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监管更趋严格、资本压力凸显,中小银行如何在严峻竞争环境中做大做强?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如何实现创新转型?它们又希望得到哪些政策扶持?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投资时报》记者 汤巾

“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深深感受到变化正在身边发生。

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去杠杆持续加码、监管政策更趋严格等多重压力下,中小银行如何应对严峻的竞争环境、顺利实现转型?这是各家中小银行的掌门人亟待思考的问题。

8月23日下午,在由新浪财经主办、《投资时报》作为独家合作媒体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中小银行挑战与思考”分论坛上,廊坊银行董事长邵丽萍、长城华西银行董事长谭运财、蓝海银行董事长陈彦、众邦银行行长晏东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与主持人《投资时报》执行总编辑邓妍一起,就中小银行的业务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

金融去杠杆的挑战

邓妍:金融去杠杆对整个行业变化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近一两年各位感受到了怎样的变化?欢迎分享各位的基础感受。

邵丽萍:监管形势对我们银行来说,有两方面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是积极的影响。强监管、去杠杆是引导银行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中小银行依靠大力发展同业、投资的资产驱动模式彻底终结。从一季报数据看,剔除五大行的20家上市银行中,11家银行贷款规模持续上升,9家增速下降。政策对规模扩张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全面收缩,而是有保有压。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廊坊银行董事长 邵丽萍

另一方面是深刻的变化。对我行来讲,借着形势变化的契机深入推动了三个重塑。第一是资产负债表重塑。从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业务表外发展转向表内发展,公司业务为主转向重视零售,全国拓展客户转向精耕本地客户。这是我们新三年战略的前提。第二是增长动力重塑,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过去重视项目比较多,现在更多转向企业和个人客户。从项目转向客户,这也是一个深刻的转型。第三是管理体系重塑,从追求速度和效率转向稳健安全,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谭运财:谈到强监管、去杠杆的问题,我的感觉首先是中国在转型升级,十九大报告也要求我们的发展从数量转到质量。因此银行业也要求从过去快速扩张转到提质增效,这是经济决定金融的一个表现。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长城华西银行董事长 谭运财

第二,从我们银行来看,前几年着重表内表外结合,把表外业务做起来了。现在实体企业也需要调整结构,所以我们注重提质增效,从粗放经营转到精细化发展。2017年以后,在治理金融乱象、去杠杆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把握去杠杆的规则是一区一策,总体来说还是要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企业是银行衣食父母,企业活银行活。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蓝海银行董事长 陈彦

陈彦:降杠杆、资管新规核心是严禁多层嵌套、资金空转,目的是把资金引向实体经济。作为第二批民营银行,蓝海银行成立比较晚,去年成立,监管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资金主要投在一些小微企业、个人的经营贷上。监管不许我们做非标业务,因此一开始我们就没有积累包袱,而是轻装前进,对降杠杆的体会不像其他大行那么深。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众邦银行行长 晏东顺

晏东顺:众邦银行是在强监管、降杠杆的大环境中诞生的。支持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是我们的使命。在降杠杆过程中,希望监管层、央行在政策方面给民营银行一些独立的支持、优惠,比如在再贷款、增加中小企业债方面给予一些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一些弹性、一些辅导期,让我们放手去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

增强内生动力的思考

邓妍:近年来中小银行上市潮来袭,无论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都有很多银行递交IPO申请。长期跟踪资本市场的人都知道,一个行业集中上市的时候往往不是行业最好的时候,反而说明寒冬快到了。

2018年底,银行业需要达到巴塞尔协议III的资本要求,很多银行原本希望通过上市去补充核心资本,但是从时间表看来不及,不少银行把IPO申请撤下来了。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有一个重要事件在银行业影响很大,南京银行140亿元定增被否。该行上市以来融资规模接近300亿元,还在补充资本。但我们更想知道,银行内生动力在什么地方?各位嘉宾能不能为行业提供一些方向?

邵丽萍:对于南京银行定增被否的事情,不能说其被否就意味着监管对银行业补充资本有什么看法。有多种因素,包括修改银行股IPO发行问题,也有一级资本向二级资本市场转移问题,也有监管是不是鼓励轻资本银行的想法。实际上这几年,特别是今年监管还是发了一些文件,包括今年3月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的意见》。文件里包括发行有期债、补充一级资本都带来了很好的导向。

但落实过程当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大环境下资产质量整体下降,所有银行都一样,资产质量下降增加了对银行的资本消耗。从银行业发展规律来讲,一贯思维是做大规模要消耗资本的。

中国银行业对资本管理特别是管理渠道上,确实应该思考一下。国内银行补充资本就是一级资本工具的增资,非常单一。上市银行还有定增,非上市银行基本就是一种。但是美国的银行有多种渠道补充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占60%左右,中国的银行则占71%到85%,资本补充渠道问题限制了很多中小银行的发展。

我觉得我们对中小银行的资本管理,应该提到日程上了。银行业资本管理,从无准备、一般准备优先股、长期次级债等,到底哪些在我们国家是合适的,应该思考。

光靠外面增资会降低整个ROE回报率,所以我们更多要考虑内生资本。对中小银行来说,我们有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是降低规模情结,高质量发展。第二是资本集约化运营,考虑资本整体分类怎么样更有效率,我们要做零售、小微业务,对资本消耗更少一些。第三对资本有一个内部积累,依靠内源性稳健经营,做好成本控制。现在中小银行异地设网点和本地设物理网点,成本控制都是应该思考的。综合来讲不是单独项目而是银行整体经营的综合算账。

谭运财: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谈几点。

第一,作为一家银行,要履行社会责任,思考怎么样把履行社会责任和提高自身效益相结合。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吸收公众存款,发出贷款。银行内生动力在哪里?商业银行肯定要盈利,不盈利办不下去。

第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竞争特别是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差异化经营确实各家银行自己心里有数,但由于受监管政策限制,你想差异化却很难实现。为什么现在银行在排队上市?上市有两个目的,一个补充资本,第二个是现有资产通过上市能够获得溢价。资本市场鼓励融资,但是很多银行跌破净资产了,老百姓在股市里能赚钱的有多少?如果这个市场大家进去不能赚钱了,他哪里有积极性?现在上市公司是间接给股东带来盈利,股票不涨分红也行,但效益好的确实不多,拿钱分给股东的不多。

经济决定金融。客观来讲,当时加杠杆,企业需要,银行又放不出去,怎么办?银行没有规模又没有效益,所以通过表外来做。表外做起来以后,现在要收,有些做得乱了,有些做得空转,没有流到实体经济,要把这些乱象纠正过来。

今年银行净利润增长要比前两年难得多,一方面是政策强监管,另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挣钱也难了。核心还是希望实体经济上去,所以我们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也在加大力度。银行的钱放给企业了,如果企业能够尽量归还,银行不良率就低;如果不能按期归还,现在逾期90天就会反映在不良资产上,就要计提拨备了。我们还是希望把实体经济搞上去,这是银行发展的基础。

陈彦:确实排队上市的银行很多,作为民营银行来讲很羡慕,但是现在17家民营银行,想要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基本上民营银行是一行一店,不能设更多网点,包括理财资格、发债都达不到,因为门坎比较高。所以我也认为,上市一方面带来资本补充,另一方面也能够给股东提供整个财务价值的大幅度增值。

为什么银行上市动力很足?除了股东需要上市以后使财务价值增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银行多年积累很多不良包袱,好多银行没有能力分红,再让它通过增资扩股补充资本,银行股东没有分到红又要拿新钱进来,动力不足,所以更多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这些问题。

民营银行股东也希望上市,即使不能上市,我们股东还是有增资扩股的动力。首先要把银行做好,如果银行做出很多不良,没有分红能力,盈利都被不良吃掉了,股东增资扩股补充资本肯定动力不足。目前成立的17家民营银行,虽然大家都比较难,但是基本上都还是良性发展,走得比较稳健。我还没听说哪家民营银行增资扩股遇到障碍。

晏东顺:作为中小银行,从我们经营者角度看,银行提升内在动力,首先需要一个非常鲜明的市场定位,在某个领域有自己特色,能够做强、做大。17家民营银行各自的起步是不一样的,股东不同,资源禀赋也不一样。比如众邦银行,我们的市场定位,线上以供应链业务为主体,就是打造具有特色的互联网交易银行。我们希望在B2B领域、电商交易垂直领域把业务做出特色。这是我们的愿景,哪里有交易哪里就有众邦银行。

第二我们希望经营模式具有竞争力。你在这个领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是否可持续、有竞争力?比如说众邦银行就是打造一个供应链为主体的互联网交易银行,那么我们商业模式是“一体两翼”,互联网银行建设为主体,“两翼”一个是投贷联动,一个是大金融市场,围绕大健康、大商贸这些领域来做我们的业务。

第三,我们希望有很强的科技能力,科技赋能。

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是所有银行的愿望。但是这需要很多基础、很多条件,涉及资金使用、网络、品牌、渠道、人才、科技等方方面面,所以上市对我们中小银行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通过上市能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希望监管政策在中小银行、民营银行上市道路上多给予一些支持,另一方面作为民营银行希望自己做出特色,做一家科技含量很高、持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有很好的市值、很好的前景。

邓妍:对于小微话题,邵丽萍董事长有特别多的想法,请您分享一下关于小微的建议。

邵丽萍:小微是这几年国家大力支持的。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普遍问题,但是融资难并不是不可解决,随着线上业务、互联网、供应链出现,很多长尾客户还是能得到一定覆盖。像今年蚂蚁金服宣称为200万小微企业主服务,其推出“310”贷款模式,根据他们公布的数据,2016年发放小微贷款8000多亿,再如微众银行也推出微利贷,支持力度以及市场效果是显著的。

支持小微信贷不能仅仅依靠银行。从国外经验看,像美国,政策上是有一个体系的。美国政府从立法机构、金融市场等多个环节对小微进行引导,形成完整体系,1953年有一系列立法,保证了小微企业在社会上得到重视。另外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不仅对业务进行推动,还包括资助、减税、培训、设立担保池等方面。

我们现在压力很大,因为小微业务有很多指标,我们必须完成这些指标。这个区域里小微经济发展到底行不行,是银行支持它们的一个前提,如果经济发展没有前景,像我们廊坊这边,面临环保问题,很多小微企业生存艰难。这种情况下靠银行两增一控政策比较难以产生效果。

不过,我们定位县域金融,在小微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是我们的支持重点。我们和世界银行组织合作推出爱农贷产品,这个产品确实真正解决了小微农户的痛点。首先在供应链方面提供担保,解决农户无抵押、无担保问题;第二解决资金挪用问题;第三,线上线下相结合,80%在线上,线下保证真实性。这个产品推出以后,近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几百万奖金奖励,专门支持小微企业试点。

开展普惠金融、尽社会责任到底要怎么做?要实实在在真正做下去需要多种因素,有政府支持、政府培养,让经济体真正有活力。有金融机构、监管机构的要求,有金融机构本身社会责任,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市场个体得到一定支持。

金融科技赋能创新转型

邓妍:经济转型背景下,各家银行的转型思路和方向在哪里?有些银行会抓贸易金融、抓中间业务,有的则专注于做小微业务,或者主攻消费金融,重心都不一样,一定有自己独立的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华而诚博士对现在中小银行转型,包括包商银行本身,有哪些战略建议?

华而诚: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包商银行成立二十周年。我们成立于1998年,成立时资产在20亿左右,去年我们资产规模是5000多亿。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确是创造了非常大、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金融和实体经济一体两面,我们银行从20多亿发展到5000多亿,二十年前讲没有人敢相信,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实现了非常大的转变。

2005年,国家发改委和世界银行那时候就建议我们把小微金融做起来,我们引进了德国IBC的小微金融技术,包商银行是最早试点银行之一。我们坚持到现在,主营业务一直是小微金融。中国经济发展早期以国有企业为主,那时候讲抓大放小,大的搞定了小的就搞定了。现在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小的做起。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华而诚

根据2005年的定位,小微企业是我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不只是贷款,我们定位于全方位服务。为什么是全方位服务呢?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服务,最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转型最明显的是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第二产业走向第三产业。消费金融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银行转型零售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包商银行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也是特别注重零售业务。

和中国经济转型非常有关系的,还有中国领先的互联网金融。我们是金融加互联网,成立了直销银行,不是单独注册法人机构,而是在银行事业部里,传统的线下跟线上结合,突破地域限制、时空限制,利用大数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另外一块比较传统的业务是公司金融。投资银行业务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兼并重组这块。美国很多企业壮大不是靠投资而是靠兼并重组,因为美国储蓄率很低,很自然兼并重组是使企业壮大的方式。

包商银行跟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也希望能够助力中国经济转型。

听中小银行掌门人论道:去杠杆时代内生增长科技转型之路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郭田勇

郭田勇:确实银行业发展这么多年,值得总结的地方挺多。我想说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年国际上投资者对银行业的估值不是太高?银行业自己觉得挺挣钱,但是中国能挣钱的行业和企业,说实话不是非常多,能踏踏实实挣到钱,至少银行是一个。但是为什么对银行估值一直不太高呢?可能跟银行在中国现有发展模式下周而复始地进行资本消耗有关系。依靠放贷款进行外延性增长,贷款以后相应要增加资本金。增加资本金以后要增资再放贷款再增资,永远对原有股东的利益进行摊薄,跟我们这种比较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是有关系的。

所以说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肯定要让业务更加多元化,要把盈利点变得更多。这样银行才能真正有价值,至少从投资人角度来讲才有价值。

刚才各位银行家都谈到做小微,至少相对于一般企业,资本消耗低一些。如果中小银行能够深耕区域市场,对客户很熟悉,把小微做上去,不仅资本消耗降低,议价能力也会非常高。有些大行也说要做小微,去年监管机构要求各大银行成立普惠金融部,都把牌挂上了,但是好多处于一摸黑状态,没有找到有效方法。这是中小银行的优势,肯定要做好。

从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零售金融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服务好消费金融客户。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为市民服务,包括下沉为农村居民服务,消费金融非常重要。随着科技发展,各家银行要高度重视线上和线下业务结合,因为互联网将整个社会联系到一起,确实无孔不入,每个人都要上网,时时刻刻上网,只有通过做线上金融才能充分掌握客户的各类信息。

我记得前些年在贵阳银行当董事,那时候互联网不太发达,怎么发展客户?早晨七八点给人电话,如果连打三个电话都能接,说明这个人早睡早起,是干事业的人;如果老不开机说明夜生活太丰富,可能不是很专注事业。那时候通过这种方式判断。上网以后,我发现甄别个人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还用那种很传统的模式吗?无论客户精准营销上,还是风控上,以前的模式会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如果不重视线上,不重视互联网发展,商业银行是没有出路的。自己要敢于提出把自己打造成一家有银行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刚才看到我们银行家有这种思维方式,我还是高度赞同的。

晏东顺:以众邦银行为例。众邦银行的战略定位是以交易场景为依托、以线上业务为引领、以供应链金融为主体,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互联网交易银行。

目前我们整个业务方向有三个坚持:坚持以供应链产业链服务为主,目前我们整个表内外的资金支持,96%以上在供应链方面投入。第二是坚持服务小微企业为主,5万以下贷款占全行资产比重比较大。第三是坚持普惠,50万以下贷款占38%。

民营银行家大部分是从传统银行转来的,我也一样,做了几十年传统银行。通过众邦银行这一年多实践,感觉这家银行和传统银行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第一是获客方式不一样,我们自己讲叫B2B2C,通过电商平台获客,精准销售。比如大股东体系有15个电商平台,上面有40多万个客户,现在把众邦银行信贷产品通过H5、SDK等多种方式外嵌场景到它那里,理论上讲这40万客户一下看到我了,只要买我的产品就是我们的客户。全行没有一个客户经理,不需要设分支机构。

第二是金融产品创设不一样,我们产品创设以标准化为主,线上运行,通过系统完成,比方说我们50万元以下小企业贷款,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放贷、线上回收。甚至贷后管理也在线上,而不是在线下靠尽职调查、写调查报告。

第三是风险管控方式不一样。我们主要通过大数据和风控模型来管控和释放资金。整个风险管控基本逻辑是以交易数据来确定授信结果,而不是看总资产、净资产。同时,以交易过程来管控资金用途和资金流向,交互付款的过程中,我们来管控贷款资金、控制流向。另外,通过大型个人征信防范其他风险。看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我们通过大数据验证,身份证号、手机号输入进来,一秒钟就认识这个人的信用。我们的风控逻辑和传统银行不一样,目前我们还在这条道路上探索。

陈彦:据我所知,17家民营银行整个的定位、获客方式都很像。蓝海银行定位于互联网银行、轻资本性银行,这种定位的基础是什么?我感觉是这些年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AI的使用,使我们服务于千家万户成为可能,使我们通过线上获客成为可能。我们做金融几十年了,这在以前不可想象。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超国外。我们在座很多人都到国外外资银行办过业务,我感觉确实很糟糕,又打电话又录音又画押,搞很长时间,而我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办业务。

我们蓝海银行也支持小微企业,支持普惠金融。我们一年时间客户数量已达70万户。民营银行都是一个网点,甚至没有网点,传统方式来讲服务这么多客户不可想象。但是有了互联网技术,有了AI,我们通过交叉验证、通过识别,就可以审批,完全没有人工干预,全部是机器识别,而且准确率很高、不良率很低,使我们服务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成为可能。

这些手段民营银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都在普遍使用。各家银行的差别在哪里呢?可能先天禀赋不一样,有的股东技术好,运用得更多一些。

比如我们说腾讯流量很好,阿里巴巴先天有网商优势,会发展得更快一些。其他民营银行只能通过自己挖来的技术、挖来的数据进行发展和定位。基本上区别在这里。

另外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每家银行都是运用场景,甚至创造场景使技术能够通过SDK服务到千家万户。蓝海银行也是这样,民营银行都是这样发展,因为现在是一行一店的模式,不这样去做自身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发展了。

所以我们确实感恩这个时代,也希望监管层在这上面投入更多力量做一些配合和研究。因为很显然,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比国外应用得更好更快。

邓姸:深有体会,我们到国外去,不像在北京可以随时叫外卖,这都是互联网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有一种说法认为,互联网是我们唯一有机会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行业。长城华西银行在战略转型、金融科技方面有没有不一样路径?

谭运财:长城资产公司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单位,下面所有金融牌照定位都是服务中小企业。其作为大股东服务中小企业依托于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消费金融,银行也是依托长城资产公司网点把这三个业务做起来。

比如我们小微贷款,有一个授信额度,在这个额度内随时用随时还,而且我们银行卡在全国所有ATM机一天取款2万元不收费,在国外也可以刷。我们还有一个女性友好银行在德阳,专为女性服务。我们银行是世界银行女性友好协会的会员单位,目前在中国就只有我们这一家会员。我们还有小企业生态工厂 ,小企业主可以来这里喝茶聊天、互相交流商业信息,等等。

我们在服务小微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差异化经营路子,尽可能根据市场和客户需要,来设计产品,创新服务模式。谁赢得客户谁就赢得市场,谁就能够取得胜利。

邵丽萍:刚才几位银行家的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

廊坊银行战略和转型稍微有点差别,我们定位于区域深耕,因为我们处在京津冀地区,紧邻雄安,我们的战略是抓住两个机会:第一是政策机会,第二是行业机会,在这个区域里,到底做什么行业?一个是普惠金融、小微,跟我们中小银行天生职责匹配。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小微产品。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一些政府的大型项目,大力开展公司业务、投行业务。

另一个机会就是金融科技了,跟新建的民营银行有很大差别,我们从农信社改制而来,有一些历史沿革,我们现在做金融科技分两块,第一块是完善线下业务和渠道,第二是做场景业务,设立创新工厂。

以中小银行的科研力量以及资金力量,不可能大规模做科技,我们接入别人的场景,跟蚂蚁金服大力合作。

在零售业务方面,我们的做法还是结合区域特点,用公司业务带动零售业务,所以零售业务拓展更多用平台拓展。

比如我们和医保局合作发一张健康卡,廊坊450万客户人手一张,一下450万客户就来了,今年已经有200万客户办完手续。接下来在这个基础上拓展,线下药店、保险、报销,可以在卡上做结算、做理财。跟政府机构联合做公司业务的同时推进零售业务。

邓妍:把握政策机会、行业机会,从零售寻找方向。最后我想请各位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您希望引领自己的银行往什么样方向发展,在中国银行业扮演什么角色?

邵丽萍:我们的目标最终就是一句话,要打造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银行。

谭运财:长城华西银行是老百姓的银行。

陈彦:我们深耕蓝海,支持小微普惠金融。

晏东顺:众邦银行愿景是,致力于打造互联网特色的服务个人的小微银行,连接交易,“邦”你出“众”。

华而诚:金融活经济活。我们董事长说要做国际化的好银行,他讲过一句话:没有不还款的客户,只有做不好的银行。

郭田勇:我希望我们的监管机构,能够对中小银行给予更多支持。有了各位银行家的努力,相信未来中小银行会发展得更好。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