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華科大無錫研究院:甘做地方創新智庫

“創新”兩字對企業來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高層次的人才保障、高成本的儀器設備、前瞻研究……每一項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如何讓科技力量薄弱、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投靠有門”、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這個難題?

產學研合作,無疑是最有效的辦法,發展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大學研究院是一條重要路徑。

不過,大學研究院也會有“水土不服”“研用脫節”等問題。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用四年多時間,投資孵化近20家企業,與無錫市、惠山區企業技術合作項目超100個,其秘訣在哪?

答案是,踏實做好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創新源”“智力庫”。

大舉投入,緣自技術自信和市場需求

2012年,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正式成立,建院伊始,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無錫研究院院長丁漢就確立了技術研發的三個方向:“大葉片、小葉片和智能製造。”基於華科大機械工程專業的學科優勢,助力無錫的機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和企業的創新發展。

剛到無錫時,團隊的人們還是感到“底氣”不太足,“我們經常有糾結,團隊要不要再建、人才要不要再引、儀器設備要不要再買?”副院長李進儀說,最終基於對市場、對產業的需求把握,研究院“高舉高打”,在儀器設備資產超5000萬元的基礎上,年內預計還要新增人員40名左右、儀器設備2000多萬元。

“機械行業的市場需求很大、現有的技術制約明顯,而不少企業的人才、科研情況很不樂觀。”李進儀說,“用得著”研究院的地方很多。華科大無錫研究院的“自由”也來自於區政府的信任:研究院人員引進自主、管理運作自主、利益分配自主,相關部門只對其進行半年度考核、年終總結,公佈成績並兌現獎勵。

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與企業緊密合作

大膽的投入、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發展理念,讓研究院積極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研發、合同科研、投資孵化等多項工作。“我們不在研究院做基礎科研,也不單純地做一個孵化器。”丁漢表示,研究院追求的是產業發展,始終立足技術先行,從企業、產業需求中來,到市場中去、到中國製造2025中去。做高端引領、先進適用的技術,做熟做精、做成產業。

同時,研究院也拒絕了許多過於商業化的項目,如科研地產開發、成立孵化園等。“研究院的人力、物力有限,還是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研究院在實現了“從理論到技術、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之後,又向前走了一步,“做高端引領、先進適用的技術,做熟做精、做成產業。”研究院不僅把先進的技術輸出給企業,更通過孵化企業和項目,催生了新的產業。

成立五年多以來,研究院已引進了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傑出青年人才在內的180多位技術人員,成立了9個技術研發平臺,3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300餘家無錫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合同科研收入達5000多萬元,引進孵化智能製造企業12家,其中與中國中車合作成立的無錫中車時代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不到一年,就已經有了1億多元的訂單,目前研究院已經成為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業技術研究所。還有不少幫扶無法用數字體現,不少跟隨導師來到研究院的研究生,在無錫的其他企業工作,為無錫的機械產業注入了新生力量。

提升“造血”能力,為地方孵化企業與人才

無錫市拉鍊行業商會為了提升拉鍊的質量,從而與國際知名品牌競爭,到“家門口”請來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建成智能化生產線。“雖然前期投資大了點,但質量、效率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提升了。”商會邵達君說。

不過,這筆“賬”不是每位企業家都算得過來,記者也在與一些無錫中小企業的交流中發現,擔心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否立竿見影、苦於現金流的制約、不願做技術投資等種種難題仍然制約著企業的發展,為無錫企業服務、提升無錫產業的發展,研究院還需要做更多。

“去年各類科研項目合同金額超6000萬元。研究院已經基本走上正軌。”院長丁漢表示,為了研究院的更好發展,從建院之初就把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同時,研究院也積極探索市場化科研、公司化發展、產業化運作新模式,與中科招商、蘇民投合作產業基金,參股投資孵化企業等,中車時代、尚實電子等公司發展態勢良好,並正在積極推進上市規劃等。研究院也將實施“新人新機制”,組建青年團隊為主的公司化新型研發機構,經營技術商品,打造研發產業。

產學研良性互動,不僅幫助先進技術走出“深閨”,而且轉化為產業升級動力。(任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