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維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華能被稱為“幼麟”?

李劍


三國曆史上有臥龍鳳雛幼麟冢虎這種說法,這其中的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指龐統,冢虎是指司馬懿,幼麟是指姜維,對於前面三個,想必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那麼姜維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跟這三位並稱呢?

姜維字伯約,生於公元202年,天水冀城人,姜維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這一點跟劉備很相似,姜維很喜歡鄭玄的經學,這一點跟劉備也很相似,因為劉備師從盧植,而鄭玄與盧植是同門師兄弟,都是儒學大師馬融的弟子。

姜維後來出任天水郡上計掾,之後擔任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叫姜囧,是天水郡功曹,戰死於沙場,所以姜維被任命為天水郡參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隨天水太守馬遵在在外巡查,碰到蜀軍攻打,馬遵懷疑姜維有異心,就扔下姜維,自個跑回去了,姜維回到冀城,冀城緊閉城門不讓他入城,無奈之下,姜維只能投降了諸葛亮。

諸葛亮如獲重寶,對姜維十分器重。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姜維被任命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寫信給蔣琬,說姜維有勇有謀有膽略,能堪大用,讓姜維統領六千虎布軍,姜維之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斷後。大軍回到成都,姜維被任命為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升任鎮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維升為衛將軍。

雍涼的羌胡降蜀,姜維率軍接應,在洮西與郭淮,夏侯霸打了一仗,胡族白虎文,治無戴降蜀。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兵出隴西,狄道長李簡獻城投降,姜維進攻襄武,殺死魏將徐質,姜維趁勝追擊,攻破河間,河關,臨洮,遷徙這些地方的百姓回蜀。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維與夏侯霸兵出狄道,在洮西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殺敵數萬,這是蜀國北伐最大的勝利。延熙十九年,姜維遷為大將軍。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攻打蜀國,姜維與廖化棄陰平,匯合張翼,董厥拒鍾會大軍於劍閣,鍾會久攻不下,又加上糧草不繼,打算撤軍。無奈,鄧艾度陰平,擊敗諸葛瞻,成都投降。

姜維無奈之下只能向鍾會投降,姜維知道鍾會有異心,想借鍾會之力恢復蜀國,可惜最後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共被殺。不得不說,姜維的才華與能力,在蜀國確實是僅次於諸葛亮的,所以對於幼麟這個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歷史簡單說


史書上只記載了諸葛亮,龐統有“臥龍、鳳雛”的雅號;

什麼“姜維是幼麟,司馬懿是冢虎”,根本不是出自史書記載好嗎?甚至連《三國演義》也沒有提過這種說法!

“姜維是幼麟,司馬懿是冢虎”這種梗是來自於三國遊戲好嗎?三國遊戲好嗎?!三國遊戲好嗎?!

【真三國無雙中,姜維被稱為“天水麒麟兒”】


【三國殺中的姜維號“幼麟”】


【三國殺中的司馬懿號“冢虎”】


演義記載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借諸葛亮之口誇姜維,也是“今得伯約,得一鳳也”。

“伯約”是姜維的字,諸葛亮把姜維比作鳳凰。

至於司馬懿,沒有類似比喻。


史書記載

在正史上,姜維雖然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但他並非是諸葛亮的繼承人。

諸葛亮死後,繼任者是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費禕之後,姜維才掌控蜀漢帝國的軍事。

自公元253至262年近十年間,姜維在漢中多次組織軍力與曹魏帝國雍涼軍團作戰,互有勝負,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倒是在公元263年,曹魏帝國在司馬昭的操作下,調動十餘萬伐蜀大軍,由鍾會、鄧艾、諸葛緒率領,直撲漢中。姜維無力對抗,只能堅壁清野,嚴防死守。

後來,鄧艾繞過蜀軍佈防,進入益州腹地,直逼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漢帝國的歷史才劃上了句號。

姜維被迫向鍾會投降,並仍然想利用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引發魏軍內亂,好乘機復國,結果兵敗身死。

後人稱:“姜維死則漢亡。”這正是對他一生的寫照。



潯陽鹹魚


姜維作為蜀漢後期的軍事支柱,被諸葛亮寄予厚望,是諸葛亮政治軍事遺產的繼承人。他的真正實力到底如何,有書君首先給出評價:中上水平,具體可以從三方面說道說道。

一、軍事履歷:敗多勝少。


公元247年,姜維以“衛將軍”的身份與費禕“並錄尚書事”(“錄尚書事”從東漢章帝開始就是事實上的丞相),實際分工是費禕主持內政,姜維主持軍政,從第二年開始,14年間9次出兵北伐。《三國演義》說姜維“九伐中原”,“九”沒錯,但用兵地點都不在中原。九次分別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對手郭淮、夏侯霸,勝負不明。


二伐:249年隴西之役(牛頭山、洮城之役),對手郭淮、陳泰、鄧艾,敗,麴城降魏,姜維攻洮城不克而還。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還。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圍狄道,不克而還。


五伐:254年第二次隴西之役,攻克臨洮、河關,蜀漢蕩寇將軍張嶷戰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對手王經、鄧艾、陳泰,斬王經所領魏軍數萬,大勝,鄧艾、陳泰來援時退兵鍾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對手鄧艾,大敗。


八伐:257年沈嶺、芒水之役,策應諸葛誕在淮南壽春叛魏,對手司馬望、鄧艾,魏軍東攻西守,堅守不應戰,姜維退後。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對手鄧艾,敗,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戰,姜維1勝3負5平,尤其是面對鄧艾、陳泰這些曹魏名將時完全沒有勝率,所以算不得最優秀的將領。

二、他人的評價


無論是姜維的同事、還是曹魏的敵人,或者後世兵家,對姜維的軍事才能評價都是中等偏上。比如廖化就認為姜維“智不出敵”(智謀和敵人相比不見得高明)。

鍾會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諸葛誕(字公休)是曹魏的“都督揚州諸軍事”(即淮南方向對東吳作戰的總司令),在東關之役被自己在東吳的遠房侄兒諸葛恪打得大敗。

夏侯玄是曹魏的“都督雍涼諸軍事”,開創了魏晉玄學,搞文的有一套,軍事方面實在乏善可陳,唯一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是和曹爽發起進攻蜀漢的駱谷之役,大敗。所以,鍾會認為姜維的風度、學識可以和中原名士並駕齊驅,至於軍事嘛,就呵呵了。

姜維最主要的對手鄧艾認為“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意思是姜維確實牛B,但跟我比嘛,還差那麼一點點,所以經常打不過我。

史學家給姜維在軍事方面的評價也不高,比如常璩《華陽國志》說“姜維才非亮匹”(才能比不過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認為姜維不過是“粗有文武”而已。

三、諸葛亮為什麼要重用姜維?


既然姜維不過中上之資,為什麼諸葛亮會這麼看重姜維呢?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姜維忠於漢室,諸葛亮畢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既要能臣,更要忠臣。

第二,姜維雖然和三國時期的頂級人物有差距,但其綜合能力在蜀漢政權當中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曾經說姜維強於李邵、馬良,屬於“涼州上士。”



第三,姜維人品很好。蜀漢秘書令郤正認為姜維位處高官,但卻不好女色,為人清廉。


第四,姜維出身於涼州豪族天水姜氏,是蜀漢經營雍涼的不二人選。天水姜氏世代居於涼州,在涼州的勢力相當龐大,號稱天水四大姓之一,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是可以左右涼州歸屬的重要因素,如唐朝開國功臣永安縣公姜寶誼,就是姜維的後人。而劉備至諸葛亮時期,曹魏在雍涼的統治並不穩定,如一出祁山時,“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因此,蜀漢歷次出兵的戰略構想都不是直接進軍關中攻打長安,而是先取雍涼,這樣一來,擁有一個能夠在涼州說得起話的、說話有人聽的當地豪族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個人物,在劉備時期是馬超(可惜他死得太早),在蜀漢後期就是姜維。



第五,這也是諸葛亮最無奈的一點。蜀漢後期,荊州已失,僅有益州一地,國勢日下,人才凋零,能擁有姜維這樣政治正確、出身高門、才能還不錯的人才,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姜維不但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華,連他忠貞的人品都繼承了,姜維之才,世所公認,並不在諸葛亮之下。

諸葛亮曾經五出祈山,雖有小勝,但最後的結果,基本上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人才更加蕭條,魏主曹奐就曾說過:“蜀所恃賴,唯維而已”。蜀漢一個國家所能依賴的,也就姜維一個人了。但就在這種獨木難支、魏蜀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姜維竟然象諸葛亮一樣,主動對魏國發動了十一次戰爭,而且勝多敗少。尤其第八次北伐,姜維以三萬兵力,大勝魏國王經五萬兵馬,取得了以少勝多的重大戰果。史稱洮西大捷。

蜀漢亡國之時,過也並不在姜維。姜維早就提醒過劉禪派兵防守陰平,《三國志》記載姜維上奏劉禪的表章:“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連宜派的將軍名字都安排好了,張翼、廖化。可惜後主劉禪是個昏庸之君,並未聽從姜維的諫議,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既便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姜維還巧施離間計,反了鍾會,逼死鄧艾,雖然計策並未成功,但也以這種方式,報了蜀漢的亡國之仇。姜維壯烈犧牲,但與敵方主帥鍾會、鄧艾算是同歸於盡了。姜維一生未叛蜀漢,其高風亮節,可昭日月。若不以成敗論英雄,姜維可算人傑矣。“幼麟”之名,名副其實。


歷史春秋網


姜伯約本事很大,可惜跟錯了老師。


姜維文武雙全,不僅精通兵書戰略,而且武藝超群,綠沉槍有萬夫之勇。跟他老師諸葛孔明相比,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惜他完完全全地繼承了孔明的衣缽,而不加修正的照做執行,註定了跟孔明一樣的失敗。

諸葛亮的治國方略其實很簡單,就是先軍政策。其實蜀國進川的時間並不長,當初也是鳩佔鵲巢擠走劉璋才佔據蜀地。所以西川的勢力非常複雜,而諸葛亮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把西南的勢力全部擺平,把他們打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那麼把各方勢力團結起來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對外作戰。實際上諸葛亮一生也是這麼做的,這也是蜀國始終窮兵黷武,最後國力耗盡的主要原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諸葛亮的治國之道。當然,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然後看姜維,他完全就是一個武力加強版的諸葛亮。一切方針戰略,軍事路線,用人用兵,都是沿襲師傅孔明的既定方案。可以說孔明死後,靈魂附在姜維身上,依然掌控蜀國幾十年。可惜,這種軍事治國的策略註定是錯誤的,絕不可能成功。所以,姜維用同樣的打法,卻沒有了關二爺張三爺等五虎上將,連魏延也被孔明帶走了,哪怕姜伯約自己再能打,只會比諸葛亮敗得更難看!

小童這麼說,肯定有人不高興。——不過,這是事實,這是蜀國的定數,沒辦法。

書說簡短,休要饒舌,歡迎指正。


社會主義小書童


姜維忠心是夠的,但能力、修養、資歷名望都不能跟諸葛亮相比,更沒有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因為諸葛亮的信任特別自負,急進求功,自認為諸葛亮的繼承人一意孤行,其軍事方針與主持內政的蔣琬費禕主張的先搞好內政修養民力的方針背道而馳,及至蔣琬病死費禕被刺殺,姜維便大舉北伐但均師老無功,加之劉禪昏庸,黃皓擅權為所欲為內政一塌糊塗,人民負擔逐年加重,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就像三國志中所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種地的秀才


我是湯哥,我來回答。

在三國頂級大牛中,諸葛亮、龐統、姜維、司馬懿,合稱“臥龍鳳雛幼麒冢虎”。

臥龍:諸葛亮

鳳雛:龐統

姜維:幼麒

司馬懿:冢虎


其他三人,後世的評價基本一致,唯獨姜維,譭譽參半、莫衷一是。

最令人詫異的,是孫盛對姜維的猛踩。

孫盛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不智不勇。

孫盛,是東晉中期的史學家,他對姜維的狂噴,記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

這一腳踩得非常很。

姜維果真是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不智不勇的嗎?

姜維的稱讚者基本來自其同時代的對手:

比如,“姜鄧鬥智”的鄧艾,他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這句話的意思是姜維和我差不多,都是當世英雄豪傑(有點自大哦)。

比如,鍾會給姜維的勸降信中說:“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勸人投降嘛,總歸要拍拍馬屁的。

再如,姜維投降鍾會後,鍾會表揚他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伯約是姜維的字,公休是諸葛誕的字,太初是夏侯玄的字。諸葛誕和夏侯玄,都是“中土名士”,鍾會表揚姜維超過了這兩個人,還是拍馬屁。(有“魏國四聰”的說法,說曹魏有四個極其聰明的人,夏侯玄、諸葛誕、鄧颺、田疇。)

再如,司馬昭在《討蜀詔》中也稱:“蜀之所賴,聽維而已”,把姜維抬得很高。

比較耐人尋味的是,蜀漢陣營的同事,對姜維的評價,總體上是負面的。

姜維北伐數次,勞師遠征,蜀中多怨之。

最令人意外的是,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在綿竹戰死前,發狠地說:“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把姜維和弄權亂政的宦官黃皓相提並論,讓人一時語塞。

那麼,孫盛是怎樣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不智不勇的呢?

原話是這樣的:“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云人之儀表,斯亦惑矣。”

用現在的話來說:

你姜維,是一個魏國人,但是卻投奔了蜀國,這是不忠。

你拋棄父母祖先,苟且偷生,這是不孝。

你攻擊自己的祖國,這是不義。

你戰敗了不自盡,這是無節,節操碎了一地。

你對內,驅趕老百姓上戰場,以求戰功;對外,無法抵抗外侮,招致受到敵人攻擊,這是無智無勇。

你姜維,忠、孝、節、義、智、勇,都不具備,實際上你就是一個魏國的逃犯,亡蜀國的亂相而已!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對姜維正面形象的塑造,我估計現在的人們談起姜維,可能要搖頭了。

問題是,孫盛的指責到底有幾分在理呢?

我們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來評價姜維呢?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就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目力所及,姜維應被稱為“幼麒”,不是“幼麟”。

是在根據一篇宋元板話流傳的評書中,才有“幼麒“的說法,系因為姜維12歲從軍,屢立戰功,在甘谷一帶,被稱為“天水麒麟兒”,因年少,故稱“幼麒”(麒是雄性將領,麟是雌性將領)。

而且,“幼麒”起先寫作“幼騏”。

其實除了姜維,還有另外四個牛人,組成一支三國夢之隊:他們五個人全稱是“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冰鏡”,也就是鬼谷學派的三國五瑞:

臥龍 東青龍諸葛亮 【龍】 出道時失去天時

鳳雛 南朱雀龐統 【鳳】 出道時失去地利

幼麒 中玉麒姜維 【麒】 出道時失去人和

冢虎 西白虎司馬懿 【虎】 出道時天地人佔全

冰鏡 北玄武司馬徽 【龜】 出道時天地人全失


猛哥V


正史姜維11次北伐,大勝2次(第2次,第8次),小勝3次(第3次,第6次,第7次),平手4次(第1次,第4次,第5次,第10次),大敗1次(第9次),小敗1次(第11次),實際上是勝多敗少,然而由於漢魏國力差距太大,姜維未能動搖魏國根本。

才華上:姜維北伐打出了蜀漢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魏國雍涼一帶守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戰爭使魏國一度失去了對隴右的控制(會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經困於圍城之中。當爾之時,二州危懼,隴右懍懍,幾非國家之有也。——三國志)

而即使在魏滅漢之戰,姜維早就提醒後主要防守陰平(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三國志),只是後主沒有聽,才導致鄧艾成功偷渡陰平)

姜維面對魏國三路伐漢(鄧艾,鍾會,諸葛續)姜維居然擺脫鄧艾,晃過諸葛續,將鍾會堵在劍閣,若非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國這次南伐差點就要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不是姜維獨少謀,蒼天有意絕炎劉!姜維面對漢魏巨大的國力差距,依然能:降李簡、斬徐質、破王經、斷隴道,一時挫魏國之威。可見其強大的軍事才華。

人品上:可以說完全繼承了諸葛亮鞠躬盡瘁,不貪無私的精神(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所以連對手對姜維的評價都很高: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三國志

鍾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漢晉春秋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三國志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三國志

希望噴子放過姜維也放過我,另外要跟我辯論,請拿出史料,別直接開噴。


猴說猴有理


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獨掌軍權11年。姜維的厲害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北伐與曹魏名將多次交手,大勝2次、小勝3次;其二,與公認的奸臣宦官黃皓公然對峙,為輿論公認;其三,蜀漢滅亡之戰,姜維堅守的劍閣並未失守;其四,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還能忽悠鍾會反曹魏,儘管事敗,但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