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清水河》是窑曲吗?为什么有些人说是窑曲?

郭哥81336547


笔者在想:如果这首《探清水河》不是德云社唱火的,还会有争议吗?还会有人说这是“瑶曲”吗?在笔者看来,这首小曲根本没有任何争议,这只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争议而已。这跟艺术性争议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更像是针对个人的攻击。说白了,如果不是郭德纲和张云雷改编的这个小曲唱火了的话,那么这首小曲就是高雅艺术,甚至还会将此曲向高等艺术院校推广普及。


我们今天听到的《探清水河》,大多是由郭德纲重新整理改编过的京腔版本,老版本已经失传。随着张云雷的横空出世,此曲也被推上了历史最高潮。一时间传统小曲,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对曲艺界的一大贡献,值得推广和鼓励才对。但由于是德云社张云雷版本唱火的,所以随之而来的却是指责和质疑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南开教授鲍震培,另一位是相声演员苗阜。他们都对此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议,甚至还批评此曲为“瑶调”。自他二人之后,也就引起了部分主流相声界的共鸣,逐渐“瑶曲”这一说法才被流传开来,但似乎这一说法只是针对德云社而言。下图就是鲍震培在去年8月份,发表在《光明日报》中的一段文章截图。


这篇文章指的就是郭德纲,因为它的标题是《相声病了,必须得治》,而当时只有德云社的演员才会在相声演出中唱《探清水河》。而后在2019年1月,苗阜也发表了一篇长文,其中更是痛斥此曲为“遗墨艳曲”,是旧社会的垃圾等。从二位的文章中看,似乎是有理有据,但实际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为让笔者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同样的小曲,其他人改编就是高雅、大师、艺术家等赞美之词。但张云雷和郭德纲改编此曲,怎么就变成了“瑶曲”呢?



《探清水河》京腔版虽然郭德纲说已经失传,但是除了郭德纲之外,还是有部分艺术家改编过此曲。比较有名的曲艺大师赵俊良老先生,他在80年代就改编整理过《探清水河》。并于1989年由北京曲剧团出品,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公司发行了此曲。当时发行赵俊良版本《探清水河》时,此曲被称为老北京时调小曲,意思是指这首曲子曾经是老北京的流行歌曲(属于民俗文化)。赵俊良先生改编的版本,保留其内容还是比较全面的,唱腔上更具有老北京的味道京韵十足。看得出来,郭德纲改编的版本,基本是按照赵俊良先生的版本改编的。郭德纲将不少唱词进行改编,例如:原词是“提起了松老三,两口子抽大烟”,郭德纲改编成“两口子卖大烟”,并且做了大量的删减和修改。现在大家听到郭德纲的版本,已经是非常舒适了,可以说已经无可挑剔了,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赵俊良先生改编版本的《探清水河》已经30年了,怎么没有人对他提出过任何疑议呢?郭德纲的改编,其实应该算是赵俊良先生的升华版,怎么在部分人眼中就变成了“瑶曲”了呢?



其实在笔者看来,部分人并不是为了批评《探清水河》,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借题发挥而已。那么不仅赵俊良先生的版本没人批评,二人转版本的唱词更加露骨,但也没见有人批评啊?高茹老师改编的版本《清水河》(唱词和郭德纲版的差不多),并在吉林省戏曲学校进行大力推广,怎么没人说三道四呢?有人说郭德纲版本,不适合在舞台上表演,容易唤起旧社会不好的联想?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将《探清水河》拍成电视剧,是不是更加不适合呢?如今电视剧版《探清水河》已经开拍,将在2020年上映。那些专家还有苗阜怎么没提出任何疑议呢?




其他外行人批评《探清水河》也就算了,苗阜作为同行也说三道四的?自己不会唱,怎么好意思批评别人呢?哎!真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探清水河》并不是什么瑶曲,只是部分人借此打压郭德纲而已。《探清水河》作为民俗文化,如今被大家熟知传唱,郭德纲和张云雷功不可没。希望今后曲艺界少一些争斗,多一些像张云雷这样真正能传承民俗文化的人才。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那个年代这样的小曲儿广泛传播在民间,民间嘛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风月场所。把这样的民间小曲儿狭义的定义为“窰调”是不确切的。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没有哪一个曲种是风月场所的专有曲种。我今年六十多岁,也是上山下乡的时候在农村听到当地人唱,才了解了这些曲子。那些没出过门的农民当时根本不了解窑子妓院之类的风月场所。事实证明这样的曲子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的“俗曲”,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其实杨乃武小白菜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还有更俗的“十八摸”,都属于此类曲子。民间唱,妓院窑子里也唱。但不专属于这些地方的专有曲子,属于民间的“俗曲”,诗书人家,高门大户人家是不允许家人吟唱这样的曲子的。小门小户的规矩人家也是不让家人吟唱的,就像早期的“二人转”也是如此,脏口连篇。就像旧社会的相声老艺人也是如此,天津老年人的说法叫“数大春”,不这样就卖不出票挣不到钱。我们国家建国初期是坚决取缔严厉打击的,现在社会环境宽松了,什么都唱了,但一定要考虑对孩子们的影响。这些东西不能成为社会主流!


菩提没树


《探清水河》兴于民国年间,多为妓坊传唱,因为讲的是男女殉情,缠绵悱恻,很受身世坎坷同时又向往爱情的“失足妇女”欢迎,故疑为窑调。

其实不过是小调。民间小调。

音律简单,易于传唱,着重讲故事。

那时候有窑调,如《十八摸》、《五更残》等,但在有点“档次”的窑子里很少听到。

民国时很多名人都在妓院流连忘返,与之夜夜笙歌的也大多是李师师一类的当红名妓,所展现出来的是琵琶古筝,琴棋书画,极少听到民间小调。

当时的风气如此。

就好比现在都去ktv,唱的都是烂大街的口水歌。

过去唱《探清水河》时佐以萧声,或二胡,突出其意境。张云雷的清唱也有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委实难得。

这就是表演家的功力。

现在ktv里也有《探清水河》,俺也唱过,但听者无不掩耳,都说,再唱就睡着了。

这就是区别,声线和表演的区别,唱不出来那个“味”。

也不理解那个跳河殉情的爱。



千娇百媚的虎头铡



张云雷一夜之间带火的一首京韵小曲《探清水河》,一段明快的旋律过后,那充满着浓浓京韵味儿的词儿更是让我对这首京韵小曲儿的喜爱程度又增加了几分。首先来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这首《探清水河》的基本知识点在分享这首歌的故事之前,我首先要跟各位分享一下有关于这首歌中大家所不知道的几个地点。

1.火器营:据资料记载,火器营是一个小小的是在清末明初的时候,制造枪炮等火器的场所。在那个小小的部落里,居住着的大多都是满族人,而本故事中的宋老三一家就是其中一个满族家庭。



2.蓝靛厂(以下是资料记载):位于海淀区西部。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

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故称靛园厂、打靛厂和蓝靛厂。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见《宛署杂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护国洪慈宫,后改广仁宫(即西顶娘娘庙)。

其实这首歌的故事讲的是清末民初的一段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在一个叫火器营的地方,住着宋老三一家三口,宋老三和他的妻子一直靠卖各种大烟为生。

老两口膝下一直无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老两口终于迎来了漂亮的宝贝女儿的降生,取名大莲。也正是因为这个漂亮的宝贝女儿的降生,把老两口乐坏了。

老两口之所以如此高兴,并不单单是因为宝贝女儿的降生,也是因为女儿俊美的容颜。大莲在16岁的时候已经是亭亭玉立了,不仅有着俊俏的样貌,更有非常不错的身材。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有如此身姿和样貌的女儿,说媒的肯定是络绎不绝的。但是大莲的父母当时只顾着自己贪图享乐,丝毫不关心女儿的婚事,这让大莲十分心寒。在不久的某一天,大莲遇上了同村儿唱曲儿的佟小六,俩人一见钟情,越发的情深意浓,没过多久,两人便相爱了。最可气的是,在大莲和小六恋爱期间,二老从没有想过女儿的婚事,仍是只知道买卖大烟,贪图享乐。

也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宋老三一家的所谓的“家教”,让两个真心相爱的有情人,相爱但不能相见。两人对彼此甚是思念,那种想念却不能相见的痛苦让大莲甚是难受。

终于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夜里(约二更时分),小六偷偷地来到大莲家想和大莲幽会,结果不成想却被大莲的父母撞见了。二老甚是气愤,尤其是大莲的父亲。因为这种情形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可是辱没祖宗、败坏门庭的大事,当时大莲的父亲就把大莲一顿毒打,万般悲痛之下大莲跳河殉情。没过多久,大莲殉情一事就被小六知道了。听闻大莲殉情之后,小六甚是自责,悲痛欲绝之下也随着大莲去了。

所以说这《探清水河》只算是民间小曲儿


机哥聊野史


“探清水河”真的曲词真的很优美吗?当然不是,但是,有人喜欢。记得在六十,七十年代也有人唱,但那多是一些“流里流气”的人私下里唱,有些低级下流的味道。传统词曲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探清水河”从来没被民间或国家认为是什么好词曲,也不被提倡。有人拿它和柳咏的一些艳词的存在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这有失偏颇。柳咏那个年代,青楼妓院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虽然如此,皇帝从国家层面考虑,都不能置国家利益不顾,录用他这样“才华横溢”的才子,因为对社会没有益处。到如今,不论是民间还是国家的文艺珍品都是山堆海积,值得传承和演艺的作品不计其数,德云社为什么非要选择颇有争议的“探清水河”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拉“观众”,满足一些“观众”的欲望,而在三观尽毁的当下,这种“观众”越来越多,盲目跟风的人越来越多。就如赵薇,范冰冰,鹿晗等明星一样,哪个不是火得一塌糊涂,但是,她们真的应该那么火吗?她们的“火”赢得了千万粉丝,可是,她们给社会带来了什么?“探清水河”在获得这些观众的同时,争议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炒作,正好做德云社的广告,不得不佩服郭德纲的炒作能力。


用户4956903716549


为什么说是“窑曲”?在60年代,北京大街小巷中有人唱,但词和曲不完全,文革时期被列为“四旧”,也有说是“黄色小调”,这一点印象很深。我翻了一下网易云和QQ音乐app,词曲作者全无,只是演唱:张云雷。

根据张云雷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在“探清水河”这个小曲儿中,我没改动,还是原来的那个词,原来的那个曲儿@那么我们根据现实中所表达的意思,没有“窑曲”的意思。而只感觉可悲可怜的大莲和相爱的六哥哥,双双跳下了清水河,是个爱情的大悲剧。

应该是一段爱情的小故事,结果不完美,哪个女子没有相思或者心里喜欢的人?如果说:“奴好比貂婵思吕布,又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就是窑曲的话,那么哪个女子不想找个可心的?只有窑子里的人,才会有自己的选择吗?


只不过是个北京地区的小曲小调,如地名“蓝靛厂”“火器营”,又不是过去的八大胡同。可笑至极!(图片来自网络)


蘭竹ZLZ


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不吹不黑,实事求是,《探清水河》最早的版本是有一点“色彩”的,但是总的来说,它不算窑调,算是一首民间小曲吧。

即使是带一点色彩,我个人觉得也是合理的情节,脱离生活的文艺没意义!

《探清水河》据说已经有好几十年了,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有人物,有情节,原本就是民间艺人演唱的小调。

故事不错,很凄美,可以改编成电影。算不上淫词窑曲,一句来到了四更天,被窝里闹咋咋,这也是生活,就如同拍电影里面那么多亲吻的镜头一样,来源生活,反应生活罢了,有什么可淫的!

如果这算淫,那么名著《西厢记》呢?还有《红楼梦》里贾宝玉也和袭人初试云雨情呢?也是四更天呢,如果把《红楼梦》改成唱本,估计还更多“色彩”。

之所以出现这种论调,很有可能是找借口以此打压德云社。

这么正常不过的民间小曲,郭德纲还进行了整理,民间也流传了好多年,为什么郭德纲张云雷一唱,就说是“窑曲”呢?很明显是有人搞事情!

德云社这里面发展太快,小剧场火热,又开始做国内巡演,世界巡演,越做越大,自然让很多同行看不过眼,加上郭德纲刀子嘴,树敌颇多,相声比不过,就找点事情让你难过。

张云雷512事情被翻出,张番刘铨淼苏州演出被叫停,这次又说张云雷唱红半边天的《探清水河》是窑曲,这不是嫉妒,还是什么?我个人分析,各种告状事肯定有的,放风也肯定有的,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会让你好过。所以《探清水河》就成为了靶子!


最后回到题目,这《西厢记》张生能爬墙头,小六哥就不能爬墙头?如果这样,明显就是两个标准,不能服众。少一点管制,多一点自由,文艺就应该百花齐放!


第一娱记


相声本来就是出生于世俗,侯宝林大师将其提纯便形成了现在的主流相声。探清水河不管是什么调,郭德纲也将其进行了优化,便成为非常动听小曲。难道他们做的不是一种事吗?有些人,不知是何心态,当婊子非要立个牌坊,让人恶心!郭德纲不管雅或俗,但总体传承和发展了相声。那些天天装高雅的主流派,你们想让老百姓怎样?去听你们狗咬狗,还是听你们装大尾巴狼?


天山鲲鹏


古时名妓自幼学习琴棋诗词,而嫖客皆为自以风雅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等等权势显赫之士。上流社会把风月淫乐美化,把淫秽称作风流,把美人,美酒和诗词琴曲强牵在一起,把肮脏的皮肉生意美名其名风雅。从古代到民国妓女们弹奏过多少名曲,也唱遍天下的唐诗,宋词和元曲,难道只要妓院唱过就是窑曲了吗?《探清水河》只是清未民国初年,在北方流传甚广的民间小调而己。一些伪学者,伪专家为蹭郭德纲的热度,迅速出名说《探清水河》是窑曲,只是想窜红而己。不评,不论,不骂,由他去吧。大家只要骂他,引起争论,就上了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腹男盗女娼之伪专家们的当了,正中他们的下怀。民间小曲小调能够广为流传,就证明了有广大百姓喜欢,有可取之处。《探清水河》通过松老三(松老三是满族姓,不是汉姓的宋》两夫妻不务正业,靠祸国害民的勾档卖大烟为生,最后,遭到家破人亡的报应,来告诫人们善恶有报的道理,教人从善有什么不好?



张国富150139119


是窑曲。

此鲜花无人采,琵琶断弦无人听

奴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貂蝉思吕布。

曲调慵懒,词句勾人,又在青楼传唱,当然是窑曲了。

说是窑曲,并不是呼吁官家禁止,窑曲也好听,也好玩。只是看不了有人装傻,有人真傻。

曾有一次去学校开家长会,小学的副校长为了讲一个勤学的例子,竟然讲了张云雷苦学探清水河,把我恶心到了,也吓到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