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蹄形器是紅山文化特有的器物,玉琮是良渚文化等頗具代表性的器物,這兩大重器有一大相似的工藝特徵:取芯。

深入瞭解紅山、良渚制玉如何取芯的工藝流程,是辨識蹄形器、琮形器的必修課程。

(一)蹄形器製作的古工藝流程

蹄形器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特有的器物,呈上大下小、斜口橢圓、中空無底之狀。由於其主要出土在遼寧省建平縣牛河梁一帶,如牛河梁第二地點和第三地點等地,因此也被視為紅山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圖1)。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1

關於紅山蹄形器的工藝流程本號前有所述(參見《古玉學步(41):線雕如何辨古工,拉絲或留定位孔》,為“取芯”工藝講述的完整性,在此略為補充說明。

由於蹄形器造形頗為特殊,不僅其使用功能頗具爭議,它的製作工具與方式亦引人探究(圖2),其製作工序為: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2

1、第一步:切取器形外廓形狀,並初步打磨,將一個塊狀玉料琢磨為上大下小、斜面橢圓的形狀。由於蹄形器呈上面開口大、下面開口小的喇叭形,有些蹄形器的喇叭壁身還有些微不規則弧度,所以器形外沿一般多以線具拉切成形,器外壁會留下拉切痕。

2、第二步:在器緣內壁用桯具打孔,為穿線拉絲切取芯料定位。如紅山文化蹄形器半成品,其外廓已經基本切磨完成,器緣處有一孔,為桯具對鑽而成(圖3)。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3

3、第三步:穿入軟性線繩,沿著邊緣拉切一圈,取出內部芯料(圖4)。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4

4、第四步:將孔壁修磨平整,即為成形的蹄形器(圖5)。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5-1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5-2

簡言之即是:切磨外廓、桯具打孔、線具去料、修磨成形。

由於蹄形器上大下小、斜口橢圓的造形,導致其無法直接用管鑽取出芯料。故改用桯具打孔,並配合線具拉切的方法進行操作。這種方法具有兩項優點:一是在取出芯料之後,只要稍加修磨,即可直接製作出與蹄形器外廓互相對應的內壁;二是能夠避免磨耗太多的玉料,同時又能取得最大塊的內部芯料,續製為玉玦、豬龍等其他的器物,讓玉料得以充分使用。

(二)玉琮製作的古工藝流程

玉琮盛行於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地區,以外方內圓的形狀作為共同的基本特徵,中國古人崇尚天圓地方的樸素觀念由來已久,所以外方內圓的玉琮成為古文化的符號象徵。

對於玉琮的製作工序已經基本沒有什麼疑義(圖6),其製作工序為: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6

1、第一步:切取器形外廓形狀,並初步打磨,切磨去立方體玉料外廓。

2、第二步:用管具鑽取孔芯,單向鑽或者雙向對鑽。由於管具的材料侷限,單向鑽孔時會留下臺痕;雙向鑽孔時,因對接不齊的管鑽會留下錯位的臺痕,所取的芯料也會凹凸變形;雙向鑽孔時,對接整齊的管鑽,會留下上下兩端擴大、中間收窄的孔洞,取出的芯料也會呈現上下兩端較小而中間凸鼓的形狀(圖7)。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7-1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7-2:單向管鑽錯臺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7-3:雙向管鑽錯臺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7-4:雙向管鑽孔形

3、第三步:去角為圓,將方形外廓兩端的八角切圓,呈現玉琮的射口狀(圖8)。

古玉學步(59):紅山蹄形良渚琮 取芯技巧辨古工

圖8

4、第四步:打磨成完成。

蹄形器與玉琮的取芯工藝往往會留下如下痕跡特點:

1、蹄形器成形的線切,往往使外壁和內壁留下拉切的痕跡;

2、由於手工拉切,蹄形器的開口不十分圓整、器壁厚薄不勻;

3、蹄形器內壁往往留有最初的桯鑽打孔痕跡;

4、玉琮內孔會留下臺痕、錯臺、蜂腰孔等一系列痕跡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