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58岁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后,乾隆皇帝为何要掩盖死因?

空心树子


清朝有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偷龙换凤,最后一个就是雍正死因。

史书记载: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的行宫整理政务,第二日下午突然病危,当天晚上就因为病重去世,而雍正帝生什么病,为什么突然去世,史书中却一点都没有提及。

正因为如此,加之雍正为人刻薄,民间演绎出不少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雍正被女侠吕四娘杀死,吕四娘据说是吕留良的女儿,因为文字狱被抄家流放,吕四娘学得武艺,潜入清宫杀死雍正为父报仇。梁羽生先生的小说《江湖三女侠》即以此为原型,影响很大。

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此事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彼时大清国政治稳定,紫禁城更是戒备森严,一个女人纵然有通天的本领,想潜入禁宫杀死皇帝还能全身而退,断无可能。

如果不是他杀,只能从雍正自身方面找原因,从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来看,雍正很有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中国古代皇帝为了追求长生不死,有服丹药的传统,明清两代更是登峰造极,雍正年轻时期就信奉佛教,做了皇帝后,求仙问道,把众多神仙道士请入宫里做法,忙的不亦乐乎,尤其是十三阿哥允祥去世以后,雍正感念人力有时尽,为了追求长生,变本加厉服食丹药,这些丹药都含有汞、铅等重金属,且由于高温煅烧,热性很大,纵然是个健康的人也受不了,莫说身体一直抱恙的雍正。

康熙第八世孙金恒源先生在其出版的《正本清源说雍正》中提到:據雍正的心腹大臣张廷玉的私人记录,当时雍正七窍流血,令他“惊骇欲绝”。

而当代学者杨乃济先生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等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旁证》一文,认为雍正是死于丹药中毒。金恒源先生对此十分认同。

也正因为雍正死的如此“惊骇欲绝”,乾隆不愿世人知晓雍正的死因,所以采取隐瞒的做法,他即位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雍正皇帝生前蓄养的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驱逐,且让他们出宫之后不可乱说一句话。不仅如此,乾隆帝还交代宫中的宫女太监不准乱传。

此地无银三百两,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日慕乡关


这个问题真是好笑,历史上又有多少皇帝被公布了死因呢。

如果凡是没公布死因的,那就是隐瞒死亡的真相,这个逻辑通顺吗?


雍正死亡的当夜

雍正生命的倒数计时,目前主要都是参考张廷玉年谱中的记录。

根据张廷玉的回忆,在雍正死亡的当天,情况是这样的——

  • 八月二十日,圣躬偶尔违和,犹听政如常,廷玉每日进见,未尝有间。

  • 二十二日漏将二鼓,方就寝,忽闻宣诏甚急,疾起整衣趋至圆明园,内侍三四辈待于园之西南门,引至寝宫,始知上疾大渐,惊骇欲绝。
  • 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公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海望先后至,同至御榻前请安,出,候于阶下。太医进药罔效。
  • 二十三日子时龙驭上宾矣。

这段话将过程讲的很清楚,就是死亡当天,雍正身体很不舒服,但还是照常办公。谁料当夜,病情急转直下,张廷玉等人赶紧入宫见雍正最后一面。次日凌晨1点,雍正驾崩。

所有关于雍正死因的谣言,都是晚清乃至于民国初年传出来的。

这些说法本来就不足为信,但是偏偏就是有人喜欢嚼舌头,对宫廷秘密感兴趣。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嘉庆,清朝官方公布了他的死因,但不是照样没人信?非要造谣人家是被雷劈死的?

清朝官方公布的嘉庆死因:

此次跸途,偶感暍暑,昨仍策马度广仁岭,迨抵山庄,觉痰气上壅,至夕益甚,恐弗克瘳。

事实上,根据清宫的医案,嘉庆确实是因为中暑、劳累引发冠心病急性心衰而去世的。但是没人相信啊。

总而言之,皇帝死因不神秘,问题出在你心里。


HuiNanHistory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雍正很可能死于服用长生不老丹药,也就是中毒死的。

雍正死的时候,年龄并不大,也就58岁。

雍正的体质一向比较好,不然也不可能被选为皇帝。

死前2年虽然经常生病,但都不算严重。毕竟人上了岁数,加上雍正又是工作狂,积劳成疾,有些病是正常。

奇怪的是,雍正在1735年8月21日再次得病,但并不重,还是照常办公。然而,8月23日雍正却突然暴毙,毫无征兆。

其实,雍正死于服用金丹。

死于金丹的皇帝,当然远远不止雍正一个人。

古代的所谓道家金丹,里面有很多重金属,放在今天都是剧毒物质。如果长期服用,或者短期突然大量服用,和服毒没什么区别。

雍正最迟从1730年,也就是死前5年就开始服用金丹。

到死前12天,有200斤炼丹的黑铅运入圆明园,看来又是要炼制新的丹药。

而雍正暴毙后第二天,乾隆就将炼丹药的两个负责道士张太虚、王定乾赶了出去,颇为恼怒。

可见,雍正最有可能就是在死前2天,也就是21服用了这种新的丹药,结果出现中毒现象。

23日可能雍正不信邪,再次服用大剂量的丹药,最终急性中毒送命。

那么,雍正是吃金丹死的,又不是乾隆害死的,为什么要隐瞒真相。

第一,传出去有损雍正形象。

当时民间也有信奉道教的有钱人,不少人求长生不老吃金丹而死。

这种人多被社会当作呆子,因虚幻的事情送命。

现在雍正是这样死的,岂不是同这些呆子一样。

乾隆为了维护老爸的形象,也只能隐瞒了。

第二,怕传出不好听的话。

虽然是吃金丹死的,毕竟雍正是中毒而死。

一旦雍正中毒死的消息传出去,必然有人怀疑是乾隆下的毒手。

毕竟,历朝历代皇帝送命,绝大部分是被毒死的。

而宫廷斗争,儿子杀老子,老子杀儿子,哥哥杀弟弟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你说乾隆为了尽快继位杀了老子,也没人会感到意外。


所以,那就只能隐瞒了。


萨沙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勤奋的皇帝,现存的雍正奏折汉满文字多达近万件,都是他亲自朱批,在位不到十三年,雍正皇帝的朱批加起来多达三百万字,但遗憾的是,正当雍正在治理国家初有成效时,却突然猝然长逝。

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突然驾崩,其死因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这也难怪,因为雍正不仅死的快,死的也蹊跷,史书也只是一笔带过,只是强调突发病症暴毙,有人说七窍流血,不知道是哪本史书上敢这么写,反正正史没写。

但无论如何,暴毙却不写明死因,这就给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下面讲一讲几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也就差不多知道为何乾隆皇帝要隐瞒其死因了。

第一个说法:病死

这是个比较正常的死法,也是以乾隆为首的官方比较希望大家认可的,毕竟是正常的疾病,但事与愿违,这种说法相信的人并不多。

第二个说法:暗杀

这个故事想来大家不陌生,就是民间的最流行说法,有个侠女叫吕四娘,父亲和爷爷因为雍正的文字狱而死,于是为了报仇,所以吕四娘把雍正的人头给砍了拿走了。

乾隆知道自己阿玛死无全尸,所以才隐瞒死因,铸造了个金的脑袋安葬了。

这个说法一看就是不懂皇宫规矩,真把飞檐走壁,飞入皇宫刺王杀驾这种武侠小说的情景当真了。

第三轴说法:吃错药

吃错药分两种可能,第一个就是春药,有史料表明,雍正晚年贪图女色,而且有严重的肾亏,所以靠药物来维持性能力的可能性很大,服用过量,导致暴毙。

这种可能性很大,也可以说通为啥乾隆皇帝不愿意将死因公布。

接下来的这个说法,是经过历史学家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那就是雍正是服用过多的丹药,导致重金属中毒而死的,雍正皇帝晚年,亲近道士,误信其长生之术,最后服用丹药而死。

这种说法最为可信,但无论哪种死法,在乾隆看来,都不是啥光彩的事情,所以正史上对于雍正皇帝的死因就这样遮遮掩掩的一笔带过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雍正皇帝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得位、执政、驾崩,无不与传奇相伴相随。“九子夺谪、终成正果”,说得是他;“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说得是他;“金头之谜、四娘弑君”,说得也是他。雍正爷一生执政恭俭勤勉、勤为天下先、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叫板涤荡自身所代表的士绅阶层,行改革之策,既舒缓了民力、又国力大增。展现了这位满清君王既急于、也能于革故鼎新的豪迈胆略和执政技巧。然而,作为25岁便登临大宝、御及四海的乾隆皇帝,其着急忙慌地遮掩先帝死因的心愿,甚至超过了他对丧父的哀伤。个中缘由,实在令人所不齿。

正史对雍正皇帝死因的记载草草无几,在《东华录》卷32中有寥寥数语:”雍正13年8月23,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患急症突然去世。”相比其他皇帝殡天后记载之繁隆,令人感叹这位得罪全国士绅、锐意改革的皇帝,其身后事的别样凄凉。


雍正是个比较怕热的人,所以,他在园明园避暑的时间,比别的皇帝要多,且在园明园内有寝宫不少,如九洲清宴、四宜书屋、万方安和等处。常在圆明园与大内两处轮换着住。雍正帝在这两处的好几个寝宫落脚的游移不定和戒备森严,从客观上导致了从情报侦知、获取、甄别,以及行刺的潜入、等待、刺杀等难度的直线上升,这是吕四娘无论如何也无力去解决的。所以,刺杀论可以休矣。

一,雍正王朝之殇

关于雍正之死因,小编罗列了几条为数不多的清宫史料文载。来佐证雍正爷到底死于何因,并深度剖析其为何而死,及乾隆皇帝为何草草平息先皇驾崩的事态缘由,并简单回顾下,雍正爷一生的功绩对满清王朝的意义。


1.雍正朝的《起居注》记载,”雍正13年8月,雍正爷在圆明园内,8月18,他与臣工共商少数民族事务,8月20他召见宁古塔属地官员,8月21正常办公, 8月22,忽而得病,当晚,命若游丝的雍正爷急诏传位给弘历(乾隆皇帝),8月23,58岁的雍正爷于圆明园驾崩。”

2.据《内务府活计档》记载:(雍正13年)八月初九日,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所用牛舌头黑铅200斤。当天,200斤黑铅便运入园明园。

3.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8年(1730年),雍正爷患病之后,他就开始积极参与道教活动。除钦安殿专司道教法事外,还在太和殿、乾清宫等置放道神符板,于寝宫养心殿安设斗坛,在御花园建屋供道士居住,以方便驱策。为了做法事,令苏州置办丝缎法衣,一次就是60件。


4.雍正宾天次日,乾隆皇帝急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一干道众,责令一干道众勿得左右妄言。随后,乾隆帝对外界宣布,先皇雍正爷,虽行礼道法事,却对炼丹道士“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根据上述1的记载,雍正爷当属暴病急亡,不过在驾崩前,还是相当正常地在履行国政,身体应该还是过得去,否则是无法承担召见大臣共商国是之举的。根据2的记载,这个算物证了,200斤制作丹药的黑铅运进园明园。黑铅是炼丹药之原料,更是一种有毒金属,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是有毒的,这是常识。200斤黑铅能炼多少仙丹,这个不懂,不好乱说。但想必不会少,都长期吃进肚子里去,中毒是绝对没跑的,这也是常识。


根据3的记载,雍正从登基第8年某次病后,就开始倾心道教法事。至雍正13年暴亡前,其炼丹规模已是无以复加。短短几年的时间,痴迷如此至深,除了寻常帝王的苛求长生之念外,结合密折制度、粘杆处的特务机构——即民间传说之血滴子、整饬吏治、以及一系列的对清王朝中兴有重大作用的举措,比如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籍等减轻万民的负担,增加财政收入的波澜壮阔的全域性改革之中,便可得窥其为何会痴迷于炼丹的玄机。

下面先将大家接触不多的”改土归流”和”废除贱籍”解释下。在大清的西南方向,有好多的少数民族集聚区,这些地区,原来都是由当地的土司进行管理。雍正4年,雍正爷命令取消土司制,引入了随时可以任免的流官。这不仅对减轻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负担很有帮助,而且对清王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也有重大的意义。而废除贱籍,则是废除了以前统治者强加给某些人受歧视的身份之举。比如有官妓、蜑户(世代不许上岸的渔民)、堕民(多任婚丧喜庆之杂役)等身份的人,这些贱民没有人权保障,不许参加科举,不许从事农工商学之业,也不许与普通百姓通婚。只能自体联姻,还需集居于城垣的破落处,任何人都可以使唤和欺凌之。雍正爷全部废除了他们的贱籍,升为平民。这是封建社会在人权方面的重大改革。让这些人脱离了痛苦的深渊,也使清王朝没有走向印度那种高低种姓之间,互相仇恨、一盘散沙的结果。雍正爷的如此举措,确实功德无量。



因为上述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损害了皇帝所代表的士绅阶级的既得利益,必将受到士绅阶级的日夜诅咒和暗中抵抗,甚至招致士绅阶级同仇敌忾、明目张胆地反扑。虽然雍正爷刚直明睿、执法严苛、政治技巧娴熟,但由于顶级同盟军的襄助之力不丰(仅十三爷支持他),这种严峻的形势,必然造成雍正爷独负巨大的精神压力。换个角度来说,此刻的雍正,只是个众叛亲离的船长,为了让王朝之舟行之更远,不得不经常弹压船上所有心怀私欲的手下、极尽正常或非正常的政治手段,逼令他们好好开船。

失去利益收入刺激的水手,则一定会消极怠工、从中使坏。船长就用恐怖的密折奏报和特务监视,来冲跨他们持续顽抗的防线。天长日久,就雍正爷来说,除了依赖特务机构的支撑外,还必须去寻找一个超然世外、更为厉害的道术,来给自己延命再战和舒缓心理上的创伤。然而这种自我救赎,却偏偏以食丹为手段。以今天的常识来看,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不过,就此蠡测雍正朝锐意改革之难,士绅阶级把持朝政、以逞私欲之顽固,倒是个不错的佐证。

二,乾隆草草为那般?

根据4的记载,乾隆皇帝一改清朝皇帝驾崩,须停灵乾清宫的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皇的梓棺安放在雍和宫。雍正爷驾崩的圆明园位于紫禁城西北方向,取近道运回雍正的灵柩,由北下门进京。他的灵柩也就被草草地安放在雍和宫了。这种不忌旧制,凸显草率的做法,未免泄露了新帝乾隆,对雍正爷执政理念的“外尊内恶”的心理。出于儒家“亲亲得相首匿”和“为尊长讳”的正统理念,乾隆帝在表面上当然必须维护雍正爷,一位父亲和皇帝的尊严,另一方面,他的治国思想与雍正爷的执政理念,又是那么的泾渭分明、风格相左。

初年便不讳言自己“赋性宽缓”,倡导“政尚宽大”。雍正爷亡故才一个月,就将被雍正爷削掉宗籍、并圈禁而亡的政治对手胤襈、胤禟恢复了宗籍、收入了玉牒,还赏其子孙红带。为缓和雍正爷因改革之故,与士绅阶层所形成的尖锐矛盾,乾隆皇帝将雍正年间,因贪赃被革职的官吏一齐复职,对随后的贪污案,也不予追究,放松对官吏的考绩。于是,吏冶又崩坏了。一句话,乾隆从登基伊始,便急于实施宽政,完全颠覆了雍正严治国、苛治吏、仁施政的风格。





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乾隆在未登基之前,就对其父的做法很是反感、乃至是暗中反对的。只不过,当时未被雍正爷在生前所发现而已。怪不得有人戏言,乾隆唯一的成功,是让雍正当上了皇帝;雍正唯一的失败,是让乾隆当上了皇帝,诚如斯言。那么,草草平息雍正爷驾崩的事态和随意停灵于雍和宫,除了不让雍正食丹而亡的消息外传,出于儒家理念,维护清王室和自已的颜面之外,难道就没有嫌弃雍正与所有士绅阶级为敌的态度表露的成份在内吗?这位自诩“文治武功、十全圣君”的乾隆皇帝,真的以为,自己从雍正王朝继承而来的5千万两的财政盈余,和”七下江南”时的歌舞升平,是仅凭一己之势所能造就的吗?如果真那么想,只能说乾隆狂妄!

要知道,雍正从康熙手里接过的江山,除了康熙爷造就的幅员辽阔的雄蹈伟略之外,还要负责还清巨多的康熙王朝所积歉的债务。而且,在驾崩之时,竟然还赚了5千万两白银给乾隆去化,真是天大的造化和本事,雍正帝是具有真正名符其实的帝王之才!当然,话说回来,览阅清史,新帝乾隆确实也不是什么庸才,反而能力居于中上帝才之阶,但仅经历短短十几年吏治严苛的雍正之治,实在是不足以让士绅阶级的私欲浪子回头、造福中华。触动利益比改造灵魂更难,必须持续弹压官吏,广泛对民施行仁政,这么明显着的事理,聪颖如乾隆帝,怎么就不会就势上坡,再苦十几年,继续雍正帝的未竟之志,让他的清王朝多飞会儿呢?让万民继续休生养息一会儿呢?毕竟此刻的因势利导,绝没有雍正朝所面临的百废待兴那么难了。所以,满清王朝的泰坦尼克号之舟,扭头驶向毁灭,自乾隆始,所言未虚。乾隆这个败家子,要不要对此负上一半以上的责任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去判定吧。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首先,问这个问题的,肯定没有看过《清史》。



雍正十三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据《清世宗实录》所载,雍正于八月二十一日得病,八月二十三日就去世;而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雍正还在照常办公。又,乾隆在雍正去世后,第一件事便是赶走了宫里的道士张太虚等人,并且严令他们不许瞎说;试想,如果是非正常死亡,或者知道什么不该知道的秘密,这几个道士肯定早就身首异处了,还指望乾隆会放过他们?


不过,既然说到雍正皇帝的死;不妨分析一下死因。自古以来好进丹药的皇帝不在少数,因为吃丹药死的也有很多;不著名的不说,唐太宗的死就和丹药有很大关系。雍正皇帝晚年,服食了不少丹药;而雍正的勤政也是天下所知,有几组数据大家感受一下,雍正在位十三年批复奏折达41600余件,御笔朱批字数达2000余万;每天只睡两个时辰(4小时);应该说,十几年如一日的劳累,掏空了他的身体;所以,一点平常人不致死的丹药的毒性,对他来说足以是虎狼之药。

没有人刻意隐瞒什么。


吟游诗人883


清朝皇帝是死因都比较隐晦,官方的表述都是不详的,其中雍正的死因更是扑朔迷离,乾隆皇帝都下旨进行掩盖。

大清朝的皇帝死因都在正史上表述不详,比如皇太极,清史记载是死于疾病,明朝野史记载是在宁远被满桂一炮给干成了重伤;后来的顺治皇帝的死更是具有传奇色彩,出家说,殉情说,其实也就是得了天花而死;甚至康熙皇帝的死都有野史说是雍正给害死的。

而雍正皇帝的死更为传奇了,民间传得最邪乎的就是吕四娘刺杀说,说得有板有眼,但真正的雍正死因连清朝官方都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说是暴毙而亡。那么事实的真相道理如何呢,后来的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可以掩盖雍正皇帝的死因呢。

雍正十三年的八月二十,雍正皇帝突感身体不适,但无碍,进补丹药后继续批阅奏章,直到第二天忽然病情加重,直至晚上驾崩,这一切都来得非常的突然,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论,这种症状要么是急性重疾,要么就是中毒。

雍正驾崩后,乾隆皇帝登基,我们可以从乾隆登基后颁布的两道圣旨可以寻找雍正死亡的真正原因。

乾隆皇帝颁发的第一道圣旨是给朝中大臣的,大概意识是群臣不要妄议先帝雍正信任方士,炼丹吃药的事情;同时还在圣旨命令解散和驱赶宫中的一群道士。

乾隆皇帝的另外一道圣旨是颁发给宫中太监和宫女的,大概意思依然是严禁议论先帝吃药、炼丹的事。

以上看来,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是由于信奉道教,信任方士,吃了丹药中毒而亡。雍正在位期间都以信奉道教出名,后世都保存着他着道士服的各种画像,从而也得到了印证。

乾隆的皇帝要对雍正死因进行掩盖,出于对皇家颜面的维护,堂堂大清皇帝“嗑药”而死,说出去肯定有损朝廷颜面。

乾隆登基后,不但驱赶了道士,甚至对道教更是没有任何兴趣,自己的宗教信仰一直都是藏传佛教,主要是佛教不炼丹吃药,只念经打坐,没有身体伤害啊。


沉墨I方之城


雍正的死亡是很突然的,也有很多说法,我这两天正好写了好几篇文章专门写雍正之死,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下面简单说一下雍正的各种死法。



第一,雍正死于刺杀,死相极惨,下葬时还做了一个金头

刺杀雍正的主角有吕四娘,竺香兰,宫女,还有乔引娣,一个一个说吧

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是坚定的反清知识分子,他的弟子在他死后策反川陕总督岳钟琪造反失败被杀,吕家被牵连满门抄斩,吕四娘在亲戚家幸免于难,后来拜了名师,习得一身武艺刺杀了雍正。竺香兰是曹雪芹的情人,被雍正霸占,与曹雪芹密谋毒死了雍正,曹家和雍正的公案大家应该都清楚。还有一个版本是照搬宫女谋杀嘉靖的版本,几个宫女深夜里谋杀了雍正,乔引娣就更神奇了,是雍正的亲闺女加弟媳加宠妃,心里一直装着雍正的弟弟,用剪刀杀死了雍正。



第二,雍正死于重金属中毒,也就是丹药。

我们只罗列证据:

第一,雍正皇帝曾经写过一首诗《烧丹》:“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第二,雍正帝与道士也频繁接触,宫中养着娄近垣、贾士芳、张太虚等人,他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 第三,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 第四,专家从《活计档》中发现,从雍正八年到十三年这5年间,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圆明园运送炼丹所需物品,其中光为炼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吨,此外还有大量矿银、红铜、黑铅、硫磺等矿产品。

丹药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属,其实是慢性毒药,这个说法目前被普遍认可。


漫威百科全书


正值中年的雍正突然暴毙,儿子乾隆登基后,反而没有公布先皇的死因。其实,原因很简单:雍正皇帝死因不明,有损清廷声誉。

(《甄嬛传》雍正)

雍正皇帝的死因是清王朝历史上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

中国皇帝一生中通常会得罪很多人,很多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是莫名而亡,并且连正史都不会记录在册。而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清朝的皇帝莫名而亡的就有6位,这一纪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雍正皇帝就是清朝历史上神秘死亡的代表人物,而且是最具有争议、最具戏剧性的。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雍正皇帝的几种死因:


1、晚年吃长生丹药,中毒而死

雍正帝“中毒而死”论,是现在清史学者普遍所持有的观点。


中国的皇帝,在他们的晚年大抵都想着长生不老,所以他们会招一些江湖道士,进宫给他们炼长生不老药。晚年的雍正也想长生。开始迷信,并且服用了大量的道士炼成的有毒的丹药。

(乾隆)

自古以来皇帝们炼的都是有毒性物质,有着高含量的“铅和汞”。迷信的雍正皇帝甚至后来说服朝臣们和他一起吃。


雍正吃了很多毒丹药,中毒而死。乾隆皇帝即位后,立即驱逐了紫禁城所有的道士,并命令这些道士要守口如瓶,不能说出雍正服用过丹药的事情,否则格杀勿论。


2、三天暴毙而亡!

这是唯一官方记录在案的死因。大家可以翻阅一下《清实录·世宗实录》,对雍正皇帝是这样描绘的:


从这个正史记载的死因,我们得知,雍正帝属于暴毙,发病3天而亡!而且并没有写出死因。


3、被侠女吕四娘谋杀

这是野史演义,雍正帝在位的时候,弄了一个“文字狱”逼死了吕留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为爷爷报仇,谋杀了雍正帝。


直到现在,历史学家仍在研究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因此,雍正皇帝的死因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搞史人


乾隆掩盖雍正的死因,这说明雍正的死不太正常,或者死因不怎么光彩。

雍正当皇帝时间不长,才14年,但是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空虚的国库得到充盈,腐败的吏治得到治理,可以说他为康乾盛世贡献巨大。虽然在情感上乾隆更靠近康熙,但是从理智上乾隆对雍正评价是很高的,他认为雍正是个明君,是个称职的好皇帝。但是乾隆认为,雍正做的一些事有损明君形象,这其中包括服用丹药之事。

雍正年轻时就对炼丹感兴趣,当上皇帝后,更方便了,于是就招来一帮道士,弄来炉子、炭、石头等在宫中炼丹,炼好丹药自己服用,有时也赐给大臣服用。丹药是矿石所炼,其中含有汞铅等重金属,长期服用重金属在身体内沉淀,造成重金属中毒,雍正就是死于丹中毒。



皇帝死于丹药中毒磕碜吗?磕碜。传说中老子就是吃了丹药,成仙了,变成了太上老君。所以古代帝王迷恋丹药者很多,最知名的就是秦始皇。可是现实中这些迷恋丹药者没有一个成仙的,无论身份多么高贵,死亡总是难免的。虽然古代科技不能解释重金属中毒,但是历史事实足以让人怀疑丹药很可能会毒死人。

吃了丹药中毒而死,这对雍正智商是一种侮辱,对雍正明君形象是一种玷污。乾隆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要隐瞒雍正的死因。

不过,乾隆想隐瞒雍正死因,但他的所作所为却出卖了自己。乾隆先是把雍正的那帮道士都打发走了,把炼丹的家物事也都清理了,接着他发话了,说他爹雍正就是觉得炼丹好玩,欣赏而已,从来没有吃过丹药。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谁信呢!?不说还好,说了更让人坚信雍正是吃丹药中毒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