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5月下旬,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组织的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在南海某海域落下帷幕。潜艇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记者站在升降口下,猛吸了一口气,然后假装像个老潜艇兵一样,闻了闻身上的味道,那“酸爽”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转念一想,身上的异味儿总会消除,但透过演练的硝烟,带给记者的思想余震却在持续发酵……

启示一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此次演练,支队机关只下发战术想定,海上演练行动方案均由各艇自己拟制。在岸港操演阶段,他们组织参演3个艇员队的指挥员进行48小时连续封闭式作业,对演练中的重难点课题进行战法学习和研讨,拟制行动方案,定下作战决心,着力解决指挥员“两个能力不够”和“五个不会”的痼疾。

练兵先练指挥部,强军先强“中军帐”。组织各艇指挥员封闭作业的同时,他们还通过机关指挥所编组竞赛带动首长机关训练,锻造过硬“指挥中枢”。

未来作战不会是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的翻版,不能站在思维浪尖上的指挥员,必将淘汰在信息化战争的浪潮里。他们将机关精干力量编为3个指挥组,分别由支队长、副支队长和参谋长担任组长。结合部队年度重大演训任务,由各指挥组带领参演兵力轮流进行指挥所演练,并全程竞赛考评。以上率下,助推部队转型“换脑”。

启示二

不“知己”,而一味追求“贴近实战”,训练效果不仅大打折扣,甚至是“徒劳无功”。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岸港操演阶段,他们专门进行了潜艇防御规避来袭鱼雷课题研讨,并邀请院校专家进行仿真计算。实际演练中,他们通过构设“理想化状态”,检验不同类型鱼雷及其干扰器的技战术性能,同时进行紧急规避来袭鱼雷可行性分析,切实摸清装备底数和能力底数。

不“知己”,而一味追求“贴近实战”,训练效果不仅大打折扣,甚至是“徒劳无功”。于是,透过此次演练的硝烟,记者看到了诸多新“亮点”:既练“看家本领”,又探索新战法;老艇“唱主角”,新艇“当配角”……此次演练,他们打破常规,立足装备特点排兵布阵,求解战斗力“最大值”。

启示三

从“搭班车”到“组班车”,不止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思想和练兵模式的深刻变革。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此次演练,他们联合3个单位的舰艇、直升机和反潜巡逻机参演,参与兵力之多、协同难度之大、对抗程度之深,均创该支队记录。

去年舰队出台了训练资源统筹共享制度,为舰队部队开展协同训练、对抗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制度支持。即由一个单位牵头“组班车”,把相关单位扭在一起练,通过整合辖区内训练兵力与保障资源,以提高训练效益。

从“搭班车”到“组班车”,不止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思想和练兵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最大限度贴近实战,演练期间,该支队参演的潜艇对潜、对舰攻击并实射鱼雷。同时,潜艇又是受攻击的目标,参演的护卫舰、直升机也对其发起攻击并实射鱼雷;他们还结合开展试验,保障直升机检验某新型鱼雷。红蓝双方“诚意”满满,收获更是满满。此次演练,发射鱼雷的数量比该支队过去一年演练打的都多。

启示四

对照打仗标准,必须破除以往提高指挥层级保安全的思维定势,把指挥席还给艇长。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让艇长独立带艇参演,是该支队紧贴实战练兵的又一创新之举。演练前,支队召开党委扩大会。经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除了演练科目从严从难设置外,还必须改变过去机关人员随艇“保驾”的练兵模式,放手让艇长去指挥。

因使命特殊,潜艇通常是独立遂行任务,对指挥员综合判定、临机决策等能力要求极高。而长期以来,执行重大任务由上级领导、机关人员随艇“保驾”几乎是惯例。对照“以打仗的标准,从严从难组演”要求,该支队党委思想高度统一,必须破除以往提高指挥层级保安全的思维定势,把指挥席还给艇长。

此次演练,他们明确规定,随艇出海的支队领导和机关人员只作为观察员,不干预潜艇本级指挥。而在演练间隙,支队领导又临机设置多种突发敌情,锤炼艇长、值更官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并对照《潜艇指挥员能力评估表》全程打分,为最终实现艇长“放单”提供科学依据。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一切为打赢!

➥精彩内容:

  • 图文:周启青 张元农 李辉凤 吴亢慈

南海,一场潜舰机实兵对抗演练引发的“胜战之问”

勇立南海潮头 守望四海风云

长按图片 > 识别二维码 > 添加关注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0759-76613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