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 圈电影|输在《起跑线》上的到底是谁?

关于教育这件事情。有一部印度电影倒是演绎得比较有意思。它的名字叫做《起跑线》

圈电影|输在《起跑线》上的到底是谁?

这部电影可以是说讽刺了印度的教育现状和弊端。

在印度,家长们也秉持着“教育改变命运”的想法,也想着通过学区房帮助孩子上理想学校。整部影片有笑有泪,有社会的不公,也有人性的光辉与虚伪。我们总喜欢嘲笑印度的脏乱差,但是印度电影敢于直面人生痛苦与社会现实的勇气,我们却没有。

《起跑线》直接道出了这个不太愿意被人们承认的社会事实。甫一面世,就获得了内地影迷的吹捧,在网上获得超高的分数。

《起跑线》切入印度社会现实,好莱坞叙事模式,抛却艺术价值,能够获得影迷的认可,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态度。

看完本片再对比目前国内的教育,你会发现实在是太相似了。都爱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的教育。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男主拉吉是一个小老板,他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妻子米图漂亮迷人,两人有一个宝贝女儿皮雅。

妻子一心一意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进入全国排名前五的高等私立学校学习。

最开始拉吉是摇摆不定的,米图用了这样一段话说服了他——

在我们国家,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成为这个阶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好的学校读书。

不过要进入好学校哪有那么容易,首先学校只招住在附近的学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区房”。所以最后他们干脆举家搬迁到了学区房。

多么熟悉的词!

搞定了学区房,接下来就得排队报名了。天还没亮,拉吉就去学校排队,却发现已经大排长龙了。

好不容易拿到招生报名表,却发现这个学校还要进行面试。

面试对象包括家长和孩子。

为了能让孩子顺利进入学校就读,他们开始以各种方式“装饰”自己。形象上打扮得非常“光鲜亮丽”,只为看起来更像上层阶级。但其实看起来更有“暴发户”的感觉。

他们报了特定的培训班,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可最终还是因为一个可笑的原因没能让女儿入学。

那就是——

学校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如果孩子的父母没受过良好教育,他们就不会过多关注他们孩子的教育。

回头想想本文开头家长晒简历竞争上岗的事,多辛辣的对比呀!

就因为父母不是“上流阶层”,孩子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根本就是赤裸裸的阶级分层啊。

后来尝试过各种办法都没法入学,走投无人的两人发现:

每所学校,除了固定的招生名额外,必须要留出25%的名额分配给贫困家庭。

所以他们便从之前的假装“上流阶层”到现在假装成“贫困家庭”。

他们伪装成穷人混进了贫民窟,却发现这里的日子苦不堪言,连喝水都成问题。

而这段学做穷人的戏成了全片笑点最密集的地方。因为无法融入贫穷生活,他们闹出了不少笑话。当然搞笑的背后,也蕴含着深深的讽刺。

政府的那项硬性指标虽然给了穷人们一个机会,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毕竟这个国家的穷人实在太多了。对于穷人而言,虽然有25%的机会,但能不能被抽中完全取决于运气。

最终皮雅能否顺利入学?这就不多说了,给大家留个悬念。

这部电影以夸张搞笑的方式来描述了中低产阶级上学难的问题。

上流阶层要上学很容易,中产阶级需要走各种后门,而穷人却要付出很多努力都不一定能成功。

如果说,重视教育的理念和不惜一切为孩子求学的心情,让中国观众觉得有共鸣的话,皮雅入学时,校方对父母的严苛考核,则让中国观众觉得扎心了,因为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新气象,孩子由于父母“不够格”而无法进入好的学校,正逐步成了一种隐患。

其实说到底,教育失衡还是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

名校对贫困生公开招生,看似公平的机会,实际上能真正改变他们命运的可能性并不大。

更可怕的是,如今教育还成为了一门生意。

名校的门槛取决于家长的家底,如果不能支付高昂学费,学校又如何从中受益?

圈电影|输在《起跑线》上的到底是谁?

喜剧的表象,悲剧的内核,看完电影中这样残忍的现实问题,相信很多国内的父母应该也会深受感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