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傳統相聲一共有600多段,有一位老藝人一生表演過429段相聲,34段太平歌詞,其中許多還是他自己編寫或改編的,像《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篙》《五行詩》都是他的作品。這位藝人叫張葆華。

張葆華自12歲時開始流浪,居無定所,自學成才,始終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一直到58歲,才落腳在西安。郭德綱視其為偶像,當年他從天津到北京闖蕩舉步維艱,不被相聲接受之時,常以張葆華的故事自勉。

張葆華(1893—1971),藝名張傻子,還用過張傑堯、張士奎、張稽祖等名字。祖籍浙江嘉興,祖上世代做官,他生於天津,父親張武林流落江湖,靠變戲法、唱評戲為生。張葆華10歲被父親送進河北梆子戲班,學了兩年,天天挨打受氣,所以找了個機會逃出來,靠撿煤核、幹雜活混飯,成了流浪兒。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張葆華與張壽臣)

流浪到河南焦作之後,張葆華被京劇藝人田月樵收留,在戲班裡演武生和老生,用的是張士奎這個名字。後來他又流浪到北京,常到天橋市場,聽萬人迷、張麻子、粉子顏等人的相聲,張葆華最愛萬人迷,自己也學會了幾段。

20年代初,張葆華與駱彩舞等人搭班到上海、蘇州、南京、開封、鄭州、漢口等地賣藝。張葆華流浪多年,自編自演過很多新段子,包括《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蟬》《張飛打嚴嵩》《五行詩》《文盲家信》《婚詩》《潘巧雲告狀》《耍猴兒》《學墜子》《冒名伶》《二十八宿》等。

小蘑菇常寶堃到南京演出,正巧與張葆華同住一家旅館。常寶堃向張葆華討教,張便將自己創編的《鬧公堂》《五方元音》《七不賢》教給了常,經常寶堃的表演,這些段子風行全國,張葆華在圈內也有了些名氣。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張葆華)

在漢口時,張葆華與焦德海的徒弟緒德貴合作。當時同住一家客棧的河南墜子老藝人郭文斌,外號郭大辮子,把女兒郭棣華許配給張葆華,夫妻二人生了三個女兒,長女掌珠,乳名阿慧;次女上珠,乳名阿聰;三女明珠,乳名阿敏,這三個女兒很小就跟張葆華夫婦一起表演,藝名小明星、小光星、小亮星。郭文斌的兒子郭三九也跟張葆華學相聲。

30年代,張葆華重回北京,此時他已是不惑之年,在白塔寺廟會與撂地的緒德貴重逢。緒德貴讓張葆華來一段,張葆華唱了個“開門柳”,是周信芳麒派的《斬經堂》,北京人聽慣了譚派、餘派,乍一聽麒派感到很新鮮,一下子給吸引住了。第二天張葆華正式入班演出,又進了西單商場內的園子,一舉成名,和高德明、緒德貴、湯金城、戴少甫合稱“笑林五傑”。

在表演上,張葆華擅長以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摹擬他人,學姑娘、老太太、上海老闆、河南藝人惟妙惟肖,最喜歡裝傻充愣,所以人家給他起了個外號“張傻子”。張葆華表演時穿西裝打領帶,留著人丹胡,他也是第一個反傳統穿西裝表演相聲的藝人。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張葆華創辦的《笑海》)

張葆華認為,相聲應該不俗不土、不溫不火,避免低級趣味,提倡免去髒話,改成淨口,讓男女老少都能聽才好。當時女人不能進園子聽相聲,有一位老太太非要進來,張葆華請她進來,和搭檔朱闊泉表演了《巧媒》《羅成戲貂嬋》《闖公堂》,老太太笑得前仰後合,這也開創了女人進園子的先河。

張葆華編印了一本小冊子,題名《笑海》,不定期印發,刊登相聲段子,也發理論文章。他在《笑海》創刊號上寫到相聲的歷史:“……古之優人,每次獻技,不過一二人或三四人,可隨時喚之人前,指當場一物一事,作為談笑資料,既不化裝,又不唱,只是偶爾歌之,今之相聲與古優無異。”

說相聲得有門戶,但張葆華四十多歲,仍沒有門戶。張葆華跟高德明關係不錯,想拜高德明的父親高聞元(高文元)為師。高聞元是第三代相聲藝人,當時第五代掌門人張壽臣已是相聲界領軍人物,算得上相聲界的大哥大,高聞元要是收了張葆華,等於是給這位大哥大收了個師叔,高聞元不能同意,也是情理之中,他的兒子高德明就是因為輩分高,都沒正式拜師。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張葆華與師父高聞元)

張葆華這個人確實叛逆,恃才傲物,不想那麼多,跪地上就向高聞元磕頭,高聞元起身就走,張葆華向高聞元的凳子磕了三個頭,說:“師父,我向您坐的凳子磕頭,等於給您磕頭,您就是我的師父!”

這一來等於是茅房坑扔炸彈——激起了京津相聲界的民憤,說張葆華拜師沒擺知,門戶不真,抵制他。張葆華不管那套,為自己和師弟、內弟各起一個藝名:張稽祖、韓稽宗、郭稽東。意思是滑稽的祖宗和東家。又自稱“漫談博士”“動機派鼻祖”。

張壽臣、焦少海等人下令“矮他的輩分”,讓徒弟們都改成“寶”字輩,常立桐改為常寶堃、劉立棠改為劉寶瑞,也是陰差陽錯,第六代相聲藝人大都改成了“寶”字兒。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民國時期老北京)

最後張壽臣找張葆華談判,至於結果怎樣,郭德綱說過,相聲界最終承認了張葆華的門戶,但前提是張葆華別再叫“張稽祖”了。但這種說法可能經不起推敲,因為張葆華後來一直處於流浪藝人的狀態,年近六旬才落腳在西安,足以說明京津相聲界並沒有接納他。張壽臣留下一句話評價張葆華:“傻大爺一身都是嘴。”現在被當做褒義,說張葆華藝術水平高,其實這句話理解為貶義,完全沒問題。

30年代中期,張葆華繼續流浪,隨鼓界大王劉寶全以及名家林紅玉、吉評三、陶湘如等人赴上海演出。40年代初,又到保定、石家莊、鄭州、開封等地獻藝。

在開封,張葆華與陶湘九搭檔,陶湘九每天還得在相國寺說三個小時評書,再說相聲感到很疲憊,正巧劉寶瑞到了開封,張葆華便和劉寶瑞搭檔了兩個多月,還教了劉寶瑞一些單口相聲,如《皮匠招親》《百業之祖》等。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民國時的西安)

50年代初,張葆華結束了流浪藝人的生涯,全家定居西安,與張玉堂、劉闊義等人合作。這一時期他修改過《酒迷》,在西安市舉辦的“著名老藝人會演”上表演。後來劉寶瑞表演過張葆華版本的《酒迷》。張葆華與張玉堂等人都是西安相聲的開創者。

60年代初,中央廣播說唱團挖掘整理傳統相聲,年近七十的張葆華應侯寶林之邀來北京,張逗哏,侯寶林、劉寶瑞捧哏,錄製了他創作的經典作品《關公戰秦瓊》《羅成戲貂嬋》《張飛打嚴嵩》《六個月》《河南戲》《戰馬超》六段節目。

張葆華帶教過兩個師弟——韓子康、劉月樵;收了十二位徒弟,按“松”字排名——單松亭、關松鵬、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於松江、辛松斌、楊松臨、陳松波、於松聲、王松葵,稱“十二棵青松”。(文:何玉新)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侯寶林 郭全寶)

郭德綱視其為偶像,會429段相聲,不被京津相聲界承認只好去西安

(西安相聲 苗阜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