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個小小的日本,二戰期間為何擁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它的軍事武器從何而來?

用戶3787244400709


日本哪裡小了,題主這個偏見太重。

一戰後日本是個工業國無疑了,雖然相比於歐洲和美國還有一定差距。20世紀20年代末,製造業和採礦業佔日本的GDP比重就達到了23%,超過了農業的21%。當然,世界範圍來看日本的經濟水平處於二流水平,有學者(Fukao & Ma, 2007)測算認為日本在20年代,人均收入水平上低於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僅僅與蘇聯處於同一水平上。另外一方面,日本在1929到1933年經濟危機中經濟總量縮水20%。所以,當時日本談不上經濟體量大,不過在亞洲毫無疑問是佼佼者,當時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僅有日本的35%。

日本在20世紀10年代到20年代期間進行了不少技術引進,比如引進了英國製造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這對於日本自身造艦技術有非常大的鼓勵作用。另一個比較顯著的領域是航空工業,日本在戰後與英國、美國、意大利、德國都有不少航空技術合作,許多技術實現了國產化。典型的如A2N(90式)艦戰,就是引進美國F2B和F4B艦載戰鬥機技術後研製的。沒有與歐美國家的合作,日本的工業體系質量提升沒那麼快。到戰前和中日戰爭爆發時,日本已基本可以自產足夠的武器裝備,在性能上達到了世界主流水平,少數裝備,如A6M戰鬥機,已經是世界第一流水平,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過12:1的驚人交換比。

日本是個海島國家,因此海權對於日本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日本的主要軍事資源是投入在海軍建設上的,日本的海權地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被明確,與英美的噸位比例為5:5:3,由於英國戰略重心在歐洲,美國也需要分擔兩洋海權,因此在條約時期的太平洋日本與美國艦隊噸位有大約2.5:3的優勢。為而陸軍相對而言比較平庸,不過也算是戰前的世界主流水平,而且在亞洲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日本的問題在於投射能力很差,無法實現大規模遠程兵力投送,不過在水體相對比較封閉的亞洲,這也不是個問題。

當然,由於亞洲是日本一家獨大的局面,歐美在亞洲的力量相對薄弱,因此日本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在1939年二戰爆發後,歐洲國家,特別是英國和荷蘭,將大量兵力抽調回歐洲,而法國在1940年戰敗後直接成了日本的準盟友,在東南亞方向只有美國在菲律賓有軍團級軍事單位。因此在二戰初期,日本才會具備一定的戰略優勢,這也是日本軍事實力強大的重要背景。

最後從數據上看,日本在二戰期間生產了4524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65945輛各型車輛、13350門各型火炮、29000門迫擊炮、38萬挺機槍、包括33405架戰鬥機和11943架轟炸機在內的64484架各型飛機、18艘各類航母、2艘戰列艦、9艘巡洋艦、63艘驅逐艦、199艘潛艇。雖然產能遠遠不及美國、英國和蘇聯,但在軸心國中排名第二,在航空工業產能上與德國接近,而海軍建設上自然要遠遠超出。日本是不如美國,不過要說小和弱,當年的中國才是真的弱小……


怪蜀黍老囧曾


日本確實小,但也是相對於中國、美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如果說二戰時期日本小,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戰時期的日本領土

我們來看一下截止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時的日本領土以及殖民地範圍。當時日本除了本土以外,還囊括掠奪了中國差不多三分之一(3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主要包括:以東北三省128萬平方公里領土為基礎建立的“偽滿洲國”、華北平原大部、以及南到江蘇,北至山東的東部沿海地區;另外除了中國以外,朝鮮半島全境以及東南亞地區的一部分土地也被日本收入囊中。



根據資料統計:二戰日本全盛時期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恐怖的850多萬平方公里,包含本土及附屬島嶼的30多萬;侵略中國的350萬;東南亞殖民地450萬;朝鮮半島22萬左右。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哪怕是放在今天也是世界排名前五的領土大國。

日本所侵佔的領土中,中國東北、華北富含大量礦物、生物資源;東南亞一帶又有橡膠等原料資源,而且日本當時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還有著遼闊的海上疆域,其蘊含的資源儲備更是難以估量。以上這些都在二戰時期被日本侵略者開採轉化為龐大的戰略物資,積極投放於亞洲和太平洋戰場之上。



強大的科技和豐富的資源儲備

另外一點,日本從19世紀“明治維新”開始,就不斷的走向強國之路,不斷進行武力擴張的同時還在國內積極發展教育、民生,使得日本在百年時間內,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制度國家轉型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亞洲第一強國”。這種狀態下的日本,其軍事實力、經濟科學實力都處於當時世界的頂尖層次,和美國、德國等西方頂級強國並駕齊驅。


綜上所述,二戰日本以強大的工業科技水平為內核,以遼闊的殖民地為外核,將原料資源源源不斷的轉化為大量軍用物資,從而在亞洲地區進行戰爭擴張。這樣看來,日本強大軍事實力的來源也就不足為奇了。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我國曆經十四年的浴血抗戰,最終以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才將日本趕出國門,而且這還離不開美國人的幫助。假如當年沒有美國人的援助,我相信我們還要付出更大的傷亡才能換來最終的勝利,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年中日兩國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了,有多大?我們可以大體來看一下幾組數據。


抗戰爆發之前,日本鋼鐵年產量已經超過600萬噸,而我國只有5萬噸,不及日本一個零頭;海軍方面日本擁有各類戰船總噸位100多萬噸,而我國只有11萬噸,而且日本擁有建造5萬噸戰艦的能力,而我國卻根本沒有能力建造萬噸級戰艦;空軍方面,日軍當時擁有各類戰機1000多架,我國擁有600多架,看似差距不大,但日本擁有年產近上萬架飛機的能力,整個戰爭期間日本生產了包括零式戰機在內的各類戰機6萬多架!而我國則為零!

除此之外,當時的日本還是世界上少有的可以獨立生產火炮,坦克,各類裝甲車,機槍,步槍等一系列武器的國家,整個戰爭期間,日本共生產了5千多輛坦克,8萬多門火炮,6萬多輛汽車,各類槍支斤400萬支,彈藥更是無數,按照日本戰時的最高參戰兵力來算的話,當時的日本士兵平均一人一把槍。

對比之下,我國就顯得非常寒酸了,我國當時只能生產少量的槍支,產量為30萬支左右,而坦克,火炮,汽車這些跟飛機,大噸位戰艦一樣幾乎為零,彈藥更是奇缺,按照當時我國的最高參戰兵力560萬人計算的話,當時的士兵都是幾個人共用一把槍,所以當年我們的很多士兵只能揹著大刀,拿著長矛去跟日本人拼命。

武器的落後是國力差距如此之大的體現,也是造成兩國交戰後傷亡比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說抗日戰爭的勝利真的來之不易。

那麼當年被我們國人斥之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實力,能對廣袤的中國發動一場全面的侵略戰爭呢?

其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日本也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後來發生了黑船事件,美國人叩開了日本的大門,這也導致了德川幕府執政時代的結束,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繼位的明治天皇逐漸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於是在他的帶領下,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全面效仿西方國家走君主立憲之路,當時日本想要發展成為世界一流全國,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通過發動對外戰爭掠奪他國資源來進一步壯大自己,於是腐朽愚昧的清王朝成了日本人的第一個目標。

日本人開始整軍備戰,明治天皇帶頭縮減生活開支為海軍籌集軍費,終於日本人孤注一擲打贏了甲午海戰,通過這場戰爭,日本人從清政府那裡得到了兩億多兩白銀的賠款,日本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錢,這可是日本當時幾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就是這筆錢,讓日本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日本人用這筆錢大力發展軍備,於1905年打敗了沙俄,奪取了沙俄在我國東北的一切權利,並在東北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用來攫取東北礦產資源,控制滿洲鐵路。東北是日本夢寐以求的“聖地”,那裡有日本人渴求的鐵礦和煤炭資源,這是發動戰爭所必須的資源,也是日本本土最為緊缺的資源。

後來日本向東北派出駐軍和移民,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同化東北地區,企圖讓東北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但是趕走了沙俄,卻趕不走中國人,令日本人想不到的是,東北出了一個張作霖,張作霖牢牢的掌控著東北的局勢,於是日本人謀殺了張作霖,再後來爆發了九一八,東北徹底淪陷。

東北淪陷後,當年成立的滿鐵才算是真正的派上了用場,滿鐵名義上是經營鐵路,航空等業務,但實際上滿鐵還負責東北和山東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冶煉,包括煤炭,鐵礦,鉛礦,黃金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等,而這些都是日本發動並維持戰爭所不可或缺的,日本人當年在東北究竟掠奪了多少資源已無從考察。

後來日軍入關,攻入山西,山西是煤炭大省,於是日本人在那裡成立了“山西產業會社”,成立這個會社的目的就是搜刮山西地區的物資包括煤炭等資源以供應日軍,山西產業會社的社長叫河本大作,這個人曾出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也是策劃皇姑屯事件的元兇。


東北的“滿鐵”,山西的“山西產業會社”,日本每攻下一個地區都會設立一個類似於這樣的機構來搜刮淪陷區的物資及資源,後來日本入侵東南亞也是為了得到那裡的石油資源,因為日本在我國並沒有發現石油,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以說,資源匱乏的日本當年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除了民族特性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掠奪而發展起來的。


鹹魚閒聊


雖然日本在二戰期間把中國血虐,佔了中國半壁江山,並且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打的英美聯軍節節敗退,佔據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但是有一說一,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能力,還是要用客觀事實來看待的。


第一、日本是當時亞洲唯一有完整工業體系的近代化工業國家。但是日本工業體系的整體水平並不高。屬於二流國家的水平。

第二、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業水平受制於日本國內整體落後的工業體系,軍工的整體水平跟歐美比較,水平也不是特別高的。

第三、海軍的情況稍好,但是陸軍裝備和航空兵卻要嚴重依賴於國際技術轉移。自主的研發能力不強,發展也有嚴重不平衡。

第四、日本早期的軍備發展雖有亮點,但隨著歐州對日本軍工技術轉移的中斷,日本的武器在二戰後期迅速全面落後於歐美。

下面就此四點,具體說說二戰日軍的幾個軍事工業的門類。



軍事航空業

先說一個很有名的戰鬥機——零式戰鬥機。

零式戰鬥機是日本軍工水平在二戰期間的典型代表。關於零式戰鬥機的水平,這裡就不細說了,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前期性能非常的優秀,後期迅速被美軍反超,屬於在當時被神化的戰鬥機之一。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造出零式戰機的呢?答案就是歐洲對日本的技術轉移。

前些年日本導演宮崎駿拍過一個非常優秀的動畫電影,叫《起風了》。這個電影裡面就有日本團隊到歐洲買航空技術的情節。在當時,日本的艦載機,整個就是在德國亨克爾公司的技術轉移基礎上搞出來的。



二戰之前,德日之間的航空技術轉移是公開的秘密。德國當時不僅跟中國搞貿易,轉賣武器給中國。對日本也是一樣,多次轉移技術給日本。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美國人第一次看到零式戰鬥機時,第一反應就是這貨肯定德國人搞的。

當然了,日本人也不是直接抄。日本的天才設計師也會根據亞洲的實際情況對德國的成型技術進行改進。零式戰鬥機就是在這種技術改進之下,飛機細節被設計師進行高度壓榨,於是便變成了當時的傳奇戰鬥機。

後來零式的性能被美軍超越過,德日之間又進行了深度的技術轉移(當時兩國在陸地上不連接,具體溝通是靠潛艇實現的)。這其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KI—61飛燕式。

飛燕式戰鬥機對日本航空工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型。日本人正是通過飛燕式的研發後,才第一次在航空工業上實現了一次跨越式發展,初步的搞明白的工業化生產戰鬥機的方法。不至於像搞零式時,那種只能靠照抄,然後自己再改改的水平了。


順帶再一說,當時日本海航飛機的發動機也是從歐美購買的。比如說零式戰機原配的瑞星發動機,實際上就是買的美國的黃蜂發動機,與後來在太平洋上與零式廝殺的野貓戰鬥機,用的是同款發動機。

其實,還不僅僅是零式的發動機。當時日本所有的星型氣冷機,都和美國技術有關。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封鎖技術,不再向日本轉移發動機技術。於是日本就只能去德國尋找新的發動機技術。

德國和日本都是軸心國盟友,對日本也不藏著掖著,向日本先後轉移了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的技術。結果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中途丟了,日本設計師到了獨立搞出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難點,但是最終居沒有把這兩項新技術用在新型的戰鬥機上。於是到最後,日本人就索性不玩了。乾脆直接自暴自棄的搞起了“八嘎彈”。(神風敢死隊)

裝甲工業

相比於還能跟歐美掰腕子的航空工業,日本的坦克工業就與歐美不在一個層次了。

日本內閣在軍費的傾斜上,其實並沒有虧待陸軍。畢竟,日本陸軍一向以蘇聯紅軍為假想敵的,陸軍軍費從來不比海軍少。但是問題就在於:相比於航空工業,當時世界上的坦克及軍用裝甲車輛的國際技術轉移,要保守很多,也要少很多。

換句話說,在德國和蘇聯大規模研究裝甲兵技術之前,世界上的裝甲部隊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一樣的爛)

比如說二戰之前,當時世界上賣得最多的坦克是隻有六噸重的英國維克斯坦克。



這個型號的坦克,國民政府買過,在抗戰期間還有過重用。日本也買過,日本人最早的坦克裝甲車,也是在這個只有六噸重的維克斯坦克的基礎上開始研發製造的。

但是從維克斯坦克之後,國際上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坦克製造技術的轉移了。所以和航空工業不同,全世界的坦克工業自從維克斯坦克以後,基本上各自憑本事吃飯。

像我們中國沒有研發能力,那就只能現買現用了,打壞了也沒轍。日本的研發能力比中國強很多,有改進能力,先從微型開始,再一步步的到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最後形成自己完整的裝甲工業製造體系。

但是前面已經反覆強調了,由於日本的工業水平不高。因此在二戰爆發後,原本大家都是在維克斯坦克這一條起跑線上開跑的。但德國和蘇聯憑藉高人一等的工業水平,很快就一騎絕塵,甩開了所有的國家。然後美國人依靠其強大的汽車工業,也取得了後發先至,彎道超車的效果。而日本人,也包括意大利人,就逐漸被真正的列強甩開,只好躲在角落裡暗自哭棄了。

雖然說日本在二戰後期也研發出了一些重型坦克,但是這些坦克都沒有量產,只是停留在試產和研發階段。沒有一輛重型坦克用在了實戰當中。

海軍軍事工業

相對於裝甲軍事工業的爛,日本的艦艇工業就很有成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的造船工業本來就很強。早在一戰前,日本的技術人員就去英國學習造船業。因此,日本人的造船業,那可是英國師傅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

一戰之後,日本的造船工業總產量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即使是二戰期間被打美國的稀巴爛,但是日本在戰後的造船總量仍然是亞洲第一,後來還一度躍居為世界第一。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韓國和我們新中國先後超過。

需要說明的是,海軍很燒錢,一般的國家根本玩不起。但是日本人敢玩海軍,卻是因為日本的海軍戰艦的造價非常低,幾乎所有級別的戰艦成本都要低於歐美的同級別戰艦的成本。

比如說,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造價是4300萬日元,按當時日元對美元匯率2:1來算,約合2100萬美元。而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造價卻高達2700萬美元。一艘就差了600萬美元的成本。

還比如,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造價折算成美元大約是7000萬美元。而美國同級別的耶和華級戰列艦卻高達1.2億美元。這差距幾乎就是一倍的了。

所以說,日本雖然比較窮,但是咬咬牙,也能造得起大艦隊。畢竟造船這個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天生就適合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後發國家。我們新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搞好航空業,也沒有搞好汽車和裝甲業,但是造船業搞得還不錯。說到底還就是因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



陸軍輕武器工業

日軍在二戰當中最有名的武器是他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這支著名步槍除了火力不夠猛,經常被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的火力壓制外,其實也沒什麼短板。但是手動步槍落後於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這是不用懷疑的結論。

那麼,日本當時為什麼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

首先可以拋出一個結論:日本當時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日本雖然只是末流工業化國家,但人家子彈好歹也是有幾十億發產量的,不至於說幾支衝鋒槍都養不起。

順帶一說,衝鋒槍用的手槍彈,其實是造價很便宜的子彈,只有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常來說,越是缺資源的國家,就越是會大量製造衝鋒槍。因為衝鋒槍是最省錢同時也是火比較優秀的武器。

那麼既然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那麼日軍就是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這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

不搞半自動步槍,是因為日本的武器設計師玩不轉,實驗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只能用繳獲的美式伽蘭德半自動步槍仿製,才山寨出了日本自己的半自動步槍。但是產量也非常的低,一直到戰敗前都沒有山寨出多少成型槍。

而日本人不搞衝鋒槍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工業技術不行,造出來的衝鋒槍成本太高昂,實在是配發不起。

具體來說,當時日軍的一支百式衝鋒槍的造價,可以製造:4支三八大蓋,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



一把衝鋒槍的成本居然和德國一把重機槍的成本相當,這才是當時日本不要衝鋒槍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在二戰中期製造出低廉的衝鋒槍。

到了二戰後期,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日本的輕武器製造成本才得以控制,才開始製造只有大約20美元的衝鋒槍。

但是為時已晚,當時日軍已經被美軍打的奄奄一息。據說一艘滿載武器的運輸船,船上運輸了改造之後的衝鋒槍,結果運輸船在半路上被美軍擊沉,於是前線的日軍也就再也沒有見過新式的衝鋒槍了。

二戰結束之後,美軍開始清點日軍物資,從倉庫中發現了一萬多支衝鋒槍,原本是打算用於本土決戰的。只是沒用上。



總結:日本其實並不算小,如果加上日本在二戰前的殖民地(朝鮮、臺灣、東四省)在內的話,日本的實力是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強很多的。同時日本也是當時亞洲國家中唯一有全套工業體系的國家。因此日本在自我研發,並融合德國對他技術轉移後,擁有了吊打中國和毫無準備的英美實力。

這也就是所謂的初中生吊打小學生,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但是當歐美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後。他們憑藉雄厚的工業實力,迅速與日本拉開差距。而日本由於失去了德國對他的技術援助,單靠自己的技術儲備又無法趕上列強的步伐。於是到了二戰後期,日本的武器裝備全面被歐美碾壓,直至被吊打。


Mer86


首先看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中日兩國的幾項重要經濟指標,工業總產值日本是60億美元,中國是13億6千萬美元;鋼鐵產量日本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銅產量日本是8萬7千噸,中國是700噸;石油產量日本是169萬噸,中國是13000噸,一目瞭然,是否能夠理解雙方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

(明治天皇)

日本國土雖小,“脫亞入歐”之後卻是亞洲第一個完成現代工業革命的國家,幾乎也是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擁有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在軍事擴張野心的刺激下,以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日本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猛烈擴張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僅1937年一年,日本的軍工投資就達到了22億3千萬日元(舊幣),是1936年的兩倍還多。

1937年12月,日軍從上海追擊過來攻陷南京僅僅用了四天時間,而日本人從東洋三島侵略到中國大陸,卻整整用了四百年。他們的第一支火槍是1543年從葡萄牙人手裡買的,從而開闊了視野和激發了靈感,到1592年發動侵朝戰爭時,豐臣秀吉派出的16萬士兵中有25%使用的火繩槍,日本人當時稱大口徑的火繩槍為“鐵炮”。



(少年裕仁)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人逐步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體系和現代軍隊體制,並且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進一步對其檢驗和完善,1880年研製成功第一款國產製式武器“村田步槍”,到1898年被裝有新式槍機的“有坂系列步槍”所取代。尤其是甲午戰爭的豐厚回報,日本人將清廷賠償的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廣泛用於教育事業和軍事工業,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全面抗戰爆發時,日本的軍事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總投資額的61.7%,政府內閣的軍費撥款佔財政預算的50%,各種軍需品和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什麼叫“軍國主義”?這就是了。

(日本的坦克生產車間)

當時的日本已經具備年產作戰飛機1580架、坦克裝甲車330輛、大口徑火炮744門、軍用汽車9500輛的軍工生產能力,至於步兵輕武器、小口徑火炮和彈藥的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日本軍隊進行大規模作戰的年需求量。這一點很重要,日軍的武器裝備未必有多麼先進,但是卻能夠做到自研自產、成體系和足量生產,是維持一支現代化軍隊作戰的基本條件。

在開戰之初,日軍僅僅採購了少量緊缺而未及研製的大型飛機,比如從意大利購買的100架重型轟炸機(實際交貨85架),其它武器並無多少外購,它與德國的關係暫時還不如中國,而美國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並不方便直接出口武器彈藥。



(日本兵工廠炮彈車間)

真正制約日本軍工生產的短板,是這個島國戰略資源的匱乏,它特別缺少棉花、羊毛、橡膠、有色金屬、石油和煤炭,比如其鐵礦石年產量僅有45萬噸,加上從朝鮮掠奪的60萬噸,也遠遠不能滿足每年600萬噸的需求量。因此它需要從美國大量進口石油產品、廢鋼鐵等戰爭物資,有人統計過,開戰前三年日本從美國輸入的上述物資佔到總消耗量的54.4%。

這就是美國所謂“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的為禍所在,並且美國人因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當他們發覺日本的野心逐漸南移時,1941年初又開始推行“隔離主義”,拒絕向日本提供戰爭物資,走投無路的日本人只好挑起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婦女檢查子彈生產)

還一個幫忙的就是張少帥和他的東北軍,當時的東北僅撫順一地年產煤炭700萬噸,本溪年產60萬噸,兩個城市的合計產量居全國第一;鐵礦石已經探明的儲量中遼寧省就佔到了全國的79%,鞍山和本溪的鋼產量佔到全國的40%,再加上張作霖所建“奉天兵工廠”的生產能力和武器保有量,都被輕易送給了日本人。

如果說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日本帝國主義還缺乏與中國全面開戰的底氣,然而“偽滿洲國”的建立改變了這一局面,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日本本土資源實甚貧乏之現狀,由此情勢為之一變”,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一聲嘆息爾。

(日本自產的坦克)


度度狼gg


客觀的說,當年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其實只是日本人身材小,其他方面還是很強大的。

日本的國土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公里,英國的國土面積約為24.4萬平方公里,德國的國土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公里,意大利國土面積約為30.1萬平方公里……

也就是說,日本並不“小”,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大。

我們之所以覺得日本小,一是因為和中國比較,顯得小。二是因為日本國土形狀狹窄,顯瘦……

再看日本的人口,1939年統計的約為7300萬人,當時的美國也只是1.3億人,德國人口約為7000萬人,英國人口約為4700萬人,法國人口約為4100萬人,中國人口4億多。

所以,日本人口也不少,可以一下子動員出這麼多的兵力。


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向西方學習工業文明,雖然基礎弱,但發展的確實很快。尤其是與軍工相關的產業,發展尤為迅速。

舉個例子,1937年日本鋼產量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的石油儲備約為169萬噸,中國只有1.31萬噸。

在日本侵佔我們東北和沿海地區之後,更是把中國原本就缺少的工業基礎大量佔領,中日工業差距大得驚人。

日本很早就從德國那裡學習了先進的軍事理論,獲得了一系列的先進技術。所以,日本絕對不需要大量進口武器。他們的強大的軍工產業,在戰爭初期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後來佔領了中國東北等大量地區之後,更加有了資源保障,雖然比不上美國,但在亞洲是沒人比得上的。

日本的軍工產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海軍艦艇吧。

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20艘,輕巡洋艦17艘,驅逐艦130多艘。可以說,此時的日本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之一。

所以,作為侵略方的日本,必然會保證其軍工產業,絕不可能依靠進口武器的。


但是,日本雖然發展快,相對於歐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基礎畢竟還是相對薄弱的。所以,戰爭後期處於劣勢之後,資源捉襟見肘,“回血”速度越來越慢,戰敗不可避免。


七追風


雖然日本在二戰期間把中國血虐,佔了中國半壁江山,並且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打的英美聯軍節節敗退,佔據了整個東南亞地區。但是有一說一,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能力,還是要用客觀事實來看待的。第一、日本是當時亞洲唯一有完整工業體系的近代化工業國家。但是日本工業體系的整體水平並不高。屬於二流國家的水平。第二、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工業水平受制於日本國內整體落後的工業體系,軍工的整體水平跟歐美比較,水平也不是特別高的。第三、海軍的情況稍好,但是陸軍裝備和航空兵卻要嚴重依賴於國際技術轉移。自主的研發能力不強,發展也有嚴重不平衡。第四、日本早期的軍備發展雖有亮點,但隨著歐州對日本軍工技術轉移的中斷,日本的武器在二戰後期迅速全面落後於歐美。下面就此四點,具體說說二戰日軍的幾個軍事工業的門類。

軍事航空業先說一個很有名的戰鬥機——零式戰鬥機。零式戰鬥機是日本軍工水平在二戰期間的典型代表。關於零式戰鬥機的水平,這裡就不細說了,如果一言以概之,就是前期性能非常的優秀,後期迅速被美軍反超,屬於在當時被神化的戰鬥機之一。那麼,日本人是怎麼造出零式戰機的呢?答案就是歐洲對日本的技術轉移。前些年日本導演宮崎駿拍過一個非常優秀的動畫電影,叫《起風了》。這個電影裡面就有日本團隊到歐洲買航空技術的情節。在當時,日本的艦載機,整個就是在德國亨克爾公司的技術轉移基礎上搞出來的。
二戰之前,德日之間的航空技術轉移是公開的秘密。德國當時不僅跟中國搞貿易,轉賣武器給中國。對日本也是一樣,多次轉移技術給日本。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美國人第一次看到零式戰鬥機時,第一反應就是這貨肯定德國人搞的。當然了,日本人也不是直接抄。日本的天才設計師也會根據亞洲的實際情況對德國的成型技術進行改進。零式戰鬥機就是在這種技術改進之下,飛機細節被設計師進行高度壓榨,於是便變成了當時的傳奇戰鬥機。後來零式的性能被美軍超越過,德日之間又進行了深度的技術轉移(當時兩國在陸地上不連接,具體溝通是靠潛艇實現的)。這其中最直接的成果就是KI—61飛燕式。飛燕式戰鬥機對日本航空工業,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型。日本人正是通過飛燕式的研發後,才第一次在航空工業上實現了一次跨越式發展,初步的搞明白的工業化生產戰鬥機的方法。不至於像搞零式時,那種只能靠照抄,然後自己再改改的水平了。
順帶再一說,當時日本海航飛機的發動機也是從歐美購買的。比如說零式戰機原配的瑞星發動機,實際上就是買的美國的黃蜂發動機,與後來在太平洋上與零式廝殺的野貓戰鬥機,用的是同款發動機。其實,還不僅僅是零式的發動機。當時日本所有的星型氣冷機,都和美國技術有關。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封鎖技術,不再向日本轉移發動機技術。於是日本就只能去德國尋找新的發動機技術。德國和日本都是軸心國盟友,對日本也不藏著掖著,向日本先後轉移了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的技術。結果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中途丟了,日本設計師到了獨立搞出了噴氣式發動機的技術難點,但是最終居沒有把這兩項新技術用在新型的戰鬥機上。於是到最後,日本人就索性不玩了。乾脆直接自暴自棄的搞起了“八嘎彈”。(神風敢死隊)
裝甲工業相比於還能跟歐美掰腕子的航空工業,日本的坦克工業就與歐美不在一個層次了。日本內閣在軍費的傾斜上,其實並沒有虧待陸軍。畢竟,日本陸軍一向以蘇聯紅軍為假想敵的,陸軍軍費從來不比海軍少。但是問題就在於:相比於航空工業,當時世界上的坦克及軍用裝甲車輛的國際技術轉移,要保守很多,也要少很多。換句話說,在德國和蘇聯大規模研究裝甲兵技術之前,世界上的裝甲部隊的水平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一樣的爛)比如說二戰之前,當時世界上賣得最多的坦克是隻有六噸重的英國維克斯坦克。這個型號的坦克,國民政府買過,在抗戰期間還有過重用。日本也買過,日本人最早的坦克裝甲車,也是在這個只有六噸重的維克斯坦克的基礎上開始研發製造的。但是從維克斯坦克之後,國際上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坦克製造技術的轉移了。所以和航空工業不同,全世界的坦克工業自從維克斯坦克以後,基本上各自憑本事吃飯。像我們中國沒有研發能力,那就只能現買現用了,打壞了也沒轍。日本的研發能力比中國強很多,有改進能力,先從微型開始,再一步步的到中型坦克、重型坦克,最後形成自己完整的裝甲工業製造體系。但是前面已經反覆強調了,由於日本的工業水平不高。因此在二戰爆發後,原本大家都是在維克斯坦克這一條起跑線上開跑的。但德國和蘇聯憑藉高人一等的工業水平,很快就一騎絕塵,甩開了所有的國家。然後美國人依靠其強大的汽車工業,也取得了後發先至,彎道超車的效果。而日本人,也包括意大利人,就逐漸被真正的列強甩開,只好躲在角落裡暗自哭棄了。雖然說日本在二戰後期也研發出了一些重型坦克,但是這些坦克都沒有量產,只是停留在試產和研發階段。沒有一輛重型坦克用在了實戰當中。
海軍軍事工業相對於裝甲軍事工業的爛,日本的艦艇工業就很有成就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日本的造船工業本來就很強。早在一戰前,日本的技術人員就去英國學習造船業。因此,日本人的造船業,那可是英國師傅手把手教出來的徒弟。一戰之後,日本的造船工業總產量就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英國和美國。即使是二戰期間被打美國的稀巴爛,但是日本在戰後的造船總量仍然是亞洲第一,後來還一度躍居為世界第一。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韓國和我們新中國先後超過。需要說明的是,海軍很燒錢,一般的國家根本玩不起。但是日本人敢玩海軍,卻是因為日本的海軍戰艦的造價非常低,幾乎所有級別的戰艦成本都要低於歐美的同級別戰艦的成本。比如說,日本長門級戰列艦的造價是4300萬日元,按當時日元對美元匯率2:1來算,約合2100萬美元。而美國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造價卻高達2700萬美元。一艘就差了600萬美元的成本。還比如,日本大和號戰列艦的造價折算成美元大約是7000萬美元。而美國同級別的耶和華級戰列艦卻高達1.2億美元。這差距幾乎就是一倍的了。所以說,日本雖然比較窮,但是咬咬牙,也能造得起大艦隊。畢竟造船這個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天生就適合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後發國家。我們新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搞好航空業,也沒有搞好汽車和裝甲業,但是造船業搞得還不錯。說到底還就是因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
陸軍輕武器工業日軍在二戰當中最有名的武器是他的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這支著名步槍除了火力不夠猛,經常被美軍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的火力壓制外,其實也沒什麼短板。但是手動步槍落後於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這是不用懷疑的結論。那麼,日本當時為什麼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首先可以拋出一個結論:日本當時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日本雖然只是末流工業化國家,但人家子彈好歹也是有幾十億發產量的,不至於說幾支衝鋒槍都養不起。順帶一說,衝鋒槍用的手槍彈,其實是造價很便宜的子彈,只有全威力步槍彈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常來說,越是缺資源的國家,就越是會大量製造衝鋒槍。因為衝鋒槍是最省錢同時也是火比較優秀的武器。那麼既然不是因為怕浪費子彈,那麼日軍就是不搞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呢?這其中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搞半自動步槍,是因為日本的武器設計師玩不轉,實驗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最後只能用繳獲的美式伽蘭德半自動步槍仿製,才山寨出了日本自己的半自動步槍。但是產量也非常的低,一直到戰敗前都沒有山寨出多少成型槍。
而日本人不搞衝鋒槍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工業技術不行,造出來的衝鋒槍成本太高昂,實在是配發不起。具體來說,當時日軍的一支百式衝鋒槍的造價,可以製造:4支三八大蓋,5支M3,10支司登或者1挺MG42!一把衝鋒槍的成本居然和德國一把重機槍的成本相當,這才是當時日本不要衝鋒槍的真相所在:日本人落後的槍械生產工藝讓他們無法在二戰中期製造出低廉的衝鋒槍。到了二戰後期,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日本的輕武器製造成本才得以控制,才開始製造只有大約20美元的衝鋒槍。但是為時已晚,當時日軍已經被美軍打的奄奄一息。據說一艘滿載武器的運輸船,船上運輸了改造之後的衝鋒槍,結果運輸船在半路上被美軍擊沉,於是前線的日軍也就再也沒有見過新式的衝鋒槍了。二戰結束之後,美軍開始清點日軍物資,從倉庫中發現了一萬多支衝鋒槍,原本是打算用於本土決戰的。只是沒用上。總結:日本其實並不算小,如果加上日本在二戰前的殖民地(朝鮮、臺灣、東四省)在內的話,日本的實力是比很多歐洲國家都要強很多的。同時日本也是當時亞洲國家中唯一有全套工業體系的國家。因此日本在自我研發,並融合德國對他技術轉移後,擁有了吊打中國和毫無準備的英美實力。這也就是所謂的初中生吊打小學生,完全不費吹灰之力。但是當歐美國家進入戰爭狀態後。他們憑藉雄厚的工業實力,迅速與日本拉開差距。而日本由於失去了德國對他的技術援助,單靠自己的技術儲備又無法趕上列強的步伐。於是到了二戰後期,日本的武器裝備全面被歐美碾壓,直至被吊打。


給個老婆餅


二戰中日軍的武器裝備大多數都是自行設計生產的,當然造出來是一個問題,造的好不好就是另一個問題。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逐步開始走向現代化,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建立現代工業。而在二戰爆發時,日本已經在工業上走了很長一段距離,絕大多數的武器裝備都是能自行設計生產製造的。當然,受制於作戰環境、作戰理念、資源等問題,日本設計的很多武器有著很多日本特色。

就拿輕武器而言,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都是自行研發生產的,比如三八式步槍、九二式重機槍、大正十一年式機槍、99/96式輕機槍等。但是設計理念極為另類,比如二戰中各國已經開始大幅縮短標準步槍長度,但是日本人還在裝備著老舊而又過長的三八式步槍,再比如96/99式機槍,日本人甚至要求機槍也能裝上刺刀來近戰。 至於坦克裝甲車輛、飛機、軍艦等重武器,同樣也是日本自行設計建造的居多。比如世人皆知的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就是一款從頭到尾的日本戰鬥機,其也很能體現日本當時的情況,那就是能夠製造,但是由於很多技術不如歐美國家所以造不好。比如零式的發動機性能太差,在捨棄裝甲防護後,日本人只能給機身打孔來進一步減重,這降低了其機體重量,提升了航程、機動性,但是直接導致戰機機體結構脆弱,甚至可能在高速俯衝中解體。同時,零式的九九式機炮彈道彎曲毀傷能力差,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二戰中日本還是同其他國家進行了很多技術交流的,主要就是德國意大利等國。比如日本就從德國引進了FW190、BF109等戰機以及一些武器的圖紙,像德軍的MG151/20機炮就日本仿製後裝備到了Ki61等戰鬥機上。


戰爭之王


日本二戰時期擁有很多軍工企業。



1. 中島飛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主要從事飛機發動機和戰鬥機的研發和製造。二戰結束時,中島飛機差不多生產了大約三萬架飛機。其中由三菱重工設計的零式戰機,就有三分之二由其生產。二戰時期。零式戰機共大約生產了一萬架。

2. 川崎重工

川崎重工的起家是從造船開始。是日本的老字號軍工企業。

二戰時期,川崎重工生產戰鬥機,運輸機,轟炸機,潛艇,戰列艦,航母等。

榛名號戰列艦

大鳳號航空母艦,瑞鶴號航空母艦等很多均出自川崎重工。

3. 三菱重工

是日本重要的機械製造商,是日本最大的國防工業製造商。

其涵蓋運輸,鐵路,船舶,航空,武器,發動機,軍工,差不多是你想得到的,它就能造。

二戰時期著名的零式戰機就是由三菱設計並製造。

和其它日本企業一樣,在二戰時期,他們大量非法使用苦役勞工。

它們是戰爭的幫兇。


航空筆記


客觀來講,日本國土面積其實並不小。在世界上將近200多個國家裡,日本國土面積位居第26名,擊敗了世界上將近70%的國家。

但我們之所以習慣將“小”字冠在“日本”之前,除了日本二戰時期國民平均身高只有150cm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我國相比,日本的國土面積簡直太小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敢侵略陸地面積是它25倍的中國,並且敢於向蘇聯和美國叫板。那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在二戰期間為何有如此大的軍事實力,他的武器從何而來?

二戰時期,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源於三個方面,主要是自身努力、隊友助攻。

日本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國家。從古代派遣遣唐使學習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到近代派出歐美留學生學習西方知識。可以說,日本正是憑藉學習先進制度,實現了速成。

不過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是在被英美等帝國主義強行打開國門後進行的。為了提升國力,時任日本統治者——明治天皇,更是提出“每天只吃一段飯,直到日本海軍強盛的那天”。


而這句話也大大地激勵了日本國民,使得日本經濟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最終走上了一條和我國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自身努力固然重要,隊友助攻更是如虎添翼。雖然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但是速成的弊端也展現出來了。

那就是知識技術積累的匱乏,導致日本根本無法獨立製造戰爭武器。不過在日本、德國、意大利確立同盟關係後,德國隊友的助攻,解決了日本這一燃眉之急。

德國隊友的助攻並不是簡單地向日本贈送武器,而是直接告訴日本人如何製造武器,而對於比較精密、複雜、三言兩語難以說清的技術,德國隊友更是親情奉獻圖紙。

當然,日本設計師也並非一味照搬,而是依據實際作戰情況,對德國提供的武器技術進行改造。

其中改造最成功、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王牌戰鬥機——零式飛機飛機。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戰中,81架零式戰機在兩波空襲後完全掌握了制空權,擁有壓倒性優勢。


而在這場戰役中,日本僅損失了9架飛機。而在隨後空襲菲律賓戰役中,日軍在一天之內幾乎消滅掉了美軍所有的空中力量,3天后完全掌握了菲律賓的天空。

一時之間,零式戰機被封神,而美國也品嚐到了大發戰爭財以及綏靖政策的惡果。

雖然德國隊友的助攻非常給力,但是奈何日本礦產資源匱乏,同時土地資源和軍事經費緊張,一直無法大規模修建軍工廠。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自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陸續面世,但日本一直沒有大量裝備的原因。

日本資源實在是太匱乏了,尤其是衝鋒槍幾秒之內幾十發子彈就打光。但命中率卻並不是很高,簡直就是在燒錢、浪費資源!而且在戰爭後期,日本戰線拉得太長,完全支撐不起這樣的消耗。

然而有這麼一個意外,東三省淪陷。要知道在這之前,無論是東三省的軍工還是其他方便,在全國都是排名非常非常靠前的。然而隨著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讓張作霖辛苦經營幾十年的東三省,就這樣沒了。
東三省淪陷之後,日本全面佔領東三省原有的基礎建設。在原來東三省的基礎上,日本大規模的發展,這個舉動為後來的侵華戰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