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豐縣集鎮溯源」師寨·亭臺集:小村莊背後的大歷史

亭臺集

「豐縣集鎮溯源」師寨·亭臺集:小村莊背後的大歷史

網絡圖片


亭臺集現為豐縣師寨鎮的一個行政村名,1980~2000年4月曾隸屬於豐縣史小橋鄉,它由亭臺集、王莊、孟莊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約2230餘人,耕地面積2487畝,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集市。

這裡先後得名“停靈臺”、“停靈臺集”、“停靈集”、“臺上集”等等,是當時蘇魯接壤地區“歡口、南陽、谷亭、臺上”四大名集之一,新中國成立後始稱為“亭臺集”,並沿用至今。

就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名稱,卻與中國歷史上一段國恥史有關,那就是北宋末期的“靖康之恥”,誰都沒有想到,中國這麼大的歷史事件,會在豐縣這塊地方留下它永不磨滅的歷史痕跡。

靖康之恥的來龍去脈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並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爾後,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 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廣告

去逛逛

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三月,韋太后連同裝有徽宗、鄭皇后、邢皇后的十餘輛牛車踏上了南歸之路。經過近半年的爬行,直到八月方到達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

亭臺集的由來


正是這次徽宗靈柩南歸,才在豐縣這塊土地上留下了一個“亭臺集”。

約在紹興十二年的六、七月間,徽宗靈柩的南歸車隊在現亭臺集停留休整,補充所需。這裡原有集市,有旅店、有充裕的生活物品。

雖然這時的豐縣仍屬於金國統治,但這些大宋的子民仍是念念不忘自己的根本,對金人也是恨之入骨,都期望著有朝一日收復河山,重歸大宋。

因此,這份樸素的民族情懷使這裡的人們對徽宗靈柩的車隊給予很大的幫助,積極地為他們提供所需的食品、糧草、欽用水等等,充分彰顯了情義豐縣的忠誠敦厚。

人們送走徽宗老皇帝的靈柩之後,為了讓後人們永遠記住這歷史性的一刻,大家商議便將這個地方稱之“停靈臺”,這個集市改稱為“停靈臺集”,後來認為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彆扭、很不舒服,於是就改稱為“臺上集”,新中國建立後,始改稱為“亭臺集”,現在的“亭臺”兩個字就顯得很文雅、很中性的一個詞語,就不顯得那樣刺耳了。

但是,這個名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卻代代相傳,直至今日,人們都知道這個名稱下的那段悲慘歷史,這是中國歷史上作為漢人最為恥辱的一頁。

今日亭臺集

亭臺集具有悠久的貿易史,是蘇魯接壤地區著名的貿易集市,南北大街長六百餘米,寬十餘米,是蘇魯邊界的交通要道。

一般是逢單日為集,逢七為會,興盛之時曾一天兩集,早晨北頭集,中午南頭集,有糧食、蔬菜、柴草、牲畜、書場、店鋪、飯館、茶館、客店、藥鋪、木匠、鐵匠、繩匠等等,一應俱全。

豐縣人民政府二區建立時,亭臺集在全區第一個成立互助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亭臺集隸屬於師寨人民公社;由於公社駐地設在閔陳莊,一些生意紛紛遷往公社駐地,這裡的生意雖有影響,但集市依然存在。

1976年,師寨公社調整市場佈局,亭臺集被取消,但自發的貿易仍是存在。

1980年,設立史小橋鄉,在鄉政府駐地設立了集市,對亭臺集的影響更大,貿易狀況每況愈下。

雖然亭臺集不再有往日的繁華,但悠久的歷史仍給這裡留下豐厚的人文積澱,昔日的繁華景象,依然能從在人們日常使用的俚語中仍然不時地流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