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郭沫若憑什麼位列“甲骨四堂”?

田中慶太郎,1880年出生於京都,比郭沫若大一個屬相。田中家的文求堂書店,1861年開業,1901年遷至東京。1899年,田中慶太郎畢業於東京外國語學校中國語學科,隨後到了中國,並在北京買房。他長期學習中國古代典籍知識,善於蒐集珍本善本,在漢籍文獻方面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田中回到日本後,長期經營文求堂,在日本漢學界相當有名氣。著名漢學家內藤湖南曾說:“在今天的東京,學者之中對於古書的鑑賞能力而言,沒有一人能與‘文求堂’主人相匹敵。”

郭沫若因為寫下《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受到當時的政府通緝,被迫於1928年流亡日本。為了進一步弄清中國社會的性質,他開始專研中國古代社會的情況,最初研究的是《易經》《尚書》和《詩經》。在寫出一些文章後,他產生了一些疑惑:因為《易經》的寫作年代不清楚,假如用不明寫作年代的材料去研究古代,得出的結論難免會大打折扣。於是,郭沫若想到了甲骨文。

甲骨學是19世紀末興起的學問,專門研究地下出土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郭沫若認為,甲骨文作為資料來說,是相當可靠的。於是,他開始搜求甲骨文拓片和甲骨學著作。他先來到上野圖書館,發現這裡的資料有限。於是,想起了求學時期曾經光顧過的文求堂。在這家書店,他發現了店裡有自己一直試圖找尋的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可是,這本書要賣12元,相當於一個普通職員一個月的工資。當時,郭沫若口袋裡只有6元。思索再三,他向田中慶太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請求,以這6元為抵押,把這本書借回家看一兩天。田中慶太郎略一躊躇,委婉地表示拒絕。但他告訴郭沫若,“東洋文庫”(日本頂尖的亞洲研究圖書館)裡有很多此類書籍,可以隨時去借閱。

在田中慶太郎的指點下,郭沫若輾轉聯繫上了“東洋文庫”,並利用假名“林守仁”順利進入查閱資料。最終,通過刻苦鑽研,他寫出了《甲骨文字研究》這部著作。

郭沫若在歷史考古方面的貢獻,迅速引起了田中慶太郎的關注。1932年1月,郭沫若的《兩週金文辭大系》在文求堂出版。據統計,郭沫若流亡日本時期有關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的14部著作,有9部由文求堂出版。在此過程中,文求堂逐步給予郭沫若越來越大的幫助。很多文稿未等正式出版就預支稿酬,這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郭沫若的後顧之憂,使他能夠集中精力專事著述。

東京尋訪出土甲骨

1932年8月16日,郭沫若與田中慶太郎晤談,大概談及由郭沫若編選一部卜辭的計劃。第二天,郭沫若致信田中慶太郎:昨日晤談,甚快。卜辭之選,初步考慮,擬限於三四百頁範圍內,擬取名《卜辭選釋》。儘可能寫成兼有啟蒙性與學術性之讀物。迄今自老兄處已取用書籍多種,今後仍擬陸續取閱。倘蒙玉諾:(一)祈暫假府上《殷虛書契前編》與《後編》一用。(二)河井仙郎先生與中村不折先生之未曾著錄藏品擬一併載入。請老兄與兩位洽商,或與老兄同道奉訪相求。他處倘有藏品,藉此機會一併著錄,當有諸多便利。

當時,“殷墟出土甲骨多流入日本,顧自故林泰輔博士著《龜甲獸骨文字》以來,未見著錄,學者亦罕有稱道”。因此,郭沫若想以“寄寓此邦之便”,徵集諸家所藏為一書,即編纂一部日本所藏甲骨文的精粹。

1932年夏秋之交,郭沫若在東京全力查找殷墟出土甲骨。除了跟田中慶太郎借閱外,還先後尋訪了東京帝國大學考古學教室、上野博物館、東洋文庫,並向中村不折、中島蠔山等日本學者借閱。其中,計有東京大學考古學教室所藏的約百片、上野博物館廿餘片、東陽文庫五百餘片、中村不折氏約千片、中島氏二百片、田中子祥氏四百餘片,共在二千片以上。

在編撰《卜辭選釋》過程中,郭沫若還與董作賓書信往來。董作賓將摹錄的殷墟陶文送給郭沫若,郭沫若則寫詩答謝:清江使者出安陽,七十二鑽禮成章。賴君新有餘且網,令人長憶靜觀堂。

這首詩裡面的典故,很多出自《莊子·雜篇·外物》:宋元君半夜夢見一位自稱清江使者的人,被漁夫餘且捉住。第二天,宋元君找到餘且,發現他抓住了一隻神龜。宋元君殺掉神龜,以龜板占卜數十次,每次都很準確。

董作賓曾到安陽調查甲骨文出土情況,並寫出了高質量的報告和成果。郭沫若認為:“大抵卜辭研究自羅王而外以董氏所獲為多。董氏之貢獻在與李濟之博士同闢出殷墟發掘之新紀元,其所為文如《大龜四版考釋》及《甲骨年表》均有益之作也。”郭沫若以“餘且網”來作比喻,實際上是稱讚董作賓系王國維之後治甲骨之學最為出色的學者之一。

前往京都蒐羅拓片

郭沫若還曾給田中慶太郎寫過一首打油詩:三日一小成,任公不欺人。再等三個月,定然會大成。到了那時候,要來拜先生。老兄能西下,再好也沒有。已得老婆同意,說走便可以走。只待老兄方便,不問什麼時候。郵件署名王假維,是向王國維致敬。

之後,郭沫若再次致信田中慶太郎,商量《卜辭選釋》的編纂及為此去京都查找甲骨一事:《餘釋之餘》已閱一遍,問題太零碎,恐不能引起讀者興趣,甚為懸念。《卜辭選釋》改用十三行,行二十三字之形式,每葉增二百字,較《餘釋》更密,無論材料如何好增加,均以二百頁為限度,請毋慮。京都之行,如震二弟亦有不便,或無願去之希望,請勿勉強。能得老兄介紹書,僕一人獨去亦無妨事也。如震二弟本不願去而強之同行,餘頗不忍。請震二弟定奪可也。

田中震二是田中慶太郎的次子,正跟郭沫若學習甲骨文。接到此信後,田中慶太郎決定派田中震二陪同郭沫若去京都。他們拜訪了京都帝國大學的考古學教室,結識了內藤湖南、梅原末治等京都學派學者。

內藤湖南本來覺得郭沫若的研究多有疏漏,但交流後大吃一驚,給友人寫信道:日本的中國學已經領先了,但還是需要努力,不然很可能會被郭沫若等人超過。郭沫若回來後,專為此次拜會寫作了舊體詩《訪恭仁山莊》。

郭沫若和梅原末治則一直保持著聯繫。郭沫若向梅原末治借書和拓片,梅原末治則向郭沫若借《楚王鼎》照片。新中國成立之後,梅原末治還給郭沫若寄來了多本簽名新著。

而此次專程訪問京都,“復見京大考古學教室所藏四五十片,內藤湖南博士廿餘片,故富岡君偽氏七八百片”。加上前次東京的收穫,郭沫若已訪得三千片甲骨。

《卜辭通纂》正式出版

訪得這些甲骨後,郭沫若“聞尚有大宗收藏家,因種種關係,未得寓目,又因此間無拓工,餘亦不長於此,所見未能拓存,於是餘之初志遂不能不稍稍改變”。由此,《卜辭選釋》改名為《卜辭通纂》,目的在“選輯傳世卜辭之菁粹者,依餘所懷抱之系統而排比之,並一一加以考釋,以便觀覽”。

1933年1月10日,郭沫若致信田中慶太郎,謙虛地說:“釋文初稿已完成,最後校訂亦過半,一週內當可蕆事,耗費精力而成果未盡愜意,小有悲觀之感。惟願勿予老兄招致過大損失。誠欲虔心念佛。”

“釋文”指的是《卜辭通纂》第三卷。1月11日,郭沫若為《卜辭通纂》寫好了序言。第二天,他又給大學的老師小野寺直助回信:“僕近正從事《卜辭通纂》之述作,不識九大文學部於殷墟所出龜甲獸骨有所蒐藏否,其民間藏家就先生所能知者能為介紹一二,或賜以寫真、拓墨之類,不勝幸甚。”

1月13日,郭沫若致信田中震二,指導他為《卜辭通纂》編輯索引:“索引之編纂法,餘意可分三種”,即“人名”“地名”“新字(此項不設亦可)”。

1933年5月,《卜辭通纂》由文求堂印刷發行。該書分為五卷,卜辭一卷,考釋三卷,索引一卷。“就傳世卜辭擇其菁粹者凡八百餘片,分干支、數字、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田遊、雜纂八項而排比之。”其中的索引卷,即為田中震二所編。

開闢研究新途徑

《卜辭通纂》標誌郭沫若在甲骨文整理上創造了一個科學的體系。此前,羅振玉、王國維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已有的10多種甲骨文著作,大都隨手編排,不按內容分類;王襄等人雖然嘗試分類,卻隨意性較大。

《卜辭通纂》將“卜辭之精粹者”分八類編排並作考釋。這就將甲骨卜辭各項內容聯繫起來,併為初學者指明瞭入門途徑,即先判讀卜辭的干支、數字、世系,確定卜辭的年代,再進一步探究卜辭顯示的社會內容。

郭沫若在釋讀甲骨文方面,也取得突破性成就。除通過選編所體現的甲骨斷代外,他還創造性地使用斷片綴合、殘辭互足兩種釋讀方法。甲骨年代久遠而破碎,很多本來是一片的,碎後不幸散見各處。郭沫若將其拼合在一起,從而得出比較完整的內容,這就是斷片綴合。但是,有些殘辭可能無法找到綴合的對象,且由於“殷人一事必數卜”,所以有很多“同文卜辭”。集中“同文卜辭”分析比較,使一些不能屬讀的卜辭被解讀出來,這就是殘辭互足。

甲骨斷代、斷片綴合、殘辭互足為甲骨文研究開闢了新途徑。所以,文字學家唐蘭感嘆,在甲骨文研究方面,“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雪堂是羅振玉,觀堂是王國維,彥堂是董作賓,鼎堂是郭沫若。羅王董郭,就是有名的“甲骨四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