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我國油棕櫚育苗獲突破,未來有望緩解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

我國是人口大國,植物油消費大。2017年我國進口食用油577萬噸。另外還進口了9千多萬噸大豆,一部分用來榨油。由於耕地面積有限,為確保糧食安全,只能優先種植糧食,"糧油爭地",導致食用油自給率低,常年依靠大量進口油料和油脂,已經嚴重威脅我國食用油供給安全。


在此形勢下,為了降低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我國一直在尋求發展木本油料。油棕櫚是理想的油料作物。

油棕櫚(油棕)是世界第一油料作物,全球每年產量超過5000萬噸。油棕別稱油椰子,原產於熱帶非洲,喜高溫、多雨、強光照和土壤肥沃的環境,經濟壽命25—30年,平均畝產棕櫚油毛油250公斤,分別是花生的6倍、大豆的8倍和油菜籽的10倍。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目前被廣泛引種栽培於亞非拉廣大熱帶地區。最大的生產國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1926年油棕進入到中國。1965年海南島開始大面積引種,以失敗告終。70年代、80年代又進行兩次引種,亦宣告失敗。但是國內用於綠化的油棕櫚樹大量存活下來,有些還繁育了後代。通過連續多年調查,發現這些油棕櫚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海南都有分佈,目前存活了10萬株。這些油棕主要作為園林景觀樹木、街道樹、公路林種植,其撫育管理十分粗放,很少水肥管理,有時(因景觀需要)大量修去葉片;這些油棕在這種相當粗放的撫管條件,在當地經歷了各種自然災害,如2008年的冰雪災害。但即使受到多種嚴酷脅迫,仍然有相當部分的油棕開花結果,甚至有些植株結果累累。這表明,油棕的生態適應性很強,選用抗寒性強的油棕品種在這些地區種植有可能獲得良好的產量和生產效益。深入細緻的調查,科研人員發現了一些有培育潛力的母株。

在這些油棕櫚基礎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經過8年努力,通過組培技術,終於在2011年獲得了首株移栽成活的組培苗。

我國油棕櫚育苗獲突破,未來有望緩解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

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國需要的是日照時數少、有效積溫相對較低,風寒脅迫交錯的抗逆性強、產量高的油棕。通過油棕植株體胚發生技術研究,開發油棕組培技術,為大量繁育上述優株培育適應我國熱區不同生境的油棕種植材料打基礎。

首株移栽成活組培苗成功後,科研人員對組培苗在我國熱區自然條件的適應性進行試驗。分別於2015年5月、2016年7月、2017年9月分三批次在海南儋州、澄邁等地建立油棕組培苗大田試種基地約70多畝。

我國油棕櫚育苗獲突破,未來有望緩解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

目前,試種效果良好,組培苗性狀穩定,下一步,科研人員計劃在雲南、廣東等建立試種基地,進一步研究其適應性。

據介紹,油棕組織培養技術的核心優勢是,只要發現優良母株,就可以快速複製推廣,與雜交育種技術相比,可大大縮短良種選育時間,同時苗木生長一致性好。畝產(毛棕櫚油)在150 kg以上就有推廣價值。

我國在兩廣、福建、雲南南部地區丘陵分佈較廣,發展油棕櫚,不會與糧爭地,未來可以有效減少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