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古代的通緝令畫的如此醜為什麼能抓到人?是這三個原因

經常看古裝的朋友勘定會發現一個問題,但一個人犯事的時候,作為當時的“政府”便會頒發一個通緝令,上面有姓名,家庭住址,什麼的,更有一個犯人的自畫像,,而作為最關鍵的便會自畫像了,但是細心的朋友會經常發現,自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相像,但是,為什麼最後不管犯人最後是如花化妝成了西施,卻也能在最後時刻被人識破抓到了哪?

古代的通緝令畫的如此醜為什麼能抓到人?是這三個原因

通緝令上最早出現的時期便是唐朝,但是當時弊端十分大,只有一個大體的輪廓,如果古代人簡單的改變一下裝束,髮型什麼的,通緝令基本失效了。但是為什麼官兵還能抓到人那?便是因為一下三點了,具體是那三點哪?讓我們來看一下。

現在我們大家都有身份證,其實放在古代也適用,古代同樣也有身份證,不過但是是叫“貼身照”,後來被叫做“路引”,只要外出的人都必須要帶的,就像是遠一點的親戚要拜訪,或者是穿梭兩地之間做生意的買賣人,必須隨身攜帶,不然客棧也不敢讓人入住,這個時候有人便說了,不讓我住店我睡大街,不好意思大街都沒得睡,古代是有宵禁的,晚上一個人鬼鬼祟祟的不找你找誰?

古代的通緝令畫的如此醜為什麼能抓到人?是這三個原因

第二個便是保甲制度的實施,從商朝便開始實施了,“保”便像是現在的一個村子,一個人犯罪了,如果沒有被檢舉出來而但是最後卻在這個村子被抓到了,這個保便犯了窩藏包庇之罪,是要受到連坐的,想想看,一個村子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大家會不防備揭發嗎?

古代的通緝令畫的如此醜為什麼能抓到人?是這三個原因

還有一個便是懸賞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什麼地方都適用的,甚至古代還出現過專門考提供線索吃賞錢的職位存在,像什麼賞糧食,賞錢什麼的比比皆是,到了明朝甚至可以靠這個當上官,可見賞賜的極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逃犯還跑的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