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深圳创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table> 深圳创新∶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越来越多的深圳创新走向世界舞台,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已成为伦敦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table>

入场不用领卡,离场无须扫码,在宝安国际机场,“无感支付”悄然改变着曾经冗长的支付环节,车辆出厂通行时间只需2秒;刷脸进店、付款,借助微信支付、小程序等打造的无人零售门店正出现在深圳市民身边……在全球,20个境外国家和地区、13个币种交易都已经开始支持微信支付,每个月都有10亿人使用微信,绿色的微信支付图标已经成为刷脸全球的深圳创新。

从搭载具备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的华为Mate 10,到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拍摄的P20,每一款华为新品的发布都能引领全球消费电子风潮;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当你抬头看见一架无人机飞过,它很有可能来自深圳企业;在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个发达国家的道路上,比亚迪的纯电动大巴和汽车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出货量直逼苹果的华为手机、占据全球70%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大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的比亚迪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深圳创新的代表。过去数年,越来越多的深圳创新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华为、腾讯、比亚迪、中集等“老牌”创新巨头不断释放新动能,让深圳创新元素遍布全球。

硬件硅谷、硅洲、创客天堂,是全球创意创业者赋予深圳的名字。此刻的深圳,中科院先进院、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加上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正领跑部分源头创新领域,孵化出华大基因、柔宇科技、瀚海基因等在细分领域独具优势的企业。从“山寨”到如今的创新之都,深圳创新正不断在全球刷出“存在感”。

从“三来一补”到全球创客“天堂”

2018年6月6日,在深圳柔宇国际柔性显示基地,总投资约110亿元的柔宇科技全球首条类六代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成功点亮投产。2年多前,基地原址还是一片荒草丛生的空地。6年前,柔宇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自鸿与另外两位同样毕业于清华和斯坦福大学的海归博士在硅谷、深圳、香港创办柔宇。

以柔宇为代表的深圳创新企业正在依靠创新突围,抢占全球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2万件;深圳国内专利授权9.4万件,同比增长25.59%;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9.78件,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倍。

从一座小渔村,到高速发展的繁华都市、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深圳都离不开“创新”这一关键词。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79年,深圳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次年,蛇口正式招商引资,向世界发出邀请。

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快车道。自此,一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快速成长。自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以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深企贡献巨大。

如今,深圳雄厚的电子产业基础正在成为全球硬件创新的肥沃土壤。在华强北的咖啡馆、众创空间,创客都可以随时随地来一场头脑风暴。昔日“山寨”之都,如今汇聚全球创客。日本创客胜田哲司这样评价华强北:“这里就像东京的秋叶原,但前者更大、更专业、更迷人。”“硬件硅谷”的街区,是深圳高新技术起步的源头,也是深圳乃至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缩影。

“华强北,你可以花费不到半天时间,将一个智能硬件的模组全部找齐。而在其他地方你可能要花3周,这大大节约了初创团队的时间成本。”有创客表示。

深圳创客空间Seeed的“社区经理”维奥莱特·苏表示,“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创客空间’聚集地,规模甚至超过了旧金山和邻近的整个硅谷技术区。”他说,来自各个国家的“技术人员”纷纷涌向深圳,参与这个充满活力的技术发展和创造文化中。

逾9所诺奖得主研发机构落户深圳

6月9日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参加晚宴的来宾未必知道,他们享用的美食是在“海上厨房平台”烹饪和分餐的。这一平台是中集集团旗下中集来福士在海洋牧场平台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整个改造流程中集仅用了4.5个月。

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深圳已然搭建起创新全链条,其中,“源头创新”是关键词。

在深圳,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已建成使用。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达到1617家,其中国家级110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目前已拥有超过9所与诺奖得主合作创办的研发机构,研究方向涵盖生物和医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都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高度吻合。

千里之外的贵州省贵安新区两座山的山体中,“藏”着一座绿色高效灾备数据中心,这里未来将存放30万台服务器。这便是腾讯贵安七星数据中心;而在深圳南山区人民医院,电子胃镜室主任程春生已和一位“AI伙伴”配合娴熟。不到4秒,医生便能在人工智能(AI)助手的帮助下筛查可疑的早期食管癌,这款助手叫做“腾讯觅影”,是腾讯首款将AI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的产品。

这些都是深圳发力源头创新的最好证明。而在金融方面,深圳同样不断探索。在前海,对标欧美的前海深海深港基金小镇正拔地而起,未来将引入各类投资机构入驻,为社会“双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前海在金融机构创新、创新型金融业务、要素交易平台、创新金融业态、产业集聚等实现了多个全国首次和第一。

向源头创新的“无人区”发起冲击

没有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就没有深圳的强势崛起。

在38年的特区发展史中,在科技创新领域,深圳从跟跑到并跑,甚至一些方面领跑,日益成为全球创新重要的节点城市。

在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看来,深圳在投资基础教育上很积极,开办多所大学,每年增加投资几十所中小学,基础研究迟早会发展起来的。“华为研发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此前曾表示,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把战略技术研讨会变成一个“罗马广场”,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让思想的火花燃烧成熊熊大火。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显示,在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数中,除了广州相对均衡之外,其余排名靠前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其中,深圳的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3项指数均在全国名列前三,但是创新资源指数仅仅排第25位,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深圳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和清醒自觉,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引领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不仅要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更要在重要前沿科技领域向源头创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比如,仅在2017年,深圳就组织开展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积极筹建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组建基础研究机构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海外创新中心7家,新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1家和创新载体195家。其中,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模式下生长起来的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和海外创新中心,有力实现了在全球范围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合作竞争。

而对于深圳将如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活力之都,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指出,深圳应从建设多层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深度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建设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等方面夯实自身的创新“家底”。

■对话

中科院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深圳模式就是

从“E”“T”再到“S”

深圳南山,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机构之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称“深圳先进院”)内,科研人员正行色匆匆,多元化的科学验证在这里紧锣密鼓推进,剑指世界科研顶端。深圳先进院为何能在深圳茁壮成长,这座城市何以成为创新之都,其核心竞争力在哪,未来又该如何实现“快跑”“超车”,在细分领域领先全球?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

南方日报:从以往传统的“三来一补”,到每万人拥有近90件发明专利,深圳创新力量愈发显著,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樊建平:这充分说明深圳企业以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十足,不断带领产业从低端向微笑曲线顶端并拢,这也是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来源、职务发明专利等“4个90%”都来自企业的最好佐证。

从原来的小微创新到如今的向国际尖端创新发力,人才的不断汇聚是深圳锐变的核心要素之一。不断培育出的创客和初创企业,从海外吸引回国的“孔雀团队”和“孔雀人才”,都是深圳大力引进人才的表现。这些创新团体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为深圳创新贡献了很大力量。此外,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建设高水平大学,也是深圳快速成长的原因。

十年前,我们更多地专注于“E”(Engineering,工程);此后,我们逐渐转入“T”(Technology,科技),关注核心关键技术;现在,我们进入“S”(Science,科学)领域。我认为从“E”“T”再到“S”就是深圳模式,这是一座城市不断向源头技术进发、断提高自身创新力的表现。

在IT时代,深圳通过布局电子信息技术打好基础,如今的BT时代,后者又会反哺前者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之下,深圳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并紧跟时代浪潮?

樊建平:合作一定是大湾区建设的关键词。香港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其科研成果需要落地,选择香港面临成本过高等问题,深圳便成为不二之选,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企业便是很好的例证。不过,湾区城市之间既存在合作,也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如果深圳在源头创新方面没有发力赶上,未来依然有可能被香港超越。

深圳需要加大基础研发力度,完善实验室和相关基础装置,在竞争之中不断成长。合作与竞争一定是共存的,深港两地亦是如此。面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丰富多元的粤港澳大湾区急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制度供给,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水平,这也是深圳需要重点攻坚的事情。

南方日报:越来越多深圳企业和科研院所正走向全球,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于深圳培育国际竞争力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樊建平:深圳与全球其他城市的联系越紧密发展就会越快。如同城市机场的发展,航线越多,这座城市便越有可能成为区域航运中心。科技发展需要交流,要向先进技术看齐,深圳在这一方面具备先天优势。这座城市很多企业一“出生”就具备全球基因。

不过,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依然可以改进。同样的人才,深圳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可能要付出的成本更高,归根到底还是源头创新及高水平科研院所不足的问题,未来深圳必须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创造源头活水,这需要深圳拿出当年改革开放的特区精神,把“深圳速度”用到这一方面。

南方日报:您认为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哪些不足,您对深圳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有何建议?

樊建平:我们依然要看到,在现阶段,深圳与国际创新仍有差距,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建设方面仍有不足,深圳不断设立的诺奖实验室便是希望借此契机,将相应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

深圳市正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我建议政府要重视新型科研机构建设,重视人才政策创新,从引入海归人才2.0时代,切换到引入国际高端人才的3.0时代,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策划:甘雪明 曲广宁

统筹:张东方 张玮 戴晓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