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和珅家被抄后,房子去哪了?

菊花丛里的卧眠狸猫


乾隆四十年前后,乾隆朝第一宠臣和珅在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高价购买土地、房产,兴建起了占地数万平方米的豪宅,人称“和第”。和珅相中这个地方是因为这里是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同时离紫禁城非常近觐见乾隆皇帝很方便。“和第”建成后以其奢华闻名京城,就连皇家子弟都眼红,和珅之后的历任主人都是清朝风云人物,见证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

“和第”第一任主人和珅,乾隆朝权臣,身兼清朝中央政府数十个重要职务,结党营私,聚敛钱财。而作为和珅这样权势人物给自己和子孙后代修建的宅邸,“和第”修建总共耗时12年,内部豪华异常堪比皇家园林,里面放置着无数奇珍异宝,惊天财富。嘉庆四年正月,乾隆驾崩,亲政的嘉庆皇帝马上动手抓捕了和珅,“和第”也被查抄,抄得白银八亿两。和珅死后,“和第”被嘉庆皇帝一分为二,西边被赐给了乾隆帝的十七子庆亲王永璘,东边继续由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夫妻居住,会这么分配是有原因的。

先说说庆亲王永璘,永璘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嘉庆帝的同胞弟弟,非常受宠。乾隆当年一直没立太子,因此诸位皇子经常聚在一起议论谁能继承皇位,并约定不论谁登基都要把和珅除掉,只有永璘不在乎皇位而是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因此和珅倒台后,嘉庆就将“和第”赐给了“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弟弟永璘。

那么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在和珅倒台后又是凭借什么还住在“和第”呢?因为丰绅殷德的妻子是固伦和孝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嘉庆最宠爱的妹妹。嘉庆从小就特别疼爱这个小妹妹,据说当年还是皇子的嘉庆就反对固伦和孝公主嫁进和家,因为这件婚事生气的多日不吃饭。嘉庆除掉和珅后,出于对妹妹的宠爱,不但赦免了丰绅殷德,还保留了丰绅殷德的爵位待遇,就连公主夫妇原来居住的“和第”东部也保留给这对夫妻居住。一直到道光三年固伦和孝公主去世,整个“和第”才都归了庆亲王府所有。

1850年咸丰皇帝登基,庆亲王一脉衰落不再受宠,自然也保不住奢华的“和第”,1852年咸丰将“和第”转赐给异母弟恭亲王奕䜣作为恭王府。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王、领班军机领班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等要职,权势滔天不次于当年的和珅,因此对于府邸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扩建,咱们今天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当时形成的,在北京的众多建筑中仅次于皇帝居住的故宫。

清王朝灭亡后,满清皇室子弟混的都不咋地,1921年,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为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抵押给教会换得银元八万,最后利滚利溥伟还不起债务就失去了恭王府产权。1932年,辅仁大学凭借和教会的关系,用108根金条赎回恭王府,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曾被公安部、中国音乐学院、厂桥空调器厂、国管局幼儿园等多个单位使用,后来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用了28年时间将恭王府内的单位搬迁,对恭王府进行修缮,使其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


当狗容易做人难


和珅家被抄之后,对于房子的处理是一分为二。

西路的院子归公了,嘉庆皇帝赐给了自己一母同胞的爱弟庆王永璘。据说,庆王对和珅府垂涎已久,曾经在乾隆晚年,就和哥哥说:“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顶上。惟求诸兄见怜,将和珅邸第赐居,则吾愿足矣!”

东路的院子则归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照理说,和珅倒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丰绅殷德为什么没有跟着倒霉?因为他的老婆是乾隆皇帝的和孝公主。和孝公主是嘉庆皇帝的妹妹,乾隆皇帝的女儿,乾隆生前对这个女儿非常宠爱,大概是因为老来得此女,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根据《啸亭续录》中的记载,十公主生性豪迈,跟乾隆年轻时很像,故乾隆曾慨叹地对公主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一般妃嫔所生之女只可封和硕公主(品位礼遇等同郡王),只有皇后之女才有资格封为固伦公主(品位礼遇等同亲王),但和孝公主却在十二岁首次受封时便破格获封此号,还能在出嫁前乘金顶轿。因为是这样的公主,所以嘉庆没有收回公主住的东路的院子。

公主的母亲长这样:

但和珅被抄家之后,公主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她和丰绅殷德的孩子在嘉庆二年夭折了。丰绅殷德去世时,有妾室所生的两个女儿,分别只有十一岁和五岁:“一尚垂鬓一尚嬉”。为了让自己的皇妹老有所依,嘉庆帝在丰绅殷德病故后,赏给和孝公主丧银五千两,并安排和孝公主以养子福恩为嗣,袭和珅祖上所留下的轻车都尉世职。和孝公主在和珅倒台后,替体弱多病的丈夫打理家事十多年:“内外严肃,赖以小康。”

公主于丰绅殷德病故后十余年,于道光三年九月初十辞世,终年四十九岁,道光帝赐银资助料理后世,并亲临公主灵堂祭奠,并于该年十二月二十日下谕旨说:“一切表仪,均官为办理。至公主下嫁时曾经恩赏过庄头地亩,府第,并续经恩赏当铺等项,均经奴才禧恩面奉恩旨,赏给公主子福恩。”所以,和珅旧宅分给公主的房子,由福恩继承了。

庆王住的那半边房子,却发生了变化。按照清朝规则,除了“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其他的王爷,一代降一个级别。也就是说,你要是没有铁帽子,这一代你是庆郡王,到了你儿子就要往下减一个等级,依次往下减。这样一来,到了咸丰皇帝的时候,庆王这一家已经到了辅国将军了。这个级别,是不能够住这样的豪宅的。所以,咸丰皇帝把这个房子收回,送给了自己的弟弟恭亲王,所以,现在的恭亲王府,就属于是和珅的旧宅。


susie李舒


和珅家被抄,和珅被嘉庆二十大罪状赐死化为一缕青烟做了古之后,他的宅子却被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当然现在不叫和府了,而叫“恭王府”,咱们历数一下恭王府的五任主人便知道这个大宅子的流转传承历史了。第一任:钮祜禄·和珅第二任:钮祜禄·丰绅殷德及公主,第三任:爱新觉罗·永璘(庆亲王)第四任:爱新觉罗·奕訢(恭亲王)第五任:爱新觉罗·载滢。

作为这么有名的府邸,老猪自然不能错过,必须亲自探访感知历史,老样子下面在老猪实拍的和珅府邸的照片中咱们接着介绍这座府邸的前世今生。

这个平面图是和珅家的总览图,不要惊讶,没错这全是和大人家的房子,可以说当时和府的规模确实比很多的王府都大扯不少,俗语道,枪打出头鸟,你和大人出身低下靠着乾隆皇帝的宠幸便这样不知收敛,营造让众皇子们都眼红的大house,总会有人把你记在小本本上,日后找你算账的,后来的嘉庆帝就是一位,其实在嘉庆做皇子的时候就对和珅看不上眼了,还有嘉庆一母同胞的弟弟庆亲王永璘也对这个大house垂涎三尺,这不,在嘉庆办到和珅后,永璘立马对老哥嘉庆帝提出的要求,让把和珅府赐予他,结果嘉庆答应了他(除了公主住的东院)全部赏赐给了庆亲王。

下面是实拍照片,大家掌眼。

时光飞逝,这不转眼到了咸丰朝,咸丰帝又将此宅赐予其六弟恭亲王奕訢,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鬼子六,当奕䜣如愿以偿得到这个宅子后,由于自己为恭亲王,故而将这里改名为“恭王府”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奕䜣这人比较洋气,喜欢西方洋式的东西,他在后花园门处建造了一个洋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造型采用舒展流畅的西洋风格,所以也称“西洋门”。如今这里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留影的景点之一。

在后花园游览,可以看到遍地都是福的字眼,或者是以蝙蝠为图案的雕梁画栋,但可悲的是,这个园子的历代主人们的故事都让人唏嘘,他们或魂断牢狱,或屡遭排挤,纵有富贵,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而已。正如和珅死前的那首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

认取香烟是后身。


老猪的碎碎念


一般王公大臣的家宅被抄,会收归宗人府管理,再另行赏赐给其他功臣。

和珅是清朝著名的大贪官,自然不止有一套房子。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和珅被查抄的家产中,在京城的“花园”就有两座。其中一座,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和珅以罪诛,没其园亭,赐永瑆。”而另外一座,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赐给了嘉庆的弟弟永璘。

和珅平日里住的花园,就是赐给永璘的这一套。

一、

嘉庆以和珅宅第赐永璘,背后有个有趣的故事。

话说在乾隆末年,储位未定,几个年轻的皇子讨论未来大位谁属。当时还是十七皇子的永璘是个比较吊儿郎当的人,对皇位没什么兴趣,比较喜欢享受生活,于是说:“天下至重,何敢妄觊,唯冀他日将和珅邸第赐居,则愿足矣。”

嘉庆是永璘同母的亲哥哥,倒是非常宠弟弟,留心记下了他的愿望。等乾隆驾崩后,嘉庆诛杀和珅,马上把他的宅子拿来赐给了永璘。

二、

不过,和珅的宅子名义上是到了庆亲王永璘手里,但实际上是一分为二,把另外一半留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有人可能疑惑,丰绅殷德是罪臣之子,怎么还能住在原来的家中?其实,嘉庆此举,主要是为了照顾丰绅殷德的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因为这层关系,嘉庆给丰绅殷德留了后路:

“丰绅殷德,系固伦额驸,且公主平日最为皇考所钟爱,自应仰体恩慈,曲加体恤。若此时将丰绅殷德职衔斥革,齿于齐民,于体制亦觉未协。……即令丰绅殷德承袭,在家闲住,不许出外滋事。”

但由于丰绅殷德和公主两人没能留下子嗣,故丰绅殷德和公主死后,这半座宅子便被收回,成为了完整的庆王府。

三、

永璘的爵位是庆亲王,按照降等承袭的规则,他的嫡子绵愍继承了庆郡王的爵位。因为仍是郡王,所以还有资格住在庆王府中。道光十六年(1836年),绵愍去世,过继了族侄奕彩来承爵,同时道光皇帝也开恩让奕彩再继承一次庆郡王爵,继续住在庆王府中。

不过,这个奕彩不是个老实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奕彩因为“服(丧)中娶妾”,被下宗人府议处。

因为奕彩是过继而来,绵愍的几个兄弟当他是外人,一直想找机会夺回庆王爵位。于是绵愍的弟弟绵性趁机向宗人府的供事刘均行贿,想趁机革掉奕彩的爵位,由他自己来继承。结果东窗事发,道光震怒,将二人爵位革去,庆王府于是又重新收归了宗人府。

四、

咸丰皇帝即位后,为表示对恭亲王奕訢的恩宠,于是将和珅旧宅、老庆王府赠给了恭亲王,成了恭王府。奕訢对这座宅子进行了修缮和扩建,后来再传到了长孙溥伟手中,直至清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