面對弱者的困局,犧牲自我,幫助他人。

在這一點上,阿正的父親,才女楊絳的父親楊蔭杭如出一轍。

資料記載,楊蔭杭為人酷似武俠小說中的男主角,才高萬斛,一身俠氣,雖是書生,卻俠骨丹心。

青年時,他考入北洋公學,當時北洋公學由外國人把持,部分學生因對伙食不滿掀起學潮,外國人開除了一名帶頭鬧事的廣東學生。

他並未參與,但看到許多學生懾於外人淫威,噤若寒蟬,不禁氣血上湧,便挺身而出說:“還有我!”結果也遭到了開除,後來,他又考入南洋公學,因成績優異獲得了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機會。

學成歸國後,他做過法官,當過律師,秉公執法、不阿不諛的為官原則,讓許多人都誇他是“鐵面包公”,剛直的作風比包青天無情,對弱者的庇護又比包大人更有人情味,遇到請不起律師的窮人,便主動免費幫人辯護。

楊絳也有回憶,父親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酬勞被賴掉,曾調侃父親:“作為一個律師,卻連自己的權益也不會保障”。

父親的這些事蹟,楊絳後來在《回憶我的父親》一文中細細道來,她說:

“父親從不訓示我們如何做,而是通過他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訓的真正意義。”

正應該那句,為人父母之前,先要做好自己。

父母不懂得控制言行,孩子自然學會了行為放縱、言語不當;

父母不懂得堅守本心、善良以待,孩子學會的,便是人不為已、天誅地滅。

約束自我,才是父母對孩子最關鍵的教育。

5

作家珍妮·艾裡姆寫道: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生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成為完美的人,沒有正確的家庭觀念和教子方法,都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願意去接受和改變,一邊固執的放縱自我,一邊嚴格的要求孩子。

就像有些父母,看到自家孩子打人家孩子,不管青紅皂白,把自家孩子打一頓,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殊不知,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正是父母所教。

當然,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但是,既然已經為人父母,承載的是一個生命的成長,是精神的傳遞和延續,是愛的流動和傳承。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想讓孩子成龍成鳳,那麼,從現在起,學習如何成為龍爸鳳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