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扶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去等死?

邵世敏


其实不是蒙恬、蒙毅他们不愿意扶持公子扶苏,而是公子扶苏看到赵高等人伪造的诏书之后便自杀了。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也曾劝谏过公子扶苏,不要急于自杀,先静观其变看一下天下的局势。奈何性格柔弱的扶苏,不堪诏书重负,选择了自杀。没有了公子扶苏,蒙恬、蒙毅师出无名无法起兵一看究竟,再加上秦国法令严苛,最终蒙恬、蒙毅也只能束手就擒了。


公子扶苏:最大的底牌都自甘堕落

扶苏因为亲儒,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而被派到边疆。秦始皇最初的目的是想让这位继承者,通过战争变得刚毅一些。不曾想到的是,扶苏浪费了他的良苦用心。在病死沙丘之后,赵高等人为了争夺权力而让胡亥继位,并伪造了一份赐死扶苏的诏书。

扶苏接到诏书之后,便准备自杀。

蒙恬劝谏他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

但是扶苏只用了一句:“父赐子死,上安复请”便自杀身亡!扶苏的自杀,让这一切都成了空想。没有了底牌的蒙恬,即便是这支30万秦军的统帅,也不敢发兵反叛。


蒙家兄弟:手中无底牌,如人鱼肉


扶苏死后,蒙氏兄弟的境地已然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因为古代中国特有的虎符调兵制,所以如果没有皇帝的另一半虎符,蒙恬也不敢贸然的把军队调回国内。等到胡亥等人顺利继位之后,蒙氏兄弟的处境更为艰险。

本来蒙氏兄弟就不得胡亥的喜爱,再加上蒙恬跟李斯有竞争关系、蒙毅曾得罪过赵高。所以兄弟二人被赵高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入狱,很快就被陷害致死。

顺便一提的是,蒙毅是一个文官,他没有统兵权。

秦始皇去世的时候,他刚好奉命外出为秦始皇祈祷。如果蒙毅当时在秦始皇旁边的话,或许还能将秦始皇已死,诏书可能是伪造的消息传递给蒙恬跟扶苏。但是上天注定秦朝要二世而亡,贤能的公子扶苏就这样死在自己软弱之下,也间接害死了蒙氏兄弟。


煮酒君


题目有点小问题,扶苏是秦始皇长子,但不是太子。更正完这个题目,答案也就出来一半了。

秦始皇最大的失误,就是生前没有立太子。沙丘病亡前,才写了一道诏书,让长子扶苏速回咸阳,主持他的丧事,并即位。

扶苏是长子,又有才能,曾多次劝谏父亲实行仁政,此时正在边境给大将蒙恬做监军。

而跟随秦始皇巡行的,是秦始皇的二子胡亥,还有权宦赵高、丞相李斯。其中赵高和李斯都是嗜好权势地位之人。如果执行皇帝诏书,扶苏继位后,因为扶苏有主见,又才能,他们就不可能达到专权目的。而胡亥自幼长于深宫,无才能,只知道吃喝玩乐,容易控制。

考虑到这些,所以赵高就封锁秦始皇死亡的消息,私下和胡亥商议,篡改诏书,让胡亥做皇帝。有这等好事,胡亥焉能不同意?于是赵高又去做丞相李斯的工作。偏偏李斯也是个追逐权势名利之人,三人一拍即合。

于是,就派心腹给扶苏和蒙恬下了一道假诏书,以秦始皇的名义谴责扶苏戍边无功,令其自尽。并让蒙恬交出兵权。扶苏生性耿直,不疑有他,就自杀身亡。

蒙恬怀疑有诈,不从。但使者圣旨在手,就将其关进监狱。

所以,扶苏和蒙恬尽管手握兵权,但毕竟有皇帝诏令,不得不从。再加上,扶苏虽是长子,但也不是太子,又不知道这是假诏令,更不知道秦始皇已死。

假如他们知道这一切是个阴谋,还会乖乖就范吗?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宦官趣闻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而不宣,以皇帝名义下旨赐死公子扶苏,扶苏过于懦弱,在没有确定圣旨真伪的情况,自杀而亡。蒙恬、蒙毅两兄弟虽然有所质疑,但苦于扶苏大气旗已倒,胡亥又已经登基,无力回天,只能束手就擒,被逼自杀。

蒙氏家族一直都是秦国后期的重要氏族,而且历代都手握重兵,是整个大秦帝国的国之柱石,到了秦始皇时期,蒙氏更是深受秦始皇器重,蒙恬带领三十万精兵建筑长城,北面防御匈奴;蒙毅在咸阳为臣,官拜上卿,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内侍。

首先要搞清楚,蒙毅不是武将,是文臣,而且秦始皇南巡(秦巡游会稽,取道海上,北走琅琊),蒙毅也是一直侍奉在旁的,秦始皇南巡归来途中,深染重病,于是派最为亲近的大臣蒙毅前往会稽祷告山川,秦始皇认为他的此时南巡,在会稽惹怒了神灵,导致自己身染重疾。

蒙毅立马前往会稽,还没有回来,秦始皇就在沙丘死了,由于蒙毅没有在场,这就给了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的机会,他们隐瞒了秦始皇的死讯,令人用死鱼置于秦始皇车驾之中,迅速赶回了咸阳,以秦始皇遗诏的形式确定了胡亥继承皇帝位。

赵高、李斯还没有回到咸阳的同时,又以秦始皇的名义下旨,派人前往北方前线,赐公子扶苏自尽,此时扶苏正在北方慰问蒙恬大军。而此时的蒙毅已经从会稽回来,甚至赶上了赵高、李斯的车队,赵高极力向胡亥建议杀了蒙毅,后由于胡亥还没有正式在咸阳登基,擅杀上卿,不妥,于是就把蒙毅关押到了上郡。

扶苏接到了令其自杀的皇帝圣旨,痛哭流涕,正打算进内室自杀,大将军蒙恬劝他要核实圣旨的真伪,亲自回咸阳当面向皇帝请示,并且对这道圣旨非常怀疑。前来传旨的使者一边不停的催促扶苏遵循圣旨,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要儿子自杀,儿子就没有必要去请示什么了。

扶苏自杀后,蒙恬觉得非常的蹊跷,心生怀疑,于是请示使者,要回咸阳面陈皇帝,赵高于是令人接替了蒙恬的军权,趁蒙恬回咸阳途中对其进行抓捕关押,后令其服药自尽。而此时蒙毅还在牢中,没过多久,在赵高的构陷下,蒙毅也被赐其自杀,蒙氏家族自此在秦国倒台。

那么蒙恬、蒙毅遇此生死之际,为什么不起兵造反,拥立公子扶苏呢?这有几个原因:

1、公子扶苏的思想是儒家思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思想,扶苏一死,蒙毅起兵就没有了任何道义上的旗帜,难道几代重臣蒙氏家族要叛国谋逆?

2、蒙恬手下的三十万大军是秦国的军队,不是蒙家的私兵,秦国一向是以军功来为自己家庭、家族挣得利益,士兵们不可能会为了蒙恬而追随造反。

3、秦国法律严苛,特别是在军队里,兵士若有不法,必定会牵连到士兵家人,蒙恬起兵,那么士兵们的家庭会被秦律严办。

4、蒙恬主动放弃兵权,期望回到咸阳面陈皇帝,这就彻底丧失了他对军队的控制,赵高对蒙恬就没有了丝毫的忌惮。

综上来看,于情于法,蒙恬都没有起兵造反的理由,他更没有那个权力调动士兵追随他谋逆。


沉墨I方之城


秦始皇,一统六国成就大秦帝国的霸业,在多次出巡后,于沙丘驾崩,随之而来的便是“李代桃僵”,虽然出土的相关史料《赵正书》对胡亥继位给予认可,但是真实性还未能得到绝对的权威认证,今天对这一问题暂时不论,就题主所提及的问题,笔者给出以下答案。

蒙恬蒙毅兄弟其人

纠正一下题主所言及的蒙毅与蒙恬,他们确实是秦始皇比较倚重的大臣,蒙恬为兄,蒙毅为弟,手握有重兵的是蒙恬,不是弟兄二人都有,赵高要除掉蒙氏兄弟,既是惧怕蒙恬武人性格,手握重兵,将来自己处境堪忧,至于蒙毅早就有私人恩怨,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意思是原来是要立太子的,是蒙毅说不要立,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蒙毅这是一介臣子,有这么大能量?虽然同朝为官的蒙毅被拜为上卿,所受到的待遇比较高,在始皇帝面前颇受重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赵高要这般诋毁蒙氏兄弟?甚至是欲杀之而后快?原来之前确实有过节,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后来赵高还是重新获得了秦始皇的宠信,在始皇帝驾崩后,赵高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拉拢李斯,扶植胡亥,其根本自然是巩固自己的朝中地位,更是为了打击蒙氏兄弟,结果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

扶苏其人

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是赵高与李斯拟定的矫诏,让公子扶苏自裁(纠正下题主,扶苏是公子,而非太子),蒙恬出言相劝的话语,问题来了,蒙恬是武人,他都知道秦始皇派扶苏来监军的分量,凭借使者的一道圣旨就要赴死,确实过于急躁,按理说扶苏是皇子,为人宽厚,做事定然比较稳重,为何接到圣旨后就要赴死,难道就不怀疑其中真的有诈?扶苏是怎么说的?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意思是老子叫儿子死,那就去赴死,还需要问什么?为什么蒙恬要提醒扶苏,看看圣旨上是怎么写的:

  • 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要知道始皇帝是让他们修筑长城的,其目的在于抵抗匈奴,而是攻城拔寨,不能进而前?意思是放弃修筑长城,主动寻找善于游击的外寇匈奴?

  • 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与始皇帝政见不和,才有了扶苏被“贬”导边境监军的结果,当年与始皇帝面谏的魄力去哪了?要杀多少年前就被杀了,为何一道圣旨就要扶苏伏法,连申辩的机会都不给?

  • 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意思是蒙恬与扶苏都在外,蒙恬应该知道扶苏心有不满,应该尽臣子本分加以阻止,但是却没有做,那就是不忠,简单的圣旨中,颠来倒去就是在数落二人的种种不是,目的就一个,告诉扶苏与蒙恬:你俩该死!

最后,圣旨不仅仅是给他俩的

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样的情况下,还叫束手就擒去等死?要知道在古代武将能调兵遣将,用的不是谁跟谁脸熟,而是虎符,虽然这句话为提及虎符,但是作为将帅士兵的交接,本身就一半在秦朝廷内,加上圣旨,其可信度显然要比蒙恬的半边虎符来得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束手就擒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主要相关史料:

1.《史记·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2.《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等。


农夫说历史


表面上看,蒙恬、蒙毅选择束手就擒,主要源于他们轻信李斯、赵高的假圣旨,还有公子扶苏的自杀,让他们失去了对抗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对秦始皇的一片忠心。

但是,这种理由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如果赵高、李斯敢派人到军队里逼令扶苏、蒙恬兄弟自杀,手上最大的底牌就是依赖于他们对皇帝的忠心,那赵高、李斯岂不是成了传说中的傻子行为?

因为,面对死亡,如果有机会,谁会认命呢?如果扶苏不服气,赵高、李斯就会输得干干净净,那即便赵高、李斯敢不计后果做这种事情,他们派到扶苏、蒙恬军队传达这种旨意的人,恐怕会吓得两腿发软。

换而言之,只要扶苏不高兴,当时就会把他抓起来杀掉。因为,你口口声声说这是皇帝的圣旨,那皇帝又凭什么会无缘无故下这种旨意?我看是你们假传圣旨吧。总而言之,等我先把你抓起来好好审问一番,再亲自进京面圣请罪。



但是,为什么扶苏不敢下这种命令?还有蒙恬,按理说这里是他自己的军营,身旁又都是他自己的亲兵,为什么也不敢下这种命令?

显然是因为,他们知道即便下这个命令,恐怕也是无效的。如果他们这样做,不管圣旨是真是假,那都摆明要造反。但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除非扶苏蒙恬能够让大家相信造反是有机会成功的,否则谁敢接受这种命令呢?

但很明显,扶苏和蒙恬没有这种能力。

表面上看,蒙恬、扶苏虽然拥兵三十万,但问题是,蒙恬、扶苏手下的高级属员,并不是来自于他们的任命,而是源于始皇帝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任命。换句话说,军队内的各级官员,绝不会都是蒙氏兄弟的亲信,而且在其军队中,还有相应的文官做节制。



另外,蒙恬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是独立于军事系统之外的,并没有纳入蒙氏兄弟之手,如果他们敢与政府作对,政府马上就可以断绝他的后勤保障,并且调动军队围剿他。

这样一来,蒙氏兄弟的军队很容易就会陷入经济危机,而且在短时间是不会全面解决的。因为武将想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后勤保障系统,是需要时间,也需要当地并不隶属于他的文官系统合作。在这种背景下,他的下属绝不敢支持他与政府对抗的。

也正因为此,蒙氏兄弟所拥有的力量实在难以挑战中央政府,否则即便扶苏自杀,他们也可以拥立其他皇族成员来对抗李斯和赵高,甚至直接打出清君侧的名义进京勤王。

事实上,赵高、李斯敢派人到军队里逼扶苏、蒙恬自杀,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我是赵帅锅


我们来看看当秦始皇病逝之后,李斯,蒙毅,蒙恬,扶苏几个的反应。

李斯

赵高跟胡亥说,这个事情还得找李斯,大事才成。赵高就从几个方面说服李斯来接受这个事情。

一,诏书和符玺在赵高手里,立胡亥还是扶苏是赵高与李斯一句话的事情。

二,李斯在本事,功劳,谋略,民心,与扶苏的关系都不如蒙恬,扶苏上位的话,只会重用蒙恬,不会用李斯。

三,秦朝历任的丞相都没有一个好下场的。

四,胡亥诚实,仁爱,礼贤下士,还是赵高的弟子。

五,李斯如果不答应,那么就会大祸临头。

李斯在自己的私心与无奈双重因素下最终答应了与赵高一起合谋拥立胡亥。

蒙毅

赵高曾经犯罪,被蒙毅判定死罪,秦始皇开恩,赦免了赵高的死罪并且恢复官职。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的时候,从会稽北上琅琊,在路上突然生病了,就派蒙毅回会稽祷告山川去祈福。蒙毅还没有返回,秦始皇就病死在沙丘。

蒙毅回来之后,赵高就跟胡亥说,秦始皇想要立太子很久了,蒙毅一直说不可,依我之见,不如把他杀了,胡亥答应了,蒙毅就被囚在了代郡。秦子婴向胡亥建议不要杀蒙毅,胡亥没有听进去,派御史曲宫乘前往代郡,赐死蒙毅。

蒙恬,扶苏

赵高与李斯伪造了诏书,一封立胡亥为太子,一封命蒙恬与扶苏自裁。

胡亥派使者带着诏书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了诏书,就哭着走进内宅,准备自裁。蒙恬上前阻止说:陛下现在在外面,还没有立太子,让我率领三十万驻守长城,让你来监督,这个事情很重要。

现在只是一个使者过来,你就想自裁,这也有可能是一个阴谋呢。我希望你能再重新请示一下,回头再自裁也是可以的呀。

使者在旁边一再催促,扶苏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自裁,哪还需要请求什么呢。于是自裁而死。蒙恬被囚于阳周,胡亥看到扶苏死了,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对已不利,就派人散步谣言说蒙毅曾经在秦始皇面前诋毁胡亥,胡亥就派人杀死了蒙毅与蒙恬。

蒙氏兄弟之所以无法造反,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秦始皇是十分的忠诚的,而秦始皇死后,赵高与李斯秘不发丧,他们是不知道秦始皇已死,再加上扶苏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自裁,所以他们也不会带兵造反的,只能接受。

历史简单说


蒙毅、蒙恬将军手握重兵却不敢出兵辅助扶苏争夺王位,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蒙毅他们在边关根本不知道秦始皇是死是活,所以他们不敢起兵。如果他们贸然起兵,下面的士卒是不是听他们的,跟不跟他们一起造反是个很大的疑问。

蒙毅说白了是秦朝的将军,他还不是独立的军阀,有一整套体系控制他,防止他叛变。边关的士兵肯听他的,是因为有中央政府的命令,不是蒙毅自己有能力控制边关的军队.一个将军要进化到军阀还有很多步要走,最起码要有基本的财政权养活军队,这个财政权在古代,中央政府是无论如何不会轻易下放的。


当时秦始皇在巡视全国的路上暴毙,赵高他们为了稳定局势,一直不对外发布秦始皇的死讯,蒙毅他们在边关就更不会知道秦始皇的真实状况,有秦始皇在,谁敢造反。

第二,赵高联合李斯修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扶持胡亥上位,命令扶苏自杀,这是天然具有法理性的。下这个诏书,就代表着中央政府以及秦始皇的意志,在秦朝那样一个重视法制的社会,没有人敢违抗。


没有中央政府的指令,蒙毅他们是不可能调动大军回去攻打自己都城的。如果蒙毅强行起兵,赵高胡亥只需要一份诏书发到军队里,然后大军会反过来抓捕叛贼蒙毅。秦朝的军队一直是忠于秦朝而不是蒙毅个人的。


蒙毅这些上层可以质疑秦始皇诏书的真假,但是下层的秦朝士兵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士兵只会执行中央的诏书。

扶苏也不是太子,只是长子,他没有法理上的理由起兵,所谓的贤能只是个人的评价,但是皇位传给谁,还是要看秦始皇的个人意志。诏书里把皇位传给了胡亥,扶苏起兵就是造反,会被全国攻击,所以只能按照诏书说的自杀。


古人常说名不正言不顺,赵高和胡亥掌握秦朝大权就做到了名正言顺,可以取得全国的支持,扶苏起兵就是造反,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是个很大的疑问。


西山讲历史


首先纠正一个问题中的错误,当时的情况是蒙恬手握重兵,而蒙毅是个文官,怎么可能手握重兵呢?

蒙恬、蒙毅两人是兄弟关系,其中蒙毅为弟弟,蒙恬为哥哥。蒙毅在朝内辅佐秦始皇执政,官拜上卿,而且秦始皇极其赏识蒙毅的才能,也极其相信蒙氏一族的忠心,因此对于蒙毅出则同车,入则同坐,蒙毅可谓是秦始皇的心腹之臣。

而蒙恬则被秦始皇派到北方边境去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当时驻守长城的秦军是三十万,都归蒙恬掌管。监军是公子扶苏。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中提到的太子扶苏的称谓也是不准确的,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太子,不存在太子扶苏这样的称谓。秦始皇的儿子们都称为公子某某。

那么,既然蒙毅在朝内时刻陪伴着秦始皇,蒙恬在边疆手握重兵,他们两个为什么不扶持公子扶苏,反而最后坐而等死呢?这其实跟当初的情况有关,也算是走了背运吧,最后连个申诉的机会都没有。到底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分析。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主要巡视了吴地(今浙江会稽一带)的山川地形,然后取道海上,经山东琅邪北上,途中生病。这时秦始皇派蒙毅返回会稽,干什么呢?祈祷山川,保佑秦始皇早日身体康复。什么叫走背运,这就叫典型的走背运。

蒙毅一走,秦始皇的车队没走几天,秦始皇就病逝在沙丘。这时秦始皇身边最亲近的人是20岁的胡亥,胡亥本来是跟着秦始皇旅游的,从来没有想过要当皇帝。

然后就是太监赵高,也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小时候就跟着赵高学习律法,你们不要以为赵高是个太监就认为他文化水平低,其实赵高是个政治智慧相当高超的人。

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说丞相李斯,说如果秦始皇病逝在外的消息被其他皇子知道了,肯定要引起皇子们集体争夺皇位,这样的话,秦国就会大乱。不如就地立胡亥为太子,早定国事。李斯被形式所逼,于是和赵高穿了一条裤子,开始谋权篡政,扶植20岁、从来都没有过一丝执政经验的嬴政第十八子胡亥登上皇位。

对于胡亥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了大馅饼,自己运气太好了。按理说嬴政死后扶苏是第一个即位的人选,公子高是第二个人选,公子将闾是第三个人选,怎么轮都轮不到自己,现在倒好,嬴政病逝在外,自己终于有机会了,于是胡亥也积极参与了此事。

于是赵高出谋,李斯执笔,胡亥参与,三人开始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秦始皇其实病逝之前已经写好了一封信给扶苏,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返回咸阳主持丧礼并登基,但是这封信没有发出去,暂时放到了赵高的手里。于是诏书经过篡改,扶苏成了不忠不孝的儿子,蒙恬也成了不忠之臣,两人被勒令自尽,诏书是这样写的:

“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馀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赐死的罪名是,一、屯边无功,二、诽谤皇帝,三、不孝。蒙恬赐死的罪名是不匡正扶苏的过失,不忠。这样的理由充分吗?不充分。但是至于赐死吗?有待辩解。

扶苏对于诏书的反应是立即自杀,不待反抗。而蒙恬则比较冷静,拦住扶苏,给他分析形势:

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

这时前去宣读诏书的使者数次催促,扶苏留下一句: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便自杀了,而蒙恬没有自杀,被使者带了回去。蒙恬被带走后,关在了阳周。边疆的30万士兵就归了王离指挥,胡亥派赵高的舍人接替扶苏的位置,做了监军。

再说蒙毅,蒙毅回来后就被赵高陷害,赵高说蒙毅曾经有过阻止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的行为(秦始皇从来没有过立胡亥为太子的念头),胡亥于是下令逮捕蒙毅,将蒙毅囚禁于代郡。

蒙毅和蒙恬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想要向胡亥当面辩解,但是胡亥根本就没有给两人机会,胡亥给蒙毅的建议是赐其死罪,但是不夷三族,这其实是一个策略:

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

胡亥的意思很明显,蒙毅身死可以换取蒙氏其他家族成员的存活,蒙毅据理力争,使者不听,杀害了蒙毅。蒙毅死后使者就去杀蒙恬,蒙恬基本没怎么辩解就吞药自杀了。

因此,从整件事情看来,蒙恬手握重兵,但是没有机会反抗。当时使者手持诏书,要求蒙恬即刻解除兵权交给王离,因此此时的蒙恬已经没有了军权,这是其一。

第二个原因是蒙恬的上级长官是扶苏,扶苏都自杀了,蒙恬没有了依靠,而蒙恬作为一个将军,是不允许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去咸阳的。 不待君召,擅入宫殿者,即是犯上作乱。蒙恬成为了一个无兵,无依靠的将军,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而蒙毅则更没有机会,如果当初他守在秦始皇身边,估计就不会有沙丘之变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蒙毅作为一个文官,胡亥随便一个旨意就可以杀了他。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蒙恬虽然手握重兵,但是胡亥宣来的诏书中载明:将军权交给王离指挥。这等于剥夺了蒙恬的军权。再加上扶苏不听蒙恬的劝阻,立即就自杀了,造成蒙恬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所以只能被人带走囚禁。而蒙毅自始至终都是没有一丝机会的,因为他错过了嬴政驾崩的绝佳时机,又能怪谁呢?


每日趣评


蒙恬、蒙毅不是不扶持太子扶苏,相反他们非常扶持太子扶苏,在接到“秦始皇”让扶苏自杀的诏书,蒙恬就劝扶苏不要自杀,等核对圣旨真伪再做决定。但是扶苏没听蒙恬劝告,直接拔剑自刎死了。扶苏一死,蒙恬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蒙恬为啥不造反,蒙恬虽然厉害,但是他没有秦朝的军事制度厉害:

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要调动大军离开所属地,需要一件东西——虎符。虎符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由各个地方的将领拿着,右半部分朝廷皇帝拿着。用青铜或者黄金铸造而成,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秦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否则,没有虎符的情况下,将领也无法调动部下。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偷到魏王的虎符,才能够调动了晋鄙的军队去赵国救援邯郸。

秦始皇死后,右半边虎符就落入了赵高、李斯、胡亥手中,蒙恬要想调动军队十分困难。单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两个情况他可以调动军队:1、烽火台的狼烟,蒙恬带兵回去救援皇帝。2、皇帝(新皇帝)在蒙恬军中。

公子扶苏的自杀,导致蒙恬无法起兵

在唐朝以前,古人有立嫡立长的规矩,除非嫡长子十分的无能,烂泥扶不上墙。

胡亥、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发布诏书令蒙恬、扶苏自杀。当时扶苏、蒙恬掌握着秦军30万精锐部队,蒙毅被秦始皇调离到北边祭祀,而后被胡亥、赵高、李斯软禁。

当秦始皇诏书到达的时候,蒙恬就劝公子扶苏核对诏书的真假。但是公子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而是直接自杀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不会蠢到突然下诏书杀边关将领,而且毫无理由,这不是秦始皇的作风。公子扶苏很有才能,但是过于感情用事。他的自杀直接导致了蒙恬无法调动军队,这30万部队是没有办法调离北方边境回咸阳了。

如果当时核验了诏书的真假,蒙恬扶苏压根就不用起兵,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会立刻投降。因为一旦发现诏书是假的或者秦始皇已死,那么扶苏就是法理上的新皇帝,不用虎符,大军可以直接集结出发,返回咸阳抓捕赵高、李斯、胡亥。

第三,李斯、赵高、胡亥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用咸鱼来压制尸体臭味,并且继续巡视北疆。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杀扶苏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发现秦始皇死了。即使有杀扶苏立胡亥的诏书也无用,大臣们会去秦始皇车里查验,更会要求核对诏书的真伪——辨别出秦始皇的字迹,对大臣们来讲很容易。况且,平时秦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就是扶苏。此时突然下诏书立胡亥,那么大臣必定起疑心,核对诏书真伪。


此时,大臣们会迎立太子扶苏回来即位,如果赵高、李斯、胡亥谋反,那么必然会有烽火台狼烟,那时候,蒙恬就可以带领大军回来了。但是,公子扶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就自杀了。


扶苏一自杀,那么胡亥立刻就成了新皇帝。合法的继承人已经死了,总不能扶一个死了的扶苏当皇帝吧。大臣们也就无奈了,等到朝中都安定下来,召回蒙恬。此时蒙恬手中只有左半个虎符,他无法带领30万大军离开被边境。

如果蒙恬叛逃会怎么样,大家可以看看商鞅逃走什么结果!商鞅变法,最后连自己逃跑都被自己变的法抓了。商鞅变法后,实行连坐制度,逃跑相当困难,你到了一个地方一看是生人又没有合法证件,立马会被拘捕。蒙恬还有个选择,就是北逃到匈奴,但是这样的话,他家里的老少三族会全被杀,秦朝法家制度连坐制度很厉害!

扶苏一自杀,蒙恬没有了牌,本来扶苏自己就能抵得上虎符。扶苏不死,朝里的人要么会放狼烟、要么会偷虎符送给蒙恬。可惜可惜!


嘟嘟读读


按照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御驾外出巡游,却突然暴毙于沙丘。当时知道这事得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在完成了政治交换后,选择了秘不发丧。

本来蒙毅是可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但非常不巧的是,他在秦始皇暴毙之前,被派去替秦始皇祷告山川神灵了,在那个信息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时间差直接导致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至于蒙恬,远在千里之外,更不可能及时收到信息了,后来当他知道了秦始皇死讯的时候,赵高李斯和胡亥基本上已经搞定了一切,他和扶苏的已经在这场权力斗争中被踢出局了。

所以题主问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拥立扶苏反而束手就擒。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蒙恬压根就没有时间去准备起兵反击的事情。如果他在秦始皇身边有非常可靠的眼线,能将这一事情及时传递给他,或者弟弟蒙毅没有被派出去祷告山川神灵,而是一直守护在秦始皇身边,那么蒙家兄弟的结局也就不会这么惨。

另外有一点,虽然蒙恬看出了诏书的问题,但那位值得他拥立的扶苏,对于却深信不疑。

蒙恬劝阻扶苏:‘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回复蒙恬:“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扶苏都从容赴死了,这就让蒙恬很尴尬了,再加之兵权被夺,于是只能束手就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