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呼和浩特市,系蒙古語,呼和意思為藍色,浩特意思為城市,藍青通用,故合譯為青城。

  舊石器時代,呼和浩特地區就有人類生存,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呼和浩特地區設雲中郡。公元前206年漢朝沿用前制,仍稱雲中郡,“昭君出塞,漢匈和親”就發生在漢朝。到北魏時期,呼和浩特地區稱敕勒川。隋唐時期稱此地區為白道川,先後設置雲中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置豐州。宋政和四年(1115年)金國建立後,仍稱此為豐州。到了元朝,屬中書省大同路管轄。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阿勒坦汗率蒙古族土默特部落在此駐牧,因此又名土默特川。明隆慶六年(1572年)阿勒坦汗開始興建呼和浩特,到萬曆三年(1575年)建成,明朝“賜”名為歸化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新建了一座軍事駐防城,命名為綏遠城。民國2年(1913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並將綏遠、歸化兩城合併為歸綏縣。民國17年(1929年)改綏遠特別行政區為綏遠省,省會設在歸綏縣。民國26年(1937年)歸綏淪陷,日本侵略者將歸綏縣改稱厚和特別市。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厚和特別市改稱歸綏市。1949年綏遠省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取消歸綏市,更名為呼和浩特市並定其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包頭市是蒙古語“包克圖”的諧音,意思為有鹿的地方。

包頭地區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休生養息。最早的政區是趙武靈王在此設置的九原郡。到明朝初年,包頭地區成了蒙古族土默特部落的遊牧之地。清朝推行移民政策,包頭地區開始出現大批農業村落和牧民居點。乾隆初,東河地區形成70多戶、350多人的村落,名為包頭村。嘉慶十四年(1809年)包頭由村改鎮,設巡檢。同治十年(1871年)包頭築城。民國15年(1926年)置縣。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佔領包頭縣,改為特別市,次年改為普通市。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實行縣、市並存,市長兼任縣長。1950年包頭市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包頭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1984年被國務院定為較大城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烏海市政府駐地烏海市海渤灣區。

在新中國成立前,烏海地區從未單獨設置過政權建制,而是以黃河為界,兩岸分屬於歷史上各朝代的不同部落。1958年,包蘭鐵路(包頭——蘭州)通車,在此建烏達火車站。烏達系蒙古語,意思為柳樹。1961年,建立烏達市,隸屬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是年,建立海勃灣市,隸屬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海勃灣,是由“海若布刀亥”演變而來,意為“雄師之灣”。1976年,烏達市與海勃灣市合併,取前兩市之首字“烏”、“海”,成立了直屬內蒙古自治區管轄的烏海市。該市共有三區,分別是烏達區、海渤灣區和海南區。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赤峰市的前身是昭烏達盟。昭烏達系蒙古語,其漢音全稱為:扎滾烏達音朝格拉幹,意思為百柳,是以歷史上部落會盟地址而命名的。

赤峰,在清代設置昭烏達盟建制。清乾隆七年(1742年)設烏蘭哈達巡檢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設烏蘭哈達廳。烏蘭哈達,蒙古語,意為紅色山峰,是以坐落在當地英金河岸的紅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市也因此得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民國35年(1946年)建昭烏達盟行政委員會,民國36年(1947年)改為昭烏達盟行政公署,1949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建制,設赤峰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呼倫貝爾最早得名於境內的呼倫湖和貝爾湖,呼倫系蒙古語“哈溜”的音轉,意為水獺,貝爾也系蒙古語,意思為雄性水獺,呼倫湖與貝爾湖是一對姊妹湖,歷史上均盛產水獺。

清康熙、雍正年間,呼倫貝爾盟以大興安嶺為界被劃為東、西兩個行政區,嶺西稱呼倫貝爾,嶺東稱布特哈,分別設總管和副都統衙門管轄。民國時期,嶺西地區曾於1912~1920年實行地方自治。東北淪陷時期,嶺東為興安東省,嶺西為興安北省,均直轄於偽滿洲國。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翌年3月,東蒙自治政府在嶺東地區建立納文慕仁省政府,6月改稱納文慕仁盟,受中共領導的興安省政府領導,民國36年(1947年)5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民國35年(1946年),嶺西地區建立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民國37年(1948年)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改稱呼倫貝爾盟政府。1949年,呼倫貝爾盟與納文慕仁盟合併,改稱呼倫貝爾納文慕仁盟,簡稱呼納盟,盟府設在海拉爾市。海拉爾區,因有海拉爾河從區境流過而得名。海拉爾系蒙古語“哈利亞爾”的音轉,意思為野韭菜,因河兩岸“野韭菜叢生”而得名。1954年4月,呼納盟與興安盟合併,統稱呼倫貝爾盟。1969年劃入黑龍江省建制,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0年恢復興安盟建制,同時恢復1954年4月前的呼納盟行政區劃,名稱叫做呼倫貝爾盟。1988年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呼倫貝爾盟為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2001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呼倫貝爾盟撤盟建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興安盟原是滿語,意為丘陵,因位於大興安嶺東南麓而得名。

興安盟盟府所在地烏蘭浩特市。烏蘭浩特系蒙古語,漢語意思為紅色城市。因內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東北淪陷時期,民國21年(1932年)偽滿政府在王爺廟街(今烏蘭浩特市)成立興安省,是年6月在興安省下設興安東、南、北3個分省,民國22年(1933年)增設興安西分省。民國23年(1934年)撤銷興安省,4個分省升格為省。民國32年(1943年)10月又設興安總省,統轄興安東、西、南、北4省。民國35年(1946年)1月,興安盟政府隨東蒙自治政府在王爺廟街(在今烏蘭浩特市)成立,後東蒙自治政府撤銷,興安盟政府亦隨之撤銷。民國36年(1947年)5月1 日,內蒙自治政府在王爺廟街成立,內蒙古成為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同年5月25日,撤銷興安省政府,興安盟歸內蒙古自治政府管轄。11月28日,王爺廟街改名為烏蘭浩特市。民國37年(1948年)10月,成立興安盟人民政府。1954年,興安盟與呼納盟合併,統稱呼倫貝爾盟。1969年原行政區劃分別劃歸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建制。1979年8月復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0年恢復興安盟建制。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通遼市首府所在地通遼市科爾沁區。科爾沁,系蒙古語,意為帶弓箭的衛隊。通遼市的前身為哲里木明,哲里木,系蒙古語,意為馬鞍吊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通遼被日本侵略軍佔領。民國21年(1932年)3月,為偽滿洲國統屬。民國22年(1933年)4月,為偽滿洲國興安省所轄。民國23年(1934年),屬偽興安南分省,為興安總省所轄。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偽滿洲國解體。同年8月31日,國民黨政府明令東北3省劃為9省2市,通遼劃屬遼北省管轄。民國35年(1946年)1月,科爾沁區及開魯一帶解放。4月,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巴彥塔拉成立哲里木省政府。是年6月,省政府遷到科爾沁區,撤銷省級建制,改稱哲里木盟政府,歸遼吉省(後改為遼北省)轄。哲里木盟之稱,是由於歷史上部落會盟而得名。民國36年(1947年)5月,通遼全境解放。民國38年(1949年)4月1日,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4月,撤銷呼納、興安、哲里木盟,合併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1954年5月,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恢復原哲里木盟建制。1958年,哲里木盟政府改稱哲里木盟行政公署,1969年劃歸吉林省管轄,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1999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改稱通遼市(地級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錫林郭勒,系蒙古語,意為丘陵地帶的河。

  錫林郭勒盟府所在地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錫林浩特,亦是蒙古語,意思為丘陵地帶的城市。清代崇德、順治、康熙年間錫林郭勒河一帶的各旗,常會盟於錫林河北岸的楚古拉幹敖包山上。楚古拉干係蒙古語,意為集會,遂命名為錫林郭勒盟。清嘉慶年間,遷會盟之址於貝子廟(今錫林浩特市)。民國35年(1946年),成立錫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民國36年(1947年)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烏蘭察布,系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口。

烏蘭察布市府所在地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烏蘭察布系蒙古語,意為紅色山口。紅山口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部,在大青山(陰山山脈)腳下。清朝天聰6年(1633年),有6個部落首次會盟於此,烏蘭察布盟因此得名。集寧始建制於元朝,名為集寧路,是預兆“集市安寧”而得名。民國12年(1923年),改名為集寧縣,1949年改稱集寧市。1950年成立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初駐地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後幾經遷移,行政區劃亦多次變更。1958年改名為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是年平地泉行政區建制撤銷,其所轄旗縣市全部劃歸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並將

蘭察布盟人民政府更名為烏蘭察布盟行政公署,駐地遷至集寧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意為“宮帳守衛” ,漢語意為眾多的宮殿 ,“鄂爾多斯” 是蒙古語的音譯 ,其中 “鄂爾多” 譯成漢語是“宮帳”的意思 ,“斯”則表示為複數 是“多”的意思 ,所以 ,“鄂爾多斯”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就是“多宮殿”或者“宮帳眾多的地方” 。

鄂爾多斯市政府所在地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夏、商、周時期,鄂爾多斯為北方少數民族遊牧地區,遼代置東勝州。清順治年間,蒙古族鄂爾多斯部落自為一盟,以首次會盟於王愛召而名伊克昭盟。伊克,系蒙古語,意為大;昭即召,亦系蒙古語,即廟的意思,合併後的意思是大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置東勝理事通判廳。民國2年(1913年),綏遠改成特別行政區,東勝隨之改為縣。1949年,成立伊克昭盟自治政務委員會,是年,盟改政府,屬綏遠省。1954年,伊克昭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83年東勝撤縣改市。2001年伊克昭盟撤盟建市,更名為鄂爾多斯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思為富饒的湖泊。

巴彥淖爾市政府所在地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臨河,地處黃河岸邊,臨近黃河,故名。民國14年(1925年),置臨河設治局,民國18年(1929年),升為臨河縣;1984年升為縣級市。巴彥淖爾系蒙古語,巴彥的意思是富饒,淖爾意思為湖泊,合譯為富饒的湖泊。夏、商、周時期,巴彥淖爾地區有北方少數民族在此遊牧。西漢時期,曾進行過幾次較大規模的移民,在西部河套地區屯田戍邊,分屬五原郡、朔方郡。清朝實行盟旗制,分屬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厄魯特旗。民國28年(1939年),傅作義部由山西進入河套,成立綏遠臨時省府。解放後,1950年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1954年,綏遠省撤銷,陝壩專員公署改為河套行政區一級政權,歸內蒙古自治區。1956年,成立巴彥淖爾盟人民政府,駐地巴彥浩特市(今阿拉善盟境內),轄阿拉善旗、磴口縣、額濟納旗、巴彥浩特市。1958年,將烏蘭察布盟所轄烏拉特3 旗(前旗、中旗、後旗)、河套行政區和巴彥淖爾盟合併,成立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駐地磴口縣。1970年,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由磴口縣移駐臨河縣。2004年,巴彥淖爾盟撤盟建市,更名為巴彥淖爾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阿拉善,是賀蘭山的蒙古語音轉。

阿拉善盟府所在地阿拉善左旗。秦朝以前,就有少數民族部落遊牧於此。西夏國建立以後,阿拉善為其屬地。明朝末年,由青海移來的霍碩特部落定居於此。清朝實行盟旗制,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編阿拉善霍碩特旗為特別旗。1949年,成立阿拉善和碩特旗人民政府(縣級),1950年,劃歸寧夏省,成立寧夏省阿拉善自治區人民政府。1954年,寧夏省撤銷,阿拉善自治區改為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劃歸甘肅省。巴音浩特,同巴彥浩特,蒙古語,意思為富饒的城鎮。1956年,設置巴彥淖爾盟,將巴音浩特鎮改為巴彥浩特市(縣級市),將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改為阿拉善旗,巴彥淖爾盟府駐地巴彥浩特市。1958年,巴彥淖爾盟機關遷址,巴彥浩特撤市為鎮。1961年,阿拉善旗劃分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1980年,正式成立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駐地巴彥浩特鎮。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二連浩特系蒙古語,漢語意思是有斑紋的城市。

二連浩特市,原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漠。境內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市區東北9公里處的二連鹽池。清嘉慶25年(1820年),在鹽池西北坡設伊林驛站;同治年間(1862~1874年),內地商人帶領鹽工來此撈鹽。二連鹽池,蒙古語稱之為:額仁達佈散淖爾,額仁意為斑紋,達佈散間為鹹鹽,淖爾意為湖泊。合譯的意思為帶有斑紋的鹽池。民國初期出版的地圖上標註鹽池,地名二連,就是取額仁的諧音。1953年,集二鐵路(集寧——二連浩特)正式動工修建,以車站為中心的建築群便成為二連浩特市的雛形。1956年,設二連浩特鎮,1957年,升格為縣級市,1985年1月,升格為準地級市,是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甲類開放城市。1986年3月,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滿洲里市政府所在地滿洲里市,聚落形成已有百年曆史,曾名霍勒金布拉格,為蒙古語地名,含泉水旺盛之意。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東清鐵路全線通車,霍勒金布拉格逐漸被東清鐵路首站站名滿洲里所取代。民國31年(1942年),建滿洲里市;1949年,滿洲里市與扎賚諾爾市合併,稱滿洲里市。1953年,改為自治區直轄市;1969年,劃入黑龍江省建制;1979年,劃回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4年,被定為乙級開放城市;1985年,定為甲級開放城市;1992年,滿洲里市被列為自治區計劃單列市。

瞭解瞭解內蒙古的這幾個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