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

歷史假專家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根據石頭君所查到的一些國外資料顯示,當時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根據士兵原籍地,另一種是根據士兵的駐守地,士兵們自己似乎在當時有選擇權。

根據原籍地原則分配

在蘇聯時代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每名蘇聯男性都要在18-27歲之間都要去服兩年陸軍兵役或是3年海軍兵役。而且蘇聯解體前通行的制度是將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遙遠的地區服役,比如來自烏克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遠東、中亞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來自遠東地區的士兵則通常會在烏克蘭或者歐亞交界地區服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

蘇聯解體後,其軍隊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通行的原則是根據士兵的原籍地對士兵進行劃分。比如來自烏克蘭但是駐守在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的士兵,會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餘時間,在烏克蘭服完兵役。而對於來自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但駐守在烏克蘭或者其它國家的士兵也是一樣,通常這些士兵都會被允許返回俄羅斯或中亞國家,完成兵役之後退役。

曾經的蘇軍

根據士兵駐守地原則分配

現在的俄軍

但根據士兵原籍地原則分配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些士兵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當時原蘇聯各國基本也都允許士兵們自行選擇留存駐守地繼續服兵役。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最為常見,特別是在蘇軍中已經晉升為軍官的那些人,相當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在俄軍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國,因此直到現在,俄軍中還有許多來自原蘇聯各加盟國的軍官在服役。

哈薩克斯坦軍隊

蘇軍武器裝備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蘇軍的裝備與彈藥則全部按照蘇聯解體時的部署歸所在國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蘇聯解體時,其核武庫分別分佈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但顯然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都不可能接受白烏哈三國成為有核國家,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相關國家立即就分佈在白烏哈三國境內的核武器如何處置展開了談判,最後的結果是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公開承諾不對白烏哈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放棄自己境內的所有核武器。後來這些核武器都根據協議被移交給了俄羅斯。


桃花石雜談


1991年12月25日19時20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將象徵大國地位的“核按鈕”通過軍方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8分鐘之後,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鐵錘圖案的蘇聯國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

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全場以不記名投票的形式通過了“終止蘇聯存在”的決議,蘇聯正式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共分裂成15個主權國家,其中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成為蘇聯在國際法上的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債務、外交機構、使領館等均由俄羅斯接收,並且俄羅斯也將繼續遵守蘇聯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同時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也由俄羅斯繼承。(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

除此以外,在國有財產上的分配上,各國本著“在誰地盤上就是誰的原則”,分割了蘇聯政府留下了固定資產。其中軍工企業和武器的分配也是依照“所在地原則”,武器和工廠在誰的地盤上就是誰的。當然,大家也可以進行一些協商。

例如在蘇聯解體之後,蘇聯空軍共計有25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其中俄羅斯只獲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烏克蘭境內,屬於烏克蘭所有。

後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協商下,俄羅斯從烏克蘭拿回了8架圖-160戰略轟炸機,用於抵償烏克蘭所欠俄羅斯的外債。至於剩下的11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想通過現金買回來,但苦於囊中羞澀,這11“圖-160戰略轟炸機”沒能拿回來。

其實不僅是戰略轟炸機,烏克蘭還繼承了蘇聯許多大殺器。例如在蘇聯解體時,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還在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中,於是這艘航母就被烏克蘭收歸己有了。也幸虧這艘航母被烏克蘭繼承了,後來才被賣給了咱們。

除了這些常規武器之外,烏克蘭還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一起分割了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核武器,其中俄羅斯獲得的核彈頭最多,烏克蘭其次,哈薩克斯坦再次之。雖然烏克蘭繼承的核彈頭數量沒有俄羅斯多,但在獨立之初烏克蘭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核彈頭數量僅次於美俄。而哈薩克斯坦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也不少。

為了防止核武器擴散,以美俄為首的幾個核大國開始與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協商,希望兩國能夠銷燬境內的核武器。在得到上述幾國的安全保障之後,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消除了境內的核武器。(1994年烏克蘭同美國、俄羅斯、英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銷燬境內所有核武器)

其實財產和武器的分割相對要容易一點,而在民族和軍隊上,各國分割起來就麻煩了點。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一百多個民族,而其中許多民族當初都是被迫加入蘇聯的,反抗情緒比較嚴重。為了鞏固對邊疆的控制,蘇聯政府曾將大量俄羅斯族摻入各個加盟共和國當中,以增加當地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改變當地人口結構。

例如哈薩克斯坦在獨立時,其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就超過了30%,而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中的俄羅斯族佔比也超過了30%,其他加盟共和國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比例也基本都在10%—30%之間。

在解體之後,理論上你住在哪裡就屬於哪個國家。不過為了消除俄羅斯對本國的影響,各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都出臺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以減少本國俄羅斯族的比例。例如土庫曼斯坦在獨立後,其境內的大量俄羅斯族人就因為該國的民族政策而離開了土庫曼斯坦。

至於軍隊方面,在蘇聯解體時,蘇軍共有370萬人,其中大部分武裝力量都被俄羅斯所繼承了。而軍隊的劃分依然主要是參照軍人的戶籍,同時也適當考慮民族因素。

由於蘇軍中大部分官兵的戶籍都在俄羅斯境內,並且大多數蘇軍官兵也都是俄羅斯族,因此最後俄羅斯接受了近200萬蘇軍,而蘇聯的駐外軍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羅斯接管。

(蘇聯駐東德集團軍)


千佛山車神


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大體上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則對蘇軍進行瓜分的,也就是說,你在哪國服役,國籍就歸入哪國,由於時間倉促,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在實施起來也行不通,因為誰願意背井離鄉為他國戌邊守土呢?。

在蘇聯時期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為了促進民族融合,通常士兵是異地服役,這在當時是不存在問題的,反正退伍後仍可回到原籍,可如今分裂了,於是這個政策又調整為,不願留下的可選擇退伍回家,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由此形成了蘇聯解體後的一股退伍潮。

當時蘇聯在境外還有九個武裝集團,一百多萬軍隊,這些部隊撤回蘇聯後,馬上就遭遇了大裁軍,因為沒有國家願意白白養活這麼多人,由於這些士兵來自不同的加盟共和國,基本上都是領了退伍費就回家了。

總之,蘇聯的解體,士兵的分配沒有成為一個問題,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採取強留的政策,這些士兵退伍回到所在地後,又有很多人重新加入了當地的軍隊,出現了二次入伍的現象。主要的問題出在軍官身上,因為軍官服役時間較長,又存在待遇和家屬問題,如果選擇退伍,回家後待遇就歸零了,那麼,這麼多年的兵就白當了。還有很多軍官是在當地成的家,孩子也在當地的學校上學,所以大多數軍官選擇為所在國服役。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提到蘇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國家,但是最終他也逃脫不了解體的命運。蘇聯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所以大大小小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他們自願聯合起來而組成的蘇聯,自然在解體之後,也就四散開來。

雖然蘇聯在曾經是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它解體之後,卻遇到了諸多問題,比如說關於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士兵到底應該如何分配他們的國籍。關於這個問題,蘇聯也進行了多方商議,最終推出來的結果,卻並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

蘇聯當年之所以能夠利用人海戰術與德國相拼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擁有著更加廣闊的人力資源,使得這些人能夠投入到戰鬥當中,為自己換取戰鬥勝利的果實。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他們實行的就是義務兵役制,這種兵役制在我國現今依舊存在。

這是一種增強國家國防安全,保衛國家領土完整的主要方式,而蘇聯的每名男性士兵都要在十八歲到二十七歲之間,義務服兵役兩年或者服三年左右的海軍兵役。這使得蘇聯能夠在長久的戰鬥過程之中,保持較強的人力輸出。

但是即使蘇聯有著如此多的人參軍,依舊逃脫不了解體的命運,而當蘇聯解體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這些兵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因為蘇聯解體前的兵役制度,其中最為嚴苛的一條就是,將本地的士兵安排到距離更遠的地方,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進行民族間的融合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所以出於這樣的戰爭考慮,他們往往會將處在烏克蘭地區的士兵派往中東,或者將北俄羅斯的人民派往南亞。這是因為這樣一個舉措,使得這些士兵成為了,遠離故土保家衛國的戰士。

到戰爭結束之後,這些人開始思考自己的去處,因此蘇聯的加盟各國,開始決定將這些士兵進行一定的劃分。可能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讓這些士兵留在自己所服役的地區。但是這個方案一旦下發到了士兵的手上,就成了他們反抗的理由。

他們不願意與自己的家人長期分離,在戰爭時期也許自己可以為了國家獻身,但和平年代,更多的與家人相守相伴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因此這個方案引起了很大的混亂,甚至一度時間,蘇聯的許多裝備,都在這些士兵的反抗情緒之下毀壞了。

既然這個辦法行不通,他們又想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這些不願意待在別的國家的人,可以選擇退役,如果你不退役也不願意待在別的國家,就可以被收納為俄羅斯人,俄羅斯的這個做法堪神。

正是因為這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有了一定的人力基礎,其實這個方案推出以後,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畢竟能夠給自己一個國籍,是對軍人最起碼的認可,而且在退役的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自由性。當然除開人員的問題之外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裝備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談到這個問題,蘇聯能夠想到的是,將這些裝備化作自己的遺產,隨著人員走動而進行遷移。他們將這些武器,送給這些曾經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但是最終這些武器都沒有成為他們能夠表達自己英勇事蹟的資本,反而是流入了黑市,形成了黑色交易。後來為了緩解武器分配上的矛盾,他們選擇將地域作為其劃分的標準,使得俄羅斯在很大面積上,接管了前蘇聯以前的武器,讓自己在戰後有了軍事上的快速發展通道。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在戰爭時期,可能會因為特殊的原因而聯合起來。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會走向結束的局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長期處在戰爭的狀態之下,依舊保持著較為熱情的狀態。而當戰爭退卻以後,這些軍人的分配就是各個國家,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任何一個聯邦國家,都應該給軍人一個合法的名分,讓他們能夠在戰爭過程之中,能夠為國而戰。


御史館


蘇聯解體時,被分成15個國家,那它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分配的?

1991年12月25日,作為全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的蘇聯,宣佈了自己的死訊。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議會,在這一天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被要求停止運作,俄羅斯作為它的政治繼承國由此誕生。

至此跟美國爭霸全世界長達數十年的超級帝國蘇聯轟然倒塌了,但是由於這個帝國的倒塌,並不是通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或者內戰造成的,是一個既得利益群體們,在談判桌子上討價還價而來。

所以相對於歷史上其他帝國的解體,蘇聯解體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利益分配談判,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愛沙尼亞、塔吉克斯坦、拉脫維亞、亞美尼亞、烏克蘭的領導人,他們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開始爭得面紅耳赤。

一個國家除了政府以外,是還存在一個極其龐大的組織,那就是軍方,當時蘇聯作為軍事上,可以跟美國爭鋒相對的帝國,它在自己解體的前夕,即1988年前後的兵力,足足是達到了513萬。

而蘇聯如此龐大的軍隊,他不僅僅是來源於自己的政治繼承者俄羅斯,其他14個分離出去的加盟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國民在513萬人之內。

因而如何分配這些士兵,也是當時整個瓜分蘇聯集團最核心的問題,畢竟軍隊是手握者槍桿子,一個不小心可能就造成軍事衝突,而衝突往往會導向戰爭。這不符合既得利益集團和平分手的預期。

所以為了安撫蘇聯軍方,既得利益集團是煞費苦心,最後拿出方案妥協性非常強,對於非特殊情況的士兵,一般是按照原籍分配,但是需要服役完自己已有的兵役時間。

舉個例子來說,若你是蘇聯時期參與軍隊的士兵,是不能立馬就退役的,需要完成自己剩餘的兵役時間,才能夠退役。

而比較人性化的是,假如您是俄羅斯人,蘇聯時期分配的時候,服役地點確實烏克蘭,蘇聯解體之後,是可以選擇回到俄羅斯繼續服役。

不過若您在蘇聯解體之後,不想回到籍貫地繼續服役,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原服役之地繼續服役甚至是退役後繼續生活,也是可以的。而這些不想回去的人,往往是前蘇聯軍中的軍官,他們多年服役,已經讓他們在服役地,留下豐富的人脈關係,個人私產,若回到原籍,意味著一無所有。

由於蘇聯解體之後,很多解體出去的國家,都是民族性質的國家,有著自己的主體民族,所以當時士兵還面臨第三個選擇。

就是回到自己民族是主體民族的國家服役,蘇聯時期為了平衡各個地區,曾經用區域移民的方式,讓各個地區的民族在多樣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微妙平衡,儘量不一家獨大,不過移民還沒有完成,蘇聯就壽終正寢了。

而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很多時候會對非主體民族產生一種“外來者”的壓抑,這種情緒直接促使,蘇聯時期遷入的非主體民族百姓,絡繹不絕的返回自己的原籍。


袁載譽


1991年12月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視下,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辭去了蘇聯的總統之位,在一聲長嘆中,蘇聯這個紅色的龐大國家轟然倒塌。

一個紅色的聯盟在不斷的商議中被分為了十五個國家,所有的遺產也被分為十五份。雖然蘇聯遺留的大量的工業建築、大量的武器都很好重新瓜分,但是蘇聯遺留的近四百萬的軍隊是怎麼安排的呢?

一:首先由俄羅斯挑選優勢部隊。

在蘇聯解體之後,由俄羅斯牽頭組織了一個由原蘇聯加盟國參加的獨聯體。

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便成了最大的國家,於是在這個獨聯體中俄羅斯便成了老大哥,自然好東西要先讓俄羅斯挑。

所以俄羅斯在這些軍隊走選擇優勢有價值的部隊,將這些部隊調往俄羅斯境內,而這些部隊的官兵便成了俄羅斯人。那些沒有被選走的部隊便留在駐地中。

二:根據軍隊駐地定國籍。

蘇聯擁有的四百萬軍隊分別駐紮在蘇聯境內的不同地區,在蘇聯解體之後不同的軍隊駐地則被劃入了不同的國家。

所以根據駐地定國籍的原則,那些選擇留在部隊駐地之中的官兵自然便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人。三:官兵自由選擇是否返回原有國籍地。

蘇聯有著十五個加盟共和國,所以在蘇聯的軍隊中每個人的原國籍也是五花八門,這就給政府遣回原籍就造成了困難。



並且還有一些士兵不願意待在這個國家想換一個國籍體會不一樣的人生。所以這個時候高級政府為了能夠滿足這些底層士兵的願望,最大程度的照顧每一個人,於是就定下了這個官兵自由選擇國籍的規定。

蘇聯解體對於原蘇聯加盟國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在一場災難之中,無論是國家政府還是普通百姓都受到了巨大的衝擊。

經過了近三十年的恢復發展,這些國家依舊沒有回到曾經的那個模樣。那些因為蘇聯的解體而不知道自己歸宿的普通士兵也一直在彷徨,那些因為蘇聯遺產而產生的爭執現在還沒有完全停止。


小司馬遷論史


①前蘇聯的組成 分清楚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

原蘇聯共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它們現在的國名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摩爾多瓦。 蘇聯解體前,這15個加盟共和國就設有自己的國家權力機關、管理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具有同外國建立關係、締結條約、參加國際組織的權利;在保證聯盟行使國家的立法、外交、財政等主要國家權力的同時,享有較大範圍的自治權;軍隊由蘇聯最高軍事機關統一指揮;加盟共和國具有自願加入或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原蘇聯時期,自治共和國是為了實現民族自治而成立的地方自治行政單位,分別隸屬於各加盟共和國,級別與各州是平級的,但擁有自己的憲法。自治共和國不是主權國家,不具有退出加盟共和國的權利。

②蘇聯的強大

七八十年代的蘇聯紅軍是地球上最可怕的霸王龍,令盟友崇拜、鄰居敬畏,敵人恐懼。蘇聯在解體前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非常強大,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和美國相抗衡的超級大國。1975年蘇聯石油產量超美國,至1979年成為第一大產油國。這段時間,蘇聯因為產能的增加和原油價格的堅挺,從國際市場上收穫了巨量的石油美元,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達到了歷史的雙巔峰。

1967年,勃列日涅夫在紀念十月革命50週年的紅場演說中,首次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社會概念,1971年蘇聯宣佈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此時的蘇聯國力異常強大,再加上蘇聯紅軍的強大武力,四處對外擴張,與西方國家搞對抗。一直保持對西方的全球進攻態勢。

蘇聯武裝力量由5個軍種組成,分別為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邊防部隊(國家安全委員會管理)、內務部隊(內務人民委員部管理)和民防部隊。

1988年,蘇聯武裝力量的總兵力達到創紀錄的513萬人,這還不包括邊防軍和內務部隊。蘇聯最鼎盛時期還在多國駐軍,如東歐國家、阿富汗、蒙古等,由此可見蘇聯軍事實力不可小覷。 蘇聯最強大的是陸軍,當之無愧的排世界第一,有199萬名官兵,分為16個軍區,編為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約10個空中突擊旅和16個獨立炮兵師,最高峰時期擁有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戰鬥車輛6.3萬輛、各種口徑的火炮和火箭炮3萬門,戰役戰術導彈1570部。 冷戰時期蘇軍最精銳的部隊是駐歐洲前沿的部隊,例如駐紮在民主德國境內的西部集群,由1個航空軍下轄5個殲擊機師,3個近衛坦克集團軍、2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組成,下轄11個坦克師,8個摩步師(相當於解放軍的機械化步兵師),149個旅,42個獨立團,共54.6萬人。 而在1985年,蘇聯的遠東軍區一共只有18個師,再加上西伯利亞、後貝加爾和駐蒙的41集團軍的幾十個師,這些部隊理論上應該有一百萬員額,但實際上多是簡編的很差的不滿員師,戰鬥力遠不能跟蘇軍的西方集團相比。

蘇聯紅海軍在著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只用二十年時間就建成為世界第二大遠洋海軍。有45萬兵力,分為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和裡海區艦隊。至1988年,蘇聯紅海軍裝備水面主力作戰艦193艘,包括航母6艘(4艘基輔級,2艘莫斯科級),巡洋艦37艘(包括2艘基洛夫級,2艘光榮級,8艘斯維爾德洛夫級,還有喀拉級,克列斯塔I/II級),導彈驅逐艦49艘,火炮驅逐艦14艘,護衛艦168。

蘇聯紅海軍的潛艇部隊異常強大,有彈道導彈潛艇79艘(颱風級,D級和Y級),巡航導彈核潛艇44艘(包括奧斯卡級8艘、C-Ⅱ級6艘、C-Ⅰ級9艘、E-II級18艘、Y級3艘),攻擊核潛艇65艘(“阿庫拉”級7艘、“塞拉”級3艘、A級6艘、V-Ⅲ級25艘、V-Ⅱ級7艘、V-Ⅰ級16艘、Y級1艘),有常規潛艇100多艘。

蘇聯空軍有45萬官兵,其中遠程航空兵編為5個集團軍,裝備中遠程轟炸機752架。方面軍航空兵編入12個軍區和駐東歐四國蘇軍集群的空軍序列,裝備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和強擊機5167架。包括米格-27型610架、蘇-17型和蘇-22型330架、蘇-24型840架、蘇-25型460架,米格-21型550架、米格-23型590架、米格-25型110架、米格-29型700架、蘇-27型180架,此外還有運輸機620架、直升機220架。 蘇聯國土防空軍人數為63.5萬,編入5個防空區和10個軍區的防空軍序列,擁有防空截擊機2370架,包括米格-23型890架、米格-25型480架、米格-31型270架、蘇-15型500架、蘇-27型230架、伊爾-76型預警機15架等。

蘇聯的戰略火箭軍有29萬兵力,編為6個火箭集團軍,有發射控制司令部300個。擁有洲際導彈1398枚。

在核彈數量上,蘇聯最高峰時期(1985年)擁有將近45000枚,而美國在最高峰期(1967年)只有約33000枚。

蘇聯在80年代初已形成極度的軍工經濟特徵。軍品佔機器製造業的60%以上,軍事支出佔國民總產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標分別提高到80%和28%。 在軍備生產上,蘇聯每年生產主戰坦克3000輛左右,裝甲車4000-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300枚,潛艇10艘,水面主力艦10艘,輕型作戰艦艇60-70艘。T64/T72/T80坦克,龍捲風火箭炮,米格23戰鬥機,圖22M3逆火轟炸機,圖160洲際轟炸機,撒旦洲際彈道導彈,颱風級核潛艇,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光榮級導彈巡洋艦,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那時候蘇聯的軍事力量把整個西方搞得精神都快崩潰了,但是等到蘇聯的光輝火炬在1990年熄滅時,人們才發現蘇聯是幾乎把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拿來一起燃燒,才發出那令人目眩耀眼的光芒。

③士兵分配

蘇聯武裝力量當時分為三大塊,蘇軍,內衛部隊和邊防軍。蘇聯解體的時候各個獨立的加盟共和國分配部隊時候有三個大的原則:建制部隊屬地接收,人員自願效忠,戰略部隊統歸俄羅斯。但是有幾件事明確地出現了例外。 首先對於內衛部隊和邊防軍的接收,基本上就是按照屬地原則進行的,除了少數部隊因為主要為俄羅斯人,因此不願意歸屬當地最後還是整建制的撤回俄羅斯,或者簽署留住協議幫助所在國維持原有秩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塔吉克斯坦獨立後沒有幾個月就爆發了內戰,根本顧不上管理邊防,一直都是原蘇聯邊防軍歸屬了俄羅斯的部隊在繼續管理,這一現象持續10餘年。 其次是蘇軍部隊,基本上解決方式跟上面類似,不過出現了不少部隊願意效忠新獨立加盟共和國的人員很少,結果扔下裝備一鬨而散,或者盜賣能賣掉的裝備然後跑回自己家鄉。至於整個建制都不願意效忠當地共和國的,那麼就採取了人走裝備留下的政策。 這個過程真正進行相對順利的還是三個斯拉夫族共和國之間的部隊調整,因為民族差異實在是太小,所以國家認同不構成任何障礙,加之他們的發達程度在蘇聯範圍內是最好的,因此多數軍官因為家屬在身邊基本上都願意繼續在部隊服役,士兵中的波動也不大。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見,例如俄軍的副總參謀長哈爾琴科上將,其實他是一個烏克蘭族軍人但是繼續在俄軍裡服役,而當年駐紮烏克蘭的大量部隊沒費多大力氣就願意效忠烏克蘭。 不過波羅的海三國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前就早早的鬧起了獨立,跟蘇軍和內衛部隊還有邊防軍不斷髮生衝突,所以蘇聯政府承認他們獨立的時候,境內的蘇軍和其他部隊早早一走了之,連人帶裝備什麼都不剩下。只有少數本地籍的官兵留下,倒是還有不少本地籍的官兵因為傾向於還沒徹底散架的蘇共跟著蘇軍一起撤走的例子。 當時糾紛最大的問題出現在黑海艦隊和遠程戰略航空兵部隊,當時的黑海艦隊中大部分官兵是俄羅斯族,烏克蘭族也有一定勢力但是畢竟少數。當烏克蘭決定獨立建軍的時候,努力的開始拉攏烏克蘭族官兵甚至包括雖然俄羅斯族但是家鄉在烏克蘭境內的官兵,於是出現了許多艦艇和岸勤設施部隊一夜之間就開始易幟的現象。 不過因為艦隊多數官兵還是俄羅斯人他們堅決拒絕效忠烏克蘭,但是艦隊駐地和基地卻主要都在烏克蘭,所以最後俄烏之間達成了協議,俄羅斯分得艦隊的大約三分之二不到,烏克蘭分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剩下一點零頭分給了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這兩個黑海沿岸共和國,不過俄羅斯的黑海艦隊繼續留駐已經成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基地。 同樣,當時蘇聯空軍的心尖子部隊之一,裝備圖160轟炸機遠程戰略航空兵團因為也部署在烏克蘭,結果第一時間就被烏克蘭著力拉攏。俄烏之間於是糾紛大起,這種糾紛鬧得該部隊都出現了分裂。不過因為這個部隊具有強大的戰略核打擊能力,美國也不能坐視他們自己胡鬧,跑來出面調和。往下的故事就好像狐狸給兩隻熊崽子分餅一樣。


④武器分配

武器裝備就是基本就地分配,歸屬駐軍當地所有國,但是核武器基本上都被俄羅斯繼承了, 獨立的加盟共和國中只有烏克蘭境內部署過前蘇聯的核武器 但是有很多例外,俄羅斯從其他國家調走了很多尖端武器,包括那艘航空母艦,戰略進攻性武器,基本都歸屬俄羅斯,包括大多數核武,遠程轟炸機,遠程導彈運載工具 蘇聯解體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略核力量大體上保持了統一,八成以上的核彈頭由俄羅斯繼承,其餘三個國家對此也沒有表示多大異議,甚至承諾會在幾年內交出全部核彈頭。實際他們也確實交了 2、 前蘇聯軍隊主要由俄羅斯繼承,其餘的分了點湯湯水水。名義上按蘇軍所駐紮國家瓜分,但早在蘇聯解體前,俄羅斯就已經開始部署接管蘇聯軍隊,當時的蘇軍基本上由俄國人開工資。而且,俄羅斯人在蘇軍軍官團裡佔絕大多數。 各個加盟國按照本國駐軍直接就地組建自己的民族軍隊,俄羅斯從很多加盟國撤走了大批俄羅斯軍隊。 黑海艦隊的問題很複雜,黑海艦隊在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境內,本應歸屬烏克蘭,但是俄羅斯因為歷史民族情感和戰略地緣上面的考慮,一直都試圖淡化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半島的控制權,軟硬兼施,迫於俄羅斯的淫威,烏克蘭與俄羅斯進行了長期談判,最終在90年代中期,將黑海艦隊分家,並且俄羅斯將黑海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視為根據地不願放棄,為此強硬的在21世紀初與烏克蘭簽訂租借協議,租期至2017年,用時間來換取回旋的機會。









太陽知識局


蘇聯在解體之前,加盟國的領導人實際上就已經把蘇聯的資產給暗地裡瓜分了。這些加盟國按照地理位置和對蘇聯的政治傾向,可以劃分為五個群體。



一、東斯拉夫三國——堅決要搞垮蘇聯

東斯拉夫三國,指的是大毛俄羅斯、二毛烏克蘭、三毛白俄羅斯。這三國是搞垮蘇聯的中間力量,因為不搞垮蘇聯,三國各自的領導人就不能出頭。因此,蘇聯解體後,瓜分財產最多的就是這三國。

二、波羅的海三國——只求能脫離苦海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這三國當時的態度很簡單,蘇聯是否解體,他們不關心。他們只關心自己能不能獨立,能不能脫離俄國人的魔爪。哪怕是蘇聯不解體,只要他們能獨立,他們也可以接受。因此,蘇聯解體後,這三國接收的蘇聯財產並不多。

三、中亞五國——不希望蘇聯解體

中亞五國也就是中亞五斯坦,這五國由於經濟原因,對獨立後的前景感到很迷茫,因此並不希望蘇聯解體。但是波羅的海三國要獨立,東斯拉夫三國強勢要解散蘇聯,他們也沒有辦法抵制。於是,在葉利欽的牽頭下,東斯拉夫最終給了這五國一些實惠,讓他們也在蘇聯解體的同意書上籤了字。

四、外高加索三國——見風轉舵

外高加索三國指的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這三國對蘇聯沒有感情,但同時也對自己獨立沒有信心。因此,外高加索三國對解體的態度是儘可能的多給自己分一杯羹,保證自己不吃虧。

五、摩爾多瓦——隨波逐流

最後是摩爾多瓦,這個加盟國原本是羅馬尼亞的一個省,後來被沙俄強佔,變成了沙俄的一部分。沙俄垮臺後,雖然短暫的迴歸了羅馬尼亞,但後來還是被蘇聯強佔,成為了蘇聯的一個加盟國。因此,摩爾多瓦的歸屬感非常的模糊。羅馬尼亞非常想收復它,但摩國人民不想跟羅馬尼亞合併,而東斯拉夫三國又很瞧不起它。最終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基本上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



基於以上敘述,蘇聯解體前,關於蘇聯軍事力量的分配問題,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做出瞭如下分配方案:

首先,蘇聯的外債、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席位、蘇聯的所有外國領事館,均由俄羅斯繼承。

第二,蘇聯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按照地域和實際控制來瓜分。比如說,蘇聯的核武器和軍事基地,大部分都在俄羅斯,所以大部分核武就被俄羅斯繼承了。部署在加盟國的核武器,則由加盟國接收。烏克蘭也接收了一部分,後來自行銷燬,變成了無核國家。

第三,試圖成立獨聯體軍隊,也就是弱化版的蘇聯,但是由於加盟國不能達成協議。這一想法沒有得到具體落實。最後達成的協議是,所有的蘇聯軍隊撤回國,包括駐紮在東歐的紅軍部隊。回國後,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國籍。本身就在蘇聯境內的,也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國籍。


按照這個分配方案,蘇聯在境外的九個武裝集團(其中對外承認的有四個,外加五個沒有承認集團軍),將近一百多萬人,全部陸陸續續的撤回國內。

這些部隊撤回國後(包括準備撤回的),加上國內原有的部隊,浩浩蕩蕩,加起來有五百多萬人。當時蘇聯經濟崩盤,要養活這麼多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蘇聯解體之後,先是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裁軍。於是幾百萬現役軍人瞬間就變成了退伍軍人。

隨後,各國又按照服役原則,也就是之前在哪服役,之後就歸屬於哪個地區。對這些退伍的軍人進行了劃分。

但是這中間出了很多問題。比如說,老婆是烏克蘭的,但是男人卻在俄羅斯服役。如果兩個人都不願意捨棄自己的祖國,那就只能選擇離婚了。這些問題也直接導致了後來很多的社會問題。



比軍人更倒黴的是老百姓。蘇聯解體前,由於公民可以因學習、工作等原因,到其他加盟共和國居住。因此,很多俄羅斯人就跑到了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等蘇聯加盟共和國定居。結果,這些國家相繼宣佈獨立了,並且這些國家還極其敵視俄羅斯。於是乎這些人就倒了大黴了。

比如說,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按照三國各自通過的新憲法,三國政府都對境內的俄羅斯人進行了打壓。方法包括,俄羅斯人必須要接受當地的語言考試,通過當地的語言開始,不能通過測試的,就不發國籍。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通不過考試,也就一直都沒有新國籍。而他們在波羅的海生活已久,也無法回去適應俄羅斯的生活(並且俄羅斯聯邦也沒有類似以色列的迴歸計劃),導致這些人實際上等於無國籍人士。一直到2016年的年底,基於歐盟和聯合國的要求,波羅的海三國才賦予了這些“外國人”國籍,減少了他們履行無國籍人士公約的義務。



總的來說,蘇聯解體後,加盟國對蘇軍大體上是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則進行瓜分。但是由於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軍隊的問題都特別複雜。軍人得不到妥善的安置。

至於說蘇聯解體最大受益人,則毫無疑問是俄羅斯了。

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先是接收了其境內的170萬蘇聯部隊。之後又進行了精簡,目前俄軍總兵力將近114萬人。

這其中,包括37萬的陸軍、20萬的空軍和17萬的海軍。另外,還有十萬火箭兵、七萬多航天兵、以及四萬人的空降兵。另外還包括將近二十萬萬的其他部隊。

雖說蘇聯不在了,但俄國人的野蠻本性沒有任何變化。俄羅斯和蘇聯的習慣一樣,目前在國外地區,仍然有很多的軍隊駐紮。(具體部署見上圖)


Mer86


前蘇聯還在的時候,是唯一一個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其軍隊實力和軍事力量讓美國也很忌憚,但遺憾的是,經過一系列作死的操作,蘇聯在1991年的時候解體,這個龐然大物四分五裂,最終成為俄羅斯人心中永遠的遺憾,那麼解體後的蘇聯士兵是怎麼被分配的呢?



第一,屬地兼顧國籍。

蘇聯解體後,士兵原本是在那兒當兵就是哪兒的。但是這個做法很顯然不行,因為蘇聯是個加盟式的共和國,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國,因此士兵們可能在俄羅斯當兵,但他卻是烏克蘭人,有的士兵家並不是這裡的,只不過是因為在這兒當兵,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分配,很多人就背井離鄉,孤身一人漂泊在外,所以說很多人都反對。



第二,按照個人意願。

因為很多士兵不願意效忠所在的服役區,因此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脫離軍隊,選擇自己想要去的國家,有些人既不願意效忠所在國,又不願意待在服役區,則直接被俄羅斯接受。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沒有錢養那麼多士兵,曾經進行過多次軍隊人員裁剪,而許多高級軍官,要麼倒賣軍用物資,要麼去兼職打工,反正那段時間,家家日子都過得不好。


琅琊利劍


蘇聯解體一點都不奇怪,親兄弟還分家呢,何況蘇聯國內的小兄弟都是一個個單一民族組成的國中之國呢?

表面相安無事的蘇聯,各種民族矛盾一直紛紛擾擾,危機四伏。既然說不到一起,就有人想分家,想自立門戶的國家也不止一個。

1991年,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在一部分蘇聯人的哭泣中,也在另一部分蘇聯人的歡呼中,轟然倒下。12月23日,戈爾巴喬夫淒涼的背影消失在克里姆林宮門外,葉利欽成了這裡的新主人。不過從葉利欽走進這裡的那一刻起,蘇聯已經成為了歷史。


蘇聯這個殼子沒有了,罩在殼子下的蘇聯軍隊自然也分崩離析。蘇聯雖然不在了,可它是當時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世界上第二的海軍,還有世界第二的空軍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核力量。

蘇聯解體前夕,蘇軍各兵種的總兵力官方公開的數據是350萬左右,但實際上遠不止這個數字,因為美蘇一直進行裁軍談判,蘇聯的軍隊人數不可能沒有保留。

蘇聯解體後,數以百萬計的士兵的如何安置成了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也成了擺在前蘇聯各個成員國面前最迫切的問題。

前蘇聯的時候,雖然每個加盟共和國各自都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權,但軍隊是由中央政府統一指揮的,要不然蘇聯的組建就沒有了意義。蘇聯的軍隊士兵,主要由下面十幾個加盟共和國的地方上徵兵,然後不分籍貫統一分配的全國各兵種服役。


一開始大家認為,軍隊分家好辦得很,士兵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就是。讓他們回到自己的祖國,回到籍貫所在地不就得了?大家一致認為這方案沒問題,順理成章呀。

所以在最初,也是按照這個原則去執行的——讓士兵按照籍貫回鄉。

但幾百萬軍隊呢,分起來談何容易,分配中遇到的問題讓人始料不及,進展並不順利。

大家發現,按照原來的規則根本無法處理出現的問題,因為並不是所有士兵都願意回家。

他們中有的士兵對蘇聯解體痛心疾首,還想留在部隊。有的士兵家裡沒有親人了無牽無掛,不想回到祖國。有的士兵愛上了當地的姑娘,有的在“異國他鄉”成家立業,有的乾脆就偷偷溜出軍營,不知去向。


早上出操點名的時候,班長會發現科羅廖夫不見了。晚上又點名的時候,班長又發現卡得羅夫也不見了。深夜查房的時候,排長會發現,班長也不見了。 整個蘇軍亂成了一鍋粥。

後來,大家針對各種問題,完善了士兵安置的方案,那就是來去自由,走留自願。

你可以回到祖國,也可以留在服役的地方。如果你既不想回國,服役的地方也不願意要怎麼辦?

有的小國像愛沙尼亞,立陶宛和亞美尼亞,這些國家領土面積小,財力緊張,沒錢養這麼多士兵。有的像哈薩克斯坦,則認為沒必要保留那麼多軍隊。不論是不是有留爺處,這些地方確實是不留爺的。


既想留在部隊繼續服役,可是又沒人收留的士兵怎麼辦呢?

這時候,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對大家說,我這裡正愁著沒有兵員呢,沒地方安置的士兵我要,俄羅斯的大門永遠向他們敞開!

據統計,總共有170多萬訓練有素的前蘇聯士兵被俄羅斯收到旗下。 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格魯吉亞幾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一看眼紅了,這便宜不佔白不佔啊,於是紛紛提高軍人待遇,把剩餘的大部分士兵安排到了自己國家的軍隊裡。

就這樣,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士兵基本安置完畢。曾經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跟前蘇聯一樣成為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