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蹄形器是红山文化特有的器物,玉琮是良渚文化等颇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两大重器有一大相似的工艺特征:取芯。

深入了解红山、良渚制玉如何取芯的工艺流程,是辨识蹄形器、琮形器的必修课程。

(一)蹄形器制作的古工艺流程

蹄形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特有的器物,呈上大下小、斜口椭圆、中空无底之状。由于其主要出土在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一带,如牛河梁第二地点和第三地点等地,因此也被视为红山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图1)。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1

关于红山蹄形器的工艺流程本号前有所述(参见《古玉学步(41):线雕如何辨古工,拉丝或留定位孔》,为“取芯”工艺讲述的完整性,在此略为补充说明。

由于蹄形器造形颇为特殊,不仅其使用功能颇具争议,它的制作工具与方式亦引人探究(图2),其制作工序为: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2

1、第一步:切取器形外廓形状,并初步打磨,将一个块状玉料琢磨为上大下小、斜面椭圆的形状。由于蹄形器呈上面开口大、下面开口小的喇叭形,有些蹄形器的喇叭壁身还有些微不规则弧度,所以器形外沿一般多以线具拉切成形,器外壁会留下拉切痕。

2、第二步:在器缘内壁用桯具打孔,为穿线拉丝切取芯料定位。如红山文化蹄形器半成品,其外廓已经基本切磨完成,器缘处有一孔,为桯具对钻而成(图3)。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3

3、第三步:穿入软性线绳,沿着边缘拉切一圈,取出内部芯料(图4)。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4

4、第四步:将孔壁修磨平整,即为成形的蹄形器(图5)。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5-1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5-2

简言之即是:切磨外廓、桯具打孔、线具去料、修磨成形。

由于蹄形器上大下小、斜口椭圆的造形,导致其无法直接用管钻取出芯料。故改用桯具打孔,并配合线具拉切的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方法具有两项优点:一是在取出芯料之后,只要稍加修磨,即可直接制作出与蹄形器外廓互相对应的内壁;二是能够避免磨耗太多的玉料,同时又能取得最大块的内部芯料,续制为玉玦、猪龙等其他的器物,让玉料得以充分使用。

(二)玉琮制作的古工艺流程

玉琮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等地区,以外方内圆的形状作为共同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人崇尚天圆地方的朴素观念由来已久,所以外方内圆的玉琮成为古文化的符号象征。

对于玉琮的制作工序已经基本没有什么疑义(图6),其制作工序为: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6

1、第一步:切取器形外廓形状,并初步打磨,切磨去立方体玉料外廓。

2、第二步:用管具钻取孔芯,单向钻或者双向对钻。由于管具的材料局限,单向钻孔时会留下台痕;双向钻孔时,因对接不齐的管钻会留下错位的台痕,所取的芯料也会凹凸变形;双向钻孔时,对接整齐的管钻,会留下上下两端扩大、中间收窄的孔洞,取出的芯料也会呈现上下两端较小而中间凸鼓的形状(图7)。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7-1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7-2:单向管钻错台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7-3:双向管钻错台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7-4:双向管钻孔形

3、第三步:去角为圆,将方形外廓两端的八角切圆,呈现玉琮的射口状(图8)。

古玉学步(59):红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图8

4、第四步:打磨成完成。

蹄形器与玉琮的取芯工艺往往会留下如下痕迹特点:

1、蹄形器成形的线切,往往使外壁和内壁留下拉切的痕迹;

2、由于手工拉切,蹄形器的开口不十分圆整、器壁厚薄不匀;

3、蹄形器内壁往往留有最初的桯钻打孔痕迹;

4、玉琮内孔会留下台痕、错台、蜂腰孔等一系列痕迹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