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比省錢更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平靜

比省錢更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平靜

軒言

心理學者劉軒的進步空間

文 | 劉軒

每次整理冰箱時,老婆都會冒火。這裡看到一盒長毛的奶酪,「哎呦!」那裡搜出兩包過了保質期的進口巧克力,「可惡!為什麼忘了都沒吃!」看到垃圾桶裡的過期美食,也讓我很心疼。

藥櫃也是一樣:當初看醫生,拿了十顆藥卻只吃了三顆,剩下的七顆捨不得扔,但下次感冒又去診所拿了十顆,原本的七顆也就在藥櫃裡放到過期。

衣櫃更是傷感啊!偶爾翻出來一兩件衣服,回想起當時打折所以瘋狂搜購,買了後竟塞在衣櫃裡,根本沒穿幾次,直到某一天再翻出來,發現領子有點黃,樣式也不流行了,這時候只能怪自己。

買了東西但為我們沒有帶來好處,這叫做浪費沒錯,但想想,一個物件從生產到賣出,過程當中還是有許多人受惠。工廠的勞力哪怕只有微薄的工資,也因為這個物件而多了一口飯,更不用說中上游的商店、銷售人員、品牌端,整個製作過程支撐了一整個產業。倡導少買也不切實際,畢竟整個經濟就是靠消費來運轉的。

比省钱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平静

有一位時裝記者曾給自己一個任務:以後每件自己買的衣服,都要在150塊美金以上。背後的邏輯是這樣:逼迫自己每次消費就要痛一下,就會三思而後行。她發現這麼做讓她成為更挑剔的鑑賞者,也省了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因為衣服單價高,就迫使她確保每一件衣服都是非常喜愛的。

這個邏輯乍聽很有道理,但又經不起推敲。一來,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每次花那麼多錢買衣服。二來,貴的未必一定就更好,象是我自己最愛的牛仔褲就是平價貨,最常戴的鏡框也是最便宜的那副。它們就是最好看,最適合我,那有什麼話說呢?

我覺得要避免浪費,要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光是因為到了大賣場,不表示我們就應該買一些不必要的零食。光是百貨公司週年慶,不代表我們就該買一堆不必要的衣服和化妝品。不用多買,但也不要少買。買自己喜歡,用得到的,買到剛剛好。

比省钱更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平静

最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道家裡的空間,就像一個冰箱,東西太多了,有些食物就見不得天日而發黴。我們的衣櫃也是一樣,塞的太滿,反而有些衣服就容易被忘掉,況且有些人的衣櫃根本比冰箱沒大多少!當你買了一件更新、更好、更時尚的衣服,舊的也就該淘汰了。雖然你對它可能還有感情,但對不起,衣櫃就這麼大,即使把舊衣留下,也會愈來愈少穿它。如果每次看到都會婉惜,豈不是一種負擔嗎?如果每次看到都會糾結一次,當初為什麼不直接跟它告別呢?

每次換季,都是一個重新評估的機會。思考該買什麼,同時該淘汰什麼。只要這些舊衣有好的去處,能為更需要的人創造更多價值,那淘汰就不是浪費,反而是另一種節省。

我們要節省的不只是荷包,而是內心的寧靜。居住的空間已經不大了,我們不需要在裡面繼續塞滿更多捨不得丟的東西。「捨不得」所造成的負擔,才是最沒必要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