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透过《罗生门》,看清中日韩的历史纷争

​在电影《罗生门》中,面对同一桩杀人案,三个当事人:强盗、武士、武士夫人、及无意间目睹整个案发过程的樵夫给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叙述。其实,就像数学题的答案一样,案件的真相只有一个,但四个人却给了大家四个完全不同的答案。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每个人的立场和利益出发点不同。我不想辨析四种陈述的真与伪,因为我只想站在罗生门外看罗生门。

透过《罗生门》,看清中日韩的历史纷争

​面对过去的历史,中国与一衣带水两个东方近邻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真实版的罗生门。例如,中国人说:“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履历表上虽然有杀死亲生兄弟,逼迫父亲让位等等不耻污点,但他依然是英明盖世的千古圣君。”但韩国人却强调说:“唐太宗是高句丽王朝的掘墓人。”

透过《罗生门》,看清中日韩的历史纷争

​相比之下,中日之间的历史分歧更多了。除了南京大屠杀到底杀了多少人来说,历史上应该有一个比较精确的数据。中国人说小日本杀了30万还不止。而在日本,有人说杀了20万,有人说杀了4万,有人说杀了2万。小日本做贼心虚,掩饰或否认自己的滔天罪行,这一点完全在情理之中。

透过《罗生门》,看清中日韩的历史纷争

​最后,让我说说韩日之间的历史分歧。拥有“日本俾斯麦”之称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是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关键人物,但对韩国来说,伊藤博文就是一场灾难。而面对刺杀伊藤博文的安重根,韩日两国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此外,韩日两国就日本殖民韩国和韩国慰安妇等历史问题的分歧依然很严重。

透过《罗生门》,看清中日韩的历史纷争

面对同一件历史事件,或同一个历史人物,人类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这也是我们自私自利的人性的一部分。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生存环境里,罗生门无处不在,无刻不在,而且将会一直这么存在下去,直到永远。

在一个无处没有罗生门的年代里,我们该听谁的呢?我们又该信谁的呢?这恐怕是一个永远都无法解决的课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