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自相矛盾,才是認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自相矛盾,才是認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01)

有個成語,叫自相矛盾。

有個賣矛與盾的人,擺攤吆喝:賣矛啦賣矛啦,俺滴矛,無堅不摧,再堅固的盾,也能夠一矛穿透。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吆喝過了矛,賣家又拿起盾牌:賣盾啦賣盾啦,俺滴盾,堅固無比,世間的任何矛,(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都無法穿透。

這時有人打岔問: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

故事結尾說,賣家聽了,弗能應也。

就是無辭以對的意思。

但這個故事,還可能——或必然——必然還有另一個結局。

(02)

自相矛盾的另一個結局是:

賣家聽了看客的問題,頓時目露兇光,操起長矛,一矛搠死了多嘴的看客:就你話多!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或許這個結局,才是更接近於智慧的解讀。

(03)

有戶農家,家裡有個兒子。

這孩子,腦殼呆呆,反應遲鈍,少言寡語,蠢萌秀逗。

就是智商不靠譜。

雖然智商不靠譜,但畢竟是親生的。父母每天樂呵呵,帶著孩子耕田種地。

孩子很能幹,肯吃苦。父母看在眼裡,喜上眉梢。

可是孩子卻一點也樂不起來。

因為他在學校的成績,有點……太丟人。

終於有一天,孩子苦惱的問父母:粑粑麻麻,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別人笨?

胡說!父母一聽就炸了:兒子,你能挑水,會耕地,一頓飯吃得比三頭驢還多,咋就比別人笨啦?

你一點也不笨,笨的是那些說你笨的人!

……是這樣嗎?孩子半信半疑。

見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話,母親帶兒子來到田裡,指著絲瓜和豆莢說:

孩子,你聽好了,絲瓜和豆莢,儘管長得飛快。可是這兩種植物,必須要攀附於其它的樹木上。如果沒有別的樹木可以攀爬,它們就長不成。所以這個做人呢,必須要獨立自強,凡事依靠自己。這是媽媽要告訴你的第一句話。

然後母親又帶孩子,來到桂花樹下,對孩子說:

孩子,你看好了,這桂花要想長成參天大樹,就不能悶頭只顧自己成長,必須要嫁接。桂花不嫁接,就會長成低矮的樹叢,長不成大樹。所以這個做人呢,萬不可單打獨鬥,要學會依靠別人。這是媽媽要告訴你的第二句話。

做人成事兩條法則:一是依靠自己,二是不依靠自己。記住媽媽這兩句話,你就立於不敗之地!

咦……孩子呆住了:麻麻說的兩句話,好像是相反滴。

這究竟是坑爹?還是教育孩紙?

詫異之際,忽然間猶如電光石火,劃過他那暗黑的腦際。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他想清楚了。

於是他就遵循母親的教誨,恪守這兩條相反對沖的道理,最終成為知名作家。

(04)

當你長大了,就會接觸到一樣怪奇的東西:

——矛盾!

這麼說有道理,反過來還有道理。

人生最深刻的知識與道理,盡在於矛盾之中。

弄明白了,你這樣做有道理,反過來做還有道理。

沒弄明白,你這樣是錯的,反過來更是大錯特錯。

——所謂人生艱難,難在難在要打通規律的兩面性。矛盾的事物,相反的道理,恰好一枚硬幣的兩面。想明白的人適應靈活,變通達透。想不明白,或是一味死鑽牛角尖的人,就會動輒得咎,舉步唯艱。

(05)

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實際上是用來諷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

有個相親類的電視節目。先上場一排24位女嘉賓,環肥燕瘦,各擅勝場。(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然後男嘉賓逐一出場,雙方互相挑剔,看看能否撞出火花。

有個氣質型男子出場,女嘉賓們頓時騷動起來。

一位豐腴姑娘獲得提問機會:你介不介意你女朋友的身材,像我這樣……呃,豐滿。

男嘉賓沉靜回答:人的價值在於內心,不在外表。兩人在一起時,感覺最重要。

女嘉賓:請你正面回答介意不介意。

男嘉賓:介意。

這位男嘉賓的表現,就是極有意思的自相矛盾。

公眾場合,總要說點冠冕堂皇、顯得自己有品味有智慧的話。

但實際上,這些極美妙的話,並非是他內心真正的想法。

所以才會在女嘉賓的逼迫下,前後回答不一致。

——自相矛盾的人,只因現實環境,與你內心真實的想法不兼容。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06)

網上有個事兒:有個讀書的孩子,遭遇校園暴力,被幾個同學無故毆打。班主任反而斥責他:人家為什麼不打別人?專門打你?還是反省反省你自己的問題吧!

校方在這起傷害事件中,也是毫無反應。

得知消息,孩子的媽媽,當時陷入抓狂,操起菜刀,就要去找班主任理論。

可走到門口,她卻停了下來。

自相矛盾,才是认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孩子遭受欺凌,母親的心,當然是憤怒已極。

——可要解決問題,卻不能採用憤怒的方法。

必須要冷靜。

(07)

母親放棄了找校方說理的想法,轉而在家長的朋友圈中,與幾個和班主任最說得來的家長拉關係套交情。

很快,母親獲知了班主任的住址。

而後母親買了兩盒茶葉,黃昏時分叩響了班主任的家門。

打開門,當班主任發現來的是遭受欺凌孩子的家長時,頓時滿臉戒心。

可是這位母親並沒有興師問罪,而是語氣真誠,感謝老師日常對自家孩子的照料。並對老師的辛苦工作,表示感激。畢竟一個老師要教育那麼多的熊孩子,絕對不是件輕鬆事兒,掛一漏外,縱有疏失,也決非老師的本意。

老師聽了來訪家長的話,頓有得遇知音之感,向家長傾訴了許多委屈。

說到最後,老師自己承認,在對待遭受暴力的孩子事件上,當時的處理方法確實欠妥。但自己也有自己的難處……雙方愉快的聊到大半夜,班主任這才依依不捨的讓家長離開。

——整個過程中,家長一直站在老師的位置上。

——讓老師無處可站,只好站在家長的位置上,替家長傾訴了許多不平。

此後,這個孩子在班級裡,再也沒遇到過被欺凌的事件。縱有同學想要欺負她,也會被老師第一時間喝止。

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最是善於自相矛盾。

一個人最怕固化自我,說過的話,信守的原則,多不過是當時環境下的應激反應。但環境時刻在變,我們內心始終不變的,除了對大善智慧的追求,對良知的恪守,餘者都需要隨之改變。

(08)

世間至理,盡隱於矛盾之中。

前面述及一位母親教育孩子的兩個法門:一是不依靠別人,二是學會依靠別人。這看似矛盾,實則是成就事業的真正智慧。

——不依靠別人,不是孤立自己,而是撐得起,立得住,才有個人事業可言。

——依靠別人,不是攀附別人,而是學會合作。把自己的事業,與別人的事業凝系起來,才會更容易獲得成就。

(09)

世界是矛盾的。

牢記下面三個法則,會讓你成為一個玲瓏剔透的成熟者:

第一條:世間任何道理,多半會有它的相反面。二者互相矛盾,卻彼此支撐,這才架構起道理或智慧的本質。

第二條:面對問題,如果你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多半會遭遇與你預期完全相反的結果。

比如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有的父母只知一味嚴厲,有的父母只知無限放縱寬容。結果前者讓孩子陷入懦弱與恐懼,後者讓孩子淪為熊孩子。再比如為人處世,有人事事忍讓,落得個人善被人欺。有人尖酸敵對,又落得個眾叛親離。說到底,就是因為不善於因應環境改變,才會讓自己走入狹仄之地。

第三條:如果你能找到兩個完全相反的解決方案,就會發現:在認知更高的維度上,這兩個相反的方案,實際是同一個方案的兩面。

子曰:叩其兩端,允撅執中。我們說話做事,一定要扣其兩端,從兩個方向逼近規律的本質,才能夠輕鬆應對人生挑戰。

(10)

中國最古老的智慧經典,是《易經》。

《易經》中的易:一是指智慧的本原,二是永恆的變化,三是絕對的相反,四是遁序而易替。

總之就是一個變字。

一個今天的我,否定昨天的我。而明天的我,又將否定今天的我的過程。

一個矛盾的過程。

人本身是個矛盾體,思維和認知,也是個矛盾體。人世間的規律法則,更是個矛盾體。做人處事,最忌極端。極端就是執拗異常,或是隻認矛不認盾,(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或是隻認盾不認矛,這又稱認死理。認死理的人,最看不慣別人的言不由衷前後矛盾,但世間道理,莫不過成對成雙相反構建。解決問題的法子,更是依據環境變化而改變,如果你不肯接受一個矛盾的世界,拒絕以矛盾化解矛盾的成事法則,就會把我們的認知,逼入到無可轉寰的死角。人生最深刻的知識與道理,盡在於矛盾之中。做矛時,須得無堅不摧。為盾時,須得牢不可破。如這般自相矛盾,才是認知自由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