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深圳創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table> 深圳創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越來越多的深圳創新走向世界舞臺,比亞迪的電動大巴已成為倫敦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table>

入場不用領卡,離場無須掃碼,在寶安國際機場,“無感支付”悄然改變著曾經冗長的支付環節,車輛出廠通行時間只需2秒;刷臉進店、付款,藉助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打造的無人零售門店正出現在深圳市民身邊……在全球,20個境外國家和地區、13個幣種交易都已經開始支持微信支付,每個月都有10億人使用微信,綠色的微信支付圖標已經成為刷臉全球的深圳創新。

從搭載具備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華為Mate 10,到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智能拍攝的P20,每一款華為新品的發佈都能引領全球消費電子風潮;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當你抬頭看見一架無人機飛過,它很有可能來自深圳企業;在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多個發達國家的道路上,比亞迪的純電動大巴和汽車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出貨量直逼蘋果的華為手機、佔據全球70%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大疆、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第一的比亞迪都已成為全球範圍內深圳創新的代表。過去數年,越來越多的深圳創新正逐漸走向世界舞臺。華為、騰訊、比亞迪、中集等“老牌”創新巨頭不斷釋放新動能,讓深圳創新元素遍佈全球。

硬件硅谷、硅洲、創客天堂,是全球創意創業者賦予深圳的名字。此刻的深圳,中科院先進院、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與高校,加上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正領跑部分源頭創新領域,孵化出華大基因、柔宇科技、瀚海基因等在細分領域獨具優勢的企業。從“山寨”到如今的創新之都,深圳創新正不斷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從“三來一補”到全球創客“天堂”

2018年6月6日,在深圳柔宇國際柔性顯示基地,總投資約110億元的柔宇科技全球首條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成功點亮投產。2年多前,基地原址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空地。6年前,柔宇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劉自鴻與另外兩位同樣畢業於清華和斯坦福大學的海歸博士在硅谷、深圳、香港創辦柔宇。

以柔宇為代表的深圳創新企業正在依靠創新突圍,搶佔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制高點。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2萬件;深圳國內專利授權9.4萬件,同比增長25.59%;深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9.78件,為全國平均水平的9.2倍。

從一座小漁村,到高速發展的繁華都市、具備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科技創新中心、區域金融中心,深圳都離不開“創新”這一關鍵詞。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79年,深圳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次年,蛇口正式招商引資,向世界發出邀請。

毗鄰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優勢,深圳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三來一補”加工製造快車道。自此,一座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快速成長。自上世紀90年代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以來,深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引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廣東省電子信息製造業銷售產值超3.6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其中深企貢獻巨大。

如今,深圳雄厚的電子產業基礎正在成為全球硬件創新的肥沃土壤。在華強北的咖啡館、眾創空間,創客都可以隨時隨地來一場頭腦風暴。昔日“山寨”之都,如今匯聚全球創客。日本創客勝田哲司這樣評價華強北:“這裡就像東京的秋葉原,但前者更大、更專業、更迷人。”“硬件硅谷”的街區,是深圳高新技術起步的源頭,也是深圳乃至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的縮影。

“華強北,你可以花費不到半天時間,將一個智能硬件的模組全部找齊。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要花3周,這大大節約了初創團隊的時間成本。”有創客表示。

深圳創客空間Seeed的“社區經理”維奧萊特·蘇表示,“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創客空間’聚集地,規模甚至超過了舊金山和鄰近的整個硅谷技術區。”他說,來自各個國家的“技術人員”紛紛湧向深圳,參與這個充滿活力的技術發展和創造文化中。

逾9所諾獎得主研發機構落戶深圳

6月9日晚,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歡迎宴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參加晚宴的來賓未必知道,他們享用的美食是在“海上廚房平臺”烹飪和分餐的。這一平臺是中集集團旗下中集來福士在海洋牧場平臺的基礎上改造而來,整個改造流程中集僅用了4.5個月。

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成果轉化、金融支持,深圳已然搭建起創新全鏈條,其中,“源頭創新”是關鍵詞。

在深圳,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和國家基因庫已建成使用。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累計達到1617家,其中國家級110家,覆蓋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成為集聚創新人才、產生創新成果的重要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目前已擁有超過9所與諾獎得主合作創辦的研發機構,研究方向涵蓋生物和醫學、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都與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高度吻合。

千里之外的貴州省貴安新區兩座山的山體中,“藏”著一座綠色高效災備數據中心,這裡未來將存放30萬臺服務器。這便是騰訊貴安七星數據中心;而在深圳南山區人民醫院,電子胃鏡室主任程春生已和一位“AI夥伴”配合嫻熟。不到4秒,醫生便能在人工智能(AI)助手的幫助下篩查可疑的早期食管癌,這款助手叫做“騰訊覓影”,是騰訊首款將AI技術運用到醫療領域的產品。

這些都是深圳發力源頭創新的最好證明。而在金融方面,深圳同樣不斷探索。在前海,對標歐美的前海深海深港基金小鎮正拔地而起,未來將引入各類投資機構入駐,為社會“雙創”、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前海在金融機構創新、創新型金融業務、要素交易平臺、創新金融業態、產業集聚等實現了多個全國首次和第一。

向源頭創新的“無人區”發起衝擊

沒有科技創新的強力驅動,就沒有深圳的強勢崛起。

在38年的特區發展史中,在科技創新領域,深圳從跟跑到並跑,甚至一些方面領跑,日益成為全球創新重要的節點城市。

在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看來,深圳在投資基礎教育上很積極,開辦多所大學,每年增加投資幾十所中小學,基礎研究遲早會發展起來的。“華為研發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他此前曾表示,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把戰略技術研討會變成一個“羅馬廣場”,一個開放的科技討論平臺,讓思想的火花燃燒成熊熊大火。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17》顯示,在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4個一級指數中,除了廣州相對均衡之外,其餘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其中,深圳的創新環境、創新服務和創新績效3項指數均在全國名列前三,但是創新資源指數僅僅排第25位,是一個明顯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對此有著深刻認識和清醒自覺,目前正在抓緊制定《關於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引領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不僅要下大力氣解決“卡脖子”的瓶頸問題,更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領域向源頭創新的制高點發起衝擊。

比如,僅在2017年,深圳就組織開展重大項目技術攻關,積極籌建8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組建基礎研究機構3家、製造業創新中心5家、海外創新中心7家,新設立新型研發機構11家和創新載體195家。其中,在“不為所有,但為所用”模式下生長起來的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和海外創新中心,有力實現了在全球範圍集聚配置創新資源,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合作競爭。

而對於深圳將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活力之都,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共同聯名提交了一份《關於在深圳建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議》指出,深圳應從建設多層次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載體、深度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建設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創新中心等方面夯實自身的創新“家底”。

■對話

中科院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深圳模式就是

從“E”“T”再到“S”

深圳南山,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稱“深圳先進院”)內,科研人員正行色匆匆,多元化的科學驗證在這裡緊鑼密鼓推進,劍指世界科研頂端。深圳先進院為何能在深圳茁壯成長,這座城市何以成為創新之都,其核心競爭力在哪,未來又該如何實現“快跑”“超車”,在細分領域領先全球?為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南方日報:從以往傳統的“三來一補”,到每萬人擁有近90件發明專利,深圳創新力量愈發顯著,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樊建平:這充分說明深圳企業以及企業家的創新活力十足,不斷帶領產業從低端向微笑曲線頂端併攏,這也是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來源、職務發明專利等“4個90%”都來自企業的最好佐證。

從原來的小微創新到如今的向國際尖端創新發力,人才的不斷匯聚是深圳銳變的核心要素之一。不斷培育出的創客和初創企業,從海外吸引回國的“孔雀團隊”和“孔雀人才”,都是深圳大力引進人才的表現。這些創新團體的數量和質量提升,為深圳創新貢獻了很大力量。此外,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支持力度,建設高水平大學,也是深圳快速成長的原因。

十年前,我們更多地專注於“E”(Engineering,工程);此後,我們逐漸轉入“T”(Technology,科技),關注核心關鍵技術;現在,我們進入“S”(Science,科學)領域。我認為從“E”“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這是一座城市不斷向源頭技術進發、斷提高自身創新力的表現。

在IT時代,深圳通過佈局電子信息技術打好基礎,如今的BT時代,後者又會反哺前者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南方日報: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之下,深圳如何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並緊跟時代浪潮?

樊建平:合作一定是大灣區建設的關鍵詞。香港擁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其科研成果需要落地,選擇香港面臨成本過高等問題,深圳便成為不二之選,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企業便是很好的例證。不過,灣區城市之間既存在合作,也同時存在競爭關係,如果深圳在源頭創新方面沒有發力趕上,未來依然有可能被香港超越。

深圳需要加大基礎研發力度,完善實驗室和相關基礎裝置,在競爭之中不斷成長。合作與競爭一定是共存的,深港兩地亦是如此。面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需要,豐富多元的粵港澳大灣區急需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加強創新制度供給,深入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水平,這也是深圳需要重點攻堅的事情。

南方日報:越來越多深圳企業和科研院所正走向全球,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對於深圳培育國際競爭力方面您有怎樣的建議?

樊建平:深圳與全球其他城市的聯繫越緊密發展就會越快。如同城市機場的發展,航線越多,這座城市便越有可能成為區域航運中心。科技發展需要交流,要向先進技術看齊,深圳在這一方面具備先天優勢。這座城市很多企業一“出生”就具備全球基因。

不過,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依然可以改進。同樣的人才,深圳相比國內其他城市可能要付出的成本更高,歸根到底還是源頭創新及高水平科研院所不足的問題,未來深圳必須要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要創造源頭活水,這需要深圳拿出當年改革開放的特區精神,把“深圳速度”用到這一方面。

南方日報:您認為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哪些不足,您對深圳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之都有何建議?

樊建平:我們依然要看到,在現階段,深圳與國際創新仍有差距,在大學與科研院所建設方面仍有不足,深圳不斷設立的諾獎實驗室便是希望藉此契機,將相應的研究方向與國際接軌。

深圳市正經歷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過程,我建議政府要重視新型科研機構建設,重視人才政策創新,從引入海歸人才2.0時代,切換到引入國際高端人才的3.0時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策劃:甘雪明 曲廣寧

統籌:張東方 張瑋 戴曉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