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歷城:“雙招雙引”促高質量發展 全面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今年上半年,歷城區在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方面持續發力,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區域,新引進項目139個,完成了年計劃的60%左右;同時,該區抓好重點產業人才扶持政策“黃金十條”的落實,進一步完善“歷城人才集聚計劃”,以“濟南歷城(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為橋樑和媒介,吸納更多人才在歷城創新創業。

下一步,該區將以推動“雙招雙引”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加快三庫融合、注重規劃策劃、突出政策支持、全力招才引智,並以“雙招雙引”為抓手,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

“人才+信息+項目”融合推動產業升級成果轉化

歷城區將加快健全完善“招商信息庫、項目儲備庫、人才隊伍庫”,深入整合融合信息資源,充分發揮“人才+信息+項目”融合優勢。

該區將充分發揮“人才+信息”的融合優勢,廣泛藉助中介機構、行業商會、高端人才等第三方招商資源,主動有效開展精準招商、親情招商,主動上門拜訪交流全區招商方向和招商政策,全方位收集央企和國內外各類500強企業、上市公司、風投基金的最新信息和動態,吸引更多企業來歷城投資發展;積極宣傳推介本土企業的發展情況及需求,通過人才牽線搭橋引進優質企業參與區內企業的兼併重組,從而助推企業轉型、產業升級。

同時,該區將推行“人才+項目”的招商模式,探索以人才和科技含量作為評判項目的重要標準,引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爭取搶佔下一個發展風口。該區彩石街道計劃在春喧路以西,依託山東省科學院科研資源,打造海內外高精尖實驗室集群、學術交流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未來10年,計劃引進諾獎工作站1-2人,專業研發團隊1500人,引進國家級平臺19個,省級平臺66個,引進知名大學和研究院所10家,孵化年產值千萬元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65家以上;在春喧路以東規劃建設騰訊雙創小鎮,引入基於騰訊開放平臺的騰訊生態資源,實現“人才+項目”融合發展。

強化三大功能優勢精準招商助力城鎮化

歷城區牢固樹立綠色招商、市場化、放水養魚、借勢借力“四大理念”,強化戰略支撐、區位承載和平臺載體“三大功能”,充分釋放區位、空間、產業“三大優勢”,突出招引“大而強”的項目、“新而特”的產業、“小而美”的企業和“高精尖”的人才。

該區堅持補強壯大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與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重點瞄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教育、品牌經濟、鄉村振興等方面,有的放矢地開展精準招商。臨港經濟開發區就將學習借鑑杭州基金小鎮、雲棲小鎮等先進地區發展模式,在特色產業、特色經濟上做文章,吸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落戶,加快培育新產業、發展新經濟、形成新動能;王舍人街道以自身區位優勢吸引大項目、好項目落地,策劃推動特色產業園區項目,深入挖掘城市次中心的潛力優勢,立足新東站商圈配套和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萬虹廣場項目順利開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對接城市產業規劃,拓展招商空間,以此尋求王舍人產城融合發展之路。

同時,該區堅持“準確定位、錯位發展”和“產業集群、企業集聚”的理念,深入挖掘、梳理、整合、利用好現有城市平臺載體的招商潛力,明確產業發展定位,植入或嫁接現代元素,著力引進培育打造一批稅收億元樓和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都市產業街區。

山大路街道下一步將加快建設創業大街,大力培育眾創空間、眾創聯盟、創業社區等新型科技孵化器,積極引進萬創匯、優客工場等創業平臺,扶持培育科技精尖企業,切實將創業大街打造成為立足濟南、依託全省、面向全國的創新創業產業集群平臺;東風街道將盤活現有資源,“築巢引鳳”招大商,充分利用好蘭朵大廈、鑫苑金融中心等招商載體,發揮“山東省民間資本支持創新創業試驗區”積極作用,對外招商引資與對內騰籠換業相結合,打造鑫苑金融中心、好蘭朵大廈稅收億元樓。

打造“三度”政策“招才引智”與“聚才用智”有機結合

“雙招雙引”競爭,很大程度上是企業生態、人才生態的競爭。為此,歷城區對上級出臺的政策措施,第一時間研究、對接、落實,讓歷城的政策有力度、有溫度、有知名度,讓政策早落地、企業早得利。同時,堅持“培育和培養”並重、“就業和創業”並舉、“引進和合作”並行的人才激勵政策,努力實現“招才引智”與“聚才用智”有機結合。

該區全面落實“歷城人才集聚計劃”,以濟南歷城(北京)招才引智工作站為抓手,推進歷城賢達回鄉創業、企業科技特聘助理等若干人才工程;創新“柔性引才”政策,選取部分用人單位,探索全面放開進人招聘、崗位設置、薪酬管理等權限的試點,採取建立離岸研發中心、掛職兼職、技術諮詢、週末工程師等方式,鼓勵支持用人單位自主選才;創新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探索高層次人才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和年薪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引進各類人才。

同時,該區全面落實重點產業人才扶持政策“黃金十條”,全力推進“歷城領頭雁”“歷城精英人才”“歷城工匠”工程。重點引進高端人才,重點圍繞產業規劃佈局、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等領域,瞄準“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泰山學者”和兩院院士,大力招引吸納一批稀缺乃至緊缺的領軍人物、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專業人才;積極培養基礎人才,打造一批“歷城工匠”“歷城能人”,實現“精準引才”和“精準用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