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漫漫的歷史長河,淡去了人們的記憶,而流傳下來的是智慧和創新的結晶。但歷史的真實是不能改變的,它將永遠鐫刻在人類歷史的長廊上。蓋州的先民在蓋州這塊寶地拓海開域,世代勞作,創造和譜寫了海洋通商和漁業史上動人的篇章。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有史料記載:

1684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允許500石以下船隻出海捕魚,蓋州西河口遂成為遠近聞名的漁商兩用港口。

1840年,英國兵船侵入遼東半島中部沿海區域,刺探軍情…… 清政府在海岸修築防禦工事。

1906年,清政府總督徐世昌在蓋平成立了奉天保護漁業總局,統籌管理漁業及漁船政務。

同年開辦官商合營的奉天漁業公司,並在西河套設立了蓋復漁業分公司,後“奉天漁業公司”從蓋州移遷營口,蓋復分公司仍設。“奉天漁業總公司”下設蓋復、安鳳、錦州、莊河等分公司。

1916年奉天漁業商船保護總局在蓋平境內歸州、鹽廠、望海寨、西河口漁區各設“漁董”,代表漁民與總局聯絡業務。

1917年奉天漁業商船保護總局設立水產養殖場,製造陳列所和營海、錦縣、蓋復、莊河、鳳安五個分局。

蓋州市海(市海是個詞組,和後面的文化連讀:市海文化)文化洋洋大觀,早在漢高帝十二年蓋州境內便設立平郭縣,並置“鹽官”管理鹽業生產和銷售。當時,平郭縣為漢初全國32個產鹽縣份之一,也是遼東郡所轄18個縣中唯一產鹽之地,因“煮海為鹽而名聲顯赫”。平郭之名氣因此大增,成為勢強遼東,明達江南的遼東的第二重鎮。

,明代在蓋州設置遼東衛,改建城池,開館興學,屯兵墾田,於境內沿海建煙墩火臺設兵寨,海防重地彰顯。清康熙二十三年解除海禁,沉默百年的黃金海岸重現生機,繁榮延續。蓋州率東北之先,融入海洋貿易。清代中葉,成為東北“財貨通衢”,“名聞八閩,聲達三江”的漁商口岸,有如南方的“茶馬古道”一般聞名於世。來自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山東、山西等地的商船,經渤海遼東灣至蓋州西河口連雲島,溯大清河而上,在清河碼頭登岸前往東北腹地。因此,當時,蓋州已成為“長三角”、“珠三角”南方商人進入東北的最早通道和晉商之路的東北唯一接端。本地學子和商人也通過海上泛舟進京趕考、外出經商。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古城蓋州曾經是一座經濟繁榮、人文底蘊豐厚的城市。翻開歷史,“煮海為鹽”凝結通商惠工的種子,“海運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跡。講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城市稟性。“海納百川,兼容幷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古辰州文化。

蓋州海文化、漁文化、鹽文化是世世代代蓋州人在其生存的海洋自然環境之中,在生產與生活兩大領域內的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它包括漁諺、魚的傳說等口頭傳統;造船、織網、漁具製作等傳統技藝;航海知識、捕撈技能、媽祖巡遊、祭海儀式、開漁節、漁民宅居、漁民飲食、漁業商貿等信仰和習俗,此處還有相關的漁歌、漁曲、漁戲、漁燈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

在蓋州,明清海防遺址、古陶窯等文物點遍佈城鄉;漁鼓、漁燈、漁歌號子、剪紙等民間工藝世代相傳,這足以證明,蓋州海洋漁業文化歷史悠久。

千百年來,蓋州人淵海而居,飯稻羹魚,在長期的討海生涯中,逐漸創造出獨特、豐富的海洋漁業文化,薪火相傳,蔚為壯觀。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在大清河與渤海的融匯處,有個被海水剝蝕過的半島叫連雲島(今西河口漁港)。它曾經是遼東第一通商大港,從全國各地到遼東乃至東北經商的船隻都在這裡停泊。連雲島南端有果神宮,島的北端有座海神廟,即天后娘娘廟。傳說海神娘娘與果神宮主都是主管海上安全的神,因此,從福建、浙江等地到蓋州做生意的客商及當地漁民,都在這裡祈神求佑,絡繹不絕。蓋州西河口連雲島上最早落戶的居民,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浙江、福建沿海的商戶家眷。元代時中國通過連雲島海運將大批物質輸送給朝鮮,恩施於朝。

作為最早開放的東北對外貿易港口,蓋州歷史上長期鼓勵外商定居,容許各種宗教並存,除了佛教、道教與本土的民間信仰外,國外各種宗教也隨來此經商的商人帶到蓋州,在蓋州相繼出現了伊斯蘭教、基督教。南方商人也擇地而居,在蓋州城內建起了三江會館、福建會館、山東會館、山西會館等商賈會所,這些會館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做為老家來的商人、親眷的接待場所,二是商界同仁開會議事的場所,三是節假日聚會、休閒、娛樂場所。由此蓋州有了“多元文化”之稱。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港口的發展、南方商人的進入,使蓋州古城喧鬧繁榮,經濟文化呈現一派生機,從南關碼頭登陸的各地商客首先的衣食住行必由本埠提供,由此,從古城南關到大堆子,轉而向東關,形成南關至大堆子商業區和大堆子至東關商業娛樂區,南大街和東大街市街井然,商號林立,人來人往,甚是熱鬧,尤其是東關城外的黃花魚市在黃花魚汛期人山人海,漁攤排開長達百米。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蓋州城東大街一直是明清兩代繁盛之地,素稱“明清一條街”,直至上個世紀80年代,街道兩旁依然留存著明清時期典型的各式建築,現在的南關大街保留來下的商業街仍很完整,這條街的建築是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產物,幾經翻修仍能體現出商業的濃郁氛圍及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古街建築多為大木小式結構,青磚青瓦,建在花崗岩石臺階上,有一些建築還帶有明顯江南風格,還有幾處西洋建築充斥其中,真可謂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中西合璧,南北貫通,足見蓋州昔日之繁華。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蓋州城開三門,南曰廣志,東曰明睙,西曰寧海,闕北門。清乾隆四十三年以西門逼近海岸,交通不便遂關之。”所以南關、東關就成為進出城的必經之路,也是古老的商業街,在蓋州城內今天還保留著“繭市衚衕”這樣的帶有市商等痕跡的衚衕名稱。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貨物大多在南關卸貨,而來自東部山區的物產只能經過東關進入城內。

憑藉著蓋州海洋漁業文化和海上交通的優勢,憑藉著向海而行多年形成的膽魄,蓋州人一如既往地走向世界,一批又一批蓋州人跨洋出海,讓蓋州精神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發揚光大。

如今,蓋州是全國著名的漁米之鄉。改革開放,蓋州再度崛起,面向大海,發揮優勢,團結拼搏,銳意進取。四十年來,蓋州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曾“靠海吃海”的蓋州,對海的利用一度只侷限於大自然意義上的海的恩賜——漁業。真正意義上對海的理解、對海的利用,還要源於“沿海拉動”戰略的實施,因為它開啟了蓋州向海開拓的新時代。

蓋州因最早是對外貿易的港口而負盛名,現在仍因有港口方有今天的繁榮,必將有明日的輝煌。

蓋州擁有“港、漁、景、島、塗”等海洋資源,組合優勢明顯,區位優勢突出,腹地資源廣闊,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核心區域,具備成為我國沿海經濟強市主要增長極的優越基礎和條件。

營口:千年蓋州古城的藍色文明

文化是經濟的支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然要強化海洋文化建設,使海洋文化研究儘快適應社會的發展,打造蓋州海洋文化品牌。走近大海,探尋大海,增強了歷史感和文化感;走近大海,認知大海,才有對源遠流長的文化母體的全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