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个小小的日本,二战期间为何拥有如此大的军事实力?它的军事武器从何而来?

用户3787244400709


日本哪里小了,题主这个偏见太重。

一战后日本是个工业国无疑了,虽然相比于欧洲和美国还有一定差距。20世纪20年代末,制造业和采矿业占日本的GDP比重就达到了23%,超过了农业的21%。当然,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的经济水平处于二流水平,有学者(Fukao & Ma, 2007)测算认为日本在20年代,人均收入水平上低于欧洲绝大部分国家,仅仅与苏联处于同一水平上。另外一方面,日本在1929到1933年经济危机中经济总量缩水20%。所以,当时日本谈不上经济体量大,不过在亚洲毫无疑问是佼佼者,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仅有日本的35%。

日本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期间进行了不少技术引进,比如引进了英国制造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这对于日本自身造舰技术有非常大的鼓励作用。另一个比较显著的领域是航空工业,日本在战后与英国、美国、意大利、德国都有不少航空技术合作,许多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典型的如A2N(90式)舰战,就是引进美国F2B和F4B舰载战斗机技术后研制的。没有与欧美国家的合作,日本的工业体系质量提升没那么快。到战前和中日战争爆发时,日本已基本可以自产足够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达到了世界主流水平,少数装备,如A6M战斗机,已经是世界第一流水平,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过12:1的惊人交换比。

日本是个海岛国家,因此海权对于日本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日本的主要军事资源是投入在海军建设上的,日本的海权地位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中被明确,与英美的吨位比例为5:5:3,由于英国战略重心在欧洲,美国也需要分担两洋海权,因此在条约时期的太平洋日本与美国舰队吨位有大约2.5:3的优势。为而陆军相对而言比较平庸,不过也算是战前的世界主流水平,而且在亚洲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日本的问题在于投射能力很差,无法实现大规模远程兵力投送,不过在水体相对比较封闭的亚洲,这也不是个问题。

当然,由于亚洲是日本一家独大的局面,欧美在亚洲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日本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在1939年二战爆发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和荷兰,将大量兵力抽调回欧洲,而法国在1940年战败后直接成了日本的准盟友,在东南亚方向只有美国在菲律宾有军团级军事单位。因此在二战初期,日本才会具备一定的战略优势,这也是日本军事实力强大的重要背景。

最后从数据上看,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了452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65945辆各型车辆、13350门各型火炮、29000门迫击炮、38万挺机枪、包括33405架战斗机和11943架轰炸机在内的64484架各型飞机、18艘各类航母、2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63艘驱逐舰、199艘潜艇。虽然产能远远不及美国、英国和苏联,但在轴心国中排名第二,在航空工业产能上与德国接近,而海军建设上自然要远远超出。日本是不如美国,不过要说小和弱,当年的中国才是真的弱小……


怪蜀黍老囧曾


日本确实小,但也是相对于中国、美国这样的大国而言;如果说二战时期日本小,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战时期的日本领土

我们来看一下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时的日本领土以及殖民地范围。当时日本除了本土以外,还囊括掠夺了中国差不多三分之一(3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包括:以东北三省128万平方公里领土为基础建立的“伪满洲国”、华北平原大部、以及南到江苏,北至山东的东部沿海地区;另外除了中国以外,朝鲜半岛全境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一部分土地也被日本收入囊中。



根据资料统计:二战日本全盛时期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恐怖的850多万平方公里,包含本土及附属岛屿的30多万;侵略中国的350万;东南亚殖民地450万;朝鲜半岛22万左右。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哪怕是放在今天也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领土大国。

日本所侵占的领土中,中国东北、华北富含大量矿物、生物资源;东南亚一带又有橡胶等原料资源,而且日本当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还有着辽阔的海上疆域,其蕴含的资源储备更是难以估量。以上这些都在二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开采转化为庞大的战略物资,积极投放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之上。



强大的科技和丰富的资源储备

另外一点,日本从19世纪“明治维新”开始,就不断的走向强国之路,不断进行武力扩张的同时还在国内积极发展教育、民生,使得日本在百年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制度国家转型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亚洲第一强国”。这种状态下的日本,其军事实力、经济科学实力都处于当时世界的顶尖层次,和美国、德国等西方顶级强国并驾齐驱。


综上所述,二战日本以强大的工业科技水平为内核,以辽阔的殖民地为外核,将原料资源源源不断的转化为大量军用物资,从而在亚洲地区进行战争扩张。这样看来,日本强大军事实力的来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我国历经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最终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才将日本赶出国门,而且这还离不开美国人的帮助。假如当年没有美国人的援助,我相信我们还要付出更大的伤亡才能换来最终的胜利,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当年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有多大?我们可以大体来看一下几组数据。


抗战爆发之前,日本钢铁年产量已经超过600万吨,而我国只有5万吨,不及日本一个零头;海军方面日本拥有各类战船总吨位100多万吨,而我国只有11万吨,而且日本拥有建造5万吨战舰的能力,而我国却根本没有能力建造万吨级战舰;空军方面,日军当时拥有各类战机1000多架,我国拥有600多架,看似差距不大,但日本拥有年产近上万架飞机的能力,整个战争期间日本生产了包括零式战机在内的各类战机6万多架!而我国则为零!

除此之外,当时的日本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独立生产火炮,坦克,各类装甲车,机枪,步枪等一系列武器的国家,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共生产了5千多辆坦克,8万多门火炮,6万多辆汽车,各类枪支斤400万支,弹药更是无数,按照日本战时的最高参战兵力来算的话,当时的日本士兵平均一人一把枪。

对比之下,我国就显得非常寒酸了,我国当时只能生产少量的枪支,产量为30万支左右,而坦克,火炮,汽车这些跟飞机,大吨位战舰一样几乎为零,弹药更是奇缺,按照当时我国的最高参战兵力560万人计算的话,当时的士兵都是几个人共用一把枪,所以当年我们的很多士兵只能背着大刀,拿着长矛去跟日本人拼命。

武器的落后是国力差距如此之大的体现,也是造成两国交战后伤亡比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真的来之不易。

那么当年被我们国人斥之为“弹丸小国”的日本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实力,能对广袤的中国发动一场全面的侵略战争呢?

其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日本也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后来发生了黑船事件,美国人叩开了日本的大门,这也导致了德川幕府执政时代的结束,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继位的明治天皇逐渐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于是在他的带领下,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全面效仿西方国家走君主立宪之路,当时日本想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全国,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掠夺他国资源来进一步壮大自己,于是腐朽愚昧的清王朝成了日本人的第一个目标。

日本人开始整军备战,明治天皇带头缩减生活开支为海军筹集军费,终于日本人孤注一掷打赢了甲午海战,通过这场战争,日本人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两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这可是日本当时几年的财政收入总和,就是这笔钱,让日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日本人用这笔钱大力发展军备,于1905年打败了沙俄,夺取了沙俄在我国东北的一切权利,并在东北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用来攫取东北矿产资源,控制满洲铁路。东北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圣地”,那里有日本人渴求的铁矿和煤炭资源,这是发动战争所必须的资源,也是日本本土最为紧缺的资源。

后来日本向东北派出驻军和移民,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同化东北地区,企图让东北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但是赶走了沙俄,却赶不走中国人,令日本人想不到的是,东北出了一个张作霖,张作霖牢牢的掌控着东北的局势,于是日本人谋杀了张作霖,再后来爆发了九一八,东北彻底沦陷。

东北沦陷后,当年成立的满铁才算是真正的派上了用场,满铁名义上是经营铁路,航空等业务,但实际上满铁还负责东北和山东地区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冶炼,包括煤炭,铁矿,铅矿,黄金以及其他稀有金属等,而这些都是日本发动并维持战争所不可或缺的,日本人当年在东北究竟掠夺了多少资源已无从考察。

后来日军入关,攻入山西,山西是煤炭大省,于是日本人在那里成立了“山西产业会社”,成立这个会社的目的就是搜刮山西地区的物资包括煤炭等资源以供应日军,山西产业会社的社长叫河本大作,这个人曾出任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也是策划皇姑屯事件的元凶。


东北的“满铁”,山西的“山西产业会社”,日本每攻下一个地区都会设立一个类似于这样的机构来搜刮沦陷区的物资及资源,后来日本入侵东南亚也是为了得到那里的石油资源,因为日本在我国并没有发现石油,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所以说,资源匮乏的日本当年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除了民族特性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掠夺而发展起来的。


咸鱼闲聊


虽然日本在二战期间把中国血虐,占了中国半壁江山,并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打的英美联军节节败退,占据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但是有一说一,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工业能力,还是要用客观事实来看待的。


第一、日本是当时亚洲唯一有完整工业体系的近代化工业国家。但是日本工业体系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属于二流国家的水平。

第二、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工业水平受制于日本国内整体落后的工业体系,军工的整体水平跟欧美比较,水平也不是特别高的。

第三、海军的情况稍好,但是陆军装备和航空兵却要严重依赖于国际技术转移。自主的研发能力不强,发展也有严重不平衡。

第四、日本早期的军备发展虽有亮点,但随着欧州对日本军工技术转移的中断,日本的武器在二战后期迅速全面落后于欧美。

下面就此四点,具体说说二战日军的几个军事工业的门类。



军事航空业

先说一个很有名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是日本军工水平在二战期间的典型代表。关于零式战斗机的水平,这里就不细说了,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前期性能非常的优秀,后期迅速被美军反超,属于在当时被神化的战斗机之一。

那么,日本人是怎么造出零式战机的呢?答案就是欧洲对日本的技术转移。

前些年日本导演宫崎骏拍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叫《起风了》。这个电影里面就有日本团队到欧洲买航空技术的情节。在当时,日本的舰载机,整个就是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技术转移基础上搞出来的。



二战之前,德日之间的航空技术转移是公开的秘密。德国当时不仅跟中国搞贸易,转卖武器给中国。对日本也是一样,多次转移技术给日本。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美国人第一次看到零式战斗机时,第一反应就是这货肯定德国人搞的。

当然了,日本人也不是直接抄。日本的天才设计师也会根据亚洲的实际情况对德国的成型技术进行改进。零式战斗机就是在这种技术改进之下,飞机细节被设计师进行高度压榨,于是便变成了当时的传奇战斗机。

后来零式的性能被美军超越过,德日之间又进行了深度的技术转移(当时两国在陆地上不连接,具体沟通是靠潜艇实现的)。这其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KI—61飞燕式。

飞燕式战斗机对日本航空工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型。日本人正是通过飞燕式的研发后,才第一次在航空工业上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初步的搞明白的工业化生产战斗机的方法。不至于像搞零式时,那种只能靠照抄,然后自己再改改的水平了。


顺带再一说,当时日本海航飞机的发动机也是从欧美购买的。比如说零式战机原配的瑞星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买的美国的黄蜂发动机,与后来在太平洋上与零式厮杀的野猫战斗机,用的是同款发动机。

其实,还不仅仅是零式的发动机。当时日本所有的星型气冷机,都和美国技术有关。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封锁技术,不再向日本转移发动机技术。于是日本就只能去德国寻找新的发动机技术。

德国和日本都是轴心国盟友,对日本也不藏着掖着,向日本先后转移了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结果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中途丢了,日本设计师到了独立搞出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难点,但是最终居没有把这两项新技术用在新型的战斗机上。于是到最后,日本人就索性不玩了。干脆直接自暴自弃的搞起了“八嘎弹”。(神风敢死队)

装甲工业

相比于还能跟欧美掰腕子的航空工业,日本的坦克工业就与欧美不在一个层次了。

日本内阁在军费的倾斜上,其实并没有亏待陆军。毕竟,日本陆军一向以苏联红军为假想敌的,陆军军费从来不比海军少。但是问题就在于:相比于航空工业,当时世界上的坦克及军用装甲车辆的国际技术转移,要保守很多,也要少很多。

换句话说,在德国和苏联大规模研究装甲兵技术之前,世界上的装甲部队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一样的烂)

比如说二战之前,当时世界上卖得最多的坦克是只有六吨重的英国维克斯坦克。



这个型号的坦克,国民政府买过,在抗战期间还有过重用。日本也买过,日本人最早的坦克装甲车,也是在这个只有六吨重的维克斯坦克的基础上开始研发制造的。

但是从维克斯坦克之后,国际上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坦克制造技术的转移了。所以和航空工业不同,全世界的坦克工业自从维克斯坦克以后,基本上各自凭本事吃饭。

像我们中国没有研发能力,那就只能现买现用了,打坏了也没辙。日本的研发能力比中国强很多,有改进能力,先从微型开始,再一步步的到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最后形成自己完整的装甲工业制造体系。

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由于日本的工业水平不高。因此在二战爆发后,原本大家都是在维克斯坦克这一条起跑线上开跑的。但德国和苏联凭借高人一等的工业水平,很快就一骑绝尘,甩开了所有的国家。然后美国人依靠其强大的汽车工业,也取得了后发先至,弯道超车的效果。而日本人,也包括意大利人,就逐渐被真正的列强甩开,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弃了。

虽然说日本在二战后期也研发出了一些重型坦克,但是这些坦克都没有量产,只是停留在试产和研发阶段。没有一辆重型坦克用在了实战当中。

海军军事工业

相对于装甲军事工业的烂,日本的舰艇工业就很有成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造船工业本来就很强。早在一战前,日本的技术人员就去英国学习造船业。因此,日本人的造船业,那可是英国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

一战之后,日本的造船工业总产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即使是二战期间被打美国的稀巴烂,但是日本在战后的造船总量仍然是亚洲第一,后来还一度跃居为世界第一。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韩国和我们新中国先后超过。

需要说明的是,海军很烧钱,一般的国家根本玩不起。但是日本人敢玩海军,却是因为日本的海军战舰的造价非常低,几乎所有级别的战舰成本都要低于欧美的同级别战舰的成本。

比如说,日本长门级战列舰的造价是4300万日元,按当时日元对美元汇率2:1来算,约合2100万美元。而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造价却高达2700万美元。一艘就差了600万美元的成本。

还比如,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造价折算成美元大约是7000万美元。而美国同级别的耶和华级战列舰却高达1.2亿美元。这差距几乎就是一倍的了。

所以说,日本虽然比较穷,但是咬咬牙,也能造得起大舰队。毕竟造船这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天生就适合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后发国家。我们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搞好航空业,也没有搞好汽车和装甲业,但是造船业搞得还不错。说到底还就是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陆军轻武器工业

日军在二战当中最有名的武器是他的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这支著名步枪除了火力不够猛,经常被美军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压制外,其实也没什么短板。但是手动步枪落后于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这是不用怀疑的结论。

那么,日本当时为什么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呢?

首先可以抛出一个结论:日本当时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不是因为怕浪费子弹。日本虽然只是末流工业化国家,但人家子弹好歹也是有几十亿发产量的,不至于说几支冲锋枪都养不起。

顺带一说,冲锋枪用的手枪弹,其实是造价很便宜的子弹,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常来说,越是缺资源的国家,就越是会大量制造冲锋枪。因为冲锋枪是最省钱同时也是火比较优秀的武器。

那么既然不是因为怕浪费子弹,那么日军就是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呢?这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

不搞半自动步枪,是因为日本的武器设计师玩不转,实验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用缴获的美式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仿制,才山寨出了日本自己的半自动步枪。但是产量也非常的低,一直到战败前都没有山寨出多少成型枪。

而日本人不搞冲锋枪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工业技术不行,造出来的冲锋枪成本太高昂,实在是配发不起。

具体来说,当时日军的一支百式冲锋枪的造价,可以制造:4支三八大盖,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一把冲锋枪的成本居然和德国一把重机枪的成本相当,这才是当时日本不要冲锋枪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后的枪械生产工艺让他们无法在二战中期制造出低廉的冲锋枪。

到了二战后期,在德国人的指导下,日本的轻武器制造成本才得以控制,才开始制造只有大约20美元的冲锋枪。

但是为时已晚,当时日军已经被美军打的奄奄一息。据说一艘满载武器的运输船,船上运输了改造之后的冲锋枪,结果运输船在半路上被美军击沉,于是前线的日军也就再也没有见过新式的冲锋枪了。

二战结束之后,美军开始清点日军物资,从仓库中发现了一万多支冲锋枪,原本是打算用于本土决战的。只是没用上。



总结:日本其实并不算小,如果加上日本在二战前的殖民地(朝鲜、台湾、东四省)在内的话,日本的实力是比很多欧洲国家都要强很多的。同时日本也是当时亚洲国家中唯一有全套工业体系的国家。因此日本在自我研发,并融合德国对他技术转移后,拥有了吊打中国和毫无准备的英美实力。

这也就是所谓的初中生吊打小学生,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当欧美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他们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迅速与日本拉开差距。而日本由于失去了德国对他的技术援助,单靠自己的技术储备又无法赶上列强的步伐。于是到了二战后期,日本的武器装备全面被欧美碾压,直至被吊打。


Mer86


首先看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日两国的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日本是60亿美元,中国是13亿6千万美元;钢铁产量日本是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铜产量日本是8万7千吨,中国是700吨;石油产量日本是169万吨,中国是13000吨,一目了然,是否能够理解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

(明治天皇)

日本国土虽小,“脱亚入欧”之后却是亚洲第一个完成现代工业革命的国家,几乎也是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拥有完备的军事工业体系。在军事扩张野心的刺激下,以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日本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猛烈扩张其军事工业的规模,仅1937年一年,日本的军工投资就达到了22亿3千万日元(旧币),是1936年的两倍还多。

1937年12月,日军从上海追击过来攻陷南京仅仅用了四天时间,而日本人从东洋三岛侵略到中国大陆,却整整用了四百年。他们的第一支火枪是1543年从葡萄牙人手里买的,从而开阔了视野和激发了灵感,到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时,丰臣秀吉派出的16万士兵中有25%使用的火绳枪,日本人当时称大口径的火绳枪为“铁炮”。



(少年裕仁)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人逐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和现代军队体制,并且通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进一步对其检验和完善,1880年研制成功第一款国产制式武器“村田步枪”,到1898年被装有新式枪机的“有坂系列步枪”所取代。尤其是甲午战争的丰厚回报,日本人将清廷赔偿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广泛用于教育事业和军事工业,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的军事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总投资额的61.7%,政府内阁的军费拨款占财政预算的50%,各种军需品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什么叫“军国主义”?这就是了。

(日本的坦克生产车间)

当时的日本已经具备年产作战飞机1580架、坦克装甲车330辆、大口径火炮744门、军用汽车9500辆的军工生产能力,至于步兵轻武器、小口径火炮和弹药的生产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日本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的年需求量。这一点很重要,日军的武器装备未必有多么先进,但是却能够做到自研自产、成体系和足量生产,是维持一支现代化军队作战的基本条件。

在开战之初,日军仅仅采购了少量紧缺而未及研制的大型飞机,比如从意大利购买的100架重型轰炸机(实际交货85架),其它武器并无多少外购,它与德国的关系暂时还不如中国,而美国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并不方便直接出口武器弹药。



(日本兵工厂炮弹车间)

真正制约日本军工生产的短板,是这个岛国战略资源的匮乏,它特别缺少棉花、羊毛、橡胶、有色金属、石油和煤炭,比如其铁矿石年产量仅有45万吨,加上从朝鲜掠夺的60万吨,也远远不能满足每年600万吨的需求量。因此它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石油产品、废钢铁等战争物资,有人统计过,开战前三年日本从美国输入的上述物资占到总消耗量的54.4%。

这就是美国所谓“孤立主义”和绥靖政策的为祸所在,并且美国人因此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当他们发觉日本的野心逐渐南移时,1941年初又开始推行“隔离主义”,拒绝向日本提供战争物资,走投无路的日本人只好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日本妇女检查子弹生产)

还一个帮忙的就是张少帅和他的东北军,当时的东北仅抚顺一地年产煤炭700万吨,本溪年产60万吨,两个城市的合计产量居全国第一;铁矿石已经探明的储量中辽宁省就占到了全国的79%,鞍山和本溪的钢产量占到全国的40%,再加上张作霖所建“奉天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和武器保有量,都被轻易送给了日本人。

如果说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还缺乏与中国全面开战的底气,然而“伪满洲国”的建立改变了这一局面,用日本人自己的话说:“日本本土资源实甚贫乏之现状,由此情势为之一变”,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一声叹息尔。

(日本自产的坦克)


度度狼gg


客观的说,当年我们口中的“小日本”,其实只是日本人身材小,其他方面还是很强大的。

日本的国土面积约为37.8万平方公里,英国的国土面积约为24.4万平方公里,德国的国土面积约为35.7万平方公里,意大利国土面积约为30.1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日本并不“小”,比很多欧洲国家都要大。

我们之所以觉得日本小,一是因为和中国比较,显得小。二是因为日本国土形状狭窄,显瘦……

再看日本的人口,1939年统计的约为7300万人,当时的美国也只是1.3亿人,德国人口约为7000万人,英国人口约为4700万人,法国人口约为4100万人,中国人口4亿多。

所以,日本人口也不少,可以一下子动员出这么多的兵力。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向西方学习工业文明,虽然基础弱,但发展的确实很快。尤其是与军工相关的产业,发展尤为迅速。

举个例子,1937年日本钢产量是580万吨,中国只有4万吨。日本的石油储备约为169万吨,中国只有1.31万吨。

在日本侵占我们东北和沿海地区之后,更是把中国原本就缺少的工业基础大量占领,中日工业差距大得惊人。

日本很早就从德国那里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获得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所以,日本绝对不需要大量进口武器。他们的强大的军工产业,在战争初期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后来占领了中国东北等大量地区之后,更加有了资源保障,虽然比不上美国,但在亚洲是没人比得上的。

日本的军工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海军舰艇吧。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拥有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20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130多艘。可以说,此时的日本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

所以,作为侵略方的日本,必然会保证其军工产业,绝不可能依靠进口武器的。


但是,日本虽然发展快,相对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基础毕竟还是相对薄弱的。所以,战争后期处于劣势之后,资源捉襟见肘,“回血”速度越来越慢,战败不可避免。


七追风


虽然日本在二战期间把中国血虐,占了中国半壁江山,并且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打的英美联军节节败退,占据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但是有一说一,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军事工业能力,还是要用客观事实来看待的。第一、日本是当时亚洲唯一有完整工业体系的近代化工业国家。但是日本工业体系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属于二流国家的水平。第二、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工业水平受制于日本国内整体落后的工业体系,军工的整体水平跟欧美比较,水平也不是特别高的。第三、海军的情况稍好,但是陆军装备和航空兵却要严重依赖于国际技术转移。自主的研发能力不强,发展也有严重不平衡。第四、日本早期的军备发展虽有亮点,但随着欧州对日本军工技术转移的中断,日本的武器在二战后期迅速全面落后于欧美。下面就此四点,具体说说二战日军的几个军事工业的门类。

军事航空业先说一个很有名的战斗机——零式战斗机。零式战斗机是日本军工水平在二战期间的典型代表。关于零式战斗机的水平,这里就不细说了,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前期性能非常的优秀,后期迅速被美军反超,属于在当时被神化的战斗机之一。那么,日本人是怎么造出零式战机的呢?答案就是欧洲对日本的技术转移。前些年日本导演宫崎骏拍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叫《起风了》。这个电影里面就有日本团队到欧洲买航空技术的情节。在当时,日本的舰载机,整个就是在德国亨克尔公司的技术转移基础上搞出来的。
二战之前,德日之间的航空技术转移是公开的秘密。德国当时不仅跟中国搞贸易,转卖武器给中国。对日本也是一样,多次转移技术给日本。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美国人第一次看到零式战斗机时,第一反应就是这货肯定德国人搞的。当然了,日本人也不是直接抄。日本的天才设计师也会根据亚洲的实际情况对德国的成型技术进行改进。零式战斗机就是在这种技术改进之下,飞机细节被设计师进行高度压榨,于是便变成了当时的传奇战斗机。后来零式的性能被美军超越过,德日之间又进行了深度的技术转移(当时两国在陆地上不连接,具体沟通是靠潜艇实现的)。这其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KI—61飞燕式。飞燕式战斗机对日本航空工业,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型。日本人正是通过飞燕式的研发后,才第一次在航空工业上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初步的搞明白的工业化生产战斗机的方法。不至于像搞零式时,那种只能靠照抄,然后自己再改改的水平了。
顺带再一说,当时日本海航飞机的发动机也是从欧美购买的。比如说零式战机原配的瑞星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买的美国的黄蜂发动机,与后来在太平洋上与零式厮杀的野猫战斗机,用的是同款发动机。其实,还不仅仅是零式的发动机。当时日本所有的星型气冷机,都和美国技术有关。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封锁技术,不再向日本转移发动机技术。于是日本就只能去德国寻找新的发动机技术。德国和日本都是轴心国盟友,对日本也不藏着掖着,向日本先后转移了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技术。结果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中途丢了,日本设计师到了独立搞出了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难点,但是最终居没有把这两项新技术用在新型的战斗机上。于是到最后,日本人就索性不玩了。干脆直接自暴自弃的搞起了“八嘎弹”。(神风敢死队)
装甲工业相比于还能跟欧美掰腕子的航空工业,日本的坦克工业就与欧美不在一个层次了。日本内阁在军费的倾斜上,其实并没有亏待陆军。毕竟,日本陆军一向以苏联红军为假想敌的,陆军军费从来不比海军少。但是问题就在于:相比于航空工业,当时世界上的坦克及军用装甲车辆的国际技术转移,要保守很多,也要少很多。换句话说,在德国和苏联大规模研究装甲兵技术之前,世界上的装甲部队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一样的烂)比如说二战之前,当时世界上卖得最多的坦克是只有六吨重的英国维克斯坦克。这个型号的坦克,国民政府买过,在抗战期间还有过重用。日本也买过,日本人最早的坦克装甲车,也是在这个只有六吨重的维克斯坦克的基础上开始研发制造的。但是从维克斯坦克之后,国际上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坦克制造技术的转移了。所以和航空工业不同,全世界的坦克工业自从维克斯坦克以后,基本上各自凭本事吃饭。像我们中国没有研发能力,那就只能现买现用了,打坏了也没辙。日本的研发能力比中国强很多,有改进能力,先从微型开始,再一步步的到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最后形成自己完整的装甲工业制造体系。但是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由于日本的工业水平不高。因此在二战爆发后,原本大家都是在维克斯坦克这一条起跑线上开跑的。但德国和苏联凭借高人一等的工业水平,很快就一骑绝尘,甩开了所有的国家。然后美国人依靠其强大的汽车工业,也取得了后发先至,弯道超车的效果。而日本人,也包括意大利人,就逐渐被真正的列强甩开,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弃了。虽然说日本在二战后期也研发出了一些重型坦克,但是这些坦克都没有量产,只是停留在试产和研发阶段。没有一辆重型坦克用在了实战当中。
海军军事工业相对于装甲军事工业的烂,日本的舰艇工业就很有成就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的造船工业本来就很强。早在一战前,日本的技术人员就去英国学习造船业。因此,日本人的造船业,那可是英国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一战之后,日本的造船工业总产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即使是二战期间被打美国的稀巴烂,但是日本在战后的造船总量仍然是亚洲第一,后来还一度跃居为世界第一。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韩国和我们新中国先后超过。需要说明的是,海军很烧钱,一般的国家根本玩不起。但是日本人敢玩海军,却是因为日本的海军战舰的造价非常低,几乎所有级别的战舰成本都要低于欧美的同级别战舰的成本。比如说,日本长门级战列舰的造价是4300万日元,按当时日元对美元汇率2:1来算,约合2100万美元。而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造价却高达2700万美元。一艘就差了600万美元的成本。还比如,日本大和号战列舰的造价折算成美元大约是7000万美元。而美国同级别的耶和华级战列舰却高达1.2亿美元。这差距几乎就是一倍的了。所以说,日本虽然比较穷,但是咬咬牙,也能造得起大舰队。毕竟造船这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天生就适合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后发国家。我们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搞好航空业,也没有搞好汽车和装甲业,但是造船业搞得还不错。说到底还就是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陆军轻武器工业日军在二战当中最有名的武器是他的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这支著名步枪除了火力不够猛,经常被美军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压制外,其实也没什么短板。但是手动步枪落后于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这是不用怀疑的结论。那么,日本当时为什么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呢?首先可以抛出一个结论:日本当时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不是因为怕浪费子弹。日本虽然只是末流工业化国家,但人家子弹好歹也是有几十亿发产量的,不至于说几支冲锋枪都养不起。顺带一说,冲锋枪用的手枪弹,其实是造价很便宜的子弹,只有全威力步枪弹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常来说,越是缺资源的国家,就越是会大量制造冲锋枪。因为冲锋枪是最省钱同时也是火比较优秀的武器。那么既然不是因为怕浪费子弹,那么日军就是不搞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呢?这其中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搞半自动步枪,是因为日本的武器设计师玩不转,实验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用缴获的美式伽兰德半自动步枪仿制,才山寨出了日本自己的半自动步枪。但是产量也非常的低,一直到战败前都没有山寨出多少成型枪。
而日本人不搞冲锋枪的原因,是因为日本的工业技术不行,造出来的冲锋枪成本太高昂,实在是配发不起。具体来说,当时日军的一支百式冲锋枪的造价,可以制造:4支三八大盖,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一把冲锋枪的成本居然和德国一把重机枪的成本相当,这才是当时日本不要冲锋枪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后的枪械生产工艺让他们无法在二战中期制造出低廉的冲锋枪。到了二战后期,在德国人的指导下,日本的轻武器制造成本才得以控制,才开始制造只有大约20美元的冲锋枪。但是为时已晚,当时日军已经被美军打的奄奄一息。据说一艘满载武器的运输船,船上运输了改造之后的冲锋枪,结果运输船在半路上被美军击沉,于是前线的日军也就再也没有见过新式的冲锋枪了。二战结束之后,美军开始清点日军物资,从仓库中发现了一万多支冲锋枪,原本是打算用于本土决战的。只是没用上。总结:日本其实并不算小,如果加上日本在二战前的殖民地(朝鲜、台湾、东四省)在内的话,日本的实力是比很多欧洲国家都要强很多的。同时日本也是当时亚洲国家中唯一有全套工业体系的国家。因此日本在自我研发,并融合德国对他技术转移后,拥有了吊打中国和毫无准备的英美实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初中生吊打小学生,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当欧美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后。他们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迅速与日本拉开差距。而日本由于失去了德国对他的技术援助,单靠自己的技术储备又无法赶上列强的步伐。于是到了二战后期,日本的武器装备全面被欧美碾压,直至被吊打。


给个老婆饼


二战中日军的武器装备大多数都是自行设计生产的,当然造出来是一个问题,造的好不好就是另一个问题。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逐步开始走向现代化,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建立现代工业。而在二战爆发时,日本已经在工业上走了很长一段距离,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都是能自行设计生产制造的。当然,受制于作战环境、作战理念、资源等问题,日本设计的很多武器有着很多日本特色。

就拿轻武器而言,二战中日军的轻武器都是自行研发生产的,比如三八式步枪、九二式重机枪、大正十一年式机枪、99/96式轻机枪等。但是设计理念极为另类,比如二战中各国已经开始大幅缩短标准步枪长度,但是日本人还在装备着老旧而又过长的三八式步枪,再比如96/99式机枪,日本人甚至要求机枪也能装上刺刀来近战。 至于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军舰等重武器,同样也是日本自行设计建造的居多。比如世人皆知的日本海军的零式战斗机,就是一款从头到尾的日本战斗机,其也很能体现日本当时的情况,那就是能够制造,但是由于很多技术不如欧美国家所以造不好。比如零式的发动机性能太差,在舍弃装甲防护后,日本人只能给机身打孔来进一步减重,这降低了其机体重量,提升了航程、机动性,但是直接导致战机机体结构脆弱,甚至可能在高速俯冲中解体。同时,零式的九九式机炮弹道弯曲毁伤能力差,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二战中日本还是同其他国家进行了很多技术交流的,主要就是德国意大利等国。比如日本就从德国引进了FW190、BF109等战机以及一些武器的图纸,像德军的MG151/20机炮就日本仿制后装备到了Ki61等战斗机上。


战争之王


日本二战时期拥有很多军工企业。



1. 中岛飞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和战斗机的研发和制造。二战结束时,中岛飞机差不多生产了大约三万架飞机。其中由三菱重工设计的零式战机,就有三分之二由其生产。二战时期。零式战机共大约生产了一万架。

2. 川崎重工

川崎重工的起家是从造船开始。是日本的老字号军工企业。

二战时期,川崎重工生产战斗机,运输机,轰炸机,潜艇,战列舰,航母等。

榛名号战列舰

大凤号航空母舰,瑞鹤号航空母舰等很多均出自川崎重工。

3. 三菱重工

是日本重要的机械制造商,是日本最大的国防工业制造商。

其涵盖运输,铁路,船舶,航空,武器,发动机,军工,差不多是你想得到的,它就能造。

二战时期著名的零式战机就是由三菱设计并制造。

和其它日本企业一样,在二战时期,他们大量非法使用苦役劳工。

它们是战争的帮凶。


航空笔记


客观来讲,日本国土面积其实并不小。在世界上将近200多个国家里,日本国土面积位居第26名,击败了世界上将近70%的国家。

但我们之所以习惯将“小”字冠在“日本”之前,除了日本二战时期国民平均身高只有150cm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我国相比,日本的国土面积简直太小了。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敢侵略陆地面积是它25倍的中国,并且敢于向苏联和美国叫板。那么一个小小的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有如此大的军事实力,他的武器从何而来?

二战时期,日本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源于三个方面,主要是自身努力、队友助攻。

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从古代派遣遣唐使学习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到近代派出欧美留学生学习西方知识。可以说,日本正是凭借学习先进制度,实现了速成。

不过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在被英美等帝国主义强行打开国门后进行的。为了提升国力,时任日本统治者——明治天皇,更是提出“每天只吃一段饭,直到日本海军强盛的那天”。


而这句话也大大地激励了日本国民,使得日本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最终走上了一条和我国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自身努力固然重要,队友助攻更是如虎添翼。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是速成的弊端也展现出来了。

那就是知识技术积累的匮乏,导致日本根本无法独立制造战争武器。不过在日本、德国、意大利确立同盟关系后,德国队友的助攻,解决了日本这一燃眉之急。

德国队友的助攻并不是简单地向日本赠送武器,而是直接告诉日本人如何制造武器,而对于比较精密、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技术,德国队友更是亲情奉献图纸。

当然,日本设计师也并非一味照搬,而是依据实际作战情况,对德国提供的武器技术进行改造。

其中改造最成功、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王牌战斗机——零式飞机飞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战中,81架零式战机在两波空袭后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拥有压倒性优势。


而在这场战役中,日本仅损失了9架飞机。而在随后空袭菲律宾战役中,日军在一天之内几乎消灭掉了美军所有的空中力量,3天后完全掌握了菲律宾的天空。

一时之间,零式战机被封神,而美国也品尝到了大发战争财以及绥靖政策的恶果。

虽然德国队友的助攻非常给力,但是奈何日本矿产资源匮乏,同时土地资源和军事经费紧张,一直无法大规模修建军工厂。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时期,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以及冲锋枪陆续面世,但日本一直没有大量装备的原因。

日本资源实在是太匮乏了,尤其是冲锋枪几秒之内几十发子弹就打光。但命中率却并不是很高,简直就是在烧钱、浪费资源!而且在战争后期,日本战线拉得太长,完全支撑不起这样的消耗。

然而有这么一个意外,东三省沦陷。要知道在这之前,无论是东三省的军工还是其他方便,在全国都是排名非常非常靠前的。然而随着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让张作霖辛苦经营几十年的东三省,就这样没了。
东三省沦陷之后,日本全面占领东三省原有的基础建设。在原来东三省的基础上,日本大规模的发展,这个举动为后来的侵华战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