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左宗棠清末向洋人的“筹款”?

~初~


首先,左宗棠借款是晚清第一次大规模借外债,但收回新疆、保证陕甘平稳,非常值得。

左宗棠六次借款的利息(借款1959万两,需要付利息1036.8万两)比较高,外国银行报价是8-10%,我方最终实际付的是10—18%的利息。

1840年后到清亡总共借外债13亿多两,赔款借款7.9亿两,实业借款3.7亿两,海防陆防0.8亿两,其他借款0.6亿两。谈这个问题,我们要去除战争赔款问题,因为,这部分是清政府非自愿行为。主要看的是实业、海防陆防、其他(镇压起义和行政开支)三大项的5.1亿两外债。

再次,左宗棠借款利息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其一:与外商接触次数增多,双方了解增多,借款数量越大利息越低。1863年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后借外款30多万两,月息1%,年息12%以下(不详)。次年又借外债8万两,左宗棠借番银30万两,利息都不详。

由此,1860年代、1870年代的利息都挺高,但是到了1880年代利息普遍就降下来了,以1883年到1885年三年为例,全国为了买军舰、武器的海防花费,向外国的借债共1259万两,其利息多是6—8%。

其二:左宗棠借款的性质是军事应急,必须要尽快拿到款;李鸿章则多是并不急迫的可谈判事务,例如洋务借款、海防借款。

李鸿章对海防到底急不急要看针对对象,1875年反对收复新疆的时候,他就认为海防很急迫。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李鸿章就认为“海防不急”,他的原话是“海防非急切所能周备”(很简单,海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备的事儿)。

海防借款上面我们介绍了利息问题。洋务企业的轮船招商局(1877-1885年)借外债大约300万两,年息一般都是7—8%。

沈葆桢

其三:不管怎么说,借外债也比国内借商人的钱便宜。

当时,外国洋行利息是6—10%;我国旧式钱庄为9-20%,我国高利贷利息是24-30%。

其四:胡雪岩作为中介的问题。

胡雪岩浮报400多万两白银,占总借款所付利息一千多万两的40%,也是一大原因。但这些钱是胡雪岩自己落下了、还是自己留下来的同时给了中外各类决定借款这件事儿的相关人员给了好处费,不得而知。


坐古谈今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李鸿章和左宗棠虽然说都曾向洋人筹过款,但是目的和用途却大不一样。我们先来说李鸿章,他那时候也是被慈禧逼疯了,一方面为了对付日本人,慈禧要让他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北洋水师,而另一方面慈禧为了贪图享受,动用全国之力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但是慈禧太后却不管这些事,同一时间,她又命令李鸿章为她筹办举国同庆的60大寿的事宜,这时的大清国财政已经是一塌糊涂,国库空虚的可以说说是岌岌可危。作为总管的李鸿章无计可施,最后苦思幂想只能是“海防捐”和借款这两条路。我们先说借款,他先后请来了英、法、德、美、俄等国家的银行代表,许以高利共借款次数100多次,仅是德国银行就有200万两白银之多。而在此之前他还搞了个“海防捐”,鼓励民间捐款,而朝廷则按捐款多少给捐款者委以官职,明目张胆的卖官鬻爵,搜刮民财。李鸿章曾经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借钱少了,你是孙子,他是大爷,借钱多了,你就是大爷。纯粹一副无赖相。这就是李鸿章为什么要向洋人筹款的目的,因此他也背负了万世骂名。



而左宗棠借钱则是由于上述原因而军饷不能及时维持,借款是不得己而为之的行为。他在从福建移师到西北镇压回族起义,捻军起义,收复新疆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在收复的过程中还得安抚地方隐定,组织和恢复生产,而清政府又拿不出银两来,委派给各地方官府的协饷款也不能及时到位,这就逼得左宗棠没办法也只有大举向洋人借债,以维持正常的军费开支。也正因为如此,左宗棠才立下了千古功业。



因此虽然是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清未出了名向洋人筹款的债王,但出发点却是南辕北辙,各有千秋。


骆驼草的吟唱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都曾在清廷国库空虚之时,向洋人借款。两人借款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油画上的李鸿章和左宗棠)

一,两人向洋人借款都喜欢高利贷和大金额。

李鸿章向外国银行借款有一句名言:“借钱少了,你是孙子,钱借多了,他是孙子。”所以,李鸿章每次借款,动辄数百万。而且专门向利息高很多的银行借贷。他在筹建北洋水师的时候,就曾经放弃了利息相对较低的法国银行,转而向利息高得多的德国银行借了200万白银。

靠着这招,李鸿章先后向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沙俄等国家先后借款数十次,金额总计数千万两白银。

左宗棠前后6次向外国银行借款,从1867年4月开始,到1881年5月结束,一共借款1959万两,支付的利息达到1036万两,相比低利息的银行多付出288万两,这还没算上中间人的佣金。

那么,他们为什么都选择利息高的银行借贷呢?

(筹建北洋水师)

一是只有高利息才容易借到大金额的款项。

晚清的国库空虚已是世人皆知,洋人大多担心清廷到时不能如期归还,所以,只有用高利息和大金额作诱饵,外国银行才有可能冒险一试。他们懂得高风险才会有高回报,而李鸿章和左宗棠也深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

二是高利息能迅速筹到款项。

不管是军务需要,还是朝政开支,清廷皇帝和慈禧太后都急需钱款到手,因此,李鸿章和左宗棠为迅速完成慈禧交代的任务,只好向利息高、放款速度快的银行筹款。

三是高利息能促使各州府尽快还款。

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借款归自己支配,但各州府既是担保人,也是还款人。因此,各地都会想法尽快还清款项。这样,他们两人反而落得轻松,自有洋人催促。

(油画《辛丑条约》)

二,两人都想“以夷制夷”。

李鸿章借钱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赔款。在晚清末期,经李鸿章签订的条约达30多个,其中大部分需要清廷赔款,因此,李鸿章就采用借洋人的钱赔给洋人的做法,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左宗棠为战事而借款。在收复新疆时,左宗棠就曾向法国人借款,法国人就支持清廷对阿古柏开战。在打败阿古柏后,左宗棠转而又向英国人借款,英国为了遏制沙俄,就对清廷予竭力以支持,顺便得点银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两人都想通过借款,将外国绑架在清廷的战事上,不过最终获利的仍然是外国列强。

三,两人借款的价值不一样。

左宗棠的借款主要用于收复新疆和剿灭陕甘回民之乱,因此他的借款用途主要是用于战事。即使让清朝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但他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物有所值的。

而李鸿章则不然,他所筹集的款项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了慈禧的60大寿和光绪的大婚,还有一部分花在了对颐和园的修建上。这些开支总和就达数千万两白银。还有人就此作诗讽刺慈禧,“北洋水师的铁舰全覆没,颐和园里的石船永不沉”

不过,不管李鸿章和左宗棠如何多方筹措,对于腐朽的清朝来说,都是杯水车薪。清朝政府已经非常腐朽,走到了亡国的边缘。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利息高,其他条件就相对宽松。比如还款方式更,还款时间,贷款额度。还能在一定程度利益捆绑。比如太平天国和清廷打仗期间。洋人为了自己的贷款不受损失就帮了清廷这边。

跟我们今天宁愿在支付宝借呗贷款,也不愿意在银行贷款一个道理。银行利息低,但是审核麻烦,我们不愿意等待。借呗利息高,到账就快。

当时清廷经济特别困难,又想快速筹集大笔资金发展经济,又想平定叛乱。只能贷高利贷。高利贷再高也比国家战乱四起的损失小


知识付费笔记


这也是清末的官场潜规则。比如给皇上报价18%的利率,而给洋人的利率则是10%,那么8%的利息哪儿去了呢?当做大清腐败体系的润滑剂了。主要用途:

1、上下打点。清末官场腐败已成体系,左宗棠、李鸿章想干点实事儿,也需要打点上下人情,疏通关节,就算老佛爷那儿,也是需要额外上供的。这类费用,不是靠底下人送,就是靠左、李自己想办法。

2、再者自己的军队和幕府内部也需要费用,比如吃饭、抚恤、日常采购之类的费用,有些是很难光明正大的公费支出的,不花这些费用,很难巩固人心,留不住人才。

3、对胡雪岩之类的红顶商人给予回报。困难时期人家帮了自己,利用职权给点好处。

4、中饱私囊。尽管相对清末的其他大员,李、左还算清廉,不会贪不义之财,但家大业大,也要养家糊口,虽然不会直接从贷款利息里拿回报,但总有人会因此感激他们而上贡的。不是直接吃利息,但绝对是间接吃了一点。

5、在清末,与其借国内富商的钱,不如借外国人的钱。首先是当时国内民间借贷通行利率要高于国外银行借款;其次是国内富商的行事方式明显不如国外银行讲规则,如果借国内富商的钱,很可能不仅要付出利息,将来还需要自己的权力为其牟利,而外国人一码是一码,资本主义强国虽然可恶,但他们的银行比清末社会的富商行事要讲规则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