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守時守刻守信用的鄧小平

守時守刻守信用的鄧小平

攝於1959年國慶節前,鄧家的一張合影。(前排自左至右:鄧楠、卓琳、鄧小平、鄧質方 後排自左至右:鄧琳、鄧榕、鄧樸方)

1952年,鄧小平奉中央調遣,到北京工作,全家老小跟隨他一同來到北京。

在從重慶到北京的飛機上,女兒鄧楠問他:“在四川的時候,人家叫你首長,那到了北京以後你是什麼呀?”

鄧小平風趣地回答說:“腳掌。”

這就是鄧小平,他從來不跟孩子講自己的地位,孩子們也不知道父親的官有多大。

鄧林說:“說句實話,那時對於父親的瞭解真是太少,太少。他的職位有多高,他的權力有多大,我們都不大清楚,也不太關心。”

鄧楠說:“在八一小學讀書的時候,同學們經常在一起比,比誰爸爸的官大。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躲得遠遠的。因為我不知道爸爸是不是個官兒,官兒有多大。直到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問我:‘哎!你爸爸是誰呀?’我說‘我爸爸是鄧小平。’他們聽了都目瞪口呆,說:‘哎呀,原來你爸爸是鄧小平呀,是那麼大的官兒呀。’我這才知道,原來我爸爸的官兒那麼大呀?!”

鄧小平和卓琳從不嬌慣孩子。鄧林、鄧樸方、鄧楠都是在寄宿學校上小學,學校遠在北京郊區,鄧小平從不準司機接從他們。無論是週一早上趕去學校,還是週末從學校回家,三個人都是自己乘共公汽車。上中學以後,三個人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

“文革”之前,因為家裡孩子比較多,經濟上不太寬裕,幾個孩子都穿著打了補丁的衣服。老大長高了,衣服小了,就讓老二接著穿。短了接一截,破了,補個補丁,接著穿。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鄧小平和卓琳配合地非常和諧、默契。教育孩子的具體事情,鄧小平從來不管,全權放手,交給卓琳。他相信,妻子有能力教育好每一個孩子。鄧林說:“我爸爸認為我媽媽做什麼事情都很合適,不合適的地方,我爸爸會用一句話、半句話去點撥一下,我媽媽立刻心領神會。”

但是,學期結束時,鄧小平要看一下每個孩子們的記分冊。對每個孩子的情況,優點、缺點、性格、特長,他都要心中有數。

鄧楠說:“父親教育我們從來不用說教,不講大道理,都是潛移默化中。比如管我們學習,就是學期末看你的記分冊,而且看老師的評語。對我來講,為了學期末給他看記分冊,我就得努力學習好、表現好。他看一下,大多表揚,但對我們來說為了這一次就得努力,這就是壓力。我們家孩子都學習好,包括我們的孩子們,學習也都很好。”

“父親不過於看重課本,不過於看重書本知識,他希望我們知識面廣。”“父親曾經說過,退休後想當一名地理教員,這跟他平常喜歡查看地圖、學習地理知識有關。父親有個習慣,帶我們外出時之前,一定要先看地圖,再用紅線劃出出行的路線圖。每到一個地方,他都隨身帶著地圖,隨時可以準確無誤地找到自己的方位 我想,這是他早年戎馬生涯留下的生活印記。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的地理都學得都很好。”

“父親幹事非常認真,遇到不認識、不清楚的字、詞,就要查辭海、查字典。我們從小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幫他查字典,這也就培養了我們愛查字典、查詞源、查辭海、查康熙字典的習慣。我們很小就學會了拼音,都他教的。”

鄧小平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體育、藝術、京戲等等,他都喜歡。擔任總書記期間,鄧小平看過芭蕾舞,聽過交響音樂會,看過歌劇、話劇等等。他還喜歡看體育比賽:乒乓球、籃球、排球、足球、體操,只要是有體育比賽,特別是國際比賽,他都要到現場觀看。幾個孩子從小就跟著他看演出、看比賽。

鄧林說 “父親平常看各種演出時都帶著我們。所以我們家的孩子知識面就比較寬,愛好也比較廣泛,什麼都能說上來點兒。”

鄧小平守時守刻,守信用,約定了時間,從來不遲到,也從來不等人。擔任總書記十年間,鄧小平經常主持召開書記處會議。每一次會議都是準時開始,準時結束,從不佔用大家吃飯的時間。

到了晚年,鄧小平會找一些人到家裡開會或談話,也是一到中午12點就結束。他很為別人考慮,怕影響別人的生活規律。

帶孩子們外出看戲看體育比賽,鄧小平從來都是說好幾點幾分走,就幾點幾分走,早一分鐘晚一分鐘都不行。有時,孩子們看看錶說,時間快到了,走吧?鄧小平看看錶說,還有一分鐘,再等等。

如果有那個孩子到了該出發的時間還沒有到,鄧小平是絕對不會等的。鄧楠說:“有一次去外地,是要坐火車去。我一看時間還沒到,大家還沒走,就回屋接了一個電話。等我接完電話回來一看,全都走光了。爸爸是絕對不等人的。”

“我們家吃午飯的時間是12點,晚飯是6點30分,這是我們家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爸爸是準時到了飯廳以後就吃飯,你去晚了他不會等。他從來不讓人等,也絕對不等人。”

日本入侵中國,打斷了卓琳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業,毀滅了她所追求的科學救國的理想。和平年代,卓琳把對科學的追求融入對孩子的教育。幾個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她就開始給他們講各種的科學常識。孩子們上小學後,每個週末,她都要舉辦個家庭“論壇”。有時,她給孩子們講解從報紙和雜誌上了解到的科學信息,諸如什麼核裂變,連鎖反應等等。有時,她會出個題目讓讓孩子們討論。儘管鄧榕、鄧質方年齡小,聽不懂那麼深奧的道理,也得坐在一邊兒聽!孩子們一邊聽,一邊議論,有時還會爭論不休。這個家庭論壇,讓幾個孩子獲益非淺。後來,鄧小平和卓琳的五個孩子中,鄧樸方、鄧楠和鄧質方三人,都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

每個星期天,卓琳要為孩子們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動,參觀、郊遊、看電影等等。有時,她還帶著孩子們一起種花、種菜,教女孩子們打毛衣,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鄧小平喜歡打橋牌,卓琳自己先向他人請教,學會了以後再教孩子們。所以鄧家的五個孩子都會打橋牌,都能陪父親打上幾圈。不過,論牌技,還是鄧樸方和鄧楠的水平比較高,多年來他們一直是鄧小平的好搭檔。

鄧林身體多病,學習有些困難,曾幾度休學。卓琳鼓勵她說:“要發憤圖強。”鄧小平說:“不是要發‘憤’,你不是跟誰生氣。你應該奮發圖強,自己振奮起來,爭取好的成績。”

鄧林說:“爸爸的話給了我信心和力量,成為我多年來爭取進步與成功的動力。媽媽為了我的學業費了許多心思,最後給我請了一位中國畫老師,讓我學習中國畫,既能適應我的身體條件,又能充分發揮我的特長。今天,我能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成為一個畫家,我十分感謝我媽媽為我所作的選擇和安排。”

“現在想起來,我們的青少年時代是多麼幸福、美好!我們無憂無慮,我們快快樂樂,我們學習都非常努力。幾個弟弟、妹妹在學校都是優秀學生,還當學生幹部。回到家裡,我們感到溫暖,充實。”。(來源|人民網 作者|武市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