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

元朝灭亡之后,元顺帝逃往上都,稳固政权继续称帝,仍以“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共传北元惠宗(元顺帝)、昭宗(爱猷识礼达腊)两帝,爱猷识礼达腊之子脱古思帖木儿被杀之后,蒙古高原进入混乱状态。但是蒙古各部仍然控制着东起松花江、辽河流域;西至巴尔喀什湖、额尔齐斯河流域;北达叶尼塞河、勒拿河;南抵明朝长城的广大区域。各部落首领开始相互兼并,蒙古族开始了重组。

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

元顺帝

在蒙古族古代没有文字,常常以歌谣的形势传唱历史,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地域意识。进入汉地之后,感慨于汉地的广大、汉人的众多,而成吉思汗制定的制度中,常常将地域和民众按照“万户”进行划分。所以蒙古人常用概数称呼一个民族,比如蒙古人称呼汉人为“八十八万汉人”,称藏族为“二十六万吐蕃特”,此外还有“三万女真”、“三万高丽”。

蒙古人对于属于他们亲属的蒙古部落,自称为“四十万蒙古”,这个称呼包含了蒙古大汗直接统率的蒙古部和东部蒙古各部落,但是不包括西部蒙古的斡亦剌人,即是所谓的漠北森林中居住的百姓。斡亦剌人由于翻译的不同,在明朝被称为“瓦剌”,在清朝称为“卫拉特”。

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

成吉思汗

全蒙古自称为“四十四万蒙古”,其中包括“四十万蒙古”(鞑靼)和“四万卫拉特”(瓦剌)。

在《蒙古源流》中记载元顺帝北逃的情境:

自是合罕由古北口出亡,悔叹而泣:

以诸宝装成之我大都城,

应时纳凉而居之我上都开平城,

古来列圣避暑之我上都黄甸,

昔乎!误失我大国之政矣!

……

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被围而陷矣。

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

北元昭宗

这段话说明在元末明初的战争中,大部分驻守各地的蒙古人都滞留在内地,或者与汉人融为一体,或者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所以蒙古本部中,只剩下原有为成吉思汗守护埋葬地的兀良哈部、木华黎的后裔札剌亦儿部、守护成吉思汗陵墓的鄂尔多斯部等原本无足轻重的小部落;此外就是成吉思汗诸弟与诸子,比如: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等人后裔的部落;而忽必烈的属部大部分都陷入了汉地没有逃出来,只有从属于皇室的部队在明朝军队的打击下大量损失。这样在蒙古高原上势力均势被打破,忽必烈的后裔变成了弱势。

但是蒙古人依然崇尚者成吉思汗的威力,在蒙古高原上,只有成吉思汗的家族才是正统。其他克烈部、汪古部、阿速部、兀良哈部、斡亦剌人虽然被视为蒙古人,但却没有统治蒙古人的权力;只有元朝皇室才能蒙古本部的正统,忽必烈的后裔才能做蒙古大汗;大汗的长子才能继承汗位,除非长子绝嗣、被废,才会立其他子孙为大汗。

这些非黄金家族的部落、非长子后裔的子孙,在蒙古高原上不断的攻杀,最后逐渐将蒙古高原分为瓦剌与鞑靼两部。

北元灭亡后蒙古高原的混乱局面

阿里不哥

狭义的鞑靼人就是蒙古本部的自称,自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尔杀死之后,蒙古汗位在杀戮与争夺中五传至坤帖木儿,鬼力赤篡位后去帝号,于是明朝开始称蒙古人为鞑靼。阿鲁台杀死鬼力赤,迎立本雅失里。此后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君臣分裂,本雅失里投奔瓦剌被杀。阿鲁台遣使投降明朝,瓦剌多次击败阿鲁台部,开始取代蒙古本部在高原上称雄。

瓦剌就是所谓的斡亦剌人,他们最初被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征服,成吉思汗宠幸其首领忽都合别乞,并且给予其部落自主选举首领的权利,为自己的子女与斡亦剌贵族联姻。所以斡亦剌诸部在元朝时代地位显赫,不断扩展势力,吉利吉思、克烈、兀良哈部的一些部落不断加入,逐渐形成与蒙古本部抗衡的局面。明朝初年,蒙古本部遭到明军大规模打击,损失惨重,卫拉特诸部乘势崛起,在也速迭尔袭击脱古思帖木儿大汗的过程中,瓦剌就是最主要的辅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